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叠机及其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4559发布日期:2023-07-15 15:41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送叠机及其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送叠机及其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传统送叠机通过吸盘吸取极片和极耳,并转移至合片位,基于极片质软的特点,极耳两侧端部在吸取过程中存在上翻下翘的倾向,当送叠夹爪执行夹取操作朝向极耳和极片位移时,具有变形倾向的极耳部分触碰到夹爪头部,将导致极耳翻折,产品热失控风险极大。

2、有鉴于此,亟待针对吸附装置的进行结构优化,以克服极耳翻折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叠机及其吸附装置,在满足极片吸取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避免极耳翻折的问题,为保证产品良率和安装性提供了的技术保障。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附装置,包括极片吸附机构和极耳吸附机构;其中,极耳吸附机构包括与负压系统连通的分气仓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分气仓相连,并具有与该分气仓的内腔连通的通气道;支撑组件还包括可适配于待吸附极耳的吸附支撑部,且该通气道延伸贯通至吸附支撑部,以在吸附支撑部形成吸附口;其中,支撑组件至少设置在极耳吸附机构与极耳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处。

3、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附装置,基于负压系统建立的负压,执行吸取操作时,通过吸附支撑部提供的支撑吸附功能,极耳侧端部得以被可靠吸附,可保持平整姿态。这样,送叠夹爪朝向极耳和极片位移时,可避免触碰极耳而产生极耳翻折。

4、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分气仓的第一端,以对应于极耳的一侧端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分气仓的第二端,以对应于极耳的另一侧端部设置。

5、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具有辅助气口,且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通气道连通。

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板片状本体,且相邻所述板片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道;所述吸附支撑部形成在所述板片的底部板沿处,且相邻两个所述板片的底部板沿之间形成相应的所述吸附口,所述辅助气口形成在相邻所述板片的外侧板沿之间。

7、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位于所述分气仓的中部区域。

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可形变切换于支撑位和避让位之间,并配置为:第一送叠夹爪插移时,位于极耳上方的夹爪可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变形切换至避让位;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之间设置有避空部,所述避空部对应于第二送叠夹爪设置。

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第一送叠夹爪的插移方向平行,以相对于夹爪向旁侧变形切换至所述避让位。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第一送叠夹爪的插移方向垂直,以相对于夹爪向内侧变形切换至所述避让位。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所述分气仓铰接,以摆动切换于支撑位和避让位之间,并配置为:第一送叠夹爪插移时,位于极耳上方的夹爪可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摆动切换至避让位;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之间设置有避空部,所述避空部对应于第二送叠夹爪设置。

12、可选地,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辅助气口,以形成对所述辅助气口通流量的限制。

13、可选地,所述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分气仓上,或者所述挡板与所述分气仓铰接。

14、可选地,所述分气仓上配置有多个用于与负压系统连通的接口,且所述分气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分气条。

15、可选地,所述分气条的沿所述极耳的长度方向布置。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送叠机,包括用于吸附极片和极耳的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采用如前所述的吸附装置。

17、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两组送叠夹爪,其中至少一组所述送叠夹爪的上夹爪的头部呈渐收状。



技术特征:

1.一种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吸附机构和极耳吸附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分气仓的第一端,以对应于极耳的一侧端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分气仓的第二端,以对应于极耳的另一侧端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具有辅助气口,且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通气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板片状本体,且相邻所述板片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道;所述吸附支撑部形成在所述板片的底部板沿处,且相邻两个所述板片的底部板沿之间形成相应的所述吸附口,所述辅助气口形成在相邻所述板片的外侧板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位于所述分气仓的中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可形变切换于支撑位和避让位之间,并配置为:第一送叠夹爪插移时,位于极耳上方的夹爪可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变形切换至避让位;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之间设置有避空部,所述避空部对应于第二送叠夹爪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第一送叠夹爪的插移方向平行,以相对于夹爪向旁侧变形切换至所述避让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第一送叠夹爪的插移方向垂直,以相对于夹爪向内侧变形切换至所述避让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与所述分气仓铰接,以摆动切换于支撑位和避让位之间,并配置为:第一送叠夹爪插移时,位于极耳上方的夹爪可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摆动切换至避让位;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板片状本体之间设置有避空部,所述避空部对应于第二送叠夹爪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辅助气口,以形成对所述辅助气口通流量的限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分气仓上,或者所述挡板与所述分气仓铰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仓上配置有多个用于与负压系统连通的接口,且所述分气仓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分气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条的沿所述极耳的长度方向布置。

14.一种送叠机,包括用于吸附极片和极耳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叠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组送叠夹爪,其中至少一组所述送叠夹爪的上夹爪的头部呈渐收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送叠机及其吸附装置,该吸附装置包括极片吸附机构和极耳吸附机构;其中,极耳吸附机构包括与负压系统连通的分气仓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分气仓相连,并具有与该分气仓的内腔连通的通气道;支撑组件还包括可适配于待吸附极耳的吸附支撑部,且该通气道延伸贯通至吸附支撑部,以在吸附支撑部形成吸附口;其中,支撑组件至少设置在极耳吸附机构与极耳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处。应用本方案,执行吸取操作时,通过吸附支撑部提供的支撑吸附功能,极耳侧端部得以被可靠吸附,可保持平整姿态。这样,送叠夹爪朝向极耳和极片位移时,可避免触碰极耳而产生极耳翻折,为保证产品良率和安装性提供了的技术保障。

技术研发人员:徐旭,史启迪,王孝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创新航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3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