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杆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42337发布日期:2024-04-08 13:42阅读:11来源:国知局
扭杆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缓冲装置,特别是一种扭杆缓冲器。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电梯作为重要的立体运输工具,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当电梯发生脱钩或断线等故障时,需要利用终端保护装置实现电梯的安全停止。其中,电梯缓冲器是终端保护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

2、现有的电梯缓冲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液压油的流动和压缩实现缓冲效果的液压缓冲器;另一类是利用聚氨酯弹性体变形来吸收能量的聚氨酯缓冲器。这两类缓冲器工作原理相似,都是依靠电梯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势能进行垂直方向上的缓冲,需要占用较大的高度空间。

3、随着用户对高层建筑电梯更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传统的电梯缓冲器面临良好的缓冲性能和小尺寸高度间的矛盾:缓冲距离短会降低舒适性,而占用的高度大会限制建筑空间。因此,如何在保证缓冲器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其高度尺寸,是当前电梯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需依赖垂直方向的下落距离就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效果,减少了力的行程的扭杆缓冲器。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的扭杆缓冲器,包括缓撞架,还包括设于所述缓撞架下方的缓冲装置,所述缓撞架包括中间梁、安全销和与中间梁滑动配合的两块撞板,两块撞板分别通过所述安全销固定于所述中间梁上的预定位置;所述缓冲装置位于两块撞板正下方,所述缓撞架受轿厢冲击时,所述缓冲装置与两块撞板连接配合且能带动两块撞板切断所述安全销,并使两块撞板沿中间梁长度方向相互远离时受到的滑动阻力逐渐增大。

3、为了保证电梯缓冲性能的前提下减小缓冲器的高度尺寸,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扭杆座和平行固定于所述扭杆座上的两根扭杆,两根扭杆的中部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各自扭杆轴线垂直的缓冲臂,且两根扭杆上的对应位置的两根缓冲臂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缓冲臂相反于扭杆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销,所述撞板上设置有与定位销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缓撞架受轿厢冲击向下移动时,两块撞板通过所述定位销和定位孔与分别与两根缓冲臂连接配合,以使两块撞板在所述中间梁上朝相反方向滑动并切断所述安全销,并带动所述缓冲臂和扭杆扭转,使得两块撞板在所述中间梁上的滑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撞架为通过外部支架设置于缓冲装置上方的框架结构。

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撞架为与轿厢底部托架一体的框架结构。

6、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单根扭杆上设有多个缓冲臂,多个缓冲臂沿所述扭杆的轴向间隔设置。

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设有多组,多组缓冲装置沿中间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间梁与缓冲装置的组数一致。

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臂包括主臂和副臂,所述主臂的一端与所述扭杆固连,所述副臂的一端与所述主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副臂具有与所述撞板板面平行的缓冲面,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缓冲面上。

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臂相反于所述扭杆一端的端部设有梯形限位部,所述梯形限位部位于副臂的转动路径上,所述副臂上设有与所述梯形限位部之间形成梯形配合的限位面,以使所述副臂转动时,所述梯形限位部通过限位面限制所述副臂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缓冲面与撞板的板面之间保持平行。

1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撞架还包括复位弹簧,两块撞板的相对侧分别通过复位弹簧与中间梁固连。

1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扭杆上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有与扭杆长度一致的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扭杆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结构;所述扭杆座包括座体和盖体,所述座体和盖体之间通过螺栓固连,并配合形成有与所述扭杆的径向截面匹配的凹槽,所述扭杆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座体及盖体固连。

12、本发明所设计的扭杆缓冲器,通过轿厢下坠的冲击力触发切断安全销自动激活缓冲,并利用缓冲装置中金属扭杆的扭转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成功地在保证了电梯缓冲性能的前提下,大幅缩短了缓冲距离,且该扭杆缓冲器无需依赖垂直方向的下落距离就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效果,减少了力的行程,同时减小了缓冲器的高度尺寸,进而减少底坑深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扭杆缓冲器,包括缓撞架(1),其特征是,还包括设于所述缓撞架(1)下方的缓冲装置(2),所述缓撞架(1)包括中间梁(11)、安全销(13)和与中间梁(11)滑动配合的两块撞板(14),两块撞板(14)分别通过所述安全销(13)固定于所述中间梁(11)上的预定位置;所述缓冲装置(2)位于两块撞板(14)正下方,所述缓撞架(1)受轿厢冲击向下移动时,所述缓冲装置(2)与两块撞板(14)连接配合且能带动两块撞板(14)切断所述安全销(13),并使两块撞板(14)沿中间梁(11)长度方向相互远离时受到的滑动阻力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冲装置(2)包括扭杆座(21)和平行固定于所述扭杆座(21)上的两根扭杆(22),两根扭杆(22)的中部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各自扭杆(22)轴线垂直的缓冲臂(23),且两根扭杆(22)上的对应位置的两根缓冲臂(23)之间呈角度设置;所述缓冲臂(23)相反于扭杆(22)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销(24),所述撞板(14)上设置有与定位销(24)匹配的定位孔(141);所述缓撞架(1)受轿厢冲击向下移动时,两块撞板(14)通过所述定位销(24)和定位孔(141)与分别与两根缓冲臂(23)连接配合,以使两块撞板(14)在所述中间梁(11)上朝相反方向滑动并切断所述安全销(13),并带动所述缓冲臂(23)和扭杆(22)扭转,使得两块撞板(14)在所述中间梁(11)上的滑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撞架(1)为通过外部支架设置于缓冲装置(2)上方的框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撞架(1)为与轿厢底部托架一体的框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单根扭杆(22)上设有多个缓冲臂(23),多个缓冲臂(23)沿所述扭杆(22)的轴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冲装置(2)设有多组,多组缓冲装置(2)沿中间梁(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间梁(11)与缓冲装置(2)的组数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冲臂(23)包括主臂(231)和副臂(232),所述主臂(231)的一端与所述扭杆(22)固连,所述副臂(232)的一端与所述主臂(23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副臂(232)具有与所述撞板(14)板面平行的缓冲面(25),所述定位销(24)设置在所述缓冲面(25)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主臂(231)相反于所述扭杆(22)一端的端部设有梯形限位部(2311),所述梯形限位部(2311)位于副臂(232)的转动路径上,所述副臂(232)上设有与所述梯形限位部(2311)之间形成梯形配合的限位面,以使所述副臂(232)转动时,所述梯形限位部(2311)通过限位面限制所述副臂(232)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缓冲面(25)与撞板(14)的板面之间保持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缓撞架(1)还包括复位弹簧(12),两块撞板(14)的相对侧分别通过复位弹簧(12)与中间梁(11)固连。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扭杆缓冲器,其特征是,所述扭杆(22)上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有与扭杆(22)长度一致的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扭杆(22)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结构;所述扭杆座(21)包括座体(211)和盖体(212),所述座体(211)和盖体(212)之间通过螺栓固连,并配合形成有与所述扭杆(22)的径向截面匹配的凹槽,所述扭杆(22)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座体(211)及盖体(212)固连。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杆缓冲器,包括缓撞架,还包括设于缓撞架下方的缓冲装置,缓撞架包括中间梁、安全销和与中间梁滑动配合的两块撞板,两块撞板分别通过安全销固定于中间梁上的预定位置;缓冲装置位于两块撞板正下方,缓撞架受轿厢冲击向下移动时,缓冲装置与两块撞板连接配合且能带动两块撞板切断安全销,并使两块撞板沿中间梁长度方向相互远离时受到的滑动阻力逐渐增大。本发明所设计的扭杆缓冲器,利用缓冲装置中金属扭杆的扭转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在保证了电梯缓冲性能的前提下,大幅缩短了缓冲距离,且该扭杆缓冲器无需依赖垂直方向的下落距离就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效果,减少了力的行程,同时减小了缓冲器的高度尺寸,进而减少底坑深度。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平,胡鹏飞,黄光兴,谢倩,宋博驰,詹仕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