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23756发布日期:2023-06-21 15:13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产品包装,特别是涉及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背景技术:

1、传统的内衬结构通常包括底板和薄膜,其包装方式为将产品放置于底板之上,通过粘于底板上的薄膜将产品紧缚于底板之上,并形成完整包装结构。

2、传统的内衬结构中,产品的尺寸大小受限于薄膜的原始长短及伸缩性,只能包装低矮的产品。如果想要实现较高产品的包装,需要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然而,普通的内衬贴膜工艺仅能够将长度小于等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地板上,若想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需要使用特殊的贴膜设备生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2、一种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包括底板及薄膜,所述底板包括承载部及至少一个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薄膜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面,所述薄膜能够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薄膜具有相对远离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薄膜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第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端固定于所述承载部或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

3、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能够形成第一包装状态,在所述第一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折叠成双三角形并翻折至所述第二面,且连接于所述承载部的一个三角形贴合于所述第二面。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为正方形。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相对远离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以所述承载部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端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还能够形成第二包装状态,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的折叠长度相同。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包括相对靠近所述承载部的近半侧及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远半侧,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对折并翻转至所述第二面,所述近半侧与所述远半侧层叠,且所述近半侧位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还包括两组支撑部及四组第二折叠部,两组支撑部分别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未设置所述第一折叠部的两侧,其中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另外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部的两侧。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包装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二折叠部分别向所述支撑部折叠并成凹字形,两个所述第二折叠部分别与所述支撑部组合成方管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折叠部均向所述第一面折叠转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二折叠部上开设有一个第一插接槽,所述延伸部上开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延伸部能够向所述第二折叠部折叠转动,且所述第二插接槽能够同时插入两个所述第一插接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槽的槽口逐渐扩大;及/或,所述第二插接槽的槽口逐渐扩大。

12、一种薄膜包装组件,包括包装盒、薄膜包装内衬及产品,所述产品置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的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及所述产品均置于所述包装盒内。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内衬,薄膜的长度不大于底板的长度,便于将薄膜固定在底板上,生产成本低。并且该内衬通过第一折叠部折叠成双三角形并翻折至第二面的方式而非覆膜工艺的方式,巧妙的将部分长度的薄膜转移至与承载部对应,使得承载部处的容置空间增大,以包装更高的产品。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及薄膜(20),所述底板(10)包括承载部(11)及至少一个第一折叠部(12),所述第一折叠部(12)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1),所述承载部(11)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111)及第二面(112),所述薄膜(20)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面(111),所述薄膜(20)能够与所述承载部(11)的所述第一面(1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1);所述薄膜(20)具有相对远离的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所述薄膜(20)在所述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端(22)之间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10)的长度,所述第一端(21)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一侧,所述第二端(22)固定于所述承载部(11)或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为正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11)相对远离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以所述承载部(11)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端(22)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还能够形成第二包装状态,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20)的折叠长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包括相对靠近所述承载部(11)的近半侧(123)及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远半侧(124),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12)对折并翻转至所述第二面(112),所述近半侧(123)与所述远半侧(124)层叠,且所述近半侧(123)位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两组支撑部(30)及四组第二折叠部(40),两组支撑部(30)分别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1)未设置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两侧,其中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4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部(30)的两侧,另外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4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部(30)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包装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二折叠部(40)分别向所述支撑部(30)折叠并成凹字形,两个所述第二折叠部(40)分别与所述支撑部(30)组合成方管状,所述支撑部(30)与所述第二折叠部(40)均向所述第一面(111)折叠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还包括延伸部(50),所述延伸部(5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30)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二折叠部(40)上开设有一个第一插接槽(41),所述延伸部(50)上开设有第二插接槽(51),所述延伸部(50)能够向所述第二折叠部(40)折叠转动,且所述第二插接槽(51)能够同时插入两个所述第一插接槽(4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槽(41)的槽口逐渐扩大;及/或,

10.一种薄膜包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装盒、薄膜包装内衬(100)及产品(200),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为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所述产品(200)置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的所述容置空间(101)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及所述产品(200)均置于所述包装盒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形成双三角形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该薄膜包装内衬包括底板及薄膜,底板包括承载部及至少一个第一折叠部,承载部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薄膜具有相对远离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薄膜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长度不大于底板的长度,第一端固设于第一折叠部相对远离承载部的一侧,第二端固定于承载部或另一个第一折叠部;内衬能够形成第一包装状态,在第一包装状态下,第一折叠部折叠成双三角形并翻折至第二面,且连接于承载部的一个三角形贴合于第二面。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能够通过结构折叠的方式巧妙的使承载部对应的薄膜加长,使得容置空间增大,能够包装更高的产品。

技术研发人员:濮艳清,傅秋佳,梁奕昆,刘明,邓志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