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9970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机,尤其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输送机作为一种提升装置,常用于将货物进行提升,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然而,现实货架或货车的高度不一,输送机需要随时调整,而高度调整时,需要对输送机整体移动,导致上料位置变化,需要员工将货物搬运至输送机,再由输送机输送至货架或货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无需移动输送机即可调整输送高度,且不使输送最高点产生水平方向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包括机架,机架沿货物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对货物进行输送的平移组件和提升组件,提升组件包括第一动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调节组件,第一动力组件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输送带、带动第一输送带运动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第一转轴一端的第一支架和连接第二转轴一端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与机架连接,第二支架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一调节件,第一调节件远离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机架连接,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第一杆件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二杆件与第二转轴连接。

优选的,第一调节组件包括与滑动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设置有第三转轴,第一连杆远离滑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轴,第一输送带与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相连接并从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之间通过。

优选的,第一调节组件包括与机架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设置有第三转轴,第一连杆远离机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轴,第一输送带与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相连接并从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之间通过。

优选的,第二杆件设置有容置第二转轴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背向第一杆件,第二转轴两端可旋转的套装有第一衬套,第一衬套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平行,第一螺纹孔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螺栓的螺杆部贯穿第一螺纹孔后与第一开口抵接。

优选的,第二支架呈Y字形,第二支架与第二转轴的两端铰接。

优选的,平移组件和提升组件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包括第三支架和可转动地架设在第三支架上的第七转轴,第七转轴上设置有凸轮。

优选的,平移组件包括第二动力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第二动力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输送带、带动第二输送带运动的第五转轴和第六转轴,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第五转轴一端的第四支架和连接第六转轴一端的第五支架,第四支架远离第五转轴的一端与机架连接,第五支架远离第六转轴的一端与机架连接。

进一步的,第五转轴和第六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两端与第五转轴和第六转轴连接,第三连杆上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第一隔离杆,第一隔离杆上设置有与第三连杆平行的的第二隔离杆。

进一步的,第六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板件,第六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板件,第一板件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板件的第一悬臂,第一悬臂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板件的第一斜面,第一悬臂靠近第二板件的一端设置毛刷。

进一步的,第二板件设置有朝向第一板件的第二悬臂,第二悬臂朝向第一板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角,第一圆角沿第二输送带输送方向设置于第二悬臂的两侧。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通过设置平移组件、提升组件实现将货物由低处向高处输送;通过在提升组件上设置第二支架和第一调节件实现输送高度可调,无需移动整个输送机;通过设置调整组件避免货物卡滞,还通过设置使货物按统一位置输送避免掉落,还通过设置第一隔离杆、第一隔离杆将工人与输送装置有效隔离,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还通过设置第一开口、第一螺栓使第一输送带可调整,防止偏移。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杆件与第二转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度可调的输送机,包括机架31,机架31的四个边角为可设置2个转向轮、2个定向轮,以方便在仓库或车间多个地方转移使用。

机架31沿货物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对货物进行输送的平移组件1和提升组件2。货物打包完毕后,先行放置于平移组件1上,再输送至提升组件2处,然后由提升组件2输送至货架或货车。

平移组件1可以包括第二动力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第二动力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输送带23、带动第二输送带23运动的第五转轴16和第六转轴19。

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第五转轴16一端的第四支架15和连接第六转轴19一端的第五支架18,第四支架15远离第五转轴16的一端与机架31连接,第五支架18远离第六转轴19的一端与机架31连接。

第五转轴16或第六转轴19连接第二电机,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二输送带23将货物输送至提升组件2处。

第五转轴16和第六转轴19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三连杆17,第三连杆17的两端与第五转轴16和第六转轴19连接,第三连杆17上可以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第一隔离杆21,第一隔离杆21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三连杆17平行的的第二隔离杆22。第一隔离杆21和第二隔离杆22对较高货物进行限位,避免货物掉落,还可限定员工操作位置,减少安全事故。

提升组件2可以包括第一动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一调节组件,第一动力组件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输送带6、带动第一输送带6运动的第一转轴5和第二转轴7,第一转轴5或第二转轴7与第一电机连接,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第一输送带6将货物输送至高处,转移至货架上或货车上。

第一支撑组件可以包括连接第一转轴5一端的第一支架12和连接第二转轴7一端的第二支架11,第一支架12远离第一转轴5的一端与机架31连接,第二支架11远离第二转轴7的一端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一调节件10,第一调节件10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一调节件10远离第二支架11的一端与机架31连接。调节第一调节件10使第二转轴7向上提升,以适应不同的高度调整要求。

第二支架11可以呈Y字形,第二支架11与第二转轴7的两端铰接。这样使得第一调节件10位于输送机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输送机在调整时不发生倾覆,同时避免第一调节件10偏磨,增加第一调节件10使用寿命。

第一调节组件可以包括滑动组件4,滑动组件4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杆件33和第二杆件34,第一杆件33与第一转轴5连接,第二杆件34与第二转轴7连接。第一杆件33和第二杆件34连接固定时使第一转轴5与第二转轴7的距离保持固定,避免第一输送带6松动。

第一杆件33和第二杆件34可通过设置导轨的形式连接,也可通过设置成圆棒外套圆管的方式连接。调整第一杆件33与第二杆件34的相对位置,使第二转轴7竖直提升,避免第二转轴7水平移动后与货架或货车碰撞。

第一调节组件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杆件33或第二杆件34连接的第一连杆35,换言之,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与滑动组件4连接的第一连杆35,第一连杆35设置有第三转轴36,第一连杆35远离滑动组件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杆37,第二连杆37远离第一连杆35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轴38,第一输送带6与第三转轴36和第四转轴38相连接并从第三转轴36和第四转轴38之间通过。

调整第二连杆37与第一连杆35的夹角,使得当第一转轴5与第二转轴7的距离随输送机高度调整而发生变化时,第一输送带6能对应调整,避免第一输送带6绷裂或卡滞。

第一连杆35还可以选择固定在机架31上,以降低滑动组件4的加工难度和第二连杆37的调整难度。

由于第一调节件10调整使第二转轴7升高时,第一转轴5位置不变,导致提升组件2向上偏转,货物沿第一输送带6向下移动的分力逐渐增加。平移组件1与提升组件2的连接处,由于货物与第一输送带6的接触面积较少,第一转轴5又无法降低高度,导致货物难以输送至提升组件2上,产生货物打滑或者第二输送带23卡滞,这样会造成第二电机负荷超载甚至起火。

因而,平移组件1和提升组件2之间可以设置有调整组件3,调整组件3包括第三支架13和可转动地架设在第三支架13上的第七转轴14,第七转轴14可以连接第三电机。

第七转轴14上可以设置有凸轮,优选的,凸轮的厚度大于第七转轴14长度的四分之三。

第七转轴14也可为圆柱形,采用第七转轴14的轴线与其旋转中心线不重合的设置方式。

货物由平移组件1输送至提升组件2时,第三电机带动第七转轴14旋转,使货物小角度提升,便于货物与第一输送带6贴合,避免货物卡滞或磨损。

第七转轴14可外套弹性胶皮,使第七转轴14与货物接触柔和。

如图2所示,第二杆件34设置有容置第二转轴7的第一开口8,第一开口8的开口方向背向第一杆件33,第二转轴7两端可旋转的套装有第一衬套39,第一衬套39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41,第一螺纹孔41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开口8的开口方向平行,第一螺纹孔41设置有第一螺栓9,第一螺栓9的螺杆部贯穿第一螺纹孔41后与第一开口8抵接。调整第一螺栓9使第二转轴7与第一转轴5平行或倾斜,避免第一输送带6偏移。

如图3所示,为使货物在平移组件1和提升组件2上位置统一,减少后续摆放工作量, 第六转轴19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一板件25,第六转轴19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二板件32,第一板件25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板件32的第一悬臂26,第一悬臂26顶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板件32的第一斜面27,货物经由第一斜面27滑下至第二输送带23上,位置统一。

第一悬臂26靠近第二板件32的一端设置毛刷28。毛刷28避免货物外表面被第一悬臂26划伤。

第二板件32可以设置有朝向第一板件25的第二悬臂30,第二悬臂30避免货物偏离第二输送带23的中心。第二悬臂30朝向第一板件2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角29,第一圆角29沿第二输送带23输送方向设置于第二悬臂30的两侧。第一圆角29避免输送的货物被划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