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1204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信封及其使用方法,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它是适应当前用户通信和集邮活动的需求而研制发明的。该信封的实际应用可为邮电通信开辟一项新业务,为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一条新途径。
信函是邮政通信的基本业务,通常需将函件封装在信封内才可进行传递和投寄,所以,信封是用户用于封装、传递信件的基本工具。现在邮电通信中使用的信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普通信封。其外观呈长方形、口袋状,印制比较简易,封面可书写收寄双方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粘贴邮票等;背面一般是空白,标准信封则印有简介、印刷工厂、印刷数量、监制单位、监制编号等。使用时,将函件放入信封内,并在封面上写上收信人地址、姓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和发信人的落款。信件在邮寄传递过程中,分别由发端邮电局和收端邮电局加盖日戳,然后投递到收信人手中。二、专用信封。由邮局或用户根据封装需要而特制的,其形状结构与普通信封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传递过程与普通信封没有多大区别。三、纪念信封,又称“集邮封”。这种信封除用于封装函件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社会时尚而设计有特殊的图案、文字,印制精美,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欣赏、收藏价值,适于用户收集和珍藏,如“首日封”、“极限封”等纪念封已成为社会的集邮用品之一,有的经过邮递实寄,有的不经邮递就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四是礼仪信封。这是为公众礼仪通信需要而特制的新式信封,它既可用于封寄礼仪函件,又可同时利用封面的礼仪性文字和图案来加重感情色彩和礼仪效果。设计精美的礼仪信函也同纪念封一样,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上述四类信封虽然用途不尽相同,但其应用都受到一定局限,主要有以下四点1.传递区域的局限。只限于一发一收的传递过程,其传递区域局限在发信人与收信人两地之间。2.通信对象的局限。上述四种信函都是以特定的单一收信人为通信对象,没有特定收信人的信函将被邮局视为“无着函件”而退回寄信人,不予传递。3.纪念意义的局限。无论纪特邮票、纪念信封,还是礼仪信函,其纪念意义都是由邮电方面设计印制的;礼仪信封上虽有根据民俗民情设计相应文字图案的特点,但应用时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和缺憾,对于现在用户形形色色的通信需求和具有个性的纪念象征还不能充分满足和适应。4.集邮范围的限制。实寄封的集邮价值不仅体现在邮票和信封上,更体现在邮戳上,然而,一般邮戳加盖不够端正,有的甚至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观赏效果和集邮价值,且邮戳加盖也受到了传递区域的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突破邮政业务传递区域和传递方式限制、用于多址投递的连邮通信的新型通信用品——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为传递对象的连邮通信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邮政通信的一项新业务。
本发明的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用薄纸板或纺织品彩印制成,包括有封皮、封底、封二、封三和封芯,其特征在于其中封皮、封底连成一体,组成外封皮,其中间设有对折线,可按中心线对折成呈一侧开启的折叠卡状,其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设有对称重合可供礼仪包扎的小圆孔;其对折线的一侧为封皮,在封皮的左、右侧角上位置分别印有“中国邮政连邮通信”字样和连邮通信标志图案,其中间印有礼仪语言和图案,下侧印有出版、发行和印制单位的名称;对折线的另一侧为封底,其上设有2-12个连邮空格,每个空格分别印有供填写收(转)信人的邮政编码的框格及地址、姓名(或邮局名),该空格还可供每个发信端邮局在其内加盖日戳;在外封皮对折的内侧的左右两侧分别装订有由封二、封三两纸构成的内封面,该封二、封三分别通过其左、右两侧与外封皮粘接而形成可向外翻启状,其中封二上印刷有“连邮通信纪念封”字样,中间为粘贴整个邮路全程邮资的邮票位置,下方设有填写邮路名称,发信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的地方;封三上则印有连邮通信业务须知和发信人留言的空白框格;在内封面与外封皮之间可以附有卡片式封芯,该封芯也呈折叠卡状,其对折线一侧为连邮空格,其中间为若干个连邮通达地点的编码框格、地址、收信人姓名的空白框,其两边分别粘贴发(转)信和收(转)信的纪特邮票和加盖日戳之处,对折线另一侧为若干个收(转)信人的书写赠言或签名处。
上述内封面与外封皮之间也可形成三侧边粘接而靠近中心对折线一侧开启的赠品口袋状,以供封装或存取轻型物品。
上述封芯可以是呈对折的四连封,双折的八连封或三折的十二连封。
上述连邮通信纪念封可以加设透明塑料薄膜护套,用于套装整个封体于其内。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发信人可以在连邮通信纪念封上一次设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达目的地,并一次贴足全程邮资邮票,由每一个目的地的收(转)信人和邮电局在不同地区按顺序进行传递,最终可以寄回给发信人;在连邮投递过程中,可以在信封一侧的小圆孔穿扎彩带和花环,也可在信封内的礼仪赠品袋中夹带彩照、纪念卡、证书类的轻型物品进行互赠;每个所经之地的邮局应在该信封的封底或封芯中粘贴邮票位置上或连邮空格内顺序逐一加盖当地日戳,收(转)信人还可在该信封内设置的相关位置内签名或赠言;发信人也可在该信封上留言。
在传递过程中,也可以不设特定的收(转)信人而由该地邮局直接收寄而继续传递。
本发明的基本特点是“连邮”,即可利用本发明一次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达地,将收(转)信人的邮编、名址顺序填入“连邮空格”,可供邮电局顺序进行传递。本发明不仅突破传统邮政业务的单一传递区域的限制,由一发一收的单址传递变成多址传递,从而扩大传递范围和区域,还扩展了通信对象,便于用户向各个地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或名人名地名单位、名胜古迹陆续发送信息和收集资料,从而增加函件的纪念意义,扩大集邮种类及范围;还可以将最后一位收信人设置为发信人自己,使该连邮通信纪念封经过一番旅行,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而留作珍藏纪念。
本发明还可以不设通信对象,只设邮电局名和编码,由邮局照样盖戳后继续往下传递,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集邮或纪念需要自行设置相应邮路,如“长征邮路”、“青春足迹邮路”、“蜜月邮路”、“井岗邮路”或“香港回归邮路”等等。
总之,遇有国家大事、家庭大事还是个人大事,都可设置相应邮路形式来实施连邮通信纪念。本发明还可以在封内粘贴各种邮票,利用不同邮票和日戳的排列来增加纪念意义和集邮趣味。通达各地的邮资由发信人总付,可以减轻通信对象的经济负担,以取得对方的配合,也可利用“留言”向通信对象提出适当要求,还可利用礼仪赠品袋互赠小礼品。本发明的信封大小可与一般书籍大小规格相同、即16开、32开等几种,以方便装订保存。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介绍本发明的结构及其应用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外封皮(封面、封底)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内封面(封二、封三)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封芯(四连封)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封芯(八连封)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封芯(十二连封)的实施例示意图。
参见图1,它是用薄纸板或纺织品彩印制成,包括有封皮10、封底17、封二20、封三21和封芯3,其中封皮10、封底17连成一体,组成外封皮1,其中间设有对折线18,可按中心线18对折成呈一侧开启的折叠卡状,其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设有对称重合可供礼仪包扎的小圆孔19;其对折线的一侧为封皮10,在封皮的左、右侧角上位置分别印有“中国邮政连邮通信”字样11和连邮通信标志图案12,其中间印有礼仪语言13和图案14,该图案也可占据整个封皮幅面,下侧印有出版、发行和印制单位的名称15;对折线的另一侧为封底17,其上设有2-12个连邮空格16,每个空格分别印有供填写收(转)信人的邮政编码的框格及地址、姓名(邮局名),该空格还可供每个发信端邮局在其内加盖日戳;在封底下侧还可印有专利号和专利保护、仿造必究字样。在外封皮1对折后的内侧的左右两面分别装订有由封二20、封三21两纸构成的内封面2(参见图2),该封二20、封三21分别通过其左、右两侧22、23与外封皮粘接而形成可向外翻启状,其中封二20上印刷有“连邮通信纪念封”字样25,中间为粘贴整个邮路全程邮资的邮票位置26,下方设有填写邮路名称,发信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的地方27;封三上则印有连邮通信业务须知28和发信人留言的空白框格29;在内封面与外封皮之间可以夹附有卡片式封芯3(参见图3),该封芯3也呈折叠卡状,其对折线31一侧为连邮空格32,其中间为若干个连邮通达地点的编码框格、地址、收信人姓名的空白框34,其两边分别粘贴发(转)信和收(转)信的纪特邮票和加盖日戳之处33、35,对折线31另一侧为若干个收(转)信人的书写赠言或签名处36。该封芯可以是呈对折的四连封(参见图3)所示,双折的八连封(如图4所示)或三折的十二连封(如图5所示),视连邮通达地址的多少而分别选用之。
其中内封面与外封皮也可形成三侧边粘接而靠近中心对折线一侧开启的礼仪赠品口袋状,以供封装或存取轻型物品。
本发明可以加设透明塑料薄膜护套,用于套装整个封体于其内,以保护该信封在传递过程中免遭污损。
本发明结构简洁,书写、传递方便,又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它的推广应用具有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连邮通信将为邮电部门增加一项新业务。用户一次连邮需将全程邮资总付,邮局应一次性收取全程费用,增加通信次数,扩大邮政业务收入。如果用户采用没有特定通信对象的连邮方式,邮局可以减少投递环节,节约投递成本。此外,连邮通信纪念封作为一项集邮新品种,既扩大集邮种类范围,适应集邮发展需求和增添收集实寄封情趣,也可增加集邮业务收入。该项业务的推广应用,不仅满足用户根据其实际或心理需要自设邮路和通信对象,来实现其实质性或象征性的通邮目的,还可因一次通信实现多次多向传递而节省时间、精力;最后,本发明还可寄回发信人本人满足个人自我欣赏、纪念或珍藏的需求。本发明还可为人们礼仪往来,增加感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精神文明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利用本发明,可以设置“名人邮路”、“英雄邮路”,请人签名就相当方便了。还可利用连邮方式,开展分别多年的师生、同学、战友之间的联谊活动。邮电部门则可利用本发明的连邮业务方式,同社会上的某些不健康的通信行为(如“神密链”、“发财链”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引导人们正确使用健康美好的通信方式,为净化社会风气和纯洁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发挥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它是用薄纸板或纺织品彩印制成,包括有封皮、封底、封二、封三和封芯,其特征在于其中封皮、封底连成一体,组成外封皮,其中间设有对折线,可按中心线对折成呈一侧开启的折叠卡状,其左右两侧边缘分别设有对称重合可供礼仪包扎的小圆孔;其对折线的一侧为封皮,在封皮的左、右侧角上位置分别印有“中国邮政连邮通信”字样和连邮通信标志图案,其中间印有礼仪语言和图案,下侧印有出版、发行和印制单位的名称;对折线的另一侧为封底,其上设有2-12个连邮空格,每个空格分别印有供填写收(转)信人的邮政编码的框格及地址、姓名(或邮局名),该空格还可供每个发信端邮局在其内加盖日戳;在外封皮对折的内侧的左右两侧分别装订有由封二、封三两纸构成的内封面,该封二、封三分别通过其左、右两侧与外封皮粘接而形成可向外翻启状,其中封二上印刷有“连邮通信纪念封”字样,中间为粘贴整个邮路全程邮资的邮票位置,下方设有填写邮路名称,发信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的地方;封三上则印有连邮通信业务须知和发信人留言的空白框格;在内封面与外封皮之间可以附有卡片式封芯,该封芯也呈折叠卡状,其对折线一侧为连邮空格,其中间为若干个连邮通达地点的编码框格、地址、收信人姓名的空白框,其两边分别粘贴发(转)信和收(转)信的纪特邮票和加盖日戳之处,对折线另一侧为若干个收(转)信人的书写赠言或签名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封面与外封皮之间也可形成三侧边粘接而靠近中心对折线一侧开启的赠品口袋状,以供封装或存取轻型物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其特征在于上述封芯可以是呈对折的四连封,双折的八连封或三折的十二连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邮封可以加设透明塑料薄膜护套,用于套装整个连邮通信纪念封的封体于其内。
5.一种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发信人可以在连邮通信纪念封上一次设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达目的地,并一次贴足全程邮资邮票,由每一个目的地的收(转)信人和邮电局在不同地区按顺序进行传递,最终可以寄回给发信人;在连邮投递过程中,可以在信封一侧的小圆孔穿扎彩带和花环,也可在信封内的礼仪赠品袋中夹带彩照、纪念卡、证书类的轻型物品进行互赠;每个所经之地的邮局应在该信封的封底或封芯中粘贴邮票位置上或连邮空格内顺序逐一加盖当地日戳,收(转)信人可在该信封内设置的相关位置内签名或赠言;发信人也可在该封上留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递过程中,也可以不设置特定的收(转)信人,而由该地邮局直接收寄而继续传递。
全文摘要
一种多名址连邮通信纪念封,是由连成一体的封皮、封底构成的外封皮,其内侧的封二、封三构成的内封面及封芯所组成的折叠卡式信封,设有连邮空格、礼仪信札孔和礼仪赠品袋。发信人可以一次设定多个通达地点,由收(转)信人和邮电局按顺序进行传递,最终可以寄回给发信人。本发明突破传统邮政业务的限制,变单址传递为多址传递,扩展了通信对象,增加了纪念意义,用户可自行设置纪念邮路,是集邮品大家族中的新成员。
文档编号B65D27/00GK1168852SQ9711179
公开日1997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9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9日
发明者曲振兴 申请人:曲振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