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残留酸奶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37007发布日期:2021-07-13 15:1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防残留酸奶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残留酸奶瓶。



背景技术: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经加工过程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但是现在盛装的酸奶瓶本体为了便于使用,大多都不在用吸管,而是拧开瓶盖直接饮用,由于瓶形状的因素导致使用者没法将瓶内的酸奶食用完全,每次喝完之后瓶内残留大量的酸奶,从而导致了酸奶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酸奶易残留在酸奶瓶的内壁上,造成酸奶浪费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残留酸奶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包括瓶体和盖子,还包括活塞和弹簧,所述活塞与瓶体间动密封,所述弹簧置于活塞与瓶体的底部之间,所述活塞底部还固定有一根细绳,所述细绳上还固定有一根调节棒,所述瓶体的底部还开有可供调节棒通过的释放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饮用者饮用完酸奶瓶中的酸奶后,转动调节棒使其与释放孔重合,所述调节棒与释放孔重合后,调节棒在压缩状态的弹簧的作用下脱离瓶体的底部,所述弹簧在调节棒脱离瓶体的底部后恢复形状推动活塞前进,所述活塞将残留在瓶体的内壁上的酸奶推出给饮用者饮用,从而极大的减少了饮用之后酸奶的残余量,避免了大量的酸奶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防残留酸奶瓶未装入酸奶时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防残留酸奶瓶的调节棒和释放孔重合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防残留酸奶瓶的调节棒与释放孔未重合时,瓶体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防残留酸奶瓶的调节棒与释放孔重合时,瓶体的仰视图。

图中:1瓶体、2盖子、3活塞、4弹簧、5细绳、6调节棒、7释放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的防残留酸奶瓶包括瓶体1和盖子2,还包括活塞3和弹簧4,所述活塞3与瓶体1间动密封,所述弹簧4置于活塞3与瓶体1底部之间,所述活塞3底部还固定有一根细绳5,所述细绳5上还固定有一根调节棒6,所述瓶体1底部还开有可供调节棒6通过的释放孔7。

使用时,在饮用者饮用完瓶体1中的酸奶后,参见图6和图7,转动调节棒6使其与释放孔7重合,所述调节棒6与释放孔7重合后,参见图5,所述调节棒6在压缩状态的弹簧4的作用下脱离瓶体1的底部,所述弹簧4在调节棒6脱离瓶体1的底部后恢复形状推动活塞3前进,所述活塞3将残留在瓶体1的内壁上的酸奶推出给饮用者饮用,从而极大的减少了残留在瓶体1的内壁上的酸奶的残余量,避免了大量的酸奶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残留酸奶瓶,包括瓶体(1)和盖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3)和弹簧(4),所述活塞(3)与瓶体(1)间动密封,所述弹簧(4)置于活塞(3)与瓶体(1)底部之间,所述活塞(3)底部还固定有一根细绳(5),所述细绳(5)上还固定有一根调节棒(6),所述瓶体(1)底部还开有可供调节棒(6)通过的释放孔(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残留酸奶瓶。包括瓶体1、盖子2、活塞3和弹簧4,所述活塞3与瓶体1间动密封,所述弹簧4置于活塞3与瓶体1底部之间,所述活塞3底部还固定有一根细绳5,所述细绳5上还固定有一根调节棒6,所述瓶体1底部还开有可供调节棒6通过的释放孔7。用于防止酸奶残留在瓶体1的内壁上。使用时,在饮用者饮用完瓶体1中的酸奶后,转动调节棒6使其与释放孔7重合,所述调节棒6与释放孔7重合后,所述调节棒6在压缩状态的弹簧4的作用下脱离瓶体1的底部,所述弹簧4在调节棒6脱离瓶体1的底部后恢复形状推动活塞3前进,所述活塞3将残留在瓶体1的内壁上的酸奶推出给饮用者饮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群;夏梓尧;黄轲楠;王博艺;王艺璇;侯津旻;李永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永超
技术研发日:2020.11.16
技术公布日:2021.07.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