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7427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在驱动轮与张紧轮之间设有首端辊筒与末端辊筒,首端辊筒靠近驱动轮,末端辊筒靠近张紧轮,在首端辊筒与末端辊筒之间设有中间辊筒,全部辊筒上边缘的水平高度均高于张紧轮及驱动轮的下边缘所在的高度,辊筒间采用不等距的布置方式,在驱动轮与张紧轮上设有板带,板带返回侧搭在首端辊筒、中间辊筒与末端辊筒上,相邻两个辊筒之间的板带自然垂下。本实用新型依靠板带自身重力悬垂,无需传统意义的张紧装置,采用特定的辊筒布置方式,易于安装调节,能够有效的避免板带返回时产生的堆积及均匀布置辊筒时产生的共振效应,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专利说明】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输送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现有的板带返回侧的辊筒布置一般采用辊筒间均匀布置,易出现板带堆积、共振等有损输送系统正常运行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合理布置辊筒的水平高度及间距,依靠板带自身重量以避免发生板带堆积并消除共振现象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
[0004]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包括驱动轮、首端辊筒、末端辊筒、张紧轮、板带与中间辊筒,在驱动轮与张紧轮之间设有首端辊筒与末端辊筒,首端辊筒靠近驱动轮,末端辊筒靠近张紧轮,在首端辊筒与末端辊筒之间设有中间辊筒,全部辊筒的上边缘均高于张紧轮与驱动轮的下边缘所在的平面,在驱动轮与张紧轮上设有所述的板带,板带的返回侧搭在首端辊筒、中间辊筒与末端辊筒上,相邻两个辊筒之间的板带自然垂下。
[0005]所述首端辊 筒的轴线距离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的轴线之间为120(Tl500mm。
[0006]所述首端辊筒和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之间的板带的悬垂度为200mnT500mm。
[0007]所述驱动轮的轴线与首端辊筒的轴线之间间隔40(T600mm。所述末端辊筒的轴线与张紧轮的轴线之间间隔40(T600mm。
[0008]所述板带与驱动轮形成180-190°的包角,板带与张紧轮形成180-190°的包角。
[0009]本实用新型依靠板带自身重力悬垂,无需传统意义的张紧装置,采用特定的辊筒布置方式,易于安装调节,能够有效的避免板带返回时产生的堆积及均匀布置辊筒时产生的共振效应,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2]该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包括驱动轮1、首端辊筒2、末端辊筒
3、张紧轮4、板带5与中间辊筒6,在驱动轮I与张紧轮4之间设有首端辊筒2与末端辊筒3,首端辊筒2靠近驱动轮1,末端辊筒3靠近张紧轮4,在首端辊筒2与末端辊筒3之间设有中间辊筒6,首端辊筒2、末端辊筒3与中间辊筒6的上边缘均高于张紧轮4与驱动轮I的下边缘所在的平面,在驱动轮I与张紧轮4上设有所述的板带5,板带5的返回侧搭在首端辊筒2、中间辊筒6与末端辊筒3上,相邻两个辊筒之间的板带5自然垂下。
[0013]所述驱动轮I的轴线与首端辊筒2的轴线之间间隔40(T600mm。所述末端辊筒3的轴线与张紧轮4的轴线之间间隔40(T600mm,这样可以避免驱动轮组下方链条堆积。
[0014]所述板带5与驱动轮I形成180-190°的包角,板带5与张紧轮4形成18(Tl90°的包角。
[0015]所述首端辊筒2的轴线距离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6的轴线之间为120(Tl500mm。所述首端辊筒和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之间的板带的悬垂度为200mnT500mm。这样可以依靠板带5重量将首端辊筒2 与驱动轮I间的板带5拉紧,有效防止链条堆积。
[0016]所述与首端辊筒相邻的中间辊筒到末端辊筒间的辊筒采取不等距的布置方式,按规律形成3~4个为一组的辊筒组合,保证板带5不发生堆积及共振,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驱动轮(I)、首端辊筒(2)、末端辊筒(3)、张紧轮(4)、板带(5)与中间辊筒(6),在驱动轮(I)与张紧轮(4)之间设有首端辊筒(2 )与末端辊筒(3 ),首端辊筒(2 )靠近驱动轮(I),末端辊筒(3 )靠近张紧轮(4),在首端辊筒(2)与末端辊筒(3)之间设有中间辊筒(6),首端辊筒(2)、末端辊筒(3)与中间辊筒(6)的上边缘均高于张紧轮(4)与驱动轮(I)的下边缘所在的平面,在驱动轮(I)与张紧轮(4)上设有所述的板带(5),板带(5)的返回侧搭在首端辊筒(2)、中间辊筒(6)与末端辊筒(3)上,相邻两个辊筒之间的板带(5)自然垂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首端辊筒(2)和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6)之间间隔120(Tl5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首端辊筒(2)和与其相邻的中间辊筒(6)之间的板带(5)的悬垂度为200mnT5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轮(I)与首端辊筒(2)之间间隔40(T6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末端辊筒(3)与张紧轮(4)之间间隔40(T6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淋雨系统的返回辊筒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板带(5)与驱动轮(I)形成180 -190°的包角,板带(5)与张紧轮(4)形成180-190°的包角。
【文档编号】B65G39/10GK203638629SQ201320779053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30日
【发明者】魏明利, 鲍明恵, 王保英 申请人: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