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847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折叠薄页材料的崭新的和改进了的装置。
已知的折页机可如美国专利号2,039,335所公开的构造。该折页机包括一个间歇式折叠装置。在该间歇式折叠装置中,纸张由一个止动装置挡住而被定位对准于一个可移动的折页刀处。因此,纸张通过该折叠装置的移动是间歇式的。当然,纸张通过该折叠装置的间歇式移动对折页机的高速运转是不利的。
还有已知的折页机如美国专利号200,838所公开的构造。在此专利文献中,从印刷机来的薄页材料被一个连接到一条带子上的牙板夹头抓住。当该薄页材料随着所说的牙板夹头移动时,与一个折叠用折页刀衔接住并被一个折叠滚轮抓住。该折叠滚轮与另一个滚轮相配合以折叠所说的薄页材料。该薄页材料在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被所说的带子移动时再一次被折叠。
还有另一个已知的折页机如美国专利号4,747,817所公开的构造。在该专利文献中,一连串搭迭着的印张如流水似地在上、下传送带之间移动着,该传送带使每页印张依次加速起来。当所说的印张被所说的传送带移动时,它们在所说的那些传送带的两对面之间被一个凸轮装置或成型装置向下折叠起来。已经折叠过的薄页材料然后进入第二对传送带之间的间隙中,从而使起折缝或碾平并将印张的方向从垂直方向转变到水平方向。然后印张就可在搭迭状态下如流水似地从第二对传送带处被输送出来,这时它的方向重又转过来或与原来的薄页材料的流动路线相比转过了90°。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改进了的折页机,该机可在相对高速运转的状态下形成薄页材料的多个折叠。折叠是由一系列折叠器部件来完成的,通过这些折叠器部件薄页材料可在相对高速状态下连续移动。已经折叠好的薄页材料可用其侧边直立着由一个堆叠器部件堆叠在一起。
该折页机包括一个第一折叠器部件,该部件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伸展以完成第一次折叠。一个第二折叠器部件横向伸展在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上以完成第二次折叠。最后,一个第三折叠器部件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伸展以完成第三次折叠。在薄页材料被折叠器部件折叠起来时,它是不停顿地连续移动通过这些折叠器部件的。
当薄页材料离开最后的折叠器部件时,它的两对面的主要侧表面是在直立着的方向。一个堆叠器部件将这些其两对面主要侧表面在同一方向的已往折叠好的薄页材料堆叠起来,即主要侧表面直立状态下堆叠起来。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单张薄页材料在折叠前的平面图;
图2是沿着卷筒薄页材料通过第一个折叠器部件时的移动路线方向形成其中第一次折叠情况的示意图;
图3是大致沿着图2的3-3线的示意图,说明卷筒薄页材料中的第一次折叠形成的状态;
图4是描绘在第二折叠器部件中形成折叠时的状态的示意图,该折叠是在卷筒薄页材料已经裁切成为一个印张后通过第二折叠器部件时横向伸展到薄页材料移动路线上来完成的;
图5是描绘薄页材料被第一和第二折叠器部件折叠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描绘薄页材料被第三折叠器部件折叠后的状态的部份断开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不完整的已折叠好的薄页材料的上边前端部的示意图;
图8是描绘图6的已折叠好的薄页材料在侧边站立方向被堆叠在一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描绘图8的已折叠好的薄页材料在侧边站立方向堆叠在一起时的放大了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折页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11是大致沿着图10的11-11线的平面图,表示在图10折页机中的第三或最后一个折叠器部件和一个堆叠器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12是图10折页机一部份放大了的示意图,它表示了以下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一个第一折叠器部件,该部件沿着卷筒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伸展形成第一个折叠,一个裁切滚筒和一个第二折叠器部件,该部件在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上横向伸展形成第二个折叠;
图13是图10一部分的放大了的示意图,表示用于移动薄页材料穿过第三折叠器部件时的进入和离开途径的装置;
图14是第三折叠部件的立面示意图,该折叠器部件用实线来表示正常操作位置,并用虚线来表示一个升起的位置以便于清理堵塞或维修;
图15是大致沿着图14的15-15线的平面图,进一步表示第三折叠器部件的构造;
图16是大致沿着图15的16-16线的不完整的剖视图,表示了上、下折痕器带子,多个输送带,和位于第三折叠器部件的相对较宽的进口部处的内、外成型器壁,它还表示了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17是大致沿着图15的17-17线的不完整的剖视图,表示了上、下折痕器带子,输送带,和位于第三折叠器部件的输出部之前的内、外成型器壁间之间的关系。
图18是大致沿着图15的18-18线的不完整的剖视图,表示了折痕器带子和位于第三折叠器部件输出部处的内、外成型器壁之间的关系;
图19是进一步表示第三折叠器部件的输出部的放大了的视图;
图20是大致沿着图19的20~20线的平面视图,表示了第三折叠器部件的输出部和输出或折缝器滚子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21是大致沿着图11的21-21线的侧视图,表示了折缝器滚子部件和堆叠器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22是大致沿着图21的22-22线的平面视图,进一步表示在折缝器滚子部件和堆叠器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23是类似于图22的放大了的平面视图,进一步表示折缝器滚子部件的构造;
图24是用于图21和22的堆叠器部件中的把薄页材料在靠其侧边站立或直立方向堆叠在一起的扇形叶轮的示意图;
图25是类似于图17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中有一个空气流被引入到第三折叠器部件的内、外成型器壁之间以便于薄页材料在这些成型器壁之间的移动。
如图1所示,薄页材料30沿着第一折线被折叠起来,该折线在图1中用虚线在32处来表示,然后沿着第2折线折叠起来,在图1中的34处以虚线来表示。第二折线34垂直于第一折线32伸展着。最后,薄页材料30沿着第三折线被折叠起来,该折线用图1中的虚线36和38来表示。已经折叠好的薄页材料可用作或者经整理后成为一本小册子或者一本书的一部分。
为了形成第一个折叠32,一个卷筒纸40(或多个卷筒纸)沿着一个成型模板44按照图2中箭头42的方向移动。当卷筒纸40移动通过成型模板44的鼻尖时,在卷筒纸40中,第一个折叠32便形成了。折叠32(图3)沿着卷筒纸40的移动路线伸展着,也就是说与图2中的箭头42的方向是一致的。
在卷筒纸40中的折叠32形成以后,卷筒纸便被裁切成一段或者一个印张48(图4)。印张48由单张材料形成,其大小相当于图1中的薄页材料30的大小。当然,此时的印张48是已经形成其折叠32了。在第二折叠器部件中的一个横褶滚筒52和一个夹板滚筒相配合形成所说的第二折叠34,该折叠垂直伸展于通过第二折叠器部件的印张48的移动路线。这就导致了第二折缝34是垂直伸展于第一折缝32(见图5)。
当第二折叠34形成以后,印张又被第三次折叠起来,同时形成了两个折缝36和38。该折缝36处于图6中的印张48的外边而折缝38被安排在折缝36的正上方和里边。正如折缝36和38是同时形成的,印张48是沿着图6和7中的箭头56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三折叠器部件的。这时,第二折缝34是在印张48的前侧部而折缝32是在印张的上侧部。薄页材料30(图1)的边缘58和60此时被安排在折缝32(图7)的邻近处。印张48的两对面的主要侧表面被安排成直立的方向。
已折叠好的印张48被安排成侧边站立方向的堆叠状如64(图8和9)。这样,印张48的那些主要侧表面就被安排成直立状态和并列一起的关系。当折缝32,34,36和38在薄页材料30中形成时,薄页材料可以不停顿地连续移动通过那些折叠器部件直到薄页材料被安排成一个堆叠状如64。这样,从连续移动的卷筒纸来的薄页材料一直走到成为堆叠64的行进途中不会滞留在任何一点上。这就使得印张48得以迅速形成并被放置到堆叠64中。
根据本发明的折页机20的构造如图10所示。折页机70包括一个第一折叠器部件72,在其中形成了卷筒纸40中的折叠32。一个裁切滚筒74和横褶滚筒52相配合将已折叠的卷筒纸裁切成多段或印张48(图4)。除了横褶滚筒52之外,第二个或者夹板折叠器部件78包括一个夹板或者第二折叠滚筒80(图10)。该第二折叠滚筒80与横褶滚筒52相配合完成折叠34。
印张48能从第二折叠器78既可在搭迭的流水似的状态下移动到输送带84上,也可以移动到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这取决于转向门88的位置。当转向门88在一个位置上,只形成了折叠32和34的印张48被引向一个输送叶轮92。输送叶轮92将已经折叠过两次的印张48以搭迭的流水似的状态放置到输送带94上。
当图6和7中的印张48需要形成时,转向门88(图10)要被放置成能引导印张48到所说的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图10和11)。第三折叠器部件86将印张48从一个水平方向转向垂直方向从而同时形成了折缝36和38(图6)。印张48从所说的第三折叠部件86移动到输出或折缝滚子部件100时,该部件100紧压所说的印张来进一步固定在印张48中的折缝32,34,36和38。已折叠好的印张48从折缝滚子部件100输出到一个堆叠器部件102,该部件102将印张堆叠成图8和9的侧边站立方向。
第一和第二折叠器部件第一折叠器部件72(图12)将卷筒纸40折叠形成折缝32。为此,当卷筒纸40移过一个已知构造的成型模板44时,折缝32就在卷筒纸40中以已知状态形成了。已经折叠过的卷筒纸40进入一对夹紧轮之间的辊隙或者压轧滚子108和110以固定折缝32。已经折叠过的卷筒纸40然后进入一对横向穿孔滚子112和114之间的辊隙。滚子112和114横过卷筒纸并以与折缝32相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卷筒纸上有一定间隔的穿孔。所说的穿孔可使卷筒纸上的空气排走,并使卷筒纸变弱以便于以后在所说的穿孔处形成折缝34。
在离开穿孔滚子112和114之间的辊隙后,卷筒纸40进入一对折缝辊子116和118之间的辊隙。卷筒纸40然后移动到裁切滚筒74和横褶滚52之间形成的辊隙。裁切滚筒74有一对切割元件,该切割元件在裁切滚筒74的每一转中切割卷筒纸两次。裁切滚筒74与横褶滚筒52相配合将卷筒纸切割成一定长度以形成印张48,这是切割介于由穿孔滚筒112和114形成的横向穿孔之间和卷筒纸中部来完成的。这时,由裁切滚筒74和横褶滚筒52之间相配合完成的印张48只有一个折缝,这就是在第一折叠器部件72中形成的折缝32。
横褶滚筒52具有针刺部,在卷筒纸被滚筒74切割之前就将卷筒纸40的前导端部扎住。刀垫被配置在横褶滚筒52上。在卷筒纸的前导端部已经被横褶滚筒上的钢针扎住后这些刀垫与裁切滚筒74上的裁纸刀相配合来切割卷筒纸。
横褶滚筒52与一个夹板滚筒80相配合来完成第二个折叠34,在印张48的横向上完成这个折叠,也就是说,围绕着所说的横褶滚筒52的印张,在其行程路线的垂直方向上完成这个折叠。当滚筒52上的一个折页刀将薄页材料压进到夹板滚筒80上的张开着的夹板时,第二个折叠34便形成了。尽管任何所需数量的钢针套数、刀垫以及折页刀单元数都可以在横褶滚筒52上安装起来,但在一个特定的例子中,滚筒52上装了五套钢针,五个刀垫和五套折页刀。夹板滚筒80小于横褶滚筒52并只有四套夹板。当然,夹板滚筒80可以装上任何所需数量的夹板。
横褶滚筒52和夹板滚筒80相配合顺序地形成了折缝34,该折缝34位于卷筒纸被横向穿孔滚筒112和114所穿孔的地方。由横褶滚筒52和夹板滚筒80之间的配合形成的横过印张48的折缝34的情况是人们熟知的,因此不在此作更多地描述以避免过于罗嗦。
印张48被继续抓住。这样已在其中形成折缝32和34的印张48被夹住在夹板滚筒80和多个上部带子之间,其时所说的印张仍在夹板滚筒80的控制之下。然后印张48的前导端部被夹住到下部输送带126和多个上部带子124之间,其时印张的尾部仍被夹住在带子124和夹板滚筒80之间。
当转向门88升起时,印张48被带子124和126引导到由输送带128和一个带鼓130之间所形成的间隙。输送带126和128夹住印张48,并将其向下移动(如图13所示)到扇形叶轮92。输送用的扇形叶轮92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3所示)并将所说的印张以搭迭式似水流地放置到输送带94上。尽管提供了只有二个折缝32和34的印张在输送带94上以搭迭式似水流地被传送出来的选择方案,这种折页机70的运转状态本身并非本发明的特征所在。
第三折叠器部件当印张从折叠器部件86的一个宽进口端部134移动到该部件的出口或者输出端部136时,所说的第三折叠器部86(图11)能进行运转以完成印张48中的折缝36和38。为了协助折叠器部件86精确地形成伸展在通过该折叠器部件的印张48的行程方向上的折缝36和38,一个折痕器滚子140(图12)与夹板滚筒80相配合以形成位于折缝36和38将被定位处的印张上的折痕。第二个折痕器滚子142与带鼓130(图13)相配合再一次在位于折缝36和38将被定位处的印张48上刻上折痕。当然,折痕器滚子140或142中的一个或两者如有要求都可省去。
所说的第三折叠器部件86包括一个带子组146(图14和15)。带子组146从夹板滚筒80(图13)穿过折叠器部件86的相对宽阔的进口部134延伸走向相对较狭窄的出口部136(图15)。带子组146从折叠器部件的宽进口部134处到窄出口部136是逐渐变窄的。这就使得带子组146中上部和下部的某些带子(如图14所示)在图15中已被断开以便更充分地露出所说的折叠器部件86的那些组成部分,这是应当被理解的。可是,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带子组146的上部带子(如图14所示)大致来说是与其下部带子成镜像对称的。
带子组146包括多个上部带子124和多个下部带子125(图13和14)。上部带子124与印张48在夹板滚筒80处衔接(图13)。上部带子124与输送带126相配合在印张48离开夹板滚筒80前将之紧紧夹住。当印张48移过转向门88处,并当印张48仍被夹住在带子124和126之间时,印张被移到带子124和125之间来夹住。
当印张移动到折叠器部件86的进口部134处时,带子124和152紧紧夹住了印张48。当印张移向折叠器部件86的出口部136时,带子124和152一直将之夹住。
上部带子124从夹板滚筒80(图10)处延伸到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中部以保持上部带子与印张48之间的连续衔接。为了使印张得以在转向门88处向下导向到输送用扇形叶轮92和输送带94,下部带子152是从带辊156(图13)处延伸进入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图14)。可是,输送带126(图13)与上部带子124相配合来依次紧紧夹住每个印张48的前导端部,同时印张的尾端部仍被上部带子124保持抵紧在夹板滚筒80上。这样,上部带子124和夹板滚筒80,输送带126以及下部带子152相配合来保持从第二折叠部件78处到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中部之间对每个印张的连续地稳定的夹持。这样做是为了肯定印张在第二折叠器部件78和第三折叠器部件86之间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被移动的。
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上部带子124(图14)与下部带子152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平坦的底面。带子124和152在它们水平方向的平坦部分之间夹持着印张48的一部分。由于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的带子组是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图15)的纵向上逐渐变窄的,当印张沿着带子组146移动时所说的印张的平坦的水平方向的面积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线处向外延伸部份的距离逐渐缩小了。尽管上部和下部带子组成的斜锥形带子组146与印张48的两对面的主要侧表面之间的啮合面积的范围沿着印张通过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移动路线不断缩小着,印张的被斜锥形带子组146所夹住的那一部分一直被紧紧夹持着并被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之间的配合保持为一个水平方向的平坦形状。
一对成型器162和164(图15)被配置在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延伸中心线的两对面处。成型器162和164使得印张48的一部分在折缝36和38的两对面处向上弯折。成型器162和164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相对较宽阔的进口端部处134一直延伸到其较狭窄的出口端部136处。
当印张48通过折叠器部件86从左端移向右端时(如图15所示),被带子组146形成的底面逐步缩小,成型器162和164与印张的啮合面积也就愈益增大了。当印张48被成型器162和164啮合的面积增加时,成型器就能平滑地将印张的折缝线36和38的两对面部分向上翘曲或者弯折。
当印张48被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移进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相对较宽阔的进口部134(图15)时,印张在水平方向是平坦的。折缝34形成了印张的前导边缘部。折缝32则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纵轴以及印张通过第三折叠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平行地延伸着。
当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从进口134处向右移动印张(如图15所示)到达第三折叠器部件86时,印张的两对面的外缘部分与成型器162和164相啮合,并将印张的外缘部份向上弯折或挠曲但不致使印张造成永久性的变形。当印张48继续移动进入第三折叠器部件86时,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组成的斜锥形带子组146的横向范围逐渐缩小了,而印张与成型器162和164相啮合的范围却逐渐增加了,好像印张的两对边正在彼此向着折缝36和38靠拢似的。当印张48进入和移动通过第三折叠器的出口端部136时,折缝36和38便完成了。
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进口或者进入部134处或者稍后处,上部和下部折痕带168和170(图14和16)在印张的折缝36和38形成处与印张的两对面相啮合。折痕带168和170沿着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轴线伸展着。折痕带168和170从折叠器部件86的进口端部134延伸到其出口端部136。在印张已经移过上部和下部带子124和152组成的斜锥形带子组146的端部之前和之后,上部和下部折痕带168和170在每个印张48上的折缝36和38处的两对面始终保持紧紧夹住状态。这就导致了印张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通过折叠器部件86的,首先是在带子124和152的影响下,然后是在折痕带168和170的影响下。
除了促使印张48在有控制的状态下移动通过折叠器部件86之外,还有上部和下部折痕带168和170在印张上刻下折痕以使第三个折缝36和38肯定地在印张的所要求的地方被形成。因此,上部折痕带168有一个锥形鼻端174(图16),该鼻端174与一个在下部折痕带170上的纵向延伸的槽176相配合,上部折痕带168上的鼻端174与下部折痕带170上的槽相配合使在折缝36和38将被形成的地方保持印张上的折痕,并得以将印张48紧紧抵制住相对于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轴线的侧向移动。
上部带子124具有平坦的水平方向侧表面的下表面,该下表面与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的印张的上部主要侧面相啮合。同样地,下部带子152具有平坦的水平方向侧表面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与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的印张的下表面在与上部带子相对的位置相啮合(图16)。印张被牢固夹持在上部带子124的水平下表面和下部带子152的水平上表面之间。
上部带子124包括一对围绕一个上部滚子184(图15)延伸的带子180和182。同样地,一对下部带子,如在图13中示为188的,围绕一个下部滚子190延伸并被配置在上部带子180和182的对面并互相对准着。
第二对上部带子194和196(图13和15)围绕一个上部滚子198延伸。虽然带子194和196延伸通过滚子184到达滚子198(图15)的,而带子194和196的下表面的上侧面是与滚子184的圆柱形外侧面相配合和定位的。一对下部带子200(图13)与上部带子194和196相配合并围绕着一个下部滚子202延伸(图13和15)。
第三对上部带子206和208围绕一个滚子210延伸并有一个水平的下表面,该下表面与一对围绕一个下部滚子216延伸的下部带子相配合。最后,一对处在中心的上部带子220和222(图13和15)围绕着滚子224延伸并与一对在图13中表示为226处的下部带子相配合。下部带子226围绕一个下部滚子228延伸(图13)。带子220和222的水平下表面相对于下部带子226的水平上表面是被每个滚子210,198和184分别定位的。同样地,一对下部带子226的水平上表面相对于上部带子220和222是被滚子216,202和190分别定位的。
上部折痕带168(图14和16)延伸通过上部滚子198,210和224。因此,在这些滚子上提供了环形中心槽234以容纳上部折痕带168如在图17中为滚子224所示明的状态。同样地,下部折痕带170延伸通过滚子202,216和228(图13)。因此,在每个滚子上也提供了一个环形中心槽236以容纳下部折痕带170如图17所示的状态。
在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线两对面侧边的两个成型器162和164(图15)与印张的部分表面相啮合。印张的薄页材料与成型器162和164相啮合的范围随着印张与斜锥形带子组164相啮合的范围逐渐缩小而逐渐增大起来。成型器162包括一个成型器内壁240和一个成型器外壁242。一个纵向延伸的间隙244(图16)在成型器内、外壁240和242之间形成了。在折叠器部件86的操作过程中,印张48的一部分移动穿过间隙244。
成型器内壁240有一个直立的或垂直的侧分段246(图16)和一个圆弧形弯曲着的下分段248。同样地,成型器外壁242有一个直立侧分段252和一个圆弧形弯曲着的下分段254。成型器外壁242的直立的侧分段252与成型器内壁240的侧分段246是平行的。成型器内、外壁240和242的圆弧形下分段248和254有着不同的圆弧半径。因此,印张接收间隙244从下侧分段248和254之间相对较宽的进口处逐渐缩小到在直立的侧分段246和252之间相对较窄的间隙。
成型器164的形状与成型器162的形状成镜像对称。因此,成型器164包括一个内侧壁258和一个外侧壁260。间隙262在内、外侧壁258和260之间形成以接纳印张的一部分。
当两个成型器162和164沿着折叠器部件86的纵轴相互汇合时,在成形器侧壁之间的间隙244和262所接纳的印张的范围逐渐增加了。当成型器汇合时,成型器壁的弧形下分段也相互靠近了。可是,在所说的那些下分段相遇之前,成型器壁的弧形下分段和垂直站立着的成型器壁汇合或者搀和在一起了。
成型器壁240,242,258,和260的弧形下分段汇合进垂直站立的侧分段时,导致了成型器壁的弧形下分段有一个过渡性的圆锥形状延伸在图16的圆弧形状之间,并且从成型器的出口136处变成一个完全直线的,垂直的形状。因此,在折叠器部件86(图16)的进口端部134的邻近处,内侧壁240的弧形下分段248的形状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圆圈。一个形成四分之一圆锥的汇合的区域从紧接在折叠器部件的出口部136(图17)前面的地方延伸进入该出口部(图18)。当成型器壁240的下分段248与其上分段246汇合时,其内侧壁的下分段趋近于一个垂直或直立方向(图18)。
成型器162的外侧壁242的形状与内侧壁240的形状以同样的方式变化着(图16,17和18)因此,从成型器162的出口处,内侧壁240是垂直的并延伸平行于外侧壁242。内、外侧壁240和242的下分段248和254的平缓汇合或者搀和到垂直的方向,导致了在成型器162内处理的印张的一部分也能平缓地卷起到一个垂直的方向。一旦完成了这一步,内侧壁240就收尾终止了。
成型器164的侧壁258和260的下分段与上分段的汇合和搀和,与成型器162的侧壁240和242的下分段与上分段的汇合和搀和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所以在成型器164处理的印张的一部份同样能平缓地卷起到垂直方向,一旦在出口部136完成这一步,内侧壁258就收尾终止了。
每个所说的成型器的侧壁240,242,258和260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出口部处,其宽度至少为所说的第二折缝长度的一半大小。
连续的上部折痕带168从一个后滑轮或滑车268(图14,15和16)向前延伸到一个下部前滑轮或滑车270(图14和18)。上部折痕带168然后围绕一个上部滑车272再回到后滑车268延伸着。请注意,虽然滑车268和272已示于图15中,但所说的上部折痕带168在图15中被略去,这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示折叠器部件86的其他组成部分。
上部滑车272由马达274(图15和18)驱动来运转上部折痕带168。成型器的内侧壁240和258(图18)被配置在邻近或靠在下部前折痕带滑车270的支承板278和280处。这就导致了被安排在折缝36两对面的印张48的那两个部分在成型器162和164的那个部分能够尽到能地紧密靠拢在一起移动着,该成型器162和164的那个部分是被配置在邻近于前部折痕带滑车270处的。
连续的下部折痕带170被支承和被驱动的情况与上部折痕带168是类似的。这样,下部折痕带170从一个后滑轮或滑车283(图14)向前延伸到一个上部前滑车284。下部折痕带170然后围绕一个下部滑车285再回到后部滑车283延伸着。下部滑车283被马达(未示出)驱动的情况类似于滑车272被马达274所驱动。
也许最好可以从图19中看出,成型器164的内壁258正好收尾在滑车270和折痕带168的最前面部分的稍后面一点。对面的成型器162的内壁240也收尾在邻近于折痕带滑车270和272(图20)的前端部处。虽然成型器内壁240和258在折痕带滑车270和272的两对面侧边收尾,而成型器外壁242和260则要向前延伸通过滑车270和272(图20)以形成一个出口的开放端284,通过该开放端284已经折叠好的印张48可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部件处输出去。
一个叶片或者挡板部件288(图19)被装在紧接于下部折痕带滑车270的前面。挡板部件288包括一个中心板290,该中心板292被配置在折叠器部件86(图20)的纵向中心线上,并具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垂直延伸部分294(图19)和一个相对较短的水平向后延伸部分296。
一对下部挡板298,图19中只示出其中一个,被配置在中心板292的两对面并与折痕带168的两对面形成叠接关系。挡板298与折痕带相配合以便与每个印张的里面依次啮合并将印张从折痕带处分离出来。第二对挡板或者附装板302和304(图19和20)延伸在中心板292和成型器内壁240和258之间以便阻挡在成型器内壁240和258的外面末端处与折痕带168的垂直伸展的那段之间的空间(图19)。可以设想所说的挡板部件288可以和印张的内侧表面啮合并促使折叠36和38的形成。此外,挡板部件288可将那些印张从折痕器168处分离开。
如果在折叠器部件86的出口部136处发生堵塞,所说的折叠器部件可围绕着枢轴连接处308(图14)向上摆动以使该部件从正常的操作或运转位置(在图14中以实线表示)移动到升起的位置(在图14中以虚线表示)-。当折叠器部件86已经移动到升起的位置时,其出口或输出部136将可够得着,以便于清理堵塞。一个活塞和汽缸型的动力装置312被用来将折叠器部件在图14中以实线表示的下部位置移动到图14中以虚线表示的升起的位置。
折缝器滚子和堆叠器部件当已折叠过的印张48被从第三折叠器部件86输出时,那些印张便进入折缝器滚子部件310(图21,22和23)。折缝器滚子部件310包括多对折缝器滚子,这些滚子与已折叠过的印张48的两对面相啮合并压紧折叠,使折叠成缝并可靠地形成在印张中。
第一对折缝器滚子312和314(图20)延伸穿过在成型器外壁246和260上形成的切口并只与印张48邻近于折缝36和38(图6)处相啮合。这样,折缝器滚子312和314有一个相对较短的轴向长度,大致为一英寸(25.4毫米),并只依次和每个印张48的邻近于折缝36和38处相啮合。这是因为当印张的前导端或者已折叠好的边缘34进入折缝器滚子312和314之间的辊隙时,印张48的尾端部份的折缝36正在被形成。因此,在印张前导端的折缝34并不是精确地与折缝36相垂直向上延伸的。在这时,折缝34是略为向后歪斜的,因而折缝34的上端较其下端略为滞后。
第二套折缝器滚子316和318(图23)也具有一个相对短的轴向长度并与印张的前导部在邻近于折缝36的地方相啮合。到这个时候印张上的前导边缘或者折缝34移动进入第三套折缝器滚子320和322(图23),则折缝36和38将被完全形成。折缝器滚子320和322具有一个轴向长度至少和印张的前导边缘或折缝34的长度一般大。因此,折缝器滚子320和322可有效地压紧折缝34并牢固地将每个印张48依次加上折缝,当这些印张移动通过折缝器滚子320和322之间的辊隙时。这时,折缝34差不多准确地处于垂直方向,因为,折缝36和38的大部分已被完成了。
第四个和最后一套折缝器滚子234和236也具有一个轴向长度相当于印张的已被折叠的前导边缘34的长度。折缝器滚子312,316,320和324可以被从折缝器滚子314,318,322和326处移近或者移远以适应不同的印张厚度与/或纸张厚度。每对折缝器滚子之间是内部联接着的因而它们可以在一个方向上同时从印张移动的中心线处一起移动靠拢或者离开,从而可保持对称的状态。这样,当折缝器滚子312从中心线移开时,折缝器滚子314也从中心线移开。同样地,当折缝器滚子312移向中心线时,折缝器滚子314也移向中心线。
为了使得折叠器部件72,78和86(图10)在相对高速下运转,堆叠器部件102将那些印张48在其侧边站立方向堆叠起来。这样,印张48在离开第三折叠器部件时是在站立方向上的,其中的折缝36和38处于下方。堆叠器部件102将印张堆叠起来,其中印张的主要侧表面并列在一起并直立着,而折缝36和38处于下方。
当折缝36在第三折叠器部件86中被形成时,折缝36是与第三折叠器部件的纵向中心轴线相平行延伸的。可是,堆叠器部件102可将印张48堆叠起来,其中折缝36的方向可以是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轴线成横向延伸的诸多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虽然堆叠器部件102能够用来操作把已折叠的印张48堆叠在一个选定范围内的任何方向上,已折叠好的印张主要侧表面是始终直立着的,并毗邻接合在一起如图8中所示意说明的状态。此外,印张始终支托在外面的折缝36上。
堆叠器部件102包括一个扇形叶轮部件332(图21和22)。当印张48从折叠器部件86输出时该扇形叶轮部件332接受了这些印张48,扇形叶轮部件332移动这些印张,把它们安排到一个向外输送的传送带部件334上成为堆叠状态,这时印张的主要侧表面是成直立方向的。扇形叶轮部件332将每个印张直立着的主要侧表面依次压靠到安排在向外输送的传送带部件334上的印张堆叠上。这就导致了那些印张48在成为堆叠或大捆状态时(图8)是定位于侧边站立方向的。由于印张48从折叠器部件86输出时是在直立或侧边站立方向,在被放到一个堆叠中时也处于上述状态,所以堆叠器部件102就能很快把这些印张堆叠起来。如果这些印张的方向改变了,例如如果这些印张是躺下的以形成一个搭迭的如流水似的状态,则所说的堆叠器部件102能够掌握印张的速度将被降低了。
扇形叶轮部件332包括多个带槽的盘338(图21),该盘被一个驱动轴342围绕垂直轴线340所转动。虽然这些盘338是与驱动轴342固定连接的,它们是彼此间隔开一个轴向距离,以足可使卸料抓手346能插入那些盘338之间的空间中去。卸料抓手346被紧固到一个垂直延伸的支承臂350上。该垂直支承臂350与水平安装臂352(图22)是连接在一起的,该水平安装臂352能围绕轴342的中心轴线340转动以调节卸料抓手346相对于扇形叶轮盘338的位置。
每个扇形叶轮盘338装有多个渐开线槽356(图24)轴向延伸通过所说的盘。在那些扇形叶轮盘338中的槽356在垂直方向成直线状以形成印张接受容器,这些槽356彼此之间在垂直方向也是成直线状的,因而当一个印张离开折痕器滚子部件310(图22)时,在印张的前导端部的折缝34(图6)就能进入一个容器,该容器是由盘338中的垂直方向成直线状的槽形成的。在印张底部的折缝36,停靠在一个坚固的圆形支承板360(图21)上。支承板360与驱动轴342相连接并与盘338一起转动。
当印张48以它的主要侧表面在直立方向下被送进由所说的槽356形成的容器时,在印张前导端的折缝34向前移动到容器的径向最里端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扇形轮叶部件338继续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如图24所示。当印张离开第三折叠器部件86时,它们的主要侧表面是一直保持着它们已有的垂直方向的。
当扇形叶轮盘338继续旋转时,印张48的前导端的折缝34与配置在扇形叶轮盘之间的卸料抓爪346相接合。当印张的前导端34与卸料抓爪346接合时,扇形叶轮部件332在逆时针方向(如图24所示)的继续旋转导致了印张逐渐地被强迫从容器中推出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印张的尾端部与一个刷子滚轮364(图22)相接合并折向扇形叶轮盘338的圆周处。
扇形叶轮盘338(图24)的继续旋转伴随着印张48的已折叠的前导端34与卸料抓爪346的接合导致了印张被从所说的槽356形成的容器中完全推送出来,并且这些印张被旋转着的扇形叶轮盘压靠到印张的堆叠中去。当印张的堆叠64的体积愈来愈大时,一个弹簧偏压器臂(未示出)将这些印张从堆叠器部102处移开去。接着印张48从堆叠器部件102处移走并打成捆或进入下一步工序。
一个弹簧偏压回护板372(图22)被装在邻近于扇形叶轮部件332的周边处以引导印张的移动进入扇形叶轮部件并当印张的尾端部与刷子滚轮364在扇形叶轮部件邻近处相接合时,用来将这些尾端部挡住。一个堵塞探测器开关376与回护板372相连接并当印张如果对回护板发生堵塞时就可发出一个输出信号。
虽然向外输出传送带或者支承台334已经示为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轴线相平行延伸着,所说的向外输出传送带能够相对于扇形叶轮部件332来移动以使印张的堆叠在其纵向中心轴线上聚集在一起而相对于第三折叠器部件86的纵向中心轴线则可是斜方向的。这样,所说的外输出传送带334能够从图22中所示的位置转入逆时针方向来替代之以允许那些印张在图22中的向上和向右延伸的方向上聚集起来。
成型器-第二实施例可以预料在折叠器部件86高速运转期间,印张48可能被拖住在成型器162和164的壁上。在图25中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加压的空气被引入成型器的两壁间的空隙,以阻止印张被拖住在成型器壁上并减少印张和成型器壁之间的磨擦。由于图25中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大体上类似于图10-24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同样的编号将被用来指明同样的零部件,并在图25中的编号上加上后缀字母“a”以避免混乱。
多个管道382被连接到成型器162a的外壁242a上。同样,多个管道384被连接到成型器162a的内壁240a上。加压空气通过管道382和384被引到成型器162a的内、外壁240a之间的空隙244a中。这个空气流对印张起了缓冲作用或者减少了印张与成型器壁240a和242a的内侧表面之间的磨擦力或制动力。
多个管道386被连接在成型器外壁260a上。同样,多个管道388被连接接在成型器内壁258a上。空气通过管道386和388被引入成型器壁258a和260a之间的空隙262a中以缓冲或者减少印张在其与成型器壁的内侧表面之间的磨擦力。
结论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新的和改进了的折页机70,它能在相对高速下运转以形成在薄页材料上的多个折缝32,34,36和38。折缝在一系列折叠器部件72,78和86中形成,通过这些部件薄页材料是在相对高速下连续移动的。已折叠的薄页材料被一个堆叠器部件102在侧边站立方向上堆叠在一起。
折页机包括一个第一折叠器件72,该部件沿着薄页材料移动路线延伸并形成了折缝32。一个第二折叠器部件78与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成横向延伸并形成了折缝34。最后,一个第三折叠器部件86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延伸,并形成了折缝36和38。在薄页材料被三个折叠器部件72,78和86折叠期间,薄页材料不停顿地连续移动通过这些折叠器部件。
当薄页材料48离开第三折叠器部件86时,其两对面的主要侧表面是在直立方向的。一个堆叠器部件102将已折叠好的薄页材料48堆叠在一起,以其主要侧表面处在当其离开第三折叠部件时的同样的方向,这就是,薄页材料的主要侧表面是垂直方向的(图8)。
在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中,成型器162和64将印张48向上弯折以在印张的底部形成折缝36和38,可是,可以设想,成型器162和164也许宁可将印张48向下折转也不要将印张48向上折转。这样将导致折缝36和38处在印张的顶部而不在印张的底部。较好的办法是将折缝36和38放在印张的底部从而堆叠器部件102宁可将印张在折缝36上堆叠起来,而不是在印张的切割边缘58和60上堆叠起来(图8和9)。尽管如此,如有要求,印张48也能在其折缝36在上面位置时堆叠起来。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折叠器部件是已知的形式,该部件使用一个成型板44以在卷筒纸40中形成折叠。第二折叠器部件78也是已知的型式,该部件由于在横褶滚筒52和夹板滚筒80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折叠。可以设想,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要求其他已知的折叠器形式来代替前述的折叠器部件72和78。如果这样做了,建议这些折叠器的构造要使得薄页材料通过这些折叠器时是不停顿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
在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中,堆叠器部件102将印张48在其侧边直立方向上堆叠起来,并使印张的侧表面处于垂直方向。相信在这个方向上的印张的堆叠可使堆叠器部件102快速地将那些印张堆叠起来以适应折叠器部件72,78和86的高速操作。可是,如有要求的话,其他已知型式的堆叠器部件也是能采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折页机,其特征在于用于连续移动薄页材料,其时,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进行第一个折叠,在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的横向方向上进行第二个折叠,然后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方向进行第三个折叠;所说的折页机包括第一个折叠装置,通过该装置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在薄页材料上形成第一个折叠,还包括第二个折叠装置,通过该装置在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上横向延伸的薄页材料上形成第二个折叠,并带有其中的第一个折叠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延伸通过该第二个折叠装置;以及包括第三个折叠装置,通过该装置以薄页材料的第一和第三折缝沿着其移动路线形成第三个折叠并以薄页材料的第二个折缝为前导边缘部;所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折叠装置还包括用于在形成所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折叠期间不停顿地连续移动薄页材料通过所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折叠装置的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第三折叠装置包括上部和下部成形器,它们配合起来以至少部分地限定了薄页材料在从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进口部到出口部的上部和下部成型器之间的移动路线;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包括一个底部装置,该装置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成型器相配合以限定一个印张移动路线的一段所具有的宽度,该宽度至少和在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进口处的第二个折缝的长度一般大小;所说的底部装置在宽度上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部件的进口部到其出口部是逐渐缩小的;所说的上部成型器具有一对侧壁,该侧壁与所说的底部装置的两对面的纵向延伸的边缘部相连接,并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进口部到其出口部在宽度方向上是逐渐缩小的;每个所说的上部成型器的侧壁在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出口部处具有一个宽度,该宽度至少为所说的第二个折缝的长度的一半大小;所说的下部成型器具有一对侧壁,该侧壁与所说的底部装置的两对面的纵向延伸的边缘部相连接,并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进口部到其出口部在宽度方向上是逐渐缩小的,每个所说的下部成型器的侧壁在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出口部处具有一个宽度,该宽度至少为所说的第二个折缝的长度的一半大小;每个所说的下部成型器的所说的侧壁与所说的上部成型器的所说的侧壁是被安排成并列关系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驱动装置包括将薄页材料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的进口部移开的装置,这时大部分薄页材料处在所说的底部装置之间,而其小部分则处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成型器的所说的那些侧壁之间;该驱动装置还有将薄页材料移至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出口部的装置,这时大部分薄页材料处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成型器的所说的侧壁之间而其小部分则处在所说的底部装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驱动装置包括多个带子,这些带子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说的底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折页机,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从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接受已折叠好的薄页材料的堆叠装置,该装置将已经折叠好的薄页材料以其主要侧表面处于直立方向的侧边直立着堆叠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包括一个输出段,在其中第二折缝的方向从第一个方向变为第二个方向,在第一个方向上,第二折缝被弯折到相对于通过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薄页材料移动路线;在第二个方向上第二折缝是垂直于通过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所说的驱动装置包括配置在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的输出段中的装置,该装置用来夹紧邻近于第三折缝的薄页材料而同时留下从第三折缝处间隔开的那部分薄页材料来自由向前移动,这是在被所说的第三折叠器装置完成其第三折缝期间相对于被夹紧的那部分薄页材料来说的。
7.一种折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用于在薄页材料中沿着一个预先规定的折线形成折缝的折叠器,该折叠器包括一组上部和下部带子,该组上部和下部带子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从第一个宽度逐渐缩小到一个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而该组上部和下部带子被安排为在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和出口部之间的一组较狭窄的末端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具有用于夹往薄页材料两对面装置并把薄页材料在其折线的两对面的区域保持平坦,当薄页材料移动通过所说的折叠器时,所说的从折线横向向外伸展的区域的距离是逐渐缩小的;还包括第一个弯折装置配置在邻近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第一侧并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延伸到其出口部,当薄页材料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移动到其出口部时,用来把薄页材料上的从折线的第一侧延伸出来的平坦的区域在第一个方向上弯折起来;还包括第二个弯折装置配置在邻近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的第二侧并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延伸到其出口部,当薄页材料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移动到其出口部时,用来把薄页材料的从折线的第二侧延伸出来的平坦的区域在第二个方向上弯折起来;所说的第一和第二弯折装置包括弯折器表面用于和薄页材料的相应面积相啮合,当薄页材料被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啮合的平坦区域逐步缩小时,则薄页材料与所说的弯折器表面相啮合的面积却逐渐增加了;还包括用于移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那些带子的驱动装置以运送薄页材料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到其出口部,同时保持折线两对面的区域处于平坦状态以及保持在所说的带子上的那个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折叠器还包括折痕装置。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一端延伸到所说的折叠器出口部,用来将薄页材料沿着其中折线的两对面压出折痕,当薄页材料被所说的第一和第二弯折器装置弯折时,以及薄页材料已经移出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啮合以后,这个折痕已经形成了。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包括一条第一上带子和一条第一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一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以及一条第二上带子和一条第二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二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所说的第一和第二上、下带子至少部分配置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外边缘部分并处于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的较宽的部分以夹住薄页材料从其折线间隔较远的平坦区域的一部份;所说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和下部带子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延伸到该折叠器的第一部分的地方;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包括一条第三上带子和一条第三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一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平坦区域较之被所说的第一上带子和第一下带子所夹住的薄页材料的平坦区域要更靠近一些折线;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包括一条第四上带子和一条第四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二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这部分平坦区域较之被所说的第二上带子和第二下带子所夹住的薄页材料的平坦区域要更靠近一些折线;所说的第三和第四上、下带子至少部分地被配置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两对面较外边缘部分并延伸到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二部分的地方;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二部分较之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一部分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来说被安排得更远上些;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包括一条第五上带子和一条第五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一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并较之被所说的第三上带子和第三下带子所夹住的薄页材料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更接近于折线处;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还包括一条第六上带子和一条第六下带子,用于夹住薄页材料上的折线的第二侧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并较之被所说的第四上带子和第四下带子所夹住的薄页材料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更接近于折线处;所说的第五和第六上、下带子至少部分地配置在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的中间部分并延伸到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三部分的地方;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三部分被安排在较之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二部分从所说的折叠器的进口部更远的地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折叠器还包括一条上部折痕带和一条下部折痕带,用于沿着薄页材料的折线刻上折痕,所说的上部和下部折痕带至少部分地安排在所说的折叠器的第三部分和其出口部之间,在薄页材料已经从所说的第五和第六上、下带子处移出以后可以沿着折线将薄页材料夹住。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折页机,其特征是,至少所说的上部和下部折痕带的一部分在位于所说的第一和第二上、下带子之间的地方沿着折线与薄页材料相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7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包括与薄页材料第一侧相啮合的上部带子,以及与薄页材料第二侧相啮合的下部带子;所说的折叠器还包括一个叶片装置配置在所说的折叠器的出口部处用于与所说的薄页材料的一侧面相啮合;所说的第一和第二弯折装置能与所说的薄页材料的前述的另一侧面相啮合以便将薄页材料的那一面压靠到所说的叶片装置上。
13.一种折页机,其特征在于用于能连贯地折叠和堆叠众多个印张,所说的折页机包括一些折叠器装置,用来沿着印张的移动路线通过所说的折叠器装置在每个印张上依次形成折叠,所说的折叠器装置包括一些弯折装置,用于由弯折印张而形成一个折叠,该印张从一个起始方向其折线的两对面的主要侧表面彼此移动靠拢而弯折到一个直立方向;以及输出装置用来连贯地从所说的折叠器装置输出已经折叠好的以其主要侧表面区域处于直立方向的印张;还包括堆叠器装置用于将从所说的折叠器装置接受来的已经折叠好的印张堆叠起来,其时印张的主要侧表面区域是在直立的方向;所说的堆叠器装置包括印张运送装置,用来依次与印张的前导部相啮合,其时印张的尾部位于所说的折叠器装置中的输出装置的邻近处,并用于依次移动每个印张离开所说的折叠器装置以将这些印张在其主要侧表面直立的方向上堆叠起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印张输送机装置包括一个叶轮,该叶轮具有多个从所说的折叠器装置连贯地接受印张的容器;还具有用于将所说的叶轮在一个直立的轴上旋转的装置以便沿着一个圆弧形路线转动这些容器;每个所说的容器具有一个里端部配置在邻近于所说的叶轮的旋转轴处以接受印张的前导端部以及一个外端部配置在邻近于所说的叶轮的圆周表面处以接受印张的尾端部;还具有转向器表面装置用来在容器的里端部与印张的前导部接合并将印张的前导端部从所说的叶轮的旋转轴处转向送到印张的堆叠处,这时印张的主要侧表面区域处于直立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叶轮包括多个侧壁,这些侧壁至少部分地限定了容器,所说的侧壁包括推出器表面装置,用来在容器的外端部处与印张的尾端部接合,并将之推向印张的堆叠中,这时印张的主要侧表面区域是处于直立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折页机,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阻挡印张的尾端部从所说的叶轮的圆周表面处在叶轮旋转当中向外离开的表面装置以及使得所说的转向器表面装置与印张的前导端相接合的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的折页机,其特征是,所说的叶轮包括向上的端面支承表面装置,该装置至少部分地限定了每个容器的下端部并可连贯地与每个印张的折缝相接合以至少部分地将印张支承在容器中;所说的叶轮还包括多个侧壁,该侧壁从所说的支承表面向上延伸并进一步限定了容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3的折页折机,其特征是,所说的折叠器装置包括上部和下部带子组,该带子组配置在弯折器装置的中间部位处,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从一个在所说的折叠器装置的较宽的进口部的第一个宽度逐渐缩小到其宽度小于第一个宽度的第二个宽度处;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具有表面装置用于夹住印张的两对面,并且当印张移动通过所说的折叠器时,保持印张的折线的两对面处于平坦状态;所说的弯折器装置与配置在折线两对面的印张区域相接合,并且当被所说的上部和下部带子组啮合的印张平坦区域逐渐缩小时,那些在弯折器中的印张区域则逐渐增大。
全文摘要
一种改进的折页机,包括第一折叠器部件,该部件沿着薄页材料的移动路线形成第一个折叠;第二折叠器部件,在薄页材料移动路线的横向上形成第二个折叠;第三折叠器部件,沿着薄页材料移动路线形成第三个折叠。在形成三个折叠期间,薄页材料不停顿地连续通过这些折叠器部件。第三折叠器部件包括上部和下部带子组从其进口部到出口部逐渐缩小。堆叠器部件把从第三折叠器部件接受来的已折叠好的印张堆叠在一起,这时印张的主要侧表面是处于直立方向并以它的第三折缝向下抵靠在支承面上。
文档编号B65H31/06GK1054947SQ90107229
公开日1991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1989年8月31日
发明者理查德·爱德华·布雷顿, 戴维·布什内尔·斯特利 申请人: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