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车识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39598发布日期:2023-08-05 22:39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车识别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纤维生产,尤其涉及一种丝车识别设备。


背景技术:

1、在纤维的生产过程中,抓丝过程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既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保障,也要对客户负责。

2、目前市面上由于不同装置丝车的种类,高度不同,打包工序中,抓丝机器人只能对一种丝车型号上的丝饼进行抓取,当使用第二种丝车时,无法实现抓取过程或抓取过程易造成丝饼抓毛、脱落等损害产品质量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丝车识别设备,有效避免了抓取过程或抓取过程易造成丝饼抓毛、脱落等损害产品质量的情况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包括进丝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丝口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发生装置,另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反射装置,所述光电发生装置与所述光电反射装置相对设置;

4、所述光电发生装置包括固设在进丝口一侧的两边缘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远离进丝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支柱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柱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上端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与设置在进丝口一侧的机器人控制器信号连接;

5、所述光电反射装置包括固设在进丝口另一侧的两边缘的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远离进丝口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的上端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支柱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柱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上端固定连接有l型金属板,所述l型金属板上与所述光电传感器相对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反光镜片。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柱在第一安装孔的长度和第二支柱在第二安装孔内的长度可调。

7、进一步的,所述进丝口的内侧设置有第一丝车与第二丝车,所述第一丝车的高度为129cm,所述第二丝车的高度为142cm。

8、进一步的,所述光电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通过设置的光电发生装置、光电反射装置与机器人控制器的配合,使得机器人能够区分识别两种不同的丝车型号,做出不同的操作,实现两种丝车上的丝饼都能够无损伤地抓取,进而实现丝车混用,并减少了因没有丝车而出现停线的现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包括进丝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丝口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发生装置,另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反射装置,所述光电发生装置与所述光电反射装置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在第一安装孔的长度和第二支柱在第二安装孔内的长度可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丝口的内侧设置有第一丝车与第二丝车,所述第一丝车的高度为129cm,所述第二丝车的高度为142cm。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电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丝车识别设备,包括进丝口,所述进丝口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发生装置,另一侧的两边缘分别设置有光电反射装置,所述光电发生装置与所述光电反射装置相对设置;光电发生装置包括光电传感器,光电反射装置包括反光镜片,通过光电发生装置、光电反射装置与机器人控制器配合,当丝车到指定位置,从而对第一丝车与第二丝车进行识别分辨。本技术可识别两种不同的丝车型号,做出不同的操作,实现两种丝车上的丝饼都能够无损伤地抓取,进而实现丝车混用,并减少了因没有丝车而出现停线的现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泉忠,蔡湘玉,马建根,陈晓钢,钟云杰,陈杰,冯斌,施耀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瑞盛科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