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442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盖。
背景技术
通常,人们应用饮料容器时,先将圆柱形容器本体消毒,然后将饮料装入容器本体,并用盖密封。
一种传统的所谓的可揭开型密封(隔膜型)盖包括一片铝箔,其与扩展的PET(polyethylene teletphthalate)薄膜层压在一起,该薄膜具有一易揭层,其可使揭开操作容易完成,该层形成在盖表面以便与容器本体接触。盖子覆盖且密封着容器本体的项部开口。
另一种盖具有一饮用口,该开口形成在盖体上,此饮用口被一小拉片覆盖,该拉片包括PET和铝箔且具有一易揭层,其中拉片与饮用口的周围被密封在一起。
然而,当使用传统的可揭开型密封盖时,盖与容器本体之间的密封力必须足够大才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盖不与容器本体分离,而同时密封力又必须小到可以很容易地从容器本体上揭去盖以打开容器。因此,设置一适当的密封力以使在这两种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并不十分容易。
另外,当盖从容器本体上除去而打开容器时,可能会使用于饮用的开口变得很大,而容易使所装盛的饮料漏出。
另一方面,当使用拉片密封的盖子时,由于易揭层形成在拉片上,因此盖子的外观无法给人以高品质的印象。
因此,人们采用了另一种盖,其中饮用口形成在盖体上,并且被一拉帽覆盖和密封。这样,盖与盖体之间的密封力可以做得足够大,使在运输过程中盖与容器本体不分离,并可使密封力足够小,从而可以容易地打开容器。
而且,饮用口不会变得很大,盖子的外观也显现出高品质来。
但是,在拉帽被移去而把饮料容器打开后,拉帽经常会被随意丢弃,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盖子所出现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盖,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与容器本体分离,而且容易打开容器,饮用口不很大,具有高品质的外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简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盖,其包括一盖体和一拉帽。盖体由塑料片形成,用于覆盖一圆柱形容器本体的顶端开口,且在其上具有一饮用口。拉帽由-塑料片形成,且包括一密封部和一拉片部,密封部用于覆盖盖体的饮用口并密封住饮用口的周边,拉片部与密封部一体成形。密封部具有一易揭层。
在盖体内、与饮用口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一支承槽部,在支承槽部形成有拉帽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揭开的拉帽。
在这种方式下,盖与容器本体之间强大的密封力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盖与容器分离。同时,通过适当地设计易揭层,拉帽和盖体之间的密封力可以被做得小到可容易地打开容器。由于易揭层仅形成在密封部而且饮用口很小,所以密封部的长度可以被做得很小。因此,在运输过程中,拉帽不会与盖体分离。
由于当容器打开时饮用口足够小,因此所盛的饮料不容易溢出。而且,盖的外观给人以高品质的印象。
由于拉帽在被揭开后可由拉帽支承部支承,因此拉帽在打开容器后,不可能被随意地丢弃。
因此,拉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在饮用过程中由于拉帽不会丢失,因此使用者可仅饮用饮料的一部分,然后关闭容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X-X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2中Y-Y线的剖面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主要部分的第一放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主要部分的第二放大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放大剖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
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X-X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2中Y-Y线的剖面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主要部分的第一放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盖子的主要部分的第二放大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放大剖面图,示出了被固定的拉帽。
在附图中,盖11由盖体12和拉帽14组成。盖体12由一塑料片形成,它覆盖着圆柱形容器本体15的顶端开口。拉帽14由一塑料片形成,并与盖体12相连接。
盖体12由具有隔气特性(尤其是氧气)的塑料片形成。盖体12为多层薄片,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乙烯乙烯基乙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聚丙烯层(PP/EVOH/PP),它们通过使用例如真空成形法的薄片成形技术来形成。EVOH具有隔离氧气的特性。
拉帽14由具有隔气特性(尤其是氧气)的塑料片形成。拉帽14为多层薄片,例如PP/EVOH/PP层,在其一侧覆有一易揭层,而在其另一侧覆有一层例如聚碳酸酯的耐热树脂层,它们通过薄片成形技术形成,其中易揭层形成在面对盖体12一侧。
盖体12包括一圆形顶部17、裙部18、第一槽部19、和第二槽部10。裙部18从顶部17的周向边缘向下延伸并围绕着容器本体15。第一槽部19从顶部17以一定深度d1(见图4)向下突出。第二槽部10从顶部17以一定深度d2比第一槽部19进一步向下突出,其被用作把持部。一基本为三角形的饮用口16位于第一槽部19内。
一饮料容器通过用盖11密封容器本体15(图3-6)而形成。盖11与容器本体15之间的密封力被做得大到在运输饮料容器的过程中盖11不会与容器本体15相分离。而且,通过对易揭层的适当设计,拉帽14和盖体12之间的密封力可以被做得足够小,以使饮料容器容易被打开。由于易揭层仅形成在拉帽14的密封部20处,且饮用口16很小,所以密封部20的长度可被做得很小。因此,在运输过程中拉帽14不会与盖体12分离。
由于饮用口16很小,当饮料容器打开时,容器内的饮料不容易漏出。而且,盖11的外观给人以高品质的印象。
第一槽部19的形状与拉帽14的形状相应,第一槽部19径向地穿过盖体12的中心。第二槽部10为“C”形,围绕着第一槽部19和饮用口16,由此形成第一拉帽支承空间61和第二拉帽支承空间62。
拉帽14包括一密封部20,其用于覆盖和密封饮用口16,还包括一拉片部21,其与密封部20一体成形。密封部20包括一凸缘部22,其沿饮用口16的周向延伸,还包括一槽部23,其形成在凸缘部22内,向下延伸紧邻饮用口16,并且与饮用口16的形状大致相同。
在密封部20的周边,由顶部17形成了一对壁部25和26,用于分隔开第一和第二槽部19和10,而在拉片部21周围没有壁形成,从而使第一和第二槽部19和10相互连接。因此,拉片部21可以被容易地抓取,以从盖体12上揭开拉帽14。在拉片部21上有多条棱纹64(见图1),以便于抓取拉片21,使拉帽14从盖体12上揭开。在盖体12上形成有突起(未示出),从而使拉片部21从盖体12上升高,这样拉片部21可以容易地被抓取。
在围绕着饮用口16的第一槽部19的壁表面30上,沿着凸缘部22的周边形成有槽31(图3)。凸缘部22的周边与槽31相配合。
首先,当盖11被组装时,拉帽14的密封部20被置于盖体12的饮用口16上,然后将其向下推,从而使密封部20的凸缘部22的整个周边与槽31相配合。
然后,密封部20的凸缘部22(图5)通过使用熔合装置被熔接在饮用口16的周边上,从而使饮用口16被拉帽14覆盖,使盖体12和拉帽14密封在一起。
在容器本体15装盛饮料之前,盖11的下表面进行消毒。当拉帽14连接到盖11上时,凸缘部22的周向边缘与槽31相配合。因此,在盖11的下侧,在拉帽14和盖11之间不会形成一密封的封闭空间,而在盖11被组装后,消毒材料也不会保留在密封的封闭空间内。
因此,在组装好的盖被置于盛有饮料的容器本体15的顶部之后,施加热或超声波振动。从而,使盖11与容器本体15被密封在一起。同时,通过将容器本体15的顶端配合到形成在裙部18内侧的槽71中而使盖11和容器本体15临时地连接在一起。为了实现这种临时的连接,槽71要制成在裙部18下端比在其上端窄,从而当容器本体15的顶部插入槽71时使容器本体15的顶部由裙部18支承。这样,槽71和容器本体15的顶部建立起临时连接装置。
因此,在盖11的下表面和容器本体15的内表面消毒后,当盖11和容器本体15被临时地连接起来时,防止了灰尘进入容器本体15。因此,在罐装车间进行罐装饮料工序前不需要对盖11的下表面和容器本体15的内表面进行消毒工序。
当打开饮料容器时,拉帽14的拉片21用手指抓住并拉起,形成在密封部20下表面上的易揭层从饮用口16的周边被撕开。因此,拉帽14与盖体12被很容易地分开。
由于槽部23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拉帽14内,当拉帽14被揭离盖体12时,因为是在容器内饮料表面发生振动,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防止饮料从饮用口16溢出。
在拉帽14从盖体12上揭离后,饮用口16可通过使凸缘部22的周向边缘配合到槽31内并把拉帽14推向盖11而被再次关闭。而且,通过使拉帽14与盖11分开和合上,饮用口16可反复地打开和关闭。因此,使用者可只饮用饮料的一部分然后关闭容器。
而且,在槽部23内在沿其周向的两位置上形成有两个弓形突起51和52,从而防止紧邻饮用口16的槽部23轻易离开饮用口16。
在壁表面30沿着其周向的三个位置上形成有三个凹槽33、34和35,从而使拉帽14可以轻松地从盖11上打开和关上。
在第二槽部10的壁表面37(图1、2)沿着其周向的四个位置上形成有四个凹槽45、46、47和48,用于在拉帽14被揭开后临时使拉帽14支承在盖11上。凹槽45与凹槽47相对,凹槽46与凹槽48相对。在凹槽45-48与第一槽部19的深度大致相同的深度上,形成有弓形凹窝55、56、57和58。凹窝55和57形成第一拉帽支承装置,凹窝56和58形成第二拉帽支承装置。
在拉帽14从盖体12上揭开后,当拉帽14置于第一拉帽支承空间61并被向下推时,突起51和52分别被配合到凹窝55和57内。因此,拉帽14被支承在第一拉帽支承空间61内。在拉帽14从盖体12上揭开后,当拉帽14置于第二拉帽支承空间62并被向下推时,突起51和52分别被配合到凹窝56和58内。因此,拉帽14被支承在第二拉帽支承空间62内,如图7至9所示。
由于第一和第二拉帽支承装置形成在饮用口16的各侧面上,所以无论是右手习惯或左手习惯的人都可使拉帽14支承在第一拉帽支承空间61或第二拉帽支承空间62。由于拉片21很小,因此当拉帽14被支承在第一拉帽支承空间61或第二拉帽支承空间62时,拉帽14不会干扰饮用。
而且,由于拉帽14在从盖体12揭开而打开容器后不可能被随意地扔掉,因此拉帽14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在饮用过程中由于拉帽14不会丢失,因此使用者可仅饮用饮料的一部分,然后关闭容器。
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宗旨,本发明可以有各种修正和变化,而且这些修正和变化没有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工业应用性本发明应用于饮料容器的盖子。
权利要求
1.一种盖,其包括(a)一盖体,其由塑料片形成,所述盖体覆盖着一圆柱形容器本体的顶端开口,且所述盖体具有一饮用口;以及(b)一拉帽,其由塑料片形成,所述拉帽具有一密封部和一拉片部,所述密封部用于覆盖所述盖体的所述饮用口并密封住所述饮用口的周边,所述拉片部与所述密封部一体成形,所述密封部具有一易揭层,其中(c)在所述盖体内、与所述饮用口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一支承槽部,在所述支承槽部形成有拉帽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揭开的所述拉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槽部围绕着所述饮用口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饮用口的每一侧形成有所述拉帽支承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帽支承装置包括在所述支承槽部形成的凹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一裙部,其从圆形顶部的周向边缘向下延伸,并围绕着所述容器本体,形成在所述裙部内侧和所述容器本体项端的凹槽构造成临时连接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在围绕着所述饮用口的臂表面内形成有一凹槽,所述拉帽的周向边缘配合到所述凹槽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会导致环境致污染的盖11。盖11包括一盖体12,其由塑料片形成,和一拉帽14,其由塑料片形成。所述盖体12覆盖着一圆柱形容器本体15的顶端开口,且所述盖体具有一饮用口16。所述拉帽14具有一密封部20和一拉片部21,所述密封部用于覆盖所述盖体12的所述饮用口16并密封住所述饮用口16的周边,所述拉片部与所述密封部20一体成形,所述密封部20具有一易揭层。在所述盖体12内、与所述饮用口16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一支承槽部,在所述支承槽部形成有拉帽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揭开的所述拉帽14。由于拉帽14在被揭开后可由拉帽支承部支承,因此拉帽14在从盖体12上揭开而打开饮料容器后,不可能被随意地丢弃。
文档编号B65D17/34GK1221382SQ97195400
公开日1999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1996年6月20日
发明者金子正道, 近野秀俊, 埃尔马·莫克 申请人:泰卓拉瓦控股和金融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