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680阅读:1019来源:国知局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尤其涉及对多台轿厢能够在同一井道中独立行进的单井道多轿厢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以往的电梯装置,提出了具有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这两种运转模式的电梯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独立运转模式中,多台轿厢独立地行进。在同步运转模式中,多台轿厢以相互接近的状态一体地同步行进。

另外,在以往的其它的电梯装置中,在乘客需求较高的高峰时段,采用将轿厢连接起来的联动运行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6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38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55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7-30954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g.c.barney著,“elevatortraffichandbook”,chapter5,sponpress,2003年,pp.103-125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乘客稀少时切换为独立运转模式的内容。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考虑乘客的乘梯/下梯楼层的倾向或者乘客期望的行进方向等进行运转模式切换,因而实际上存在有可能选择了不利于运行效率的运转模式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乘客需求较高的高峰时段,采用将轿厢连接起来的联动运行控制。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与专利文献1一样,也没有考虑乘客的乘梯/下梯楼层的倾向或者乘客期望的行进方向等进行运转模式切换,因而实际上存在有可能选择了不利于运行效率的运转模式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高精度地选择有利于运行效率的运转模式来实现运行效率的提高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控制多台轿厢在同一井道内行进的电梯的运行,该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具有:运转模式切换部,其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在所述独立运转模式下所述多台轿厢独立行进,在所述同步运转模式下所述多台轿厢以相互接近的状态一体地同步行进;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其根据所登记的层站呼梯的呼梯登记信息,按照各楼层及各方向累计并存储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交通样态(pattern)检测部,其根据存储在所述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中的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检测乘客总数、和在主楼层乘梯并向上方移动的乘客数相对于所述乘客总数的比率;以及运转模式选择部,其在所述交通样态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比率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选择所述同步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独立运转模式,并指示所述运转模式切换部设定为所选择的运转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根据从主楼层向上方移动的乘客数的比率来选择独立运转模式或同步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选择部,对于多种交通流样态,能够高精度地选择运行效率良好的运转模式,因而发挥能够实现提高运行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电梯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电梯中的乘客移动样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在图3的例子中同步运转时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

图5是示出在图3的例子中独立运转时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

图6是示出图2的电梯中的乘客移动样态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在图6的例子中同步运转时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

图8是示出在图6的例子中独立运转时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13是示出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电梯及建筑物的结构的一例中的独立运转的情形的图。

图14是示出在图13的例子中的同步运转的情形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分配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分配显示画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0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10呼梯登记部;111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2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3交通样态检测部;114运转模式仿真部;120运转模式选择部;121运转模式切换部;130分配轿厢决定部;131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200-1、200-2、201-1、201-2轿厢;210-1、210-2、211-1、211-2各轿厢控制装置;220-1、220-2、221-1、221-2曳引机;400-1、400-2、400-n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601安全门;602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3分配轿厢显示器;604分配显示画面;610自动扶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对循回时间进行说明。循回时间是指轿厢从主楼层出发并再次返回到主楼层的时间。循回时间通常被用作表示电梯的输送能力的一个指标。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循回时间是与输送能力的倒数相当的指标,循回时间越短,则输送能力越大。循回时间用总行进时间与总停靠时间与总乘梯/下梯时间之和表示。以下,设循回时间为rtt,从主楼层出发并返回到主楼层的时间中不包含停靠时间的行进时间为tr,包括加减速时间及门开闭时间在内的每停靠一次而增加的时间为ts,一名乘客的乘梯/下梯时间为tp。

在图2中示出了电梯结构的一例。设置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如图2所示具有地下楼层b1f和地上楼层1~18f。其中,“f”表示“楼层”。乘客从两个主楼层1f、2f分别搭乘下轿厢、上轿厢。作为第1事例,考虑所有乘客从两个主楼层1f、2f向上方乘梯的情况。图3示出第1事例。此时,在主楼层1f、2f乘梯且向上方移动的乘客数相对于乘客总数的比率为100%。在下面的说明中,按照下式定义的那样,将在主楼层乘梯并向上方移动的乘客数相对于乘客总数的比率称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在主楼层乘梯并向上方移动的乘客数)/(乘客总数)

在第1事例中,设从主楼层1f或者2f乘梯的乘客数合计为32人。并且,假设24人从主楼层1f或者2f向3~10f移动,8人从主楼层1f或者2f向11f~18f移动。主楼层的乘梯楼层根据选择同步运转或者独立运转的哪一种运转模式而变化。并且,假设地下楼层是退避楼层,不产生利用者的乘梯/下梯。

对同步运转模式和独立运转模式的停靠楼层进行说明。

首先,对同步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同步运转模式中,上下轿厢在相互接近的状态下一体地同步行进运转。在同步运转时,与以往的双层轿厢的双方运转一样,下轿厢停靠于奇数楼层(1f、3f、5f…),上轿厢停靠于偶数楼层(2f、4f、6f…)。关于双层轿厢的双方运转,例如刊载于专利文献3中。在双方运转的情况下,在独立运转时上轿厢和下轿厢避免碰撞的同时进行运转。在独立运转时,为了避免上轿厢和下轿厢的碰撞,上轿厢停靠于上侧的主楼层2f和一般楼层的上半部分(11~18f),下轿厢停靠于下侧的主楼层1f和一般楼层的下半部分(3~10f)。独立运转与单井道多轿厢的运转一样,例如刊载于专利文献4中。

求解第1事例的循回时间。示出同步运转中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是图4。在图4中,虚线内示出了上下轿厢同时停靠的组合,▲表示乘梯楼层,●表示下梯楼层。设同步运转的循回时间为rtt_syn。包括在主楼层的停靠在内,停靠次数为9次。假设在主楼层1f、2f有16人搭乘上轿厢、16人搭乘下轿厢。乘梯人数合计为32人。此时,设在3~10f合计停靠4次时,合计12人从上轿厢下梯、合计12人从下轿厢下梯。另外,设在11~18f合计停靠4次时,合计4人从上轿厢下梯、合计4人从下轿厢下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主楼层在内停靠9次,从一台轿厢下梯的乘客数是16人,因而rtt_syn用下面的式(1)表示。

rtt_syn=tr+9×ts+16×tp(1)

下面,对独立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独立运转模式中,上下轿厢独立地行进。设独立运转模式中的上轿厢的循回时间为rtt_ind_u、下轿厢的循回时间为rtt_ind_l。示出独立运转中的上下轿厢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是图5。在图5中,▲表示乘梯楼层,●表示下梯楼层。假设在主楼层1f、2f有8人搭乘上轿厢、24人搭乘下轿厢。乘梯人数合计为32人。上轿厢在2f和11~18f合计停靠9次,8人下梯。下轿厢在1f和3~10f合计停靠9次,24人下梯。并且,由于下轿厢和上轿厢离开一定距离运行,因而当上轿厢在2f出发后,延迟规定时间,下轿厢从作为退避楼层的b1f出发向主楼层1f移动。此时,设该规定时间即在下轿厢的运行中产生的出发延迟时间为tw。并且,相比上轿厢,下轿厢在靠下方的楼层反向,因而行进时间缩短。设上下轿厢的行进时间之差为td。因此,在设上轿厢的行进时间为tr时,下轿厢的行进时间为tr-td。此时,上轿厢循回时间rtt_ind_u及下轿厢循回时间rtt_ind_l用下面的式(2)及式(3)表示。

rtt_ind_u=tr+9×ts+8×tp(2)

rtt_ind_l=(tr-td)+9×ts+24×tp+2×tw(3)

在设tw=8sec、td=16sec时,rtt_ind_u<rtt_ind_l,独立运转整体的循回时间rtt_ind用下面的式(4)表示。

rtt_ind=tr+9×ts+24×tp(4)

根据式(1)和式(4),在第1事例中,rtt_syn<rtt_ind,同步运转一方的循回时间缩短。因此,在第1事例中,同步运转一方的运行效率良好。

下面,作为第2事例,说明不仅从主楼层而且也从其它楼层乘梯的情况。图6示出第2事例。图6的▲及▼表示乘梯楼层,●表示在主楼层以外的楼层乘梯的乘客的下梯楼层。在第2事例中,设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80%。在第2事例中,从主楼层1f或者2f各有1人合计16人向3~18f移动。并且,1人从18f向14f移动,1人从15f向11f移动,1人从10f向6f移动,1人从8f向4f移动。因此,乘客总数为20人。主楼层的乘梯楼层根据选择同步运转或者独立运转中的哪一种运转模式而变化。并且,假设地下楼层是退避楼层,不产生利用者的乘梯/下梯。

求解第2事例的循回时间。

首先,求出同步运转中的循回时间。

设同步运转的循回时间为rtt_syn。示出同步运转中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是图7。在图7中,虚线内示出了上下轿厢同时停靠的组合,▲表示乘梯楼层,●表示下梯楼层。在第2事例的同步运转中,在上行方向停靠9次、在下行方向停靠8次,在每次停靠时1人乘梯或者下梯,因而同步运转的循回时间rtt_syn用下面的式(5)表示。

rtt_syn=tr+17×ts+16×tp(5)

接着,求出独立运转中的循回时间。

示出独立运转中的上下轿厢的停靠楼层和运行路径的图是图8。图8的▲及▼表示乘梯楼层,●表示在主楼层以外的楼层乘梯的乘客的下梯楼层。上轿厢在上行方向停靠9次、在下行方向停靠4次,合计12人乘梯/下梯,因而上轿厢的循回时间rtt_ind_u用下面的式(6)表示。下轿厢在上行方向停靠9次、在下行方向停靠4次,合计12人乘梯/下梯。考虑到地下楼层的出发延迟时间tw、上下轿厢的行进时间之差td,下轿厢的循回时间rtt_ind_l用下面的式(7)表示。

rtt_ind_u=tr+13×ts+12×tp(6)

rtt_ind_l=(tr-td)+13×ts+12×tp+2×tw(7)

在设tw=8sec、td=16sec时,rtt_ind_u=rtt_ind_l,独立运转的循回时间rtt_ind用下面的式(8)表示。

rtt_ind=tr+13×ts+12×tp(8)

根据式(5)和式(8),在第2事例中,rtt_syn>rtt_ind,独立运转一方的循回时间缩短。因此,在第2事例中,独立运转一方的运行效率良好。

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100%的第1事例中,同步运转一方的循回时间缩短,运行效率良好。另一方面,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80%的第2事例中,独立运转一方的循回时间缩短,运行效率良好。根据这些事例可知,即使是在早晨的上班时间段经常产生的从主楼层向上方楼层移动的乘客较多的上行高峰的时间段中,当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不同时,有利于运行效率的运转模式发生变化。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中,通过根据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切换运转模式,由此始终选择有利于运行效率的运转模式。下面,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具有呼梯登记部110、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交通样态检测部113、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及运转模式切换部1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有多个井道230-1、230-2。在图1中示出了设置两个井道的示例,但井道的个数可以设为任意的m个(m≥1)。

在第一个井道230-1内设有上轿厢200-1、与上轿厢200-1对应的对重203-1、下轿厢201-1、与下轿厢201-1对应的对重204-1。上轿厢200-1设于下轿厢201-1的正上方。在井道230-1的上部设有使上轿厢200-1和对重203-1升降的第1曳引机220-1、以及使下轿厢201-1和对重204-1升降的第2曳引机221-1。

同样,在第二个井道230-2内设有上轿厢200-2、与上轿厢200-2对应的对重203-2、下轿厢201-2、与下轿厢201-2对应的对重204-2。上轿厢200-2设于下轿厢201-2的正上方。在井道230-2的上部设有使上轿厢200-2和对重203-2升降的第3曳引机220-2、以及使下轿厢201-2和对重204-2升降的第4曳引机221-2。

上轿厢200-1的运行由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控制。即,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驱动第1曳引机220-1。

同样,下轿厢201-1的运行由各轿厢控制装置211-1控制。即,各轿厢控制装置211-1驱动第2曳引机221-1。

同样,上轿厢200-2的运行由各轿厢控制装置210-2控制。即,各轿厢控制装置210-2驱动第3曳引机220-2。

同样,下轿厢201-2的运行由各轿厢控制装置211-2控制。即,各轿厢控制装置211-2驱动第4曳引机221-2。

图1所示的建筑物具有n层的停靠楼层。在各停靠楼层的层站设置有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乘客对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进行目的地楼层输入。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是具有记载了数字0~9的多个按键的数字键式登记装置。

在乘客对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中的任意一个进行了目的地楼层输入时,该输入被转换为从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的设置楼层向目的地楼层移动的层站呼梯。层站呼梯被从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发送给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在呼梯登记部110中登记层站呼梯。

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按照每个时间段存储被登记在呼梯登记部110中的层站呼梯。具体而言,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例如按照每五分钟划分得到的时间段,并区分平日和休息日针对每个楼层/方向累计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并进行存储。

接着,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根据存储在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中的每个楼层/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预测在紧邻其后的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交通流。其中,规定的时间范围例如使用5分钟。规定的时间范围是预先设定的。交通流数据是表示乘客的产生/移动的数据。在交通流数据中包含例如紧邻其后的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的按照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的信息。并且,交通流的预测方法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5中。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一个预测方法中,预先具有多个交通量和交通流样态之间的关系,根据检测出的交通量选择交通流样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于此,能够使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所有预测方法。

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由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出的交通流数据,检测在接下来的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此时,时间范围例如使用5分钟。即,检测在紧邻其后的5分钟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于5分钟,可以采用任意的时间范围。

接着,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使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根据式(9)选择在接下来的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应用的运转模式。在式(9)中,在乘客总数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且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选择同步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时候选择独立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此时,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例如使用90%。并且,乘客总数阈值例如使用设井道内的轿厢为1台时的5分钟输送能力的值。关于5分钟输送能力的计算,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为5-minutehandlingcapacity。

if{(乘客总数≥乘客总数阈值)and

(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

运转模式=同步运转模式(9)

else

运转模式=独立运转模式

另外,在式(9)中,使用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双方来决定运转模式,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仅使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来决定运转模式。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选择同步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时候选择独立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或者,也可以仅使用乘客总数来决定运转模式。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乘客总数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选择同步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时候选择独立运转模式作为运转模式。

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将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出的运转模式发送给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如果所发送的运转模式与选择中的运转模式相同,则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原样继续运转模式,在所发送的运转模式与选择中的运转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在全部响应了已经登记的呼梯后,转入新的运转模式。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按照运转模式控制曳引机220-1~2及221-1~2,使轿厢200-1~n及201-1~n在期望的运转模式下行进。即,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n及211-1~n进行行进控制,使得在同步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上下轿厢始终以相邻的状态行进,在独立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上下轿厢以离开规定距离以上的独立状态行进。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01中,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由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出的预测交通流,检测紧邻其后的交通样态。紧邻其后的交通样态如上所述包括在紧邻其后的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接着,在步骤s102中,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判定在通过步骤s101检测出的交通样态中,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乘客总数阈值以上的条件是否成立。当在步骤s102中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在步骤s103中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当在步骤s102中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在步骤s104中选择独立运转模式。

然后,在步骤s105中,运转模式切换部121进行向通过步骤s103或者s104选择出的运转模式的切换。

另外,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在步骤s102中根据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和乘客总数双方的条件进行判定,但也可以按照以上所述,仅根据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或者乘客总数中的任一方的条件进行判定。

另外,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预测出的交通流进行交通样态检测,但也可以根据当前产生的交通流来检测交通样态。在这种情况下,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存储在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中的交通流数据,检测交通样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按照产生的交通流来选择运行效率良好的运转模式(同步运转模式或者独立运转模式),能够进行与每个楼宇/每个时间段产生的交通流适合的运转模式选择,因而与楼宇和时间段无关地,运行效率良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具有: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其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在独立运转模式下,多台轿厢独立行进,在同步运转模式下,多台轿厢以相互接近的状态一体地同步行进;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其根据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中登记的层站呼梯的呼梯登记信息,按照各楼层及各方向累计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并进行存储;交通样态检测部113,其根据在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中存储的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检测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以及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其在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第1阈值以上时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时选择独立运转模式,并指示运转模式切换部121设定为所选择的运转模式。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运行效率提高。即,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同步运转模式一方的运行效率良好,因而选择同步运转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第1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独立运转模式。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按照不仅考虑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而且也考虑乘客总数的交通样态,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即,在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规定值以上且乘客数较多的情况下,同步运转模式一方的运行效率良好,因而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另一方面,在即使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规定值以上但乘客数较少的情况下,独立运转模式一方的运行效率良好,因而选择独立运转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其根据在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中存储的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预测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后的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交通样态检测部113使用由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出的规定时间后的各楼层及各方向的乘梯乘客数和下梯乘客数,检测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预测今后产生的交通样态并尽早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2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9的区别在于,在图10中执行步骤s111、s112而取代图9的步骤s101、s102。图10的步骤s113~s115分别相当于图9的步骤s103~s10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参照图1并省略其说明。

但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紧邻其后的5分钟的交通流,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紧邻其后的30分钟的交通流。另外,这30分钟的时间范围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任意的时间范围,例如10分钟、20分钟或者1小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步骤s111中,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由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出的预测交通流,检测至30分钟后的交通样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交通样态检测部113对至30分钟后的交通样态按照每5分钟进行分割,生成6个“5分钟交通样态”。在“5分钟交通样态”中,包含在5分钟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然后,在步骤s112中,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从通过步骤s111生成的6个“5分钟交通样态”中,提取乘客总数达到高峰的“5分钟交通样态”。接着,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在提取出的“5分钟交通样态”中,判定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乘客总数阈值以上的条件是否成立。当在步骤s112中上述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13中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当在步骤s112中所述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14中选择独立运转模式。

接着,在步骤s115中,运转模式切换部121进行向通过步骤s113或者s114选择出的运转模式的切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行不仅考虑紧邻其后而且考虑稍微久远的交通流产生状况的运转模式选择,因而即使是在乘客数急剧增加等交通流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尽早选择运行效率良好的运转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一样,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预测时间范围设为30分钟而非紧邻其后的5分钟,因而不仅考虑紧邻其后而且也考虑稍微久远的交通流产生状况来选择运转模式,所以能够得到更早地选择运行效率良好的运转模式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梯组群管理装置具有同步运转模式、独立运转模式和单独运转模式这三种运转模式。同步运转模式和独立运转模式已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2中进行说明,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当单独运转模式时,在同一井道中行进的两台轿厢中,一台轿厢在退避楼层不响应呼梯而继续停止状态,只有另一台轿厢响应呼梯而行进。一般而言,将地下楼层作为退避楼层,下轿厢停止,只有上轿厢响应呼梯而行进。例如,在图2的建筑物中是下轿厢在b1f停止的情形。

图1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图10的区别在于,在图11中执行步骤s124~s126而取代图10的步骤s114。图11的步骤s121~s123、s127分别相当于图10的步骤s111~s113、s11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因而在此参照图1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乘客总数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另一方面,在乘客总数小于预先设定的乘客总数下限阈值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单独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独立运转模式。另外,乘客总数下限阈值例如使用设井道内的轿厢为1台时的5分钟输送能力的值的50%。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21中,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根据由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预测出的预测交通流,检测至30分钟后的交通样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交通样态检测部113对至30分钟后的交通样态按照每5分钟进行分割,生成6个“5分钟交通样态”。在“5分钟交通样态”中包含在5分钟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

接着,在步骤s122中,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从通过步骤s121生成的6个“5分钟交通样态”中,提取乘客总数达到高峰的“5分钟交通样态”。在提取出的“5分钟交通样态”中,判定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乘客总数阈值以上的条件是否成立。当在步骤s122中上述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23中选择同步运转模式。

当在步骤s122中上述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24中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5分钟交通样态”中乘客总数是否为乘客总数下限阈值以上。

当在步骤s124中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25中选择独立运转模式。当在步骤s124中不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126中选择单独运转模式。

在步骤s127中,运转模式切换部121进行向通过步骤s124、s125、s126中的任意一个步骤选择出的运转模式的切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乘客数较少的时间段,选择只有1台轿厢在一个井道中行进的单独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在不降低运行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行进的轿厢台数,能够降低耗电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一样,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来切换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使多台轿厢中的一台轿厢在退避楼层停止、而只有另一台轿厢行进的单独运转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为第1阈值以上且乘客总数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同步运转模式,在乘客总数小于第3阈值的情况下选择单独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选择独立运转模式。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运转效率提高,并且在乘客数较少的情况下能够选择单独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削减耗电量。

实施方式4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2和图1的区别在于,在图12中,相对于图1的结构追加了运转模式仿真部114。运转模式仿真部114设于交通样态检测部113和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之间。

并且,在图12中,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400-1~n、呼梯登记部110、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交通样态检测部113、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及运转模式切换部121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在图12中,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曳引机220-1~2及221-1~2、以及轿厢200-1~2及201-1~2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运转模式仿真部114使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在接下来的规定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进行采用独立运转模式和采用同步运转模式的仿真。规定时间范围例如采用5分钟。

对运转模式仿真部114的仿真进行说明。

在该仿真中,使用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在接下来的规定时间范围内产生的乘客总数和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交通样态例如设为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乘客总数100人、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90%、上侧主楼层为2f、下侧主楼层为1f。

按照该交通样态,运转模式仿真部114生成乘客的移动样态。例如,从2f向上行方向移动的乘客为45人,从1f向上行方向移动的乘客为45人,剩余的10人都是从3f以上的楼层向上侧主楼层或者下侧主楼层移动的乘客。此时,也可以设为,剩余的10人中5人是从3f以上的楼层向上侧主楼层或者下侧主楼层移动的乘客,5人将3f以上的楼层作为乘梯/下梯楼层。设为这些乘客是按泊松过程产生的。泊松过程是随机产生的到达过程,在设每单位时间的平均乘客数为λ时,在时间τ期间内产生k人的乘客的概率p用下面的式(10)表示。

p=(e-λτ×(λτ)k)/k!(10)

在上述仿真中,作为对象的建筑物的规格及电梯的规格是事先设定的。建筑物的规格包含建筑物的楼层数和层高的信息。电梯的规格包含轿厢台数、轿厢速度及轿厢额定人数的信息。在上述仿真中,在产生乘客时进行从乘梯楼层前往目的地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登记。在上述仿真中,考虑执行所应用的运转模式/分配时的等待时间的增量的大小/停靠次数等,选择合适的分配轿厢。在上述仿真中对乘客的乘梯楼层派遣分配轿厢并开门。在开门后乘客乘梯而向目的地楼层移动。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在仿真中累计各个乘客的从层站目的地呼梯登记到乘梯的时间,计算独立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同步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

接着,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将从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得到的独立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同步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作为评价基准进行比较。在独立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为同步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以下的情况下,选择独立运转模式,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选择同步运转模式。

运转模式切换部121根据运转模式选择部120选择出的运转模式发送给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各轿厢控制装置210-1~2及211-1~2控制曳引机220-1~2及221-1~2,由此轿厢200-1~2及201-1~2进行升降动作。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运转模式仿真部114输出每种运转模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输出平均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也可以将平均等待时间与乘梯时间的线性和作为评价基准。另外,也可以对运转模式仿真部114的输出及运转模式选择部120的评价基准追加平均等待时间的方差或者60秒以上的等待时间的乘客数比率等。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对一次仿真进行累计并输出平均等待时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实施例如10次等多次的仿真,将其累计值作为平均等待时间进行输出。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及运转模式选择部120进行了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这两种运转模式的比较和选择,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加上单独运转模式,进行三种运转模式的比较和选择。此时,也可以使用耗电量作为运转模式仿真部114的输出及运转模式选择部120的评价基准。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运转模式仿真部114进行仿真并输出平均等待时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计算从主楼层出发并返回到主楼层的路径中的行进时间及停靠时间,将循回时间或者平均运转间隔作为输出。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包含在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中,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另外设置的外部的计算装置或通过网络连接的计算装置内设置运转模式仿真部11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对应于产生的交通样态,能够根据从具体的仿真得到的平均等待时间来评价选择应该哪种运转模式,因而能够从与交通样态产生状况对应的运行效率的方面出发选择合适的运转模式,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一样,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切换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运转模式仿真部114。

运转模式仿真部114根据建筑物规格、电梯规格、由交通样态检测部113检测出的主楼层上行乘客数比率,对应用独立运转模式和应用同步运转模式时的轿厢的运动和乘客的乘梯/下梯进行仿真。另外,运转模式仿真部114根据仿真结果计算独立运转模式时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同步运转模式时的平均等待时间。由此,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将利用运转模式仿真部114得到的独立运转模式时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同步运转模式时的平均等待时间进行比较,选择平均等待时间较短的运转模式。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预测今后产生的交通样态,通过具体的仿真评价,判定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中哪一方的运行效率比较好,而切换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因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5

首先,在对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说明实施方式5待解决的问题。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同步运转模式和独立运转模式中,乘梯楼层和目的地楼层的组合根据运转模式而不同。

在图13中,井道a及b都执行独立运转模式,两个主楼层1f及2f通过自动扶梯610相连接。上轿厢将2f和10f~16f作为停靠楼层,下轿厢将1f和3f~9f作为停靠楼层。

在图14中,井道a及b都执行同步运转模式,两个主楼层1f及2f通过自动扶梯610相连接。上轿厢在偶数楼层(2f、4f、6f、8f、10f、12f、14f、16f)停靠,下轿厢在奇数楼层(1f、3f、5f、7f、9f、11f、13f、15f)停靠。

此时,说明在1f乘梯的乘客移动到8f的事例。在独立运转模式时,停靠8f的是下轿厢,因而乘客需要在1f乘梯。另一方面,在同步运转模式时,服务于8f的是上轿厢,因而该乘客需要在移动到2f后搭乘上轿厢。乘客的乘梯楼层根据运转模式而不同,因而在动态地变更运转模式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乘客不能认识到乘梯楼层的情况或者搞错乘梯楼层的情况等,存在便利性较差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解决该问题。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15所示,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在图1的结构基础上还具有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和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131。在图15中,为了简化附图,仅图示了呼梯登记部110和运转模式选择部120,但实际上与图1相同,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也具有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产生交通流预测部112、交通样态检测部113及运转模式切换部1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1f的电梯厅入口设置有安全门601。并且,设置有往来于两个主楼层1f和2f之间的自动扶梯6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乘客携带非接触式ic卡。在非接触式ic卡中存储有个人id,该个人id是作为识别乘客用的识别信息。安全门601具有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和分配轿厢显示器603。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由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等的id读取设备构成。分配轿厢显示器603具有分配显示画面604。当乘客在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处刷卡非接触式ic卡时,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读取乘客的个人id,将对应于该个人id的目的地楼层发送给电梯组群管理装置100内的呼梯登记部110。作为对应于乘客的个人id的目的地楼层,预先登记了自己座位所在的楼层或者自己家所在的楼层等最频繁使用的目的地楼层。

分配轿厢决定部130首先根据从呼梯登记部110得到的目的地楼层和从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得到的运转模式,决定乘客将乘梯的乘梯楼层。在独立运转模式时,在图13所示结构的情况下,在将上方楼层(10~16f)作为目的地楼层时,乘梯楼层是2f。另外,在将下方楼层(3~9f)作为目的地楼层时,乘梯楼层是1f。另一方面,在同步运转模式时,在图14所示结构的情况下,在将偶数楼层(4f、6f、8f、10f、12f、14f、16f)作为目的地楼层时,乘梯楼层是2f,在将奇数楼层(3f、5f、7f、9f、11f、13f、15f)作为目的地楼层时,乘梯楼层是1f。

这样,乘梯楼层根据目的地楼层和运转模式而不同,因而分配轿厢决定部130根据从呼梯登记部110得到的目的地楼层和从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得到的运转模式来决定乘梯楼层。

这样,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在决定出的乘梯楼层进行呼梯登记。即,当由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切换后的当前运转模式下、能够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登记由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的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分配轿厢决定部130登记从该主楼层前往目的地楼层的呼梯登记。另一方面,当在由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切换后的当前运转模式下、不能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登记由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的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在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不同的其它主楼层进行前往目的地楼层的呼梯登记。该呼梯登记被存储在乘客移动信息管理部111中。

接着,分配轿厢决定部130根据各轿厢的等待时间的增量和停靠次数,针对从所述乘梯楼层前往所述目的地楼层的呼梯,决定等待时间最短的最合适的分配轿厢。此时,按照目的地楼层自动决定上轿厢或者下轿厢。

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131生成包括从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得到的乘梯楼层、目的地楼层、分配轿厢在内的分配显示画面数据,并发送给分配轿厢显示器603。由此,分配轿厢显示器603在分配显示画面604显示从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131得到的分配显示画面数据。图15示出分配显示画面604的一例。分配显示画面604例如生成如图15所示的画面,即在上部显示分配轿厢的井道的编号即“b”,在下部显示表示乘梯楼层和目的地楼层的组合的显示“1>8f”。由此,乘客能够确认到井道是b、乘梯楼层是1f、目的地楼层是8f。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组群管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201中,安全门601的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识别乘客的非接触式ic卡。

接着,在步骤s202中,安全门601的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与非接触式ic卡的id对应的目的地楼层。

然后,在步骤s203中,分配轿厢决定部130根据从运转模式选择部120得到的运转模式,判定选择中的运转模式是独立运转模式还是同步运转模式。在独立运转模式时进入步骤s204,在同步运转模式时进入步骤s205。

在步骤s204中,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判定目的地楼层是否是上方楼层。上方楼层是上轿厢停靠的楼层,在图13的情况下表示10~16f。在步骤s204中,在目的地楼层是上方楼层的情况下,在步骤s206中设定上侧主楼层(例如2f)作为乘梯楼层。当在步骤s204中目的地楼层是下方楼层的情况下,在步骤s207中设定下侧主楼层(例如1f)作为乘梯楼层。

在步骤s205中,分配轿厢决定部130判定目的地楼层是否是偶数楼层。偶数楼层是上轿厢停靠的楼层,在图14的情况下,4f、6f、8f、10f、12f、14f、16f是偶数楼层。在步骤s205中判定为目的地楼层是偶数楼层的情况下,在步骤s208中设定上侧主楼层(例如2f)作为乘梯楼层。当在步骤s205中判定为目的地楼层是奇数楼层的情况下,在步骤s209中设定下侧主楼层(例如1f)作为乘梯楼层。

在步骤s210中,分配轿厢决定部130根据在步骤s206、s207、s208或者s209中设定的乘梯楼层、和在步骤s202中设定的目的地楼层的组合,将运行效率良好的轿厢决定为分配轿厢。

接着,在步骤s211中,根据分配轿厢、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生成例如在图15的分配显示画面604中示出的分配显示画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是在动态地变更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的情况时,乘客也能够在通过安全门时掌握分配轿厢编号和应该从哪个楼层乘梯,因而能够防止对乘梯楼层的混乱和错误。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131生成在上部显示分配轿厢的井道的编号“b”、在下部显示乘梯楼层和目的地楼层的组合的显示“2>8f”的画面,作为分配显示画面604,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在从与安全门601的设置楼层不同的楼层乘梯时,例如显示图16的分配显示画面604中示出的箭头或者图17所示的自动扶梯的示意图,由此提示乘客通过自动扶梯移动到其它楼层并从其它楼层乘梯。另外,也可以在通过安全门601时利用设置在安全门601的语音引导装置,利用语音消息引导乘客通过自动扶梯移动到其它楼层并从其它楼层乘梯。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将安全门601设置在作为下侧主楼层的1f,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设置在作为上侧主楼层的2f。在这种情况下,在从下侧主楼层乘梯的情况下,在分配显示画面604显示朝下的箭头和下行方向的自动扶梯。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安全门601也可以设置在双方的主楼层。在从不同的主楼层乘梯的情况下,在分配显示画面604显示与乘梯楼层的移动方向对应的箭头和/或上行方向/下行方向的自动扶梯。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设为在安全门601的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处刷卡时登记目的地楼层,但也可以利用数字键式的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输入目的地楼层。此时,在设置于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显示器显示与所述分配轿厢显示器603相同的内容。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当乘客在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处刷卡非接触式ic卡时发送与个人id对应的目的地楼层。也可以将该目的地楼层保存在非接触式ic卡中。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与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分开设置的数据库装置管理个人id和目的地楼层的组合,根据通过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得到的个人id询问数据库装置,得到与个人id对应的目的地楼层。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从独立运转模式和同步运转模式这两种运转模式中选择运转模式,但也可以从加上了单独运转模式的三种运转模式中进行选择。另外,在单独运转模式时,也可以设定与目的地楼层无关的、固定的乘梯楼层(例如设置有安全门601的1f)。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一样,按照产生的交通样态切换运转模式,因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主楼层和下侧主楼层中的任意一方设置以非接触方式识别被存储于非接触式ic卡中的个人id的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与由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识别出的个人id对应的目的地楼层。由此,当在由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切换后的当前运转模式下、能够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登记由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的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分配轿厢决定部130登记从该主楼层前往目的地楼层的呼梯,当在由运转模式切换部121切换后的当前运转模式下、不能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登记由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决定的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分配轿厢决定部130进行从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不同的其它主楼层前往目的地楼层的呼梯登记,并且决定针对该呼梯登记的分配轿厢。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仅设置在一个主楼层时,也能够进行与当前的运转模式对应的呼梯登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主楼层之间设置有乘客输送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层站输送带列举了自动扶梯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层站输送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具有消息输出装置,该消息输出装置用于进行基于图像或者文字的显示的消息输出以及基于语音的消息输出中至少任意一种消息输出。关于消息输出装置,在上述的说明中列举了分配轿厢显示器603和语音引导装置的例子。但是,不限于这些,也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消息输出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配轿厢决定部130从与设置了个人id非接触识别装置602的主楼层不同的其它主楼层进行呼梯登记的情况下,分配显示画面生成部131指示消息输出装置输出催促利用乘客输送带向其它主楼层移动的消息或者通知进行了呼梯登记的主楼层是其它主楼层的消息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消息。

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登记了来自其它主楼层的呼梯的情况下,利用者能够识别乘客通过自动扶梯或者楼梯移动到其它主楼层后乘梯前往期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电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