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片材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09644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片材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于2015年10月27日提交的名称为“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片材处理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201510708650.6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2014年10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4-219689号日本专利申请及2014年10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第2014-221883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且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所述申请的整体内容。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片材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对信息的数字化需要例如打印机等图像处理装置及用于输出数字化信息的传真机及用于将文档数字化的扫描仪。此类图像处理装置经常被配置成多功能外围设备,其可以用作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及复印机,其例如具有成像功能、图像形成功能及通信功能。

在此类多功能外围设备中,上面安装了折叠处理装置的多功能外围设备是已知的。该折叠处理装置在进给片材上形成图像以绘制所述图像且对上面形成了所述图像的所述片材执行折叠处理。当此类折叠处理装置对片材执行折叠处理时,折痕(fold)较弱且不完整,且折叠高度较高。因此,在此类多功能外围设备中,除了折叠处理装置外上面还安装了折痕加强装置的多功能外围设备是已知。该折痕加强装置执行折痕加强处理以便加强所述折痕,所用方式是按压通过折叠处理形成的折痕以加强该折痕且减小折叠高度(例如,参考第2007-045531号日本公开专利公开案及第2009-149435号日本公开专利公开案)。

当如上所述的折叠处理装置对片材执行折叠处理时,一般在垂直于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文也被称为“副扫描方向”)的方向(下文也被称为“主扫描方向”)上形成折痕。

通过如上所述的折痕加强装置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方法的示例包含用于在使用折痕加强辊输送片材的同时按压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该折痕加强辊具有对应于片材宽度的长度,该折痕加强辊在平行于通过折叠处理形成的折痕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横向桥接。

用于通过上述折痕加强装置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另一方法的示例包含用于以下操作的方法:通过在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位置处临时停止片材的输送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循序地按压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以及在停止的片材上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围绕作为旋转轴的垂直于通过折叠处理形成的折痕的方向(副扫描方向)旋转的所述折痕加强辊。

在上文描述的用于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先前方法中,需要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上布置多个折痕加强辊。这是因为通过使用一个折痕加强辊一次按压整个折痕而将按压力分散在整个折痕上,且每单位面积的按压力变小,且使用一个折痕加强辊无法获得足够的折痕加强效果。因此,在使用在主扫描方向上横向桥接的具有对应于片材宽度的长度的折痕加强辊输送片材的同时按压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的情况下,需要空间来布置多个折痕加强辊。因此,增加了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大小且增加了用于驱动折痕加强辊的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的数目,这增加了初始成本及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在上文描述的用于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后一种方法中,使用一个折痕加强辊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整个折痕,使得按压力不分散,因为按压力可以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然而,在折痕加强处理期间,需要在片材停止时将折痕加强辊从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因此,在通过在停止的片材上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副扫描方向旋转的折痕加强辊而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形成于片材上的折痕的方法的情况下,需要时间将折痕加强辊从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且因此降低了生产力。上述问题不仅出现在用于图像形成输出的片材上,而且在一些情况下也发生在片材状物体上。不仅在加强折叠状态中的片材的折痕的情况下而且在按压片材的情况下导致上述问题。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用于按压片材的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片材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常规技术中的问题。

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含:输送模块,其输送折叠片材;以及按压模块,其通过围绕正交于输送模块的片材输送方向的方向作为旋转轴旋转而按压折叠片材的折叠部分。所述按压模块包含沿着围绕所述旋转轴的圆周表面在旋转轴的方向上的一定范围内布置的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在旋转轴的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的中间部分对称,并且形成沿着旋转轴的方向从中间部分布置在一侧上的所述凸出部分,使得所述凸出部分在圆周表面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变化。

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包含:输送模块,其输送折叠片材;以及按压模块,其通过围绕正交于输送模块的片材输送方向的方向作为旋转轴旋转而按压折叠片材的折叠部分。所述按压模块包括沿着围绕所述旋转轴的圆周表面在旋转轴的方向上线性且连续地形成的凸出部分。形成所述凸出部分以使得所述凸出部分在圆周表面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变化。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及工业重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简单地说明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配置的图示;

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4a至图4c是当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分别执行折叠处理及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的截面图;

图5a至图5c是当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分别执行折叠处理及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的截面图;

图6a至图6c是当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分别执行折叠处理及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在上面通过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执行折叠处理的折叠片材的形状的示例的图示;

图8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9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10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11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12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13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14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15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16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17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18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19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20a及图20b是说明在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状态中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按压力传输部分的图示;

图21a至图21e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22a至图22d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23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片材的输送速度及折痕加强辊的旋转速度的时间变化的图示;

图24a至图24f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25a至图25e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26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片材的输送速度及折痕加强辊的旋转速度的时间变化的图示;

图27a至图27c是用于解释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与片材支撑板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的图示;

图28a及图28b是用于解释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与片材支撑板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的图示;

图29a及图29b是用于解释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与片材支撑板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的图示;

图30是用于解释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与片材支撑板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的图示;

图31是用于解释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与片材支撑板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的图示;

图32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负载的图表;

图33是用于解释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施加到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的旋转转矩的图示;

图34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图35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图36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图37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图38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在进行折痕加强处理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图39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的图示;

图4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41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的图示;

图4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4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的透视图;

图44是从垂直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及副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的透视图;

图45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的图示;

图46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47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48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4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分解视图;

图50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图51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

图52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侧视图;

图5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的分解视图;

图54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支撑板的侧视图;

图55a至图55c是说明根据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配置的图示;

图56a至图56d是说明从一侧观看的由根据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进行的折痕加强操作的解释性操作示意图;

图57a至图57f是说明从顶部观看的由根据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进行的折痕加强操作中的按压位置的移位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58a至图58f是说明在对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叠片材束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情况下的操作的解释性操作图;

图59a是说明从顶部观看的当对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叠片材束的第一折叠部分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的按压位置的移位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59b是说明从顶部观看的当对第一示例中的z形折叠片材束的第二折叠部分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的按压位置的移位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60a及图60b是说明根据第二示例的按压辊部分的配置的图示;

图61a至图61i是说明从顶部观看的由根据第二示例的折痕加强辊部分进行的折痕加强操作中的按压位置的移位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62是说明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63是说明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64a及图64b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折痕加强功能的解释性图;

图65a至图65f是说明由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对z形折叠片材进行折痕加强的操作的解释性操作图;

图66是第三示例中的对应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正视图;以及

图67是第三示例中的对应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内容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在所述实施例中,所示范的是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在进给片材上形成图像之后对上面形成图像的片材执行折叠处理,从而在垂直于片材输送方向(下文还被称作“副扫描方向”)的方向(下文还被称作“主扫描方向”)上形成折痕,并且通过使用折痕加强辊按压通过折叠处理形成的折痕来执行折痕加强处理,从而加强所述折痕且减小折叠高度。

在此类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该实施例的主要点之一是折痕加强辊被配置为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折痕,同时围绕作为旋转轴的平行于主扫描方向的轴杆旋转。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集中的按压力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归因于此,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所述折痕,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的旋转轴上的负载。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首先,以下内容参考图1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配置。图1是简单地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配置的图示。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含图像形成单元2、折叠处理单元3、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以及扫描仪单元5。

图像形成单元2基于输入图像数据产生cmyk(青色洋红色黄色键板)的绘图信息,且基于所产生的绘图信息对进给片材执行图像形成输出。折叠处理单元3对从图像形成单元2输送的上面形成图像的片材执行折叠处理。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对从折叠处理单元3输送的折叠片材上形成的折痕执行折痕加强处理。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充当片材处理装置。

扫描仪单元5通过使用线性图像传感器读取原稿来将原稿数字化,在所述线性图像传感器中,多个光电二极管布置在一条线上,且例如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等光接收元件与光电二极管并行地布置。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多功能外围设备(mfp),其具有成像功能、图像形成功能、通信功能等,从而被用作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及复印机。

接下来,以下内容参考图2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硬件配置。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硬件配置的框图。图像形成设备1除了图2所示的硬件配置之外还包含用于实施扫描仪、打印机、折叠处理、折痕加强处理等的引擎。

如图2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具有类似于通用服务器、个人计算机(pc)或类似者的配置。也就是说,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0、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只读存储器(rom)30、硬盘驱动器(hdd)40及i/f50经由总线90彼此连接。液晶显示器(lcd)55、操作部分70及专用装置80连接到i/f50。

cpu10是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操作的计算模块。ram20是可高速读取及写入信息且当cpu10处理信息时用作工作区域的易失性存储介质。rom30是在其中存储例如固件等计算机程序的只读非易失性存储介质。hdd40是可读取及写入信息的在其中存储操作系统(os)、各种控制程序、应用程序等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i/f50将总线90与待控制的各种硬件或网络连接起来。lcd55是用户借以检查图像形成设备1的状态的可视用户界面。操作部分70是用户借以将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用户接口,例如键盘或鼠标。

专用装置80是用于实施图像形成单元2、折叠处理单元3、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及扫描仪单元5中的专用功能的硬件,并且实施用于对图像形成单元2中的片材执行图像形成输出的标图仪装置。在折叠处理单元3中,专用装置80实施用于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以及用于折叠所输送的片材的折叠处理机构。

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专用装置80实施用于加强由折叠处理单元3折叠的待输送的片材的折痕的折痕加强处理机构。在扫描仪单元5中,专用装置80实施用于读取在片材上显示的图像的读取装置。该实施例的主要点之一是包含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的折痕加强处理机构的配置。

在此硬件配置中,ram20读取存储在例如rom30、hdd40或光学光盘(未图示)等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且cpu10根据加载在ram20上的计算机程序执行计算以配置软件控制部分。通过组合如上所述而配置的软件控制部分与硬件来配置实施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功能的功能块。

以下内容参考图3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功能配置。图3是示意性地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功能配置的框图。在图3中,实线箭头指示电连接,而虚线箭头指示片材或文档束的流。

如图3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含控制器100、片材供给台110、打印引擎120、折叠处理引擎130、折痕加强处理引擎140、扫描仪引擎150、自动文档进料器(adf)160、纸排出托架170、显示面板180以及网络i/f190。控制器100包含主控制部分101、引擎控制部分102、输入/输出控制部分103、图像处理部分104以及操作显示控制部分105。

片材供给台110将片材馈送到充当图像形成部分的打印引擎120。打印引擎120是包含在图像形成单元2中的图像形成部分,并且通过在从片材供给台110输送的片材上执行图像形成输出来绘制图像。作为打印引擎120的特定模式,可以使用喷墨图像形成机构、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机构以及类似者。由打印引擎120在上面绘制图像的片材被输送到折叠处理单元3,或排出到纸排出托架170。

折叠处理引擎130包含在折叠处理单元3中,并且在从图像形成单元2输送的在上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上执行折叠处理。由折叠处理引擎130在上面执行折叠处理的折叠片材被输送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折痕加强处理引擎140包含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并且在从折叠处理引擎130输送的折叠片材上形成的折痕上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由折痕加强处理引擎140在上面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折痕加强片材被排出到纸排出托架170,或者被输送到后处理单元(未图示),所述后处理单元执行后处理,例如切断、冲孔和装订处理。

adf160包含在扫描仪单元5中,并且将原稿自动输送到充当原稿读取部分的扫描仪引擎150。扫描仪引擎150是包含在扫描仪单元5中的原稿读取部分,并且包含用于将光学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且光学扫描并读取由adf160自动输送的原稿或原稿压板玻璃(未图示)上的原稿组以产生图像信息。由adf160自动输送且由扫描仪引擎150读取的原稿被排出到纸排出托架170。

显示面板180充当可视地显示图像形成设备1的状态的输出接口,并且还充当作为触摸面板的输入接口,用户通过所述触摸面板直接操作图像形成设备1或将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80具有用于显示用于接收用户操作的图像的功能。显示面板180使用图2所示的lcd55及操作部分70来实施。

网络i/f190是图像形成设备1借以经由网络与例如管理员终端等其它设备通信的接口。作为网络i/f190使用的是以太网(注册商标)、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蓝牙(注册商标)、无线保真(wi-fi)、felica(注册商标)等。网络i/f190使用图2所示的i/f50来实施。

控制器100通过组合软件和硬件来配置。具体来说,控制器100包含例如集成电路等硬件及以一种方式配置的软件控制部分,使得存储在例如rom30或hdd40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例如固件等控制程序被加载在ram20上,且cpu10根据该控制程序来执行计算。控制器100充当控制整体图像形成设备1的控制部分。

主控制部分101起到控制包含在控制器100中的每一组件的作用,并且将命令给予控制器100的每一组件。主控制部分101控制输入/输出控制部分103,并且经由网络i/f190及网络访问另一装置。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或驱动例如打印引擎120、折叠处理引擎130、折痕加强处理引擎140及扫描仪引擎150等驱动单元。输入/输出控制部分103将经由网络i/f190及网络输入的信号或命令输入到主控制部分101。

图像处理部分104根据主控制部分101的控制基于包含在输入打印作业中的文档数据或图像数据而产生绘图信息。所述绘图信息是例如cmyk位图数据等数据,并且由充当图像形成部分的打印引擎120使用以绘制将在图像形成操作中形成的图像。图像处理部分104处理从扫描仪引擎150输入的成像数据以产生图像数据。图像数据是将要存储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信息或由于扫描仪操作而经由网络i/f190及网络传输到其它设备的信息。操作显示控制部分105在显示面板180上显示信息或向主控制部分101通知经由显示面板180输入的信息。

以下内容描述当根据分别参考图4a至图6c的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3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执行折叠处理及折痕加强处理时的操作示例。图4a至图6c是当折叠处理单元3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分别执行折叠处理及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3及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截面图。下文描述的每一操作部分的操作是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的。

如图4a所示,当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与折叠处理单元3执行折叠处理操作时,折叠处理单元3首先使用对准辊对320校正在通过入口辊对310从图像形成单元2输送到折叠处理单元3的在上面形成图像的片材6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对准,并朝向输送路径切换爪330输送片材6且同时调整所述输送的正时(timing)。

如图4b所示,折叠处理单元3使用输送路径切换爪330将通过对准辊对320输送到输送路径切换爪330的片材6引导到第一折叠处理输送滚轴对340。如图4c所示,折叠处理单元3使用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朝向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输送由输送路径切换爪330引导到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的片材6。

如图5a所示,在折叠处理单元3中,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及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进一步将通过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输送的片材6输送到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如5b所示,折叠处理单元3通过在调整在一定位置处折叠片材6的时序时反转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的旋转方向而在片材6的所述一定位置处产生变形,且在变形的位置保持不变时使用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及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朝向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输送片材6。

在此过程中,在折叠处理单元3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和来自传感器370的传感器信息输入来控制每一部分以调整正时。

如图5c所示,折叠处理单元3通过使用在输送方向上旋转的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夹挤片材6的变形而在通过第二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50输送到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的片材6的一定位置处施加折痕,并且朝向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的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间隙输送片材6。如图4a至图5c所示,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折叠处理输送辊对340中的一个还充当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中的一个。

在图7中的(a)到(h)处说明如上所述在上面执行折叠处理的片材6的形状的示例。图7是说明在上面由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处理单元3在(a)到(h)处执行折叠处理的折叠片材6的形状的示例的图示。

如图6a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使用片材支撑板420在按压方向上支撑通过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输送到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间隙的片材6,并且通过在输送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而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以执行折痕加强处理。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折痕加强辊410充当按压部分,且片材支撑板420充当片材支撑部分。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通过基于关于折叠处理单元3中的折叠方法的折叠信息、关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输送速度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而控制每一部分来调整按压片材6的正时。可替代地,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通过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及从传感器430输入的传感器信息而控制每一部分来调整按压片材6的正时。

如图4a至图6c所示,折痕加强辊410由从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经由正时皮带472传输的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驱动力来驱动,并且折痕施加输送辊对360由折痕施加输送辊驱动电机(未图示)来驱动。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及折痕施加输送辊驱动电机的驱动由引擎控制部分102来控制。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充当旋转驱动制动部分,且引擎控制部分102充当旋转控制部分及输送控制部分。

如上所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通过使用折痕加强辊410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来执行折痕加强处理,并且朝向折痕加强处理输送辊对440输送折痕加强片材6。

如图6b所示,为了直接排出从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间隙输送的折痕加强片材6,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使用折痕加强处理输送辊对440朝向纸排出辊对450输送片材6。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随后使用纸排出辊对450将通过折痕加强处理输送辊对440输送到纸排出辊对450的折痕加强片材6排出到纸排出托架170。折叠处理操作及折痕加强处理操作随后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图像形成设备1中结束。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为了在从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间隙输送的折痕加强片材6上执行例如切断、冲孔及装订处理等后处理,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使用折痕加强处理输送辊对440朝向后处理输送辊对460输送片材6。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随后使用后处理输送辊对460将通过折痕加强处理输送辊对440输送到后处理输送辊对460的折痕加强片材6输送到后处理单元(未图示)。折叠处理操作及折痕加强处理操作随后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叠图像形成设备1中结束。

以下内容参考图8至图10、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示例。

以下内容参考图8至图10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一示例。图8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9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10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

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一示例,如图8至图10所示,多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以规则间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在此情况下,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是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主扫描方向上横向桥接且围绕平行于主扫描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轴杆。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是按压部件,其在一定方向上扩展和收缩以使用由扩展或收缩引起的弹力将按压力传输到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如图8至图10所示时,折痕加强辊410可以从一端朝向另一端连续按压折痕,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叠皱纹。

以下内容参考图11到13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二示例。图11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12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13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

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二示例,如图11至图13所示,奇数数目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以规则间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使得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对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中心对称地布置。

以下内容参考图14到16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三示例。图14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15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16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

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三示例,如图14至图16所示,偶数数目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以规则间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使得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对于折痕加强辊410的中心对称地布置。

以下内容参考图17至图19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四示例。图17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18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19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

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四示例,如图17至图19所示,图11至图13所示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布置模式与图14至图16所示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布置模式以螺旋方式组合,其中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具有一定角度差。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如图17至图19所示时,折痕加强辊410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无间隙地按压折痕,也就是说,无间隙地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整个折痕。

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如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以及图17至图19所示时,折痕加强辊410可以从中心朝向两端连续地按压折痕,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叠皱纹。

以下内容参考图20a及图20b描述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结构的示例。图20a及图20b是说明在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状态中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图示。如图20a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包含用于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固定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固定部分412a、附接到固定部分412a且扩展/收缩以在扩展/收缩方向上产生弹力的弹性体412b以及按压辊412c,该按压辊为附接到弹性体412b且围绕平行于主扫描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

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包含如上所述的弹性体412b,因为如果弹性体412b是刚性体,则当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中的任一者邻接片材支撑板420时,折痕加强辊410无法旋转。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弹性体412b充当这样一个弹性体,其物理形状被改变以产生对应于改变量的弹力。

图20a说明其中弹性体412b是片簧的示例。可替代地,可以通过利用压缩弹簧、橡胶、海绵、塑料树脂等的弹性来配置弹性体412b。

在折痕加强处理中,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致使如上所述配置的折痕加强辊410围绕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作为旋转轴来旋转,从而使用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朝向折痕延伸的方向连续按压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在片材上的折痕。

这是因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中,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以规则间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按压力在折痕加强处理中不分散在整个主扫描方向上,且来自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密集按压力可以被施加到整个折痕上。

如图20b所示,简单的按压杆412d可以附接到弹性体412b而不是附接到作为旋转体的按压辊412c。如果按压力传输部分412被如此配置,则按压杆412d可能在按压过程中损坏片材6,且按压杆412d的邻接于片材6的邻接部分可能被严重磨损。然而,当使按压杆412d的邻接于片材6的邻接部分被做得平滑且被配置成使得邻接于片材6的邻接部分的摩擦力较小时,会减轻以上问题。

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致使如上所述配置的折痕加强辊410围绕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作为旋转轴来旋转,从而使用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折痕延伸的方向上连续按压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归因于此处理,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且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以下内容参考图21a至图23详细地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折痕加强处理的操作示例。图21a至图22d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图23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片材6的输送速度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的时间变化(temporalchange)的图示。参考图21a至图23,所描述的是在上面形成了包含第一折痕6a及第二折痕6b的z形折痕的片材6上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示例。下文描述的每个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当开始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输送片材6时,如图21a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辊410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并且不等待片材6停止而开始旋转,如图21b及图23中所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开始旋转时到邻接片材6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关于折叠处理单元3中的折叠方法的折叠信息、关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输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可替代地,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及从传感器430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

如图21c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输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a定位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正下方为止,之后完全停止输送片材6。当折痕加强辊410开始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按压第一折痕6a。如图21d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停止片材6时继续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从而继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图21e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并且在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到完全停止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

在输送了与折痕加强辊410分开的片材6之后,如图22a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并且开始反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类似于图21b,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反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开始旋转时到邻接片材6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关于折叠处理单元3中的折叠方法的折叠信息、关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输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可替代地,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及从传感器430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

如图22b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输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b定位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正下方为止,之后完全停止输送片材6。当折痕加强辊410开始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b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按压第一折痕6a。如图22c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停止片材6时继续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从而继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图22d及图23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并且在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开始输送片材6。类似于图21e,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到完全停止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

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随后输送与折痕加强辊410分开的片材6以结束折痕加强处理。

如果折痕加强辊410在与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那么折痕加强辊410首先在邻接片材6之前的对应于图21c的正时处碰撞片材支撑板420。因此,如果折痕加强辊410在与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那么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会产生在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

另一方面,在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折痕加强辊410仅邻接片材6,并且经由片材6间接碰撞片材支撑板420。因此,在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片材6充当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缓冲器,使得可以抑制如上所述的碰撞声音。具体来说,可以随着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增加而容易地获得此效果。这是因为片材6的重叠的数目随着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6的厚度增加,进而增强此缓冲效果。

如果折痕加强辊410在与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首先在邻接片材6之前的对应于图21c的正时处碰撞片材支撑板420。在此情况下,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第一折痕6a的上部部分上形成的打开部分。因此,当折痕加强辊410在与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可能在片材6上形成折叠皱纹。具体来说,随着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增加而倾向于显著地造成此问题。这是因为片材的重叠的数目随着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的厚度增加。

另一方面,在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折痕加强辊410从在第一折痕6a的上部部分上形成的打开部分的相对侧邻接片材6。因此,在图21a至图23所示的示例中,不论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如何,在片材6上都不形成折叠皱纹。这种效果也在对应于图22b的正时处实现。

以此方式,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通过依据纸张类型或片材6的厚度以及折叠片材6的形状、折叠方法、折叠过程的数目、折痕的位置等来改变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从而抑制碰撞声音且防止形成折叠皱纹。

以下内容参考图24a至图26详细地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折痕加强处理的另一操作示例。图24a至图25e是仅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的折痕加强处理相关的机构的截面图。图26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执行折痕加强处理时片材6的输送速度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的时间变化的图示。参考图24a至图26,所描述的是在上面形成了包含第一折痕6a及第二折痕6b的z形折痕的片材6上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示例。下文描述的每个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其后,如图24a及图26所示,当开始输送片材6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如图24b及图26所示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并且开始旋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旋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开始旋转时到邻接片材6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关于折叠处理单元3中的折叠方法的折叠信息、关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输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可替代地,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及从传感器430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的正时。

如图24c及图26所示,当折痕加强辊410开始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按压第一折痕6a。如图24d及图26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输送片材6,直到第一折痕6a定位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正下方为止,从而完全停止输送片材6,并且继续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以继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一折痕6a。

其后,如图24e及图26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并且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到完全停止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

如图24e及图26所示,仅当使用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与其旋转同步地移动的输送皮带(未图示)输送片材6时,片材6可以在被按压的同时开始被输送。这是因为当折痕加强辊410按压片材6时,与片材支撑板420相抵地按压片材6,因此在不使用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的输送皮带的情况下,片材6可能由于与片材支撑板420的摩擦而被撕破。

如图24f及图26所示,在输送了与折痕加强辊410分开的片材6之后,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如图25a及图26所示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并且开始反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类似于图24b,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反转折痕加强辊410而不等待片材6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开始旋转时到邻接片材6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关于折叠处理单元3中的折叠方法的折叠信息、关于片材6的大小的片材信息、片材6的输送速度以及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可替代地,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片材6的输送速度、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及从传感器430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的正时。

如图25b及图26所示,当折痕加强辊410开始邻接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按压第二折痕6b。如图25c及图26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输送片材6,直到第二折痕6b定位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正下方为止,从而完全停止输送片材6,并且继续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以继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第二折痕6b。

其后,如图25d及图26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并且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类似于图24e,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开始输送片材6而不等待折痕加强辊410停止的这种配置会缩短从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到完全停止时的时间滞后。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基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每一部分,从而计算当折痕加强辊410变为与片材6分开时的正时。

如图25d及26所示,类似于图24e,仅当使用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与其旋转同步地移动的输送皮带(未图示)输送片材6时,片材6可以在被按压的同时开始被输送。这是因为当折痕加强辊410按压片材6时,与片材支撑板420相抵地按压片材6,因此除非使用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的输送皮带,否则片材6可能由于与片材支撑板420的摩擦而被撕破。

如图25e及图26所示,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随后输送与折痕加强辊410分开的片材6以结束折痕加强处理。以此方式,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甚至在片材正被输送时开始折痕加强处理,并且可以甚至在未完成折痕加强处理时开始输送片材。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以下内容参考图27a至图31描述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另一方法。图27a至图31各自说明用于抑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的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方法。下文描述的每个操作部分的操作由主控制部分101及引擎控制部分102控制。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第一方法中,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依据情形而改变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使得满足v1<v2且v1<v3。在本文中,v1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7a所示),v2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7b所示),且v3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不邻接片材6也不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7c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基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角度来确定折痕加强辊410的状态。

以此方式,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致使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低于另一情形中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这种配置可以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

通过依据情形改变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使得v1<v3<v2,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抑制碰撞声音且同时实现折痕加强效果。

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控制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v1使其最低,从而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力,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控制当折痕加强辊410不邻接片材6也不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v3使其最高。

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控制当折痕加强辊410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v2使其在v1与v3之间,从而牢固地按压折痕而不降低生产力。以此方式,通过依据情形改变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使得v1<v3<v2,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高生产力、抑制碰撞声音且同时实现折痕加强效果。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第二方法中,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依据将按压的片材6的厚度而改变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使得满足v4<v5。在本文中,v4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具有小于xmm的厚度的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8a所示),且v5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具有等于或大于xmm的厚度的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8b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通过显示面板180上的用户操作或使用用于测量片材6的厚度的传感器(未图示)来获取关于片材6的厚度的片材信息。

以此方式,通过依据将要按压的片材6的厚度而改变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

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以使得按压薄片材时的旋转速度低于按压厚片材时的旋转速度,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这是因为厚片材的缓冲效果大于薄片材的缓冲效果。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第三方法中,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依据将要按压的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而改变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使得满足v6<v7。在本文中,v6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二折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9a所示),且v7表示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三折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如图29b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从折叠处理单元3获取关于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的折叠信息。

以此方式,通过依据将要按压的片材6的折叠过程的数目而改变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

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当折痕加强辊410邻接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速度,使得按压折叠过程的数目较小的片材时的旋转速度小于按压折叠过程的数目较大的片材时的旋转速度,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这是因为片材的重叠的数目随着片材的折叠过程的数目增加而增加,使得片材的厚度增加,因此缓冲效果比折叠过程的数目较小的片材的缓冲效果更强。

上文参考图27a至图29b描述的对旋转速度的全部控制过程可以组合执行或者可以仅执行其部分。可以由用户通过显示面板180上的操作来恰当地设定是否控制旋转速度的设定或者将执行如图27a至图29b中所说明的哪一个控制过程的设定。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80充当旋转速度设定部分。在此配置下,用户可以通过在生产力上的提高、碰撞声音的抑制与折痕加强效果之间考虑平衡而根据他的/她的偏好来自由地执行设定。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第四方法中,如图30所示,在片材支撑板420上与折痕加强辊410碰撞的位置处提供冲击缓冲器421。在片材支撑板420上与折痕加强辊410碰撞的位置处提供冲击缓冲器421的这种配置允许冲击缓冲器421衰减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冲击且吸收那时的碰撞声音,使得可以抑制碰撞声音。例如,冲击缓冲器421是由例如橡胶、海绵及塑料树脂等缓冲物形成的。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第五方法中,如图31所示,在片材6与折痕加强辊410之间提供冲击缓冲片材422。在片材6与折痕加强辊410之间提供冲击缓冲片材422的这种配置允许冲击缓冲片材422衰减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冲击且吸收那时的碰撞声音,使得可以抑制碰撞声音。在片材6与折痕加强辊410之间提供冲击缓冲片材422的这种配置允许折痕加强辊410仅邻接冲击缓冲片材422且防止其直接接触片材6,使得可以防止形成折叠皱纹、压印等。类似于冲击缓冲器421,冲击缓冲片材422是由例如橡胶、海绵及塑料树脂等缓冲物形成的。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冲击缓冲器421及冲击缓冲片材422充当冲击缓冲器。

在用于抑制折痕加强辊410与片材支撑板420之间的碰撞声音的另一方法中,类似于冲击缓冲器421及冲击缓冲片材422,按压辊412c或按压杆412d可以由例如橡胶、海绵及塑料树脂等缓冲物形成。

以下内容参考图32描述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图32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图表。在图32中,实线表示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总负载。

图32中的每个虚线表示当采用(assume)包含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图32中的虚线从左边起相继表示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以及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

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第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仅包含一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这不同于其第二组至第十五组,其各自包含两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因此,当采用第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是当采用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的负载的一半。

图32中的交替长短虚线表示当常规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负载。

如使用图32中的虚线所表示,当采用包含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的每组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小于常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负载。

如使用图32中的虚线所表示,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总负载也小于常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上的总负载。这是因为,如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所示,包含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相应多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被配置为在主扫描方向上在不同正时处连续按压片材6。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通过比常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的按压力更小的按压力来实现与常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中的折痕加强辊的折痕加强效果等价或更大的折痕加强效果,并且可以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降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同时向折痕施加足够的按压力。

以下内容参考图33描述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图33是用于解释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施加到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旋转转矩的图示。

如图33所示,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从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辊412c开始邻接片材6时的时间起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旋转转矩,直到弹性体412b的扩展/收缩方向变为平行于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延伸到片材支撑板420的垂直线为止。另一方面,如图33所示,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从当弹性体412b的扩展/收缩方向变为平行于所述垂直线时的时间起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产生旋转转矩,直到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辊412c变为与片材6分开为止。

因此,当采用包含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其旋转转矩是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

然而,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如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中所示,使得由某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是在与由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相反的方向上产生的(如图33所示)。因此,它们的旋转转矩彼此抵消,并且总旋转转矩被减小。这种配置允许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减小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的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同时向折痕施加足够的按压力。

具体来说,由某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和由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彼此完全抵消,且因此当α等于β时,其总旋转转矩变为0。在本文中,如图33所示,α表示垂直线与所述某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弹性体412b的扩展/收缩方向之间的角度,且β表示垂直线与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弹性体412b的扩展/收缩方向之间的角度。

将要抵消的力仅是围绕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的力。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垂直向下方向上的力(即,由弹性体412b的弹力引起的片材支撑板420上的按压力)不受影响。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同时向折痕施加足够的按压力。

图34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变化。图34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在图34中,实线表示当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配置中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总负载转矩。

图34中的每个点线表示当采用包含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图34中的点线从左边起连续地表示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以及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

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410中,第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仅包含一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这不同于其第二组至第十五组,其各自包含两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因此,当采用第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的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是当采用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时的负载转矩的一半。

如图34所示,当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角度为大约38°至173°时,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绝对值小于采用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的情况下的负载转矩。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由某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与由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引起的旋转转矩彼此抵消。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同时向折痕施加足够的按压力。

然而,如图34所示,当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角度为大约11°至38°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绝对值大于采用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的情况下的负载转矩。这是因为邻接于片材6的所有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从当第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开始邻接片材6时到当旋转一定角度(大约38°)时在相同方向上引起旋转转矩。

如图35所示,减小第二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弹性体412b的弹力或第二组中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数目可以在大约11°至大约38°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减小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图35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然而,在此配置下,第二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小于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使得折痕加强效果在对应于第二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部分上有所降低。

如图34所示,当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角度为大约173°至189°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绝对值大于采用每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独立地按压片材6的情况下的负载转矩。这是因为图17至图19所示的折痕加强辊包含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并且与第一组至第十二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相比,第十三组及后续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用于彼此抵消旋转转矩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组数有所减小。

如图36所示,减小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弹性体412b的弹力或减小第十五组中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数目可以在大约173°至大约189°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减小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可替代地,如图37所示,减小第十四组及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弹性体412b的弹力或减小第十四组及第十五组中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数目可以在大约173°至大约189°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减小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

图36及图37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然而,在此配置下,第十五组或第十四及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小于另一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使得折痕加强效果在对应于第十五组或第十四及第十五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部分上有所降低。

当假设第一组包含两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时,获得图38所示的图表。图38是说明当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处于折痕加强处理操作中时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上的负载转矩的图表。

以下内容参考图39及图40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结构。图39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图示。图4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透视图。

如图39及图40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在折痕加强辊410的主扫描方向上布置在一端处,并且包含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正时皮带472、反向齿轮473、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以及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

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是用于旋转反向齿轮473的电机。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是包含与反向齿轮473啮合的齿轮的滑轮,并且当反向齿轮473旋转时在与反向齿轮47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正时皮带472是用于将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的旋转传输到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的环形皮带。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耦合到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并且通过正时皮带472在与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因此,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在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的旋转方向上旋转。

为了在图40所示的箭头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与图40所示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从而在与图40所示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反向齿轮473。此旋转在与图40所示的箭头相同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并且经由正时皮带472将所述旋转传输到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

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旋转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与其互锁地旋转,使得折痕加强辊410在图40所示的箭头方向上旋转。为了在与图40所示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反向旋转这些组件中的每一个。

如上所述,在折痕加强处理中,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如图8至图10、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中所说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410而使用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所述实施例描述这样一个示例,其中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一次以在特定方向上按压一个折痕一次。可替代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被配置为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多次以在特定方向上按压一个折痕多次,或者在两个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以在片材输送方向及与其相反的方向上按压一个折痕多次。此配置允许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提供更大的折痕加强效果。

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不限于图8至图10、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所示的结构。当折痕加强辊410具有此配置以使得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根据其相对于片材支撑板420的位置关系在主扫描方向上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时,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所述位置关系随着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而改变,使得当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至少不同于任何其它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正时处从片材支撑板420接收应力时,其弹性体412b相应地扩展或收缩。

所述实施例描述了图像形成设备1包含图像形成单元2、折叠处理单元3、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以及扫描仪单元5的配置。可替代地,这些单元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为独立装置,并且所述装置可以彼此耦合以配置图像形成系统。

第二实施例

如上文参考图39及图40所描述,第一实施例描述折痕加强辊410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在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两者上旋转的配置。在此情况下,如上文参考图21a至图23所描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沿着副扫描方向在两个方向上按压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折痕加强辊410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在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中的仅一者上旋转的配置。在此情况下,虽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沿着副扫描方向仅在一个方向上按压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但对于另一驱动系统,有可能利用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驱动力在与其可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将在下文描述细节。由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的组件表示相同或对应的组件,且将不重复其详细描述。

首先,以下内容参考图41及42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结构。图41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图示。图4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的透视图。

如图41及图42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除了图39及图40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包含单向离合器476、反向旋转齿轮477、单向离合器478以及反向旋转凸轮479。

单向离合器476被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内部且被如下配置。仅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在特定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6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在与所述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6闲置且不旋转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单向离合器476充当驱动力阻断部分。

根据该实施例的单向离合器476被如下配置。仅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在图42所示的箭头a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6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6闲置。

反向旋转齿轮477与反向齿轮473啮合,且当反向齿轮473旋转时,反向旋转齿轮477在与反向齿轮47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即,在与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单向离合器478被布置在反向旋转齿轮477内部且被如下配置。类似于单向离合器476,仅当反向旋转齿轮477在特定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反向旋转凸轮479。当反向旋转齿轮477在与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8闲置且不旋转反向旋转凸轮479。

根据该实施例的单向离合器478被如下配置。仅当反向旋转齿轮477在图42所示的箭头b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反向旋转凸轮479。当反向旋转齿轮477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478闲置。

如上所述而配置的单向离合器476及单向离合器478允许当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旋转时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及反向旋转凸轮479中的仅一个旋转。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及反向旋转凸轮479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

反向旋转凸轮479包含一个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至反向旋转齿轮477的旋转轴的距离横跨该表面是不恒定的。至反向旋转齿轮477的旋转轴的距离较长的一部分弯曲表面耦合到反向旋转驱动传输部分480以用于将反向旋转凸轮479的旋转运动传输到除折痕加强辊410之外的驱动系统。

为了在图42所示的箭头a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a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由此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反向齿轮473。因此,折痕加强辊旋转齿轮滑轮474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a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且经由正时皮带472将所述旋转传输到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

当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旋转时,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与其互锁地旋转,且折痕加强辊410在图40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在此过程中,反向旋转齿轮477由于单向离合器478的功能而不旋转。

另一方面,为了将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驱动力用于另一驱动系统,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首先在引擎控制部分102的控制下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b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从而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反向旋转齿轮477。

因此,反向旋转凸轮479在与图42所示的箭头b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且经由反向旋转驱动传输部分480将其旋转运动传输到除折痕加强辊410之外的驱动系统。在此过程中,折痕加强辊旋转滑轮475由于单向离合器476的功能而不旋转。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反向旋转驱动传输部分480充当到另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传输部分。

此配置允许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利用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驱动力在与其可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折痕加强辊410以用于另一驱动系统。

当如上所述而配置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时,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首先停止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旋转以停止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然而,折痕加强辊410由于单向离合器476的功能而通过其自身的惯性力引起的旋转转矩继续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一会儿。这是因为,当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旋转停止时,由于单向离合器476的功能,由惯性力引起的旋转转矩无法被在与折痕加强辊4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任何力抵消。

因此,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中,当折痕加强辊410预定旋转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转角度θ处停止时,折痕加强辊410实际上将在停止之前旋转多于预定角度θ,使得无法知晓折痕加强辊410的准确的旋转角度。

出于此原因,如上所述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需要用于在旋转到旋转角度θ之后准确地在预定角度θ处停止折痕加强辊410的停止装置。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包含用于在一定位置处停止折痕加强辊410的停止装置490。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停止装置490充当旋转停止部分。

以下内容参考图43至图45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490的结构。图4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490的透视图。图44是从垂直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及副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490的透视图。图45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490的图示。

如图43至图45所示,在折痕加强辊410的主扫描方向上在与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相对的一侧上提供根据该实施例的停止装置490,且所述停止装置包含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旋转部分492、旋转螺杆493、耦合部分494、旋转停止部分495、扭力弹簧496、传感器497、传感器阻断部分498以及旋转停止动作部分499。

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是用于将停止装置490固定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的固定部分。旋转部分492使用旋转螺杆493固定到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以便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旋转螺杆493在图43及图45所示的箭头c方向上旋转。充当旋转部分492的旋转轴的旋转螺杆493将旋转部分492固定到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使得旋转部分492可以在图43及图45所示的箭头c方向上旋转。耦合部分494耦合旋转部分492与旋转停止部分495。旋转停止部分495通过耦合部分494耦合到旋转部分492以便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旋转螺杆493在图43及45所示的箭头d方向上旋转。

扭力弹簧496附接到旋转部分492的一部分的周边,其使用旋转螺杆493附接到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扭力弹簧496的一侧固定到停止装置固定部分491,且其另一侧固定到旋转停止部分495。此配置施加扭力弹簧496的弹力以阻止旋转停止部分495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旋转螺杆493旋转,使得旋转停止部分495可以返回到原始位置。根据该实施例的扭力弹簧496的弹力大于折痕加强辊410的惯性力。

传感器497包含发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射部分及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部分。当从红外线发射部分发射到红外线接收部分的红外线被传感器阻断部分498阻断时,传感器497向引擎控制部分102通知所述阻断。传感器阻断部分498固定到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以便可以与折痕加强辊410一起旋转。当折痕加强辊410旋转一定角度θ时,传感器阻断部分498阻断从红外线发射部分发射到传感器497中的红外线接收部分的红外线。此配置允许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在传感器阻断部分498阻断传感器497(如上所述)时检测折痕加强辊410旋转一定角度θ,且在此时执行用于停止折痕加强辊410的控制,也就是说,用于停止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旋转的控制。

旋转停止动作部分499布置在传感器阻断部分498的远端处,且被配置为当折痕加强辊410旋转一定角度θ时接触旋转停止部分495。

当折痕加强辊410旋转一定角度θ且停止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旋转以在旋转角度θ处停止折痕加强辊410时,包含如上所述而配置的停止装置490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通过在其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力而抵消由折痕加强辊410的惯性力引起的旋转转矩。

因此,当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如图41及图42中所说明而配置且折痕加强辊410预定旋转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转角度θ处停止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防止折痕加强辊410在折痕加强辊驱动电机471的旋转停止之后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一会儿。

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防止折痕加强辊410在折痕加强辊410预定旋转一定角度θ且在旋转角度θ处停止时在停止之前旋转多于一定角度θ。因此,当折痕加强辊驱动装置470如图41及图42中所说明而配置时,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使其旋转旋转角度θ之后在所述一定角度θ处准确地停止折痕加强辊410,使得可以一直知晓折痕加强辊410的准确旋转角度。

第三实施例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中,如图8至图10、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所示,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围绕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以规则间隔布置,其中各部分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具有一定角度差。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而使用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可以提供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另一方面,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以螺旋方式在按压力传输辊413的表面上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周围并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所述按压力传输辊充当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的圆柱形旋转体。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而在一个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短时间内将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可以具备简单配置。

将在下文描述细节。由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的组件表示相同或对应的组件,且将不重复其详细描述。

首先,以下内容参考图46至图49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一示例。图46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47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48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图4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分解视图。

在所述结构的第一示例中,如图46至图49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布置在按压力传输辊413的表面上并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因此,按压力传输部分412沿着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以螺旋方式布置。

按压力传输辊413是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可旋转的圆柱形旋转体,该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在主扫描方向上围绕一轴线旋转。如此配置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仅允许按压力传输部分412的一部分接触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而在一个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供具有简单配置的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以下内容参考图50至图53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结构的第二示例。图50是从主扫描方向的斜向上侧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透视图。图51是从副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正视图。图52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侧视图。图5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分解视图。

在所述结构的第二示例中,如图50至图53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布置在按压力传输辊413的外围表面上并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并且相对于在折痕加强辊410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心布置成对称的v形。如此配置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允许压力传输部分412的两个点同时接触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而在沿着主扫描方向的两个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虽然与图50至图53所示的结构相比减小了按压力,但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短时间内将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提高生产力且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的同时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提供具有简单配置的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

以下内容参考图54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支撑板420的结构的示例。图54是从主扫描方向观看的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支撑板420的侧视图。

如图54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支撑板42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在折痕加强辊410的按压力作用的方向上扩展或收缩的弹性体423附接在片材支撑板420与固定在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内部的固定部件424之间。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弹性体423充当按压部分。图54说明其中弹性体423是压缩弹簧的示例。可替代地,弹性体423可以是诸如片簧、橡胶、海绵及塑料树脂等弹性材料。

如图54所示,在折痕加强处理中,通过压力传输部分412经由片材6进行按压而压缩弹性体423,使得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支撑板420在折痕加强辊410的按压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动。由于弹性体423在该点的弹力,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凸出的按压力传输部分412与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具有一定角度差θ并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以螺旋方式在圆柱形按压力传输辊413的表面上布置在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的周围。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围绕作为旋转轴的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旋转而在一个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上连续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短时间内将压力传输部分412的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到整个折痕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折痕加强辊410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在不降低生产力的情况下将足够的按压力施加到折痕上,同时减小折痕加强辊旋转轴杆411上的负载。因此,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折痕加强装置可以具备简单配置。

如上文参考图54所描述,所述实施例描述一个示例,其中使用当弹性体423被压缩时产生的弹力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可替代地,压力传输部分412可以被配置为在折痕加强辊410的按压力作用的方向上扩展或收缩的弹性体,并且可以使用当弹性体被压缩时产生的弹力按压在片材6上形成的折痕。

所述实施例示范了包含如图46至图49及图50至图53中所说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410以及如图54中所说明而配置的弹性体423和固定部件424的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替代地,折痕加强处理单元4可以包含如图8至图10、图11至图13、图14至图16及图17至图19中所说明而配置的折痕加强辊410以及如图54中所说明而配置的弹性体423和固定部件424。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以下内容描述每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另一配置。

第一示例

图55a至图55c是说明根据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配置的图示。图55a是透视图,且图55b是其正视图。在图55a至图55c中,折痕加强辊410包含轴杆60、弹性部件61及按压部件62。多个弹性部件61a至61n被布置在轴杆60上,且多个按压部件62a至62n被提供到弹性部件61a至61n的相应远端。当按压部件62a至62n接触片材束39或与其相向的第二输送导向板55时,弹性部件61a至61n弹性地变形以在相应的按压部件62a至62n中产生按压力。在所述实施例中,按压部件62a至62n布置在与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文被称作宽度方向),而其角度沿着旋转方向变化以覆盖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附图标记61总体上指示弹性部件,且附图标记62总体上指示按压部件。

在图55中,中心部分处的两个邻近的按压部件62a及62b以相同的相位附接到轴杆60,且与其邻近的两个按压部件62c及62d以从按压部件62a及62b朝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转移例如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轴杆60。类似地,邻近于按压部件62c及62d的按压部件62e及62f以从62c及62d朝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转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轴杆60,且邻近于按压部件62e及62f的按压部件62g及62h以从按压部件62e及62f朝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转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附接到轴杆60。因此,另一对按压部件62i及62j、62k及62l以及62m及62n分别以朝向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彼此转移角度α的相同相位在轴杆60的轴方向上附接。

因此,当轴杆60旋转时,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可以在转移角度α的同时被朝向外部连续加压。本文中的角度α是指经移位以使得按压部件62可在轴杆60旋转时从中心部分朝向外部对折痕加压的预设角度(参考图56)。

图55c是由图55a中的附图标记62n标示的按压部件的侧视图。如图55c所示,在所述示例中,按压部件62n是例如辊等旋转体。旋转轴杆63被提供给附接到轴杆60的弹性部件61n,且按压部件62n被旋转轴杆63可旋转地支撑。作为旋转体的按压部件62n通过在其上滚动而按压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使得按压部件62n与片材表面之间的未对准(misalignment)在它们彼此接触时在接触部分处变得最小。这种配置可以防止产生皱纹,且提高折叠质量。相同情形适用于其他按压部件62a至62m。弹性部件61a至61n可以是金属片簧或弹性合成树脂材料。按压部件62a至62n可以不是旋转体并且可以附接到将不旋转的弹性部件61a至61n。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低摩擦系数的合成树脂材料。

在此示例中,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具有相同直径的辊被用作按压部件61a至61n。从轴杆60的中心60a到旋转轴杆63的中心63a的距离l1被设定成对于所有按压部件61a至61n都相同(参考图55c)。因此,从轴杆60的中心60a到按压部件61a至61n中的每一个的最外周界的距离l2对于所有按压部件61a至61n都相同,且按压部件61a至61n被定位在围绕中心60a的相同圆弧的轨迹上。因此,按压部件61a至61n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按压力(加压力)对折叠部分(折痕)39a进行折痕加强。刚性辊是适当的,但也可以使用弹性辊。在此情况下,考虑弹性部件61的弹性模量而选择辊的材料的弹性模量(硬度)。

图56a至图56d是说明从一侧观看的由根据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410进行的折痕加强操作的操作解释性示意图。图57a至图57f是说明从顶部观看的折痕加强操作中的按压位置的移位的解释性示意图。

如图56a至图56d所示,通过一对中心折叠辊47及48在中心折叠的片材束39由一对折叠部分输送辊49及50输送到折痕加强辊部分51(图56a)。当片材束39被输送到折痕加强辊部分51下方的折痕加强位置时,片材束39停止,且折痕加强辊部分51的轴杆60开始旋转(图56b)。根据所述旋转,布置在中心部分的按压部件62a及62b首先对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加压(按压),且按压部件62c至62n根据轴杆60的旋转对折叠部分39a从内部到外部连续加压(图56c)。当此加压操作时,换句话说,当已经执行折痕加强操作直到最外侧按压部件62m及62n时,折叠部分39a在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被折痕加强。

当结束片材束39的整个宽度上的加压操作(折痕加强操作)时,折痕加强辊部分51的按压部件62变为与片材束39分开,并且由所述对输送辊49及50输送片材束39(图56d)。片材束39被从该对折叠部分输送辊49及50传递到一对折叠部分纸张排出辊52和53以在稍后阶段被排出到纸排出托架46上。

图57示出在该点的加压状态的变化。如上所述,按压部件62从中心部分朝向外侧对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加压。也就是说,中心部分处的按压部件62a及62b首先在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按压中心部分(图57a)。随着轴杆60旋转,从外侧邻近的按压部件62c、62d、...至最外侧按压部件62m及62n朝向外部连续执行加压操作(图57b至图57f)。已连续完成加压操作的按压部件62变为与折痕39a分开以便按照加压次序释放所述加压(图57d至图57f)。虽然图57仅将按压部件62a至62h显示为按压部件62,但由附图标记62a至62n标示的所有按压部件62随着轴杆60旋转执行所述加压操作及加压释放操作。显然,实际上有助于所述加压操作的按压部件62的数目依据片材束39的片材大小及片材宽度方向上的按压部件62的尺寸而变化。

对在中心折叠的片材束39执行图56所示的折痕加强操作。片材或片材束的另一折叠类型例如包含z形折叠。z形折叠包含两个折叠部分,也就是说,在片材的长度方向上的1/2位置处的第一折叠部分39b以及在其1/4位置处的第二折叠部分39c。此示例可以适用于在输送方向上存在多个折叠部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z形折叠机构是此项技术中已知的,且在本文中省略其描述。

图58a至图58f是说明在z形折叠片材束39上执行折痕加强处理的情况中的操作的操作示意图,并且对应于图56a至图56d。在图58a至图58f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折叠部分39b及第二折叠部分39c上独立地执行参考图56a至图56d描述的加压操作。也就是说,图58a至图58c所示的操作与图56a至图56c中的操作相同。在片材束39的第一折叠部分39b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被加压之后,再次通过该对折叠部分输送辊49及50输送片材束39(图58d)。当将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输送到折痕加强辊410下方的折痕加强位置时,片材束39停止,且折痕加强辊410再次执行与第一折叠部分39b上的加压操作相同的操作。也就是说,从中心部分朝向外侧对第二折叠部分39c连续加压(图58e)。在结束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的加压操作之后,在稍后阶段由该对折叠部分输送辊49及50朝向该对折叠部分纸张排出辊52和53输送片材束39(图58f)。

图59a及59b说明在此过程中的加压状态的变化。图59a中的操作与图57所示的操作相同,其中按压位置从按压部件62a及62b朝向外侧连续移动到按压部件62m及62n,第一折叠部分39b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被加压,且折叠部分被折痕加强。此操作对应于图58a至图58d。图59b是说明对第二折叠部分39c加压时的加压状态的变化的图示。同样在图59b的情况下,当将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输送到折痕加强辊410下方的折痕加强位置时,重复与第一折叠部分39b上的操作相同的操作。在第二折叠部分39c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被加压(图59b中的(a)至(f))且结束所述加压操作之后,由该对折叠部分输送辊49及50将片材束39输送到折叠部分纸张排出辊52和53,且结束折痕加强操作。

在此配置和操作下,不一定提供多组折痕加强辊410以用于折痕加强,使得可以减小设备的大小且可以节约空间。片材束39被从中心部分朝向外侧连续加压,使得由于所述加压而在折叠部分39a、第一折叠部分39b及第二折叠部分39c中产生的变形可以耗散到片材束39的两端。因此,可以使折叠高度较小,同时防止在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39b及39c中产生皱纹。

虽然在第一示例中描述了片材束39,但相同描述适用于一个片材的情况。

第二示例

图60a及60b是说明根据第二示例的折痕加强辊410的配置的图示。图60a是其透视图,且图60b是其正视图。在第一示例中,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从中心部分朝向两个外端对片材束39连续加压。相比而言,在第二示例中,折痕加强辊410被配置为在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朝向另一端连续地改变加压位置。具体来说,如图55所示,折痕加强辊410包含布置在第一示例中的中心部分的一侧上的按压部件62。也就是说,在第二示例中,折痕加强辊410具有一种配置,使得多个按压部件62b、62d、62f、62h、62j、62l、62n及62p并排布置(其中按压部件62b在中心部分处),且朝向图55a中的近侧彼此转移角度α。其他部分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相同。

在此配置下,当轴杆60旋转时,围绕轴杆60旋转一排按压部件62b至62p,并且可以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对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连续加压。如第一示例中的图56及图58中所说明而执行按压操作。图61示出在此过程中的加压状态的变化。

根据图61a至图61i所示的第二示例的加压状态的变化等效于当使用第一示例中的一半按压部件62在片材束39的整个宽度上执行图57所示的操作时的变化。图61a示出按压部件62b的按压开始状态,且按压部件从该状态连续地移位,且按压部件63d、63f、...在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的宽度方向上对整个区域加压。此配置允许针对二折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或针对z形折叠片材束39的第一折叠部分39b及第二折叠部分39c以可靠的方式对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进行折痕加强。在z形折叠的情况下,类似于图59a及图59b,停止片材束39且在第一折叠部分39b及第二折叠部分39c上执行类似的折痕加强操作。

根据第二示例,折痕加强辊410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对片材束39连续加压,使得可以从一端朝向另一端耗在散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中产生的变形。因此,可以在减小折叠高度的同时防止在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叠部分39b及39c中产生皱纹。

在此未具体描述的其它部分与第一示例中相同,且将不重复其描述。

第三示例

图62是说明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正视图,且图63是其透视图。

在第三示例中,第一示例中的图55c所示的弹性部件61n被圆柱形部件161替换,且第二示例中的图60所示的包含多个按压部件的一列按压部件62n被单一按压凸出部162替换,所述单一按压凸出部具有一体地布置在圆柱形部件161的表面上的凸出横截面。也就是说,按压凸出部162与可围绕轴杆160旋转的圆柱形部件161的表面上的凸出部件以螺旋方式一体地形成。如图63所示,弹性凸出部162以螺旋方式一体地形成,使得棒状部件的具有圆形横截面的上半部分(具有凸出横截面的弹性部件)缠绕圆柱形部件161的表面。第一和第二示例中的按压部件62对应于第三示例中的按压凸出部162,弹性部件61对应于圆柱形部件161,轴杆60对应于轴杆160,且折痕加强辊410对应于折痕加强辊151。

图64a及图64b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的折痕加强功能的示意图。在此示例中,如图64a及图64b所示,充当弹性部件的压缩弹簧56例如被布置在第一输送导向板54的与上面布置有圆柱形部件161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图64a示出不执行折痕加强操作的状态。在此状态中,按压凸出部162不接触第一输送导向板54。例如,当在此状态中输送z形折叠片材束39时,折痕加强辊151根据当片材束39停止时的正时而旋转,且按压凸出部162接触第一输送导向板54。当按压凸出部162接触第一输送导向板54时,压缩弹簧56被压缩(弹性地)变形,且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被第一输送导向板54及压缩弹簧56加压。

按压凸出部162在正交于输送方向的方向上以螺旋方式延伸,并且在轴杆160旋转时能够对片材束39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连续加压。此加压等效于根据图60所示的第二示例的按压部件62n的连续按压的操作。作为压缩弹簧56的代替,可以使用具有弹性功能的已知部件,例如具有不同于压缩弹簧56的弹性功能的弹性部件,例如片簧及扭转螺旋弹簧。在图64中,在第一输送导向板54的下表面侧上输送片材束39。第二输送导向板55被布置在第一输送导向板54下方,并且z形折叠片材束39在形成于第一和第二输送导向板54与55之间的空间中被移动。此空间是输送路径。

例如,第三示例的配置对应于第一示例的配置(图55c),使得尺寸关系被设定为使得从轴杆160的轴线到圆柱形部件161的圆柱形表面的距离是l1,并且从所述轴线到按压凸出部162的最凸出部分的距离是l2。

图65a至图65f是说明由根据第三示例的折痕加强辊151对z形折叠片材束39进行折痕加强的操作的操作示意图。

如图65a所示,已经由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的折叠处理装置(未图示)进行z形折叠的片材束39沿着第一和第二输送导向板54及55之间的输送路径被输送。如图65b所示,当片材束39的第一折叠部分38b被输送到折痕加强辊151附近时,片材束39停止,并且折痕加强辊151开始旋转。如图65c所示,当折痕加强辊151旋转时,按压凸出部162在正交于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对片材束39的第一折叠部分39b的附近连续加压。如图65d所示,在片材束39的第一折叠部分39b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被加压之后,再次使用输送辊(未图示)输送片材束39。

当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被输送到折痕加强辊151的圆柱形部件161附近时,片材束39停止。如图65e所示,按压凸出部162随后对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连续加压,类似于第一折叠部分39b。如图65f所示,当在片材束39的第二折叠部分39c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的加压操作结束时,片材束39由输送辊(未图示)输送以排出到例如纸排出托架46上。以此方式,同样在第三示例中,对z形折叠片材束39的第一和第二折叠部分39b及39c执行折痕加强操作。

图66及图67分别是第三示例中的对应于第一示例的折痕加强辊151的正视图及透视图。按压凸出部162以螺旋方式在相同轴上连续地布置在圆柱形部件161的外周界上。因此,随着轴杆160旋转,按压凸出部162以图62及图63所示的布置以及图66及图67所示的布置中的任一者连续接触第一输送导向板54。在图62及图63所示的示例中,按压凸出部162一次在一个点处与片材束39接触。在图66及图67所示的示例中,按压凸出部162一次在两个点处与片材束39接触。

在图62及图63所示的示例中,按压凸出部162一次在一个点处与片材束39接触,使得可以减小驱动折痕加强辊151的电机上的负载转矩。因此,可以减小电机的大小,并且可以简单地配置驱动系统。在图66及图67所示的示例中,按压凸出部162同时在折痕的两个点(多个点)处与片材束39接触,使得可以增加按压力。也就是说,虽然电机上的负载转矩与先前示例相比有所增加,但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图62及图63所示的配置下,按压凸出部162接连地且连续地接触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叠部分39b及39c,并且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对片材束39加压。这种配置可以防止在片材束39中产生皱纹。在图66及图67所示的配置下,按压凸出部162接连地且连续地接触片材束39的折叠部分39a或第一和第二折叠部分39b及39c,并且从中心部分朝向片材束39的一端及另一端对片材束39加压。类似于图62及图63所示的配置,这种配置可以防止在片材束39中产生皱纹。

实施例可以提供用于按压片材的小型、低成本、高产量的片材处理装置。

虽然已经相对于特定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以进行完整及清楚的公开,但所附权利要求书未因此受到限制且将解释为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适当地落在所阐述的本文中的基本教义内的所有修改及替代性构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