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81213发布日期:2024-01-16 11:16阅读:17来源:国知局
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除尘,尤其涉及一种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1、玻璃基板回收加工过程中,要经历破碎、筛分、运输、回收等工艺流程,流程中会产生灰尘,在设备周围安装除尘器和除尘管道对灰尘进行处理。

2、在碎玻璃回收工艺流程中,通过回收仓对碎玻璃进行收集,回收仓上方设置有投料斗罩,投料斗罩一侧连通有返料溜槽,返料溜槽上连通有返料溜管,碎玻璃通过返料溜管送入返料溜槽,再通过返料溜槽进入投料斗罩中,最终堆积到回收仓内。这个过程会产生灰尘,现有技术在投料斗罩上设置有除尘主管,对产生的灰尘进行处理。

3、但是发明人发现,经返料溜管送入返料溜槽的碎玻璃流速过大,在返料溜槽中产生大量的灰尘,超出除尘主管的工作负荷,灰尘处理有残留而污染现场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以解决经返料溜管送入返料溜槽的碎玻璃流速过大,在返料溜槽中产生大量的灰尘,超出除尘主管的工作负荷,灰尘处理有残留而污染现场工作环境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返料溜槽,包括:

4、槽体,槽体设置有进料口,槽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从第一侧壁底部沿竖直方向延伸;和

5、第一遮挡部件,第一遮挡部件与第一侧壁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覆盖出料口。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7、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第一遮挡部件覆盖出料口面积的70%~90%。

8、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还包括:第二遮挡部件;出料口未被第一遮挡部件覆盖部分为区间出口,第二遮挡部件与第一侧壁滑动连接,第二遮挡部件至少部分覆盖区间出口。

9、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第二遮挡部件覆盖区间出口面积的50%~70%。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35°~55°夹角;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第二侧壁的底部与第一侧壁的底部连接,且第二侧壁与进料口相对设置,或,第二侧壁远离第一侧壁方向设置有进料口,第二侧壁至少部分处于物料的移动路径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还包括:减速部件,减速部件设置在第二侧壁上,减速部件至少部分处于物料的移动路径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减速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减速板和第二减速板;第一减速板与第二减速板平行设置在第二侧壁上,且沿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平行且间隔的设置在第一减速板和第二减速板之间,并且分别与第一减速板和第二减速板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返料溜槽,其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减速板、第二减速板的连接位置距离二者的一端具有一定预设距离,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减速板、第二减速板的连接位置距离二者的另一端具有一定预设距离。

14、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回收降尘装置,包括:

15、回收仓,回收仓一侧开设有回收口,回收仓内形成回收空间;

16、除尘主管,除尘主管设置于回收仓内,连通回收空间;

17、至少一个上述的返料溜槽;

18、返料溜管,返料溜管沿一定角度连接返料溜槽的进料口;

19、其中,返料溜槽的出料口贴合回收口放置,返料溜槽内返料空间与回收空间连通。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回收降尘装置,其中还包括:除尘支管,除尘支管一端连通返料空间,另一端连通除尘主管。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返料溜槽,包括:槽体和第一遮挡部件。当碎玻璃通过返料溜管运输到返料溜槽的进料口后,碎玻璃沿向下的抛物线在返料溜槽中运动,且出料口从第一侧壁底部沿竖直方向延伸,碎玻璃依抛物趋势溜出返料溜槽,进入到回收仓的回收空间中。第一遮挡部件与第一侧壁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覆盖出料口,滑动连接的第一遮挡部件可以使操作工人根据实际工况对第一遮挡部件相对第一侧壁的位置实时地进行调整,根据物料在返料溜槽中的实际运动轨迹,调整第一遮挡部件覆盖出料口的范围,并且当出料口局部出现堵料时,可以通过将遮挡住该部分的第一遮挡部件滑开,让该处堵塞的碎玻璃顺利通过。覆盖出料口的第一遮挡部件与碎玻璃接触,阻挡部分碎玻璃直接通过出料口溜出返料溜槽,这部分碎玻璃由于第一遮挡部件反方向对其做功速度降低,减速了的碎玻璃在返料溜槽中碰撞缓和,产生的灰尘减少,灰尘的量值处于除尘主管的工作负荷范围内,除尘主管对产生的灰尘进行除尘处理。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解决了经返料溜管送入返料溜槽的碎玻璃流速过大,在返料溜槽中产生大量的灰尘,超出除尘主管的工作负荷,灰尘处理有残留而污染现场工作环境的问题。

2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技术特征:

1.一种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返料溜槽,其特征在于,

9.一种回收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提供一种返料溜槽及回收降尘装置,涉及除尘技术领域。返料溜槽包括槽体和第一遮挡部件;槽体设置有进料口,槽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从第一侧壁底部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遮挡部件与第一侧壁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覆盖出料口。解决经返料溜管送入返料溜槽的碎玻璃流速过大,在返料溜槽中产生大量的灰尘,超出除尘主管的工作负荷,灰尘处理有残留而污染现场工作环境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李赫然,王峰,胡恒广,闫冬成,刘元奇,乔立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光兴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