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54054发布日期:2023-04-20 02:16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建筑施工工程中,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材料的垂直运输一般使用塔吊,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拆除塔吊。塔吊拆除时,依靠自身千斤顶自上而下拆除标准节,逐步降低塔身高度,塔吊大臂则采用汽车吊进行拆除,这种拆塔方法适用于塔吊距离道路位置较近的工况,汽车吊支设在地面上,工作半径可覆盖拟拆除构件。

2、对于单层面积较大的建筑物,例如大型混凝土结构厂房,为满足结构中部位置材料的垂直运输,除了在结构外围布置塔吊外,往往在结构靠中心位置也布置塔吊。中部位置的塔吊距离施工道路较远,拆塔时,由于其位于汽车吊工作半径之外,无法采用传统的汽车吊支设于地面的拆塔方式进行拆除。可以考虑用外围塔吊将履带吊运至屋面,采用履带吊进行中部位置塔吊的拆除,但此种方法需要对主体结构的梁、板、柱等构件进行结构设计加固、施工回顶等,耗时耗力。也可考虑使用屋面吊进行中部位置塔吊拆除,此种方法相对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装置对屋面吊基础形式进行了创新优化,基础装置直接将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柱上,同时可实现屋面吊基础的周转。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现实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装置,由装置本体构成;所述装置包括第一主梁、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呈十字形连接;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主梁之间的夹角部设置与加强机构;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上设置有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活动连接有预埋件。

4、进一步,所述第一主梁长度与所述第二主梁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主梁由第一段梁、第二段梁、第三段梁构成;所述第二主梁由第四段梁和第五段梁构成;所述第二段梁两端的腹板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的腹板和第三段梁的腹板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端中的翼缘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段梁的翼缘、第三段梁的翼缘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侧的腹板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所述第四段梁和第五段梁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侧的翼缘分别通过焊接与所述四段梁、第五段梁连接;所述第一段梁与所述第三段梁长度相等;所述第四段梁与所述第五段梁长度相等。

5、进一步,所述加强机构由第一加强梁、第二加强梁、第三加强梁和第四加强梁构成;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和第四段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和第五段梁连接;第三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五段梁和第三段梁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三段梁和第四段梁连接。进一步,所述转换机构由第一短柱、第二短柱、第三短柱和第四短柱构成;所述第一短柱、第二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梁、第三段梁端面底部;所述第三短柱、第四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段梁、第五段梁端面底部。

6、进一步,所述转换机构由第一短柱、第二短柱、第三短柱和第四短柱构成;所述第一短柱、第二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梁、第三段梁端面底部;所述第三短柱、第四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段梁、第五段梁端面底部。

7、所述转换机构中同侧短柱的高度随屋面的坡度调整。

8、有益效果:

9、(1)施工安全性高。简化了传力路径,埋件与屋面吊基础梁之间采用钢短柱转换,使屋面吊基础与主体结构梁板不直接接触,荷载直接传递至主体结构柱,规避梁板等水平构件下挠风险。为方便安装时材料吊装,十字钢主梁分别拆分为两段(gkl2-1、gkl2-2)及三段(gkl1-2、gkl1-3、gkl1-4),长度结合结构柱间距确定,主梁上设加强机构。主梁之间采用高强螺栓+全熔透焊接(一级焊缝)进行连接。增设4根钢次梁,即加强梁;通过高强螺栓与主梁连接,增强整体稳定性。

10、(2)具备可周转性。新型屋面吊基础由多个构件构成,通过对构件焊接部位进行切割再次拼装,可实现一套基础多处使用,具备可周转性,凸显出绿色施工、节能环保的特点。

11、(3)安拆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节约工期。新型屋面吊基础构件场外直接加工,现场调平焊接,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工效,减少施工时间。

12、(4)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相对于履带吊上屋面进行拆塔所进行的结构加固、铺设钢板进行分担荷载等措施,新型屋面吊的主要成本为钢材的成本、加工费用,基础施工经济性更高。

13、(5)应用广泛,具有较高推广价值。新型屋面吊基础根据屋面坡度设计钢短柱长度保证钢支座基础为屋面吊提供水平作业面,适用于单层面积较大的建筑内部塔吊拆除,同时适用有一定坡度的屋面,应用广泛。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所述屋面吊基础由本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吊基础包括第一主梁、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呈十字形连接;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主梁之间的夹角部设置与加强机构;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上设置有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活动连接有预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长度与所述第二主梁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主梁由第一段梁、第二段梁、第三段梁构成;所述第二主梁由第四段梁和第五段梁构成;所述第二段梁两端的腹板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的腹板和第三段梁的腹板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端的翼缘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段梁的翼缘、第三段梁的翼缘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侧的腹板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所述第四段梁和第五段梁连接;所述第二段梁两侧的翼缘分别通过焊接与所述四段梁、第五段梁连接;所述第一段梁与所述第三段梁长度相等;所述第四段梁与所述第五段梁长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机构由第一加强梁、第二加强梁、第三加强梁和第四加强梁构成;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和第四段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段梁和第五段梁连接;第三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五段梁和第三段梁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两端分别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三段梁和第四段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由第一短柱、第二短柱、第三短柱和第四短柱构成;所述第一短柱、第二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梁、第三段梁端面底部;所述第三短柱、第四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段梁、第五段梁端面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由第一短柱、第二短柱、第三短柱和第四短柱构成;所述第一短柱、第二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梁、第三段梁端面底部;所述第三短柱、第四短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段梁、第五段梁端面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中同侧短柱的高度随屋面的坡度调整。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周转屋面吊基础,由屋面吊本体构成;所述装置包括第一主梁、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呈十字形连接;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主梁之间的夹角部设置与加强机构;所述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上设置有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活动连接有预埋件,本技术对屋面吊基础形式进行了创新优化,基础装置直接将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柱上,同时可实现屋面吊基础的周转。

技术研发人员:齐圣鑫,许宁,杨磊,杨玉林,卫鹏飞,孙毅,王汉卫,许辉,李陆军,王福宁,季瑞鹏,崔二磊,史洲宇,孔伟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