理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215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理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线结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薄片状线材的理线结构。
背景技术
各类电子装置,例如便携式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等,其内部包含许多精密的各类电子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之间通常会通过传输线或排线等线材形成电性连接,以便提供数据传输或电源供应等使用。随着电子装置的便携性及轻薄化设计,装置内可供各类零部件及相关线材的设置或配置空间亦受到限制。一般线材多以圆筒状为主,在设置时通常直接将线材悬置于内部空间中,当接线数量多时较占空间且不易整理,为了因应此状况,开始设计出薄片状的线材,因其线材本身较为扁平,可直接固定于装置的壳体表面。目前针对薄片状线材的固定方式多使用胶合方式,例如直接对线材施以胶合材料(例如黏着剂或双面胶)以固定于装置壳体内;但在线材被黏着固定后,若想再次变更线材位置,可能因胶合材料的黏性太强,使得线材在拆除拉扯过程中导致线材内部线路断裂,而造成信号不良或短路;其后又必须对线材重新施以胶合材料,徒增组装上的困扰。即使采用可重复使用的胶合材料,在黏合多次后也可能导致黏性降低而影响胶合固定效果。因此,如何能提供易于设置且能重复使用的理线结构,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薄片状线材的理线结构。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应用于夹固一薄片状线材,该理线结构包括一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包括一沟槽以及一夹固部;该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该沟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终端及至少一弯折部;该夹固部为连接该起始端及该终端的一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一区域;藉由该夹固部以该虚拟直线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沟槽实质上为L形沟槽或U形沟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片状本体还包括子沟槽及子夹固部。子沟槽贯穿片状本体且位于虚拟直线与沟槽所包围的区域内,子沟槽包括子沟槽起始端、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子沟槽弯折部;子夹固部为连接子沟槽起始端及子沟槽终端的子虚拟直线与子沟槽所包围的子区域。藉由子夹固部以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应用于夹固一薄片状线材,该理线结构包括一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包括一沟槽、一第一夹固部以及一第二夹固部;该沟槽为贯穿该片状本体的一S形或一倒S形沟槽,该沟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终端、一第一弯折部、一第二弯折部、一第三弯折部以及一第四弯折部;该第一夹固部为连接该起始端及该第三弯折部的一第一虚拟直线与对应的该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一区域;该第二夹固部为连接该终端及该第二弯折部的一第二虚拟直线与对应的该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二区域,且该第一虚拟直线与该第二虚拟直线实质上平行;藉由该第一夹固部以该第一虚拟直线为轴线 朝一第一方向翻转,且该第二夹固部以该第二虚拟直线为轴线朝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 二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片状本体还包括第一子沟槽、第一子夹固部、第二子 沟槽以及第二子夹固部。第一子沟槽贯穿片状本体且位于第一虚拟直线与沟槽所包围的第 一区域内,第一子沟槽包括第一子沟槽起始端、第一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第一子沟槽弯折 部;第一子夹固部为连接第一子沟槽起始端及第一子沟槽终端的第一子虚拟直线与第一子 沟槽所包围的第一子区域。第二子沟槽贯穿片状本体且位于第二虚拟直线与沟槽所包围的 第二区域内,第二子沟槽包括第二子沟槽起始端、第二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第二子沟槽弯 折部;第二子夹固部为连接第二子沟槽起始端及第二子沟槽终端的第二子虚拟直线与第二 子沟槽所包围的第二子区域。藉由第一子夹固部以第一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第二方向翻 转,且第二子夹固部以第二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藉此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藉由配合沟槽设计所形成的夹固部,用以夹固 薄片状线材,其片状结构设计不占空间而较易设置于装置内部的壳体,并可重复使用,以达 到较佳的理线功能。由于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实用 新型专利。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背面视图。图1C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1D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应用于电子装置内的使用状态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l、la、lb理线结构33、34、33a子沟槽弯折部5、5a、5b片状本体33b、34b第一子沟槽弯折部10、10a、10b 沟槽33c、34c第二子沟槽弯折部11、11a、lib 起始端40、40a子夹固部12、12a、12b 终端40b第一子夹固部13、14、13a、13b、14b、15b、16b弯折部20,20a夹固部40c第二子夹固部20b第一夹固部50a转向槽20c第二夹固部80黏合部[0033]30、30a子沟槽S、S'虚拟直线[0034]30b第一子沟槽S1、S1'子虚拟直线[0035]30c第二子沟槽S3第一虚拟直线[0036]31、31a子沟槽起始端S4第二虚拟直线[0037]31b第一子沟槽起始端S5第一子虚拟直线[0038]31c第二子沟槽起始端S6第二子虚拟直线[0039]32、32a子沟槽终端200电子装置[0040]32b第一子沟槽终端210壳体[0041]32c第二子沟槽终端220,240薄片状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在下述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应用于采用薄片状线材的电子装置上,例如计算机装置、便携式电子装置或其他类似装置的壳体内部,以提供理线固定的功能。以下以计算机装置为例加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以下请一并参考图IA及图1B。图I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I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的第一实施例的背面视图。如图I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包括片状本体5,片状本体5包括沟槽10及夹固部20。此片状本体5为具有弹性的塑性材料所制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例如使用聚酯薄膜(PC或PET材质)或类似材料等。沟槽10为贯穿片状本体5的镂空槽,而沟槽10的形状构造、长度会依据设计不同而改变。沟槽10包括起始端11、终端12及至少一弯折部,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弯折部则包括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使得沟槽10设计自起始端11开始延伸,在依序经过第一弯折部13及第二弯折部14后,最后抵达终端12,因此形成一 U形沟槽。其中各弯折部13、14为具有一角度的转向弯折结构。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各弯折部实质上采用一直角结构,较佳者为具有圆角形式的直角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夹固部20可受到外力翻起以夹固薄片状线材。自沟槽10的起始端11至终端12能以一条虚拟直线S相连接,而夹固部20大致上为该虚拟直线S与沟槽10间所包围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3至起始端11的距离(等同于第二弯折部14至终端12的距离)不小于所夹固的薄片状线材的宽度,以便完全夹固住薄片状线材,且第一弯折部13至第二弯折部14的连线与该虚拟直线S实质上平行,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当使用者施力以拨动夹固部20时,夹固部20能以虚拟直线S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此处第一方向为一顺时针方向或一逆时针方向。如图I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还包括至少一黏合部80,设置于片状本体5的周边,藉以黏合于电子装置壳体或其他待理线的装置部位。此黏合部80可使用黏着剂、双面胶或其他具有黏着性质的材料所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黏合部80设置于片状本体5中实质上平行于虚拟直线S的二侧周边,亦可依设计仅设置于片状本体5的各个角落或设置于片状本体5的所有周边,不以本实施例为限。[0048]请参考图1C,图IC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如图IC所示,当夹固部20受到外力翻起后,夹固部20与片状本体5的其他部分形成一夹固结构,可供放置薄片状线材220于二者之间;当外力消失后,夹固部20依据自身材料的弹性恢复力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翻转,以夹固住薄片状线材220。此外,又如图IA所示,片状本体5还包括子沟槽30及子夹固部40。子沟槽30亦为贯穿片状本体5的镂空槽,且子沟槽30位于虚拟直线S与沟槽10所包围的该区域内。子沟槽30的形状构造、长度亦会依据设计不同而改变。子沟槽30包括子沟槽起始端31、子沟槽终端32及至少一子沟槽弯折部,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子沟槽弯折部包括第一子沟槽弯折部33及第二子沟槽弯折部34,使得子沟槽30设计自子沟槽起始端31开始延伸,在依序经过第一子沟槽弯折部33及第二子沟槽弯折部34后,最后抵达子沟槽终端32,因此形成一U形沟槽。而沟槽10及子沟槽30设计为彼此形状构造相同、但尺寸不同且方向相反。子夹固部40亦可受到外力翻起以夹固薄片状线材。自子沟槽起始端31至子沟槽终端32能以一条子虚拟直线SI相连接,而子夹固部40大致上为该子虚拟直线SI与子沟槽30所包围的子区域。其中子虚拟直线SI与虚拟直线S实质上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沟槽弯折部33至子沟槽起始端31的距离LI (等同于第二子沟槽弯折部34至子沟槽终端32的距离)不小于所夹固的薄片状线材的宽度,以便完全夹固住薄片状线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当使用者施力以拨动子夹固部40时,子夹固部40亦能以子虚拟直线SI为轴线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翻转(若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请参考图1D,图ID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如图ID所示,子夹固部40可单独使用以夹固薄片状线材220,或是配合前述夹固部20应用于同一线材的反复绕线或不同线材的交叠固定。如图所示,在夹固部20已夹固薄片状线材220的状态下,子夹固部40受到外力翻起后,子夹固部40可与剩余片状本体5的其他部分形成另一夹固结构,以供放置另一薄片状线材240于二者之间;当外力消失后,子夹固部40依据自身材料的弹性恢复力朝第一方向翻转,以夹固住薄片状线材240。因此,藉由子夹固部40配合前述夹固部20的设置,可提供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的双重线材夹固功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一并参考图2A及图2B。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a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a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a的片状本体5a的沟槽IOa仅包括一个弯折部13a,亦即沟槽IOa自起始端Ila开始延伸,在经过弯折部13a后,即抵达终端12a,因此形成一 L形沟槽。起始端Ila至弯折部13a的距离等于终端12a至弯折部13a的距离,并且二者皆大于薄片状线材的宽度。自沟槽IOa的起始端Ila至终端12a能以一条虚拟直线S'相连接,而夹固部20a大致上为该虚拟直线S'与沟槽IOa间所包围的区域。当使用者施力以拨动夹固部20a时,夹固部20a能以虚拟直线S,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此处第一方向为一顺时针方向或一逆时针方向。片状本体5a还包括一转向槽50a,转向槽50a亦为贯穿片状本体5a的镂空槽;此转向槽50a具有实质上平行于虚拟直线S'的一斜边,且该斜边的设置位置对应沟槽IOa的位置,以供穿过转向槽50a的薄片状线材可沿着该斜边翻折以形成一角度转折。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槽50a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镂空槽,其形成直角的二边不小于薄片状线材的宽度,且该二边经延伸后可分别交于沟槽IOa的起始端Ila及终端12a,而形成一矩形,较佳者为正方形,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而该斜边相对于沟槽IOa呈45度角,以提供线材可执行实质上90度角的转折功能。如图2B所示,当夹固部20a受到外力翻起后,夹固部20a与片状本体5的其他部分形成一夹固结构,薄片状线材220可先自沟槽10a(起始端Ila至弯折部13a的一侧)穿过夹固部20a之下,接着自转向槽50a穿出,并藉由转向槽50a的斜边使得薄片状线材220翻折以形成90度的角度转折;当外力消失后,夹固部20a依据自身材料的弹性恢复力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翻转,以达到针对薄片状线材220的转向夹固功能。此外,又如图2A所示,片状本体5a还包括子沟槽30a及子夹固部40a。子沟槽30a亦为贯穿片状本体5a的镂空槽,且子沟槽30位于虚拟直线S'与沟槽IOa所包围的该区域内,并对应于转向槽50a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子沟槽30a仅包括一个子沟槽弯折部33a,子沟槽30设计自子沟槽起始端31a开始延伸,在经过子沟槽弯折部33a后,即抵达子沟槽终端32a而形成一 L形沟槽。而沟槽IOa及子沟槽30a设计为彼此形状构造相似、但尺寸不同且方向相异。自子沟槽起始端31a至子沟槽终端32a能以一条子虚拟直线SI,相连接,而子夹固部40a大致上为该子虚拟直线SI'与子沟槽30a所包围的子区域。如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施力以拨动子夹固部40a时,子夹固部40a亦能以子虚拟直线SI'为轴线朝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翻转,以供辅助夹固自转向槽50a伸出的薄片状线材220,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因此,藉由子夹固部40a配合前述夹固部20a的设置,还能提供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a的线材转向及稳定夹固功能。请参考图3A,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化形式,以提供更有效的线材固定功能。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片状本体5b包括沟槽10b、第一夹固部20b及第二夹固部20c。其中沟槽IOb亦为贯穿片状本体5b的镂空槽,其包括起始端lib、终端12b、第一弯折部13b、第二弯折部14b、第三弯折部15b及第四弯折部16b。在本实施例中,沟槽IOb设计自起始端Ilb开始延伸,在依序经过第一弯折部13b、第二弯折部14b、第三弯折部15b及第四弯折部16b后,最后抵达终端12b,因此形成一 S形或倒S形沟槽。第一夹固部20b大致上为连接起始端Ilb及第三弯折部15b的第一虚拟直线S3与沟槽IOb所包围的第一区域;第二夹固部20c大致上为连接终端12b及第二弯折部14b的第二虚拟直线S4与沟槽IOb所包围的第二区域,且第一虚拟直线S3与第二虚拟直线S4实质上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3b至起始端Ilb的距离L(等同于第二弯折部14b至第三弯折部15b间以及第四弯折部16b至终端12b的距离)不小于所夹固的薄片状线材的宽度,以便完全夹固住薄片状线材。藉由第一夹固部20b以第一虚拟直线S3为轴线朝第一方向翻转,且第二夹固部20c以第二虚拟直线S4为轴线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请参考图3B,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8[0066]如图3B所示,当第一夹固部20b及第二夹固部20c分别受到外力翻起后,第一夹固部20b及第二夹固部20c将分别与片状本体5b的其他部分形成不同方向夹固的结构,可供放置薄片状线材220同时放置于其中;当外力消失后,第一夹固部20b及第二夹固部20c依据自身材料的弹性恢复力以交错方式前后分别夹固住薄片状线材220,使得薄片状线材220不易自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夹固状态下脱离,以提高线材夹固的稳定性。此外,又如图3A所示,片状本体5b还可包括第一子沟槽30b、第一子夹固部40b、第二子沟槽30c以及第二子夹固部40c。第一子沟槽30b贯穿片状本体5b且位于第一虚拟直线S3与沟槽IOb所包围的第一区域内,第一子沟槽30b包括第一子沟槽起始端3lb、第一子沟槽终端32b及至少一第一子沟槽弯折部33b、34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沟槽30b形成一 U形沟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而沟槽IOb及第一子沟槽30b设计为彼此形状构造相同、但尺寸不同且方向相反。第一子夹固部40b为连接第一子沟槽起始端31b及第一子沟槽终端32b的第一子虚拟直线S5与第一子沟槽30b所包围的第一子区域。第二子沟槽30c亦类似前述第一子沟槽30b,贯穿片状本体5b且位于第二子虚拟直线S6与沟槽IOb所包围的第二区域内。第二子沟槽30c包括第二子沟槽起始端31c、第二子沟槽终端32c及至少一第二子沟槽弯折部33c、34c,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沟槽30c形成一U形沟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二子夹固部40c为连接第二子沟槽起始端31c及第二子沟槽终端32c的第二子虚拟直线S6与第二子沟槽30c所包围的第二子区域。藉由第一子夹固部40b以第一子虚拟直线S5为轴线朝第二方向翻转,且第二子夹固部40c以第二子虚拟直线S6为轴线朝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当使用者施力以拨动第一子夹固部40b时,第一子夹固部40b以第一子虚拟直线S5为轴线朝第二方向翻转;而当拨动第二子夹固部40c时,第二子夹固部40c以第二子虚拟直线S6为轴线朝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薄片状线材。请参考图3C,图3C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0071 ] 如图3C所示,该些子夹固部40b、40c亦可配合前述该些夹固部20b、20c,应用于同一线材的反复绕线或不同线材的交叠固定。如图所示,在第一夹固部20b及第二夹固部20c已夹固薄片状线材220的状态下,第一子夹固部40b及第二子夹固部40c亦可藉由自身材料的弹性恢复力夹固住薄片状线材240。因此,藉由该些子夹固部40b、40c配合前述该些夹固部20b、20c的设置,可提供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双重线材夹固功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的第三实施例应用于电子装置200内的使用状态图。如图4所示,在电子装置200的壳体210中需要布线的各位置,贴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lb,使得在利用薄片状线材220作为电子装置200内的电子零部件间的电性连接传输线时,可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理线结构Ib夹固住薄片状线材220,令薄片状线材220沿着壳体210内表面设置,达到较佳的理线效果,并节省壳体210内部的使用空间。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权利范围自然应当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理线结构,该理线结构应用于夹固一薄片状线材,其特征在于,该理线结构包括一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包括一沟槽,该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该沟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终端及至少一弯折部;以及一夹固部,该夹固部为连接该起始端及该终端的一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一区域;藉由该夹固部以该虚拟直线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沟槽实质上为一L形沟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弯折部至该起始端或该终端的距离大于该薄片状线材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沟槽实质上形成一U形沟槽,且该至少一弯折部包括一第一弯折部及一第二弯折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折部至该起始端的距离不小于该薄片状线材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片状本体还包括一子沟槽,该子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且位于该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该区域内, 该子沟槽包括一子沟槽起始端、一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子沟槽弯折部;以及一子夹固部,该子夹固部为连接该子沟槽起始端及该子沟槽终端的一子虚拟直线与该子沟槽所包围的一子区域;藉由该子夹固部以该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不同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沟槽及该子沟槽实质上均为一L形沟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沟槽及该子沟槽实质上均为一U形沟槽,该至少一弯折部包括一第一弯折部及一第二弯折部,且该至少一子弯折部包括一第一子弯折部及一第二子弯折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弯折部至该起始端的距离大于该薄片状线材的宽度,而该第一子弯折部至该子沟槽起始端的距离不小于该薄片状线材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片状本体还包括一转向槽,该转向槽具有对应该沟槽的一斜边,使得穿过该转向槽的该薄片状线材沿着该斜边翻折以形成一角度转折。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槽实质上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镂空槽。
12.如权利要求I或6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理线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黏合部, 该至少一黏合部设置于该片状本体的周边。
13.—种理线结构,该理线结构应用于夹固一薄片状线材,其特征在于,该理线结构包括一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包括一沟槽,该沟槽为贯穿该片状本体的一 S形或一倒S形沟槽,该沟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终端、一第一弯折部、一第二弯折部、一第三弯折部以及一第四弯折部;一第一夹固部,该第一夹固部为连接该起始端及该第三弯折部的一第一虚拟直线与对应的该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一区域;以及一第二夹固部,该第二夹固部为连接该终端及该第二弯折部的一第二虚拟直线与对应的该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二区域,且该第一虚拟直线与该第二虚拟直线实质上平行;藉由该第一夹固部以该第一虚拟直线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且该第二夹固部以该第二虚拟直线为轴线朝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片状本体还包括一第一子沟槽,该第一子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且位于该第一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该第一区域内,该第一子沟槽包括一第一子沟槽起始端、一第一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第一子沟槽弯折部;一第一子夹固部,该第一子夹固部为连接该第一子沟槽起始端及该第一子沟槽终端的一第一子虚拟直线与该第一子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一子区域;一第二子沟槽,该第二子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且位于该第二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该第二区域内,该第二子沟槽包括一第二子沟槽起始端、一第二子沟槽终端及至少一第二子沟槽弯折部;以及一第二子夹固部,该第二子夹固部为连接该第二子沟槽起始端及该第二子沟槽终端的一第二子虚拟直线与该第二子沟槽所包围的一第二子区域;藉由该第一子夹固部以该第一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该第二方向翻转,且该第二子夹固部以该第二子虚拟直线为轴线朝该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沟槽及该第二子沟槽实质上为一 U形沟槽。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区域及该第二子区域的长度不小于该薄片状线材的宽度。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理线结构还包括至少一黏合部,该至少一黏合部设置于该片状本体的周边。
专利摘要一种理线结构。该理线结构应用于夹固一薄片状线材,该理线结构包括一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包括一沟槽以及一夹固部;该沟槽贯穿该片状本体,该沟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终端及至少一弯折部;该夹固部为连接该起始端及该终端的一虚拟直线与该沟槽所包围的一区域;藉由该夹固部以该虚拟直线为轴线朝一第一方向翻转,以供夹固该薄片状线材。本实用新型不占空间而较易设置于装置内部的壳体,并可重复使用,可达到较佳的理线功能。
文档编号B65H75/00GK202744108SQ20122014380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赵建兴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