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24586发布日期:2024-04-08 11:13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移动托盘车,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1、移动托盘车工作时,货物的重心位于负重轮和转向舵轮之间。且常使用顶升连杆机构,实现一个动力源,驱动货叉前后两侧同时升降来举升货物的功能,一般情况下,移动托盘搬运车仅适用于使用川字托盘的货物,因负重轮需要保持触地而不能适用于田字托盘,为了适用于田字托盘,此时一种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为:增加额外的轮组,并在进叉时,将负重轮抬起,从而消除干涉,对于该技术方案,常采用平动凸轮搭配直线导轨来驱动顶升连杆机构运动,此时,其或因力作用方向不共线而产生的较大偏载,或因机构尺寸所限极大增加机体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小空间,需较高稳定性,且原有机构不干涉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包括:

3、货叉架,所述货叉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车体结构板;

4、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对称分布在货叉架和车体结构板的两侧;

5、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铰接有油缸,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杆底板,所述油缸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三连杆的内部连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负重轮总成。

6、优选的,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刚性固定连接在连杆连杆底板的外壁,所述连杆底板刚性固定连接在车体结构板的外壁。

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座与油缸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所述油缸与第一连杆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且第一连杆的中间通过销轴与第二支座呈铰接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的顶部俩支耳分别通过销轴与第二连杆和第二支座呈铰接连接,且第二连杆与第二支座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的下半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与第四连杆的端部移动体形成移动副链接。

10、优选的,所述第四连杆通过铰链连接在货叉架外部,所述负重轮总成的外部支架刚性固定连接在货叉架的端部。

11、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货叉架上开设有两个适配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零部件安装和移动的导向槽。

12、优选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完成负重轮提升动作的同时,机构整体占用的空间更少,且布置方式更加自由,可以通过简单地转换改变占用空间的方向,从而实现减小机体长度、节约机体内空间的效果。

13、(1)以平面连杆机构实现提升运动,结构更加精简;

14、(2)基于连杆机构自身优点,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

15、(3)连杆机构整体固定在机架上,集成化及模块化水平更过高;

16、(4)利用连杆结构压力角的变化,能量分配更加合理;

17、(5)使用机械自锁的方式进行限位和承力,相对安全稳定;

18、(6)空间占用更小,且结构强度不逊与现有方案;

19、(7)机构布置方式多变,可以更加自由的分配机体内空间。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301)与第二支座(305)刚性固定连接在连杆连杆底板(302)的外壁,所述连杆底板(302)刚性固定连接在车体结构板(202)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301)与油缸(303)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所述油缸(303)与第一连杆(304)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且第一连杆(304)的中间通过销轴与第二支座(305)呈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307)的顶部俩支耳分别通过销轴与第二连杆(306)和第二支座(305)呈铰接连接,且第二连杆(306)与第二支座(305)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307)的下半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与第四连杆(308)的端部移动体形成移动副链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杆(308)通过铰链连接在货叉架(201)外部,所述负重轮总成(310)的外部支架刚性固定连接在货叉架(201)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的结构相同,所述货叉架(201)上开设有两个适配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零部件安装和移动的导向槽。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移动托盘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包括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对称分布在货叉架和车体结构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铰接有油缸,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杆底板,所述油缸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连杆。本技术能够在完成负重轮提升动作的同时,机构整体占用的空间更少,且布置方式更加自由,可以通过简单地转换改变占用空间的方向,从而实现减小机体长度、节约机体内空间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成,吕朝顺,程远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劢微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11
技术公布日:2024/4/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