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桁架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44835发布日期:2023-12-02 08:52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桁架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起重装置属于,具体涉及一种桁架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1、桁架作为一种格构化的梁式结构,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及整体刚度,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如厂房、高铁站房等。当前,对于大尺寸桁架结构的吊装,一般采用起重机进行牵引起吊。然而在桁架吊装过程中,通常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2、就起重机而言,绳索牵引机构作为起重机内部的核心传动结构,其包括固定连接的吊绳与吊盘,因其自身固有的柔性及摆动特性,在约束不足或者是受到外力振动的情况下,吊绳下方连接的起吊物容易绕吊绳与吊盘的连接点发生摆动。尤其是吊装桁架时,由于桁架大尺寸使得受力面积较大,在风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导致桁架发生大幅度的摆动及晃动,从而对起重机自身及周边人员及设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桁架吊装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桁架吊装时受外力作用而大幅度摆动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包括吊盘单元及固定单元,吊盘单元包括第一吊盘以及位于第一吊盘下方的第二吊盘,第一吊盘与第二吊盘螺纹连接,第一吊盘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呈圆形,第二吊盘中部为圆形空心,第二吊盘中部空心的横截面大于第一容纳槽的横截面,第二吊盘中部设有圆柱状的内滑动体,内滑动体通过柔性连接件与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固定连接,内滑动体的顶面与第一吊盘的底面光滑接触,所述内滑动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吊具,内滑动体的外侧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扇环状外缓冲,外缓冲体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外缓冲体包括壳体以及用于填充壳体的缓冲材料,壳体远离内滑动体的外侧面与第二吊盘的内侧面相贴合,且壳体外侧面与第二吊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壳体的内侧面环绕内滑动体且壳体的内侧面与内滑动体之间沿圆周方向留有均匀间隙,壳体的顶面及底面均向内凹;所述内滑动体与所述外缓冲体均位于第二吊盘的内部;所述固定单元用于限制吊盘单元发生摆动。

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5、1、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吊盘单元分为第一吊盘及第二吊盘,第二吊盘的内部设置有可沿第一吊盘底面滑动的内滑动体,第二吊盘内部还设有外缓冲体,外缓冲体环绕内滑动体,一方面,桁架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摆动,内滑动体会跟随桁架的摆动发生同方向的位移,从而降低的桁架的摆动幅度;另一方面,通过外缓冲体对内滑动体的滑动进行缓冲限位,从而进一步限制内滑动体下部桁架的摆动幅度。

6、2、外缓冲体壳体的顶面及底面均向内凹,当壳体内侧面受到内滑动体的挤压时,通过壳体顶面及底面的变形能够吸收内滑动体的动能,并将动能转化弹性势能进行储存,缓冲进程结束,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内滑动体归位。

7、3、固定单元能够有效防止吊盘单元在工作中发生摆动,并且通过固定单元能够将内滑动体产生的动能传递至起重臂。

8、进一步,还包括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包括沿立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座、延伸板、起重臂及起重绳,所述立柱底端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板位于立柱顶部的一侧,延伸板与立柱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所述延伸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电机,所述起重臂的固定端焊接于延伸板远离所述牵引电机的一侧,所述起重臂的自由端沿起重臂的延伸方向转动连接有竖直向的定滑轮,所述起重绳绕过所述定滑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所述牵引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起重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吊盘单元固定连接。

9、有益效果,通过主体单元带动带动吊盘单元的旋转及升降。

10、进一步,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座、伸缩杆及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起重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所述吊盘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呈竖直状态,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座固定连接。

11、有益效果,通过固定单元将吊盘单元与起重臂进行固定连接,一是可以避免吊盘单元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摆动,二是在缓冲过程中将内滑动体产生的动能传递至起重臂,并通过起重臂自身的限位进行抵消。

12、进一步,还包括多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柱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夹角为30°-60°。

13、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杆,能够有效增强立柱的承载能力,保证吊装装置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14、进一步,所述内滑动体的底部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均设有水平向的转动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与所述凹槽截面尺寸一致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外侧设有与滑槽尺寸一致的转动凸起,所述旋转体通过转动凸起与所述内滑动体转动连接,所述吊具与所述旋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15、有益效果,旋转体可带动桁架进行角度的调整,有利于桁架按预定位置进行落位。

16、进一步,所述旋转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呈圆形,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部侧面沿周向设有轮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部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底部与内滑动体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轮齿相配合。

17、有益效果,通过旋转电机的设置,便于旋转体的旋转。

18、进一步,所述旋转体的底部设有长条状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槽,滑动块位于滑槽内部,所述滑动块两侧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尺寸一致的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块通过所述滑动凸起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吊具与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

19、有益效果,通过滑动块可以带动吊具进行滑动,从而调节吊具与竖直向的夹角,避免因夹角多大导致吊具受力过高,保证吊具的使用安全。

20、进一步,所述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

21、有益效果,金属材料制成的壳体具备良好的弹性性能,不易发生塑性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盘单元及固定单元,所述吊盘单元包括第一吊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吊盘下方的第二吊盘,所述第一吊盘与所述第二吊盘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吊盘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呈圆形,所述第二吊盘中部为圆形空心,所述第二吊盘中部空心的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横截面,所述第二吊盘中部设有圆柱状的内滑动体,所述内滑动体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内滑动体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吊盘的底面光滑接触,所述内滑动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吊具,所述内滑动体的外侧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扇环状外缓冲体,所述外缓冲体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外缓冲体包括壳体以及用于填充所述壳体的缓冲材料,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内滑动体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吊盘的内侧面相贴合,且所述壳体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吊盘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侧面环绕所述内滑动体且所述壳体的内侧面与所述内滑动体之间沿圆周方向留有均匀间隙,所述壳体的顶面及底面均向内凹;所述内滑动体与所述外缓冲体均位于第二吊盘的内部;所述固定单元用于限制吊盘单元发生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包括沿立柱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座、延伸板、起重臂及起重绳,所述立柱底端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板位于立柱顶部的一侧,延伸板与立柱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所述延伸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电机,所述起重臂的固定端焊接于延伸板远离所述牵引电机的一侧,所述起重臂的自由端沿起重臂的延伸方向转动连接有竖直向的定滑轮,所述起重绳绕过所述定滑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所述牵引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起重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吊盘单元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座、伸缩杆及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起重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所述吊盘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呈竖直状态,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立柱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夹角为3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滑动体的底部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均设有水平向的转动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与所述凹槽截面尺寸一致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外侧设有与滑槽尺寸一致的转动凸起,所述旋转体通过转动凸起与所述内滑动体转动连接,所述吊具与所述旋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呈圆形,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部侧面沿周向设有轮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部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底部与内滑动体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轮齿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的底部设有长条状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槽,滑动块位于滑槽内部,所述滑动块两侧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尺寸一致的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块通过所述滑动凸起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吊具与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一种桁架吊装装置,包括吊盘单元及固定单元,吊盘单元包括第一吊盘以及位于第一吊盘下方的第二吊盘,第一吊盘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二吊盘中部为圆形空心,第二吊盘中部设有圆柱状的内滑动体,内滑动体通过柔性连接件与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固定连接,内滑动体的外侧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扇环状外缓冲体,外缓冲体包括壳体以及缓冲材料,固定单元用于限制吊盘单元发生摆动;首先,通过内滑动体与桁架同步摆动,降低桁架的摆动幅度,然后,通过外缓冲体的缓冲限位,进一步限制桁架的摆动幅度,最后,外缓冲体释放弹性势能,推动内滑动体归位。

技术研发人员:曹彬,陈起建,韩宇琪,张晓林,吴俊,张根旺,李澎涛,王强,罗齐鸣,陈紫星,吕涛,梁翼,张鹏韬,赵亚鹏,卜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