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纸装置、具有该送纸装置的成像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018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纸装置、具有该送纸装置的成像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方面涉及一种送纸装置,该装置用于成像装置比如复印机、打印机等或图像读取装置比如传真机、扫描仪等。
以前,例如在复印机等的送纸部分中,采用一沿与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阻滞辊进行的纸张分离已经广泛用作送纸手段,以避免多于一张的纸被同时输送(下文称作“双输送(double-feed)”)。
现在,将简要描述一种通常的采用阻滞分离系统的送纸装置。
图26是一包含一送纸辊(纸张拾取辊)和一分离辊(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3-18532、美国专利US5016866)的阻滞分离型送纸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这种在下文称作第一种早期技术。
如图26所示,层叠在纸盒507的中间板506上的纸张S通过一施压臂508和一纸张施压弹簧505而与该中间板506一起被提升,以便总是抵靠在送纸辊501上,从而提供送纸压力。
此外,该送纸辊501从分离辊502接收阻滞压力。在这种状态,当送纸辊501沿送纸方向转动时,抵靠在该送纸辊501的纸S被拾取而到达在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之间的辊隙。此时,如果由该辊隙所夹持的是一张纸,由于与该分离辊的轴集成在一起的扭矩限制器503的存在,分离辊502通过送纸辊501的转动而沿送纸方向被旋转驱动,从而输送纸S。
然而,如果多页纸被该辊隙所夹持,那么该分离辊502在该扭矩限制器503的辅助下,以预定的扭矩沿该双输送的纸被返回的方向转动,从而防止纸的双输送。
图27和28是采用一阻滞分离系统的送纸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该系统由一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参照日本专利公报No.1-32134)。这种在下文称作第二种早期技术。
如图27所示,该送纸装置采用一行星齿轮机构,该机构包含一恒星齿轮601、一中间齿轮602、一行星齿轮603和一连杆604,且一送纸辊607与该行星齿轮603相连。此外,一分离辊609通过一扭矩限制器连接于驱动轴606,且一对用于以一高于送纸辊607送纸速度的速度来输送纸张S的牵引辊610布置在送纸方向上送纸辊607的下游侧。
现在,将参照图28来简要描述该送纸装置的操作。
首先,通过转动驱动轴606,行星齿轮603和送纸辊607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结果该送纸辊607紧靠在纸盒内盛装的纸堆的最上面的一页纸S。此外,与这样的转动同步,一杆618提升一中间板623,其中纸张朝向送纸辊(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层叠在该板上。
通过该操作,靠在送纸辊607上的纸S被送到送纸辊607和分离辊609之间的辊隙,从而有效地进行纸张的分离和输送。此外,离开该辊隙的纸张S进入到该对牵引辊610中,通过将该对牵引辊610的驱动力由纸S传递到行星齿轮机构,而使该行星齿轮机构和送纸辊607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然后,重复该操作。
虽然描述了送纸机构的两种早期的技术,但是考虑到该技术仍有几点可以改进。
首先,在根据第一种早期技术的机构中,层叠在纸盒507内的中间板506上的纸S通过纸张施压弹簧505而与该中间板506一起被提升,以便抵靠在送纸辊501上。因此,纸张的输送/分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间板的压力,结果是考虑该中间板的压力作用,而使最优的送纸区域受到限制。
特别是,因为由纸张施压弹簧505所产生的该中间板的压力随纸盒507内层叠的纸张数目而变化,纸张输送/分离状态在纸盒507满载纸的情况和仅堆叠几页纸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此外,因为纸张S总是抵靠在送纸辊501上,所以中间板的压力总是作用在该堆叠的纸S上。因此,当最上面的纸S输送时,下一张或随后的纸S’由于纸张之间的摩擦而受一输送力,结果是很容易发生纸张S’的双输送。
此外,即使该双输送的纸张被分离开且试图回复,该纸张夹持在送纸辊501和中间板506之间,以致于该双输送的纸张不能平稳地回复。
此外,适当的纸张输送区域的可接受的范围还受制于纸张的种类(例如,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纸)和由于送纸辊和分离辊的磨损而造成的送纸辊与分离辊的摩擦系数的降低,从而削弱了稳定性。
因此,很难说这种机构是一种具有较高稳定性和较高可靠性的送纸机构。
顺便提及的是,在这种机构中,如果试图难于发生双输送且双输送的纸可很容易地回复,那么由该扭矩限制器503所提供的回复力必须设定为一较大的值或者该阻滞弹簧的阻滞力必须相应地降低,或者由该纸张施压弹簧505所提供的输送压力必须相应地降低。
然而,无论如何,很容易产生在送纸辊501和纸张之间和/或在分离辊502和纸张之间的滑动,结果加速了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的磨损,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的使用寿命。结果,周期性的替换磨损部件的操作的数目增加,从而增加了该装置的维护费用。此外,必须增加驱动力施加设备(马达)的扭矩,从而使该装置花费较大且增加了能源消耗。
此外,当该扭矩限制器503的回复力设定为较大的值时,在辊隙X(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之间)之间形成的空间Z和在送纸辊501和中间板506之间的邻接区域,考虑到双输送的纸(特别是具有较差刚性的薄纸)可能皱褶,从而导致纸张堵塞。
此外,当在沿纸张输送的方向上在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的下游侧提供一对输送辊时,该对输送辊必须从该中间板506以及送纸辊501和分离辊502之间的辊隙牵引纸S(总是受压的),结果是较大的负载作用在该对输送辊上,从而缩短了该对输送辊的使用寿命。
此外,因为中间板506通过纸张施压弹簧505而总是抵靠在送纸辊501上,如果该传统技术应用到一手工送纸部分,当操作者放纸时,他必须逆着纸张施压弹簧505而下压中间板506,从而在中间板506和送纸辊501之间产生一间隙,并将纸插入该间隙。
这导致较差的可操作性,从而很容易发生操作者的纸张放置错误,这可能导致纸张堵塞和歪斜输送。
其次,在根据第二种早期技术的机构中,送纸辊607被层叠的纸S所抵靠且从该层叠的纸分离(回缩),使得该中间板623通过杠杆618沿上下方向而枢接地移动,从而相对于送纸辊607实现施压和释放操作。也就是,当层叠在中间板623上的纸S输送时,该纸S被送纸辊607和中间板623从上到下夹持。
此外,送纸辊607的回缩操作和杠杆618的降低操作通过利用纸S夹持在该对牵引辊610之间时所得的输送力而实现。因此,该层叠的纸S夹持在送纸辊607和中间板623之间,直到该输送的纸S的前端到达该对牵引辊610的辊隙。
因为在分离操作的过程中纸S抵靠在送纸辊607上,所以难以分离开纸,此外,因为在抵靠的过程中,纸S的前端到达该对牵引辊610的辊隙,所以没有回复该双输送的纸的时间。
考虑到纸张的输送/分离状态,根据第二种早期技术的送纸机构和根据第一种早期技术的送纸机构相同。因此,如同在第一种早期技术中一样,在这种机构中,因为合适的送纸区域非常窄,所以很难说它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此外,该机构非常复杂且部件的数目较大。
此外,因为靠着纸S的送纸辊607辊的压力的释放和该行星齿轮机构和送纸辊607的转动操作是通过该对牵引辊610的输送力来实现的,所以较大的负载作用在该对牵引辊上,从而降低了牵引辊的使用寿命。
上述的两种早期技术共同的一个问题是,存在一个纸张输送和分离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能充分保持的问题,因为中间板的压力对纸张输送/分离状态产生影响。此外,在分离操作过程中,因为层叠在中间板上的纸抵靠在送纸辊上,所以很容易发生双输送且没有时间来回复该双输送的纸,且依赖于纸的类型,纸可能皱褶而导致纸张堵塞。
本发明旨在消除上述的通常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来确保纸张输送和分离操作,改进送纸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该装置的维护费用且使该装置更简单、更紧凑、廉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纸装置,该装置包含用于支撑纸的可移动的纸张支撑装置,紧靠着纸张支撑装置所支撑的纸且沿送纸方向转动来输送纸的送纸装置,布置在沿送纸方向上该送纸装置的下游侧来输送从该送纸装置送出的纸的输送装置,一用于沿纸张回复方向转动来回复纸张从而分离开从送纸装置所送出的纸的分离辊,用于在送纸方向上在从纸张支撑装置通过送纸装置而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输送装置之前停止送纸装置的转动,然后再次在送纸方向上转动该送纸装置的驱动传递装置,以及施压和回缩装置,用于移动该纸张支撑装置,它将纸与送纸装置压力接触,来在从纸张支撑装置通过送纸装置而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输送装置之前释放送纸装置和纸之间的接触压力。


图1是一具有一根据本发明的送纸装置的复印机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送纸装置的剖面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送纸装置的驱动展开图(平面图);图4A、4B、4C、4D、4E、4F和4G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控制齿轮的操作的图;图5A、5B、5C、5D、5E、5F、5G和5H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辊子和中间板的操作的图;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送纸操作的流程图;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送纸操作的时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形的送纸装置的驱动展开图(平面图);图9A、9B、9C、9D、9E、9F和9G是显示该变形中的控制齿轮的操作的图;图10A、10B、10C、10D、10E、10F、10G和10H是显示该变形中的辊子和中间板的操作的图;图11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送纸操作的流程图;图12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送纸操作的时序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形的送纸装置的剖面图;图14是根据该变形的送纸装置的驱动展开图(平面图);图15A、15B、15C、15D、15E、15F和15G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控制齿轮的操作的图;图16A、16B、16C、16D、16E、16F、16G和16H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辊子和中间板的操作的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形的送纸装置的剖面图’图18是根据该变形的送纸装置的驱动展开图(剖面图);图19A、19B、19C、19D、19E、19F和19G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控制齿轮的操作的图;图20A、20B、20C、20D、20E、20F、20G和20H是显示在该变形中的辊子和中间板的操作的图;图21是显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形中的送纸辊和拾取辊的构造图;图22是显示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的适当的送纸区域的图(μp=0.52,μr=1.58);图23是显示在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的适当的送纸区域的图(μp=0.7,μr=1.0);
图24是显示在本发明中的适当的送纸区域的图(μp=0.52,μr=1.58);图25是显示在本发明中的适当的送纸区域的图(μp=0.7,μr=1.0);图26是显示第一种早期技术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7是显示第二种早期技术的示意性侧视图(初始状态);图28是显示第二种早期技术的示意性侧视图(送纸状态)。
现在将充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送纸装置。
首先,将简要解释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送纸装置的成像装置。图1是一作为成像装置的复印机的示意性剖面图。在图1中,一由透明的玻璃板制成的原件玻璃板2固定在该复印机的主体1的较上部分。一原件压盖3用来对放置在该原件玻璃板2上预定位置的原件0加压并固定,其中该原件的成像的一面朝下。
在该原件玻璃板2的下面,提供有一光学系统,该系统包含一用于照亮原件0的灯4,用于引导该被照亮的原件0的光图像到感光鼓12上的反射镜5、6、7、8、9、10,以及一用于对该光图像成像的成像透镜11。顺便提及的是,灯4和反射镜5、6、7以预定的速度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来扫描原件0。
至于送纸部分,有用于输送层叠在位于主体1内的纸盒30、31、32、33中的纸到成像部分的盒式送纸部分34、35、36、37,一用于从一纸张输送盘74到成像部分连续输送具有不同的材料和大小的纸的送纸部分51、53、55、70(在下文中称为“多页送纸部分”)。
该成像部分包括感光鼓12、一用于均匀地对感光鼓12的表面充电的充电器13,一用于通过显影静电潜像形成要转印到纸S上的墨粉图像的显影单元14,该静电潜像由来自该光学系统且充电器13所充电的感光鼓12的表面照亮的光图像形成的,一用于将在感光鼓12的表面显影的墨粉图像转印到纸S上的转印充电器19,一用于分离该墨粉图像从感光鼓12转印到的纸S的分离充电器20,以及一用于在转印了墨粉图像后从感光鼓12上去除残留的墨粉的清扫器26。
在该成像部分的下游侧,有一输送部分21,用于输送墨粉图像要转印的纸S,以及一用于在经由输送部分21所输送的纸S上定影图像的作为永久图像的定影单元22。此外,还有用于将由定影单元22所定影图像的纸S排出复印机的主体1的排出辊24,且在复印机的主体1的外侧还有一用于接收由排出辊24所排出的纸S的排出盘25。
下面将充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部分的多页送纸部分。
图2是显示该多页送纸部分和感光鼓部分的截面图,图3是该多页送纸部分的驱动展开图(平面图)。复印机的主体1具有一用于层叠和支撑纸堆S的多页送纸盘74。该多页送纸盘74具有一纸张检测器82,该检测器包含一光学-中断器等,用于检测盘74上的纸S的有/无。
一中间板(纸支撑装置)70可移动地相对于前后侧板63、64而枢接于支点70a、70b,且通过压缩弹簧(施压和回缩装置)72a、72b沿顺时针方向(沿该方向中间板抵靠在送纸辊51上的方向)偏移(图2),从而由该中间板所支撑的纸可以与送纸辊51实现压力接触以作为送纸装置(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并通过后面将要描述的施压和回缩部分从压力接触状态释放开(如图2中实线所示)。
此外,在该中间板70的末端的邻接部分(靠着送纸辊51)有一毡垫71,用于防止纸S的双重输送并用于减轻在给该中间板70施压而靠向送纸辊51时的撞击。该送纸辊51固定在一送纸辊支撑轴52上,该支撑轴52由前后侧板63、64可转动地支撑,通过布置在前侧板63和支撑轴52之间的单向离合器91的作用以送纸辊51不反方向转动(在图2中以逆时针的方向)的方式支撑。
此外,一送纸驱动齿轮65(驱动传递装置)固定在该支撑轴52的后侧。一能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啮合且具有两个无齿部分80a、80b的控制齿轮80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
此外,一用于实现中间板70所支撑的纸压力接触送纸辊51和释放该压力接触的凸轮(施压和回缩装置)80c与控制齿轮80集成在一起。
一凸轮从动件(施压和回缩装置)70c集成于该中间板70的后端。该凸轮从动件70c通过后侧板64上形成的孔64a延伸到凸轮80c与凸轮80c接触,从而调整中间板70的顺时针转动(图2)。
此外,该控制齿轮80固定于具有弹簧离合器68的驱动轴90上。该弹簧离合器68的一次转动以时间T1(sec)接通用于该弹簧离合器68的控制电磁线圈69来控制。弹簧离合器68和无齿部分80a的相位角这样来选定,即使得控制齿轮80的无齿部分80a通常相对于送纸驱动齿轮65。
采用这种布置,在初始状态,送纸驱动齿轮65、支撑轴52和送纸辊51可沿送纸方向空载转动。
一对牵引辊(输送装置)55布置在沿送纸方向的送纸辊51的下游侧。驱动牵引辊55a的驱动轴由前后侧板63,64经轴承(未示出)而可转动地支撑,且在该驱动轴的一端有一电磁离合器60,从而来自牵引马达M2的驱动力可与驱动轴经齿轮59、60a相连和断开。
该被驱动的牵引辊55b通过弹簧56a、56b经轴承(未示出)抵靠在驱动牵引辊55a上。此外,一齿轮57固定在该驱动牵引辊55a的驱动轴上,从而驱动力可经齿轮56传递到分离辊的驱动轴54上。
顺便提及的是,因为齿轮57、56分别固定于驱动牵引辊55a的驱动轴和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上,所以该对牵引辊55的转动与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同步。此外,齿轮57、56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驱动牵引辊55a沿送纸方向(在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也就是,当电磁离合器60接通时,马达M2的驱动力传递,结果是该驱动牵引辊55a沿送纸方向转动而同时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转动。
此外,分离辊53经用于产生预定的扭矩的扭矩限制器62而可转动地支撑在驱动轴54上。该分离辊53与送纸辊51相对且以预定的阻滞力通过弹簧73a、73b经轴承(未示出)而抵靠在送纸辊51上。
顺便提及的是,该扭矩限制器62的扭矩值和分离辊53的由弹簧73a、73b所提供的阻滞力是这样选定的,在仅仅有一页纸存在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的辊隙中的状态或者在没有纸的状态,分离辊53通过摩擦力跟随送纸辊51转动(即,当送纸辊51停止时,分离辊也就停止了),且仅当在该辊隙中有两页或更多纸时,分离辊53反方向转动而产生一个回复力。
此外,当操作者在送纸托盘上放置纸时纸所邻靠着的邻接板78固定于分离辊53和中间板70之间。在该邻接板78的末端提供有一由聚乙烯或SUS制成的薄板形成的适于引导纸的前端到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的引导部分75。采用这种布置,防止了纸的前端邻靠着分离辊53,从而防止纸的前端缠绕或弯曲。
下面将充分解释用于送纸辊51和中间板70的驱动传递装置和施压和回缩装置。
如前所述,在送纸驱动齿轮65的啮合部分,有一控制齿轮80,该齿轮集成有第一齿轮部分80d和能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的第二齿轮部分80e、两无齿部分80a、80b和凸轮80c,中间板70通过该凸轮抵靠在送纸辊51上或从该送纸辊上缩回。如上所述,该控制齿轮80的转动一次可通过弹簧离合器68和电磁线圈69来控制。顺便提及的是,因为弹簧离合器68的构造与本发明不相关,所以将略去其详细的描述。
因为弹簧离合器68的相位角和第一无齿部分80a的配置和位置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控制齿轮80的第一无齿部分80a在初始状态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所以虽然送纸驱动辊支撑轴52可转动,但是该支撑轴52的在与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可通过单向离合器91来调整。
此外,凸轮80c邻靠着位于中间板70的末端的凸轮从动件70c,且凸轮80c的配置和该无齿部分80a与凸轮80c的相位角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中间板70在初始状态反抗压缩弹簧72a、72b而从送纸辊51缩回。因此,当操作者放置纸时,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上缩回,使得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压力释放,所以可很容易地将纸插入直到靠到邻接板78。
下面将解释通过驱动传递手段及施压和回缩手段实现的送纸操作和分离操作。
当电磁线圈69以时间T1(sec)接通时,在弹簧离合器68的作用下,控制齿轮80开始转动。控制齿轮80以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凸轮80c从中间板回缩位置转动到中间板压迫位置θ1。在该转动过程中,凸轮80c从凸轮从动件70c分开,结果是中间板70移动而抵靠送纸辊51。因此,搁在送纸盘74上的纸堆的最上页S与送纸辊51实现了压力接触(图4B和5B)。
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到位置θ2时,控制齿轮80的第一齿轮部分80d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从而转动送纸驱动齿轮65一预定的角度A°。
与该转动相应,送纸辊51转动角度A°来送出纸堆的最上页S一预定长度L1(到现在为止的送纸操作在下文中称为“预输送操作”)(图4C、4D和5C、5D)。
顺便提及的是,当假定送纸辊51的外径是D时,在预输送操作中的送纸量L1由下式来表示L1=A°×π×D/360° (表达式A)第一齿轮80d的齿数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送纸量L1大于从纸邻接板78到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a,且小于从该间隙到该对牵引辊55的距离Lb。
此外,此时送纸驱动齿轮65的转动速度是通过确定送纸马达M1的转速和齿轮的齿数及辊子的直径而选定的,从而送纸辊51的送纸速度等于该对牵引辊55和一对校准辊81的输送速度。
当控制齿轮80继续转动到位置θ3,使得第二无齿部分80b到达送纸驱动齿轮65时(图4D和5D),驱动力不能传递到送纸驱动齿轮65,从而暂时使送纸辊51停止。顺便提及的是,因为第一齿轮80d的齿数是如上所述选定的,不管纸S的送纸起始位置如何,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了L1长度的纸S的前端一定可以临时停止在该辊隙和该对牵引辊55之间。
此后,当控制齿轮80转动到位置θ4而使凸轮80c回复到中间板回缩位置时,凸轮80c由凸轮从动件70c啮合,结果是中间板70靠着送纸辊51的压力得以释放(图4E和5E)。顺便提及的是,在预输送操作之后停止送纸辊51的时间间隔设定为用于确实将在预输送操作中长度L1的所双输送的纸回复到中间板70上的分离操作时间。
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到位置θ5而控制齿轮80的第二齿轮部分80e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时(图4F和5F),送纸驱动齿轮65再次开始转动,结果是送纸驱动齿轮65转动一预定角度B°,从而开始送纸辊51的送纸操作(在预输送操作之后的送纸操作在下文中称为“再输送”)。
顺便提及的是,此时送纸辊51的送纸量L2成为L2=B°×π×D/360° (表达式B)在再送纸中的送纸量L2是通过设定第二齿轮部分80e的齿数来选定的,以使得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在该对牵引辊55的前面的纸S的前端确实被该对牵引辊55所接收且不到校准辊对81。
此外,当控制齿轮80的转动继续而使得第一无齿部分80a到达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的位置时,驱动力不传递到送纸驱动齿轮65上,从而使送纸辊51停止。控制齿轮80的转动停止且控制齿轮停止在初始位置(图4G和5G)。
下面将描述为什么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在牵引辊55的前面的原因。
当控制齿轮80不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时,送纸辊51不转动。因此,在该状态下输送量为L1的纸也停止。同时,凸轮80c邻靠在凸轮从动件70c上,从而使中间板70下降。如果在预输送操作中双输送的纸S存在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在分离辊53沿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实现了分离操作,那么该停止了预定时间的送纸辊51开始再送纸操作而将纸S输送到牵引辊55。
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总是由控制齿轮80、送纸驱动齿轮65、凸轮80c和凸轮从动件70c以预定的定时来进行。
通过临时停止纸S,该系列操作定时从预送纸到再送纸可以总是保持为常数。因此,可改善输送的纸的稳定性。
此外,当在中间板70上支撑的纸的压力释放后,纸S停止从而纸S的前端的位置可以以较高的精度来控制。因此,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可以缩短。因此,该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此外,通过临时停止纸S,可以保持用于分离纸的时间间隔。因为该分离操作可在抵靠在送纸辊51上的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上回缩之后实现,所以可稳定地分离纸。
下面将参照图6中的流程图和图7中所示的时序图来解释采用多页送纸部分的送纸操作。
在纸堆静止在送纸盘74上的情况下,当开始按钮(未示出)按下后,牵引马达M2和送纸马达M1开始转动(第1步),然后该牵引离合器60的一开通信号从CPU40发出(第2步)。
因此,如上所述,该对牵引辊55开始沿送纸方向转动,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沿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然后在分离辊53上由扭矩限制器62所产生的扭矩产生预定回复力。然而,分离辊53由于分离辊53和送纸辊51之间的摩擦力而仍然保持在停止状态,其中送纸辊51的转动由单向离合器91的作用来调整。
然后,在过去预定的时间间隔后,电磁线圈69在来自CPU40的信号的基础上以时间T1(sec)接通,开始控制控制齿轮80的一周转动(第3步)。通过该操作,如上所述,首先,在中间板70上的纸堆邻靠在送纸辊51上。然后,送纸辊51转动预定角度A°,通过中间板70的压力和纸与送纸辊51之间的摩察力以预定的长度L1送出托盘74上的纸堆的最上页S(预输送操作)。
顺便提及的是,分离辊53由送纸辊51的转动在送纸方向上驱动。在上述预输送操作中,如果两页或更多页的纸以重叠状态输送(即,如果发生了双输送),那么分离辊53作用使该双输送的纸回复。然而,此时因为中间板70通过中间板弹簧72而抵靠在送纸辊51上,所以分离辊53的分离操作可能被阻塞以致于不能回复双输送的纸。
然而,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时,送纸辊51临时停止,此后在中间板70上的纸释放了来自由凸轮80c和凸轮从动件70c所作用的送纸辊51的压力。此时,因为牵引离合器60保持在接通状态,所以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继续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转动,且由于压力释放而使双输送的纸的限制得以免除。
在这一点上,分离辊53开始沿回复方向转动直到该由上述送纸操作导致的双输送的纸不存在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中,从而避免双输送。顺便提及的是,在仅有一页纸夹持在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中的情况下,该送纸辊51、分离辊53和纸S由于该单向离合器91和纸S与送纸辊51之间的及纸S与分离辊53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可保持在静止状态。
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时,送纸辊51开始再送纸操作,来再次输送临时停止的纸S,从而使纸S的前端被牵引辊对55接收到。在该纸被送纸辊51在再送纸操作中输送了预定的距离L2之后,控制齿轮80的一周转动完成而使送纸辊51停止。然而,因为该对牵引辊对55继续转动,纸S被输送到该对校准辊81。
此时,因为控制齿轮80的第一无齿部分80a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所以没有负载作用在送纸辊51上。因此,送纸辊51受到来自由牵引辊55输送的纸S的转动力,结果是送纸辊51被转动地驱动(空转)直到纸S的末端离开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
顺便提及的是,在这种牵引操作中,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回缩,所以随后的纸不受来自被牵引的纸S的摩擦力。因此,随后的纸难以被双输送。然而,如果该后续纸S被双输送,在牵引辊55的操作中,因为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转动,且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回缩而释放该点的接触压力,那么分离辊53开始反方向转动来回复该双输送的纸,从而无疑避免了双输送。
由于上述操作,纸S的前端被朝向该对校准辊81的辊隙输送。含有光学-中断器等的纸张检测传感器82布置在该对校准辊81的上游侧,从而当纸S的前端被传感器检测到时(第4步),通过用于计数相应于传感器82和校准辊81之间的距离的时间的CPU40的定时装置(未示出),产生一用于控制牵引离合器60的停止时间来形成该对牵引辊55和该对校准辊81之间的正确回路的信号(第6步)。
众所周知,纸S形成这样的回路可校正纸的歪斜输送。此外,通过相应于从感光鼓12或曝光图像的光学系统发出的图像前端同步信号的该对校准辊81的转动,纸S被再次输送而被送到感光鼓12上,在这里墨粉图像转印到纸上。
当在纸S的末端离开纸张检测传感器82之后过去一预定的时间T2(sec)时,为确保纸S的末端确实离开校准辊81的辊隙,校准离合器83关掉(第9、10和11步)。顺便提及的是,墨粉图像转印到的纸S被送到定影单元22,在该定影单元处图像定影到纸上。此后,纸被排放到排出盘25上。
上述的操作以相应于被处理的纸的数目的时间重复(第12步)。当完成了预定数目的纸后,牵引离合器60关掉(第13步),然后送纸马达M1和牵引马达M2停止(第14步),程序结束。
如上充分的描述,因为预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中间板70上的纸靠着送纸辊51的压力被释放,且在那时可利用分离辊53的回复力,所以在预输送操作中双输送的纸无疑可回复,从而可实现高精度的送纸。
此外,通过临时停止预输送的纸S,因为在中间板70上的纸的压力释放过程中纸的前端位置的偏差可减小到最小,所以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可缩短。因此,整个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
此外,当纸S由牵引辊55输送时,因为中间板70上的纸和送纸辊51之间的接触压力释放掉,所以该对牵引辊55不承受归因于由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压力所产生的夹持力的输送负载。因此,可延长牵引辊的寿命。
此外,在初始状态,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回缩,所以不妨碍操作者进行的放纸。当操作者放纸时,他可以只将纸的前端靠在邻接板78上。因此,由于放置操作非常容易,所以可减少由于较差的放置而导致的纸阻塞和歪斜输送的发生。
此外,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互锁操作是通过控制齿轮80实现的,该控制齿轮集成有用于控制中间板70的凸轮80c和两无齿部分80a、80b,且由于预输送纸的定时,再输送纸的定时,在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施加压力的定时,以及释放压力的定时由凸轮80c和无齿部分80a、80b的相位角来决定,所以几乎不存在导致偏差的因素,结果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
因为送纸辊51的转动和停止以及中间板70的压力的施加和释放的控制可由用于电磁线圈69的一个ON信号和一个OFF信号来实现,所以控制非常容易且不需要严格的控制精度。
此外,因为该对牵引辊55与分离辊的驱动轴54同步且其控制由一个牵引离合器60来实现,所以不仅该装置可得以简化,而且这样的控制可与送纸辊51的转动相独立地实现。因此,即使在送纸辊51停止的状态,仍可利用分离辊53的回复力,从而提供具有较高的双输送防止能力的送纸装置。
下面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已经阐明的实施例的一变形的成像装置的多页送纸部分。
图8是根据该变形的多页送纸部分的驱动展开图。顺便提及的是,那些如上述的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且其描述将省略。在该变形中,作为驱动传递装置的送纸驱动多级齿轮(stage gear)100固定于送纸辊51的支撑轴52的后端,该齿轮含有一大直径齿轮100a和一小直径齿轮100b的集成形式。
此外,一具有能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较大直径齿轮100a和较小直径齿轮100b相啮合的第一和第二扇形齿轮部分101d、101e,和两不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啮合的非啮合部分101a、101b的控制齿轮101(该驱动传递装置的多级齿轮)布置在面对该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大直径齿轮100a和小直径齿轮100b的位置。用于使中间板70所支撑的纸与送纸辊(送纸装置)51压力接触并释放该压力接触的凸轮(施压和回缩装置)101c与控制齿轮101集成在一起。
集成于中间板70的后侧且通过后侧板64的孔64延伸到凸轮101c的邻接位置的凸轮从动件70c可抵靠在凸轮101c。控制齿轮101固定于具有弹簧离合器68的驱动轴90上。该弹簧离合器68的一周转动(以预定的转速)通过以时间T1(sec)接通用于控制弹簧离合器68的电磁线圈69将送纸马达M1的驱动力传递到弹簧离合器68来控制。
此外,一滑轮(连接装置)57固定于支撑轴52的后端。因为一接受滑轮58固定于分离辊53的轴54上,其中驱动力从支撑轴52上的滑轮57通过经由滑轮57、58的皮带61传递到该滑轮,所以分离辊53的轴54沿支撑轴52同样的方向转动,与支撑轴52的转动同步。
弹簧离合器68和非啮合部分101a的相位角的选定是这样的,即使得控制齿轮101的非啮合部分101a通常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此外,在该变形中,位于前侧板63和支撑轴52之间的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采用的单向离合器91得以省略。
因此,在最初阶段,尽管扭矩限制器62的轻微的转动负载作用在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支撑轴52和送纸辊51上,但是该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支撑轴52和送纸辊51可以在送纸方向以及相反方向上转动。
因为该对牵引辊55布置在送纸辊51在送纸方向上的下游侧且驱动该对牵引辊的部件与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说明。此外,因为位于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上的扭矩限制器62的扭矩值的设定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所以也将省略其解释。
牵引马达M2的转速、送纸辊51的外径和齿轮的齿数的选定是这样的,即使得该对牵引辊55的输送速度为一第二输送速度V2,该速度基本上等于该对校准辊81的输送速度(位于在送纸方向上该对牵引辊55的下游侧),该校准辊用于校准纸的歪斜输送和使纸与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同步。
下面将参照附图9A到9G和图10A到10H详细说明用于送纸辊51和中间板70的驱动传递装置及施压和回缩装置。如上所述,该控制齿轮101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布置,该控制齿轮集成有能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大直径齿轮100a和小直径齿轮100b啮合的第一和第二扇形齿轮部分101d、101e,两不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啮合的非啮合部分101a、101b,以及用于在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施加力或释放力的凸轮101c。
如同前面描述的控制齿轮80一样,该控制齿轮101的转动一周可由弹簧离合器68和电磁线圈69来控制。顺便提及的是,因为该弹簧离合器68的构造不涉及本发明,所以其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因为弹簧离合器68的相位角和第一非啮合部分101a的配置和位置的选定是这样的,即使得控制齿轮101的第一非啮合部分101a通常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所以送纸辊支撑轴52可在送纸方向上及其相反方向上转动。
此外,凸轮101c邻靠着位于中间板70末端的凸轮从动件70c,且凸轮101c的配置与凸轮101c和非啮合部分101a之间的相位角的选定是这样的,即凸轮101c通常逆着压缩弹簧72的力而将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上分开。因此,当操作者放置纸时,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上回缩,所以可很容易地将纸插入直到纸邻靠到连接板78上。
下面将说明采用驱动传递装置与施压和回缩装置的纸的输送和分离操作。
当电磁线圈69以时间T1(sec)而接通时,在弹簧离合器68的作用下,控制齿轮101开始转动。当控制齿轮101以图9A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首先,凸轮101c从中间板回缩位置转动到中间板施压位置θ1。在该转动过程中,凸轮101c从凸轮从动件70c分开,从而使中间板70移动而抵靠在送纸辊51上。
因此,搁在送纸盘74上的纸的最上页S邻靠送纸辊51(图9B和10B)。
当控制齿轮101进一步转动到位置θ2时,控制齿轮101的第一扇形齿轮部分101d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大直径齿轮100a啮合,从而转动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一预定的角度E°。
顺便提及的是,送纸马达M1的转速、送纸辊51的外径和齿轮的齿数的选定是这样的,即送纸辊51的输送速度此时成为第一输送速度V1,该速度低于由该对校准辊81和该对牵引辊55所提供的第二输送速度V2。
与该转动相应,送纸辊51转动预定角度E°来送出纸堆的最上页S预定长度L1(该送纸操作称为“预输送操作”)(图9C、9D和9C、9D)。
顺便提及的是,当假定送纸辊51的外径是D时,在预输送操作中的送纸量L1由下式来表示L1=E°×π×D/360°(表达式C)第一扇形齿轮101d的齿数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送纸量L1大于从纸邻接板78到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a,且小于从该间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Lb。
此外,此时送纸驱动齿轮65的转动速度是通过确定送纸马达M1的转速和齿轮的齿数及辊子的直径而选定的,从而送纸辊51的送纸速度等于该对牵引辊55和一对校准辊81的输送速度。
当控制齿轮101继续转动到位置θ3,使得第二非啮合部分101b到达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的位置时(图9D和10D),驱动力不能传递到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从而暂时使送纸辊51停止。
顺便提及的是,因为大直径齿轮100a和第一扇形齿轮101d的齿数是如上所述选定的,不管纸S的送纸起始位置如何,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了L1长度的纸S的前端一定临时停止在该辊隙和该对牵引辊55之间。
此后,当控制齿轮101转动到位置θ4而使凸轮101c回复到中间板回缩位置时,凸轮101c由凸轮从动件70c啮合,结果是中间板70移动而从送纸辊51回缩,从而在中间板70上的纸靠着送纸辊51的压力得以释放(图9E和10E)。
当控制齿轮101进一步转动到位置θ5而使控制齿轮101的第二扇形齿轮部分101e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小直径齿轮部分100b啮合时(图9F和10F),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再次开始转动,结果是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转动一预定角度F°,从而开始送纸辊的再次送纸操作(在预输送操作之后的送纸操作在下文中称为“再输送”)。
顺便提及的是,此时送纸辊51的送纸量L2成为L2=F°×π×D/360°(表达式D)在再送纸中的送纸量L2是通过设定第二扇形齿轮部分101e的齿数来选定的,以使得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在该对牵引辊55的前面的纸S的前端确实至少被该对牵引辊55所接收且不到校准辊81。
此外,送纸辊51的直径,送纸马达M1的转速和齿轮的齿数的选定是这样的,即此时送纸辊51的第二输送速度V2基本上等于该对校准辊81和该对牵引辊55的输送速度。
此外,当控制齿轮101的转动继续而使得第一非啮合部分101a到达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小直径齿轮100b相对的位置时,驱动力不传递到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上,从而使送纸辊51停止。控制齿轮101的转动完成且控制齿轮停止在初始位置(图9G和10G)。因为将预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在牵引辊55的前面的原因与上述的原因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
下面将参照图11中的流程图和图12中所示的时序图来解释多页送纸部分的送纸操作。
在纸堆静止在送纸盘74上的情况,当开始按钮(未示出)按下后,牵引马达M2和送纸马达M1开始转动(第1步),然后该牵引离合器60的一开通信号从CPU40发出(第2步)。
然后,在过去预定的时间间隔后,电磁线圈69在来自CPU40的信号的基础上以时间间隔T1(sec)接通,开始控制控制齿轮101的一周转动。通过该操作,如上所述,首先,中间板70移动到抵靠在送纸辊51上,结果支撑在中间板70上的纸堆邻靠在送纸辊51上。然后,送纸辊51转动预定角度E,通过中间板70的压力和纸与送纸辊之间的摩擦力以第一输送速度V1以预定的长度L1送出托盘74上纸堆的最上页S(预输送操作)。
此时,分离辊53由送纸辊51的转动在送纸方向上驱动。顺便提及的是,在上述送纸操作中,如果两页或更多页的纸S以重叠状态输送(即,如果发生了双输送),那么分离辊53作用使该双输送的纸回复。然而,此时因为中间板70通过中间板弹簧72而抵靠在送纸辊51上,所以分离辊53的分离操作可能被阻塞以致于不能回复双输送的纸。
然而,当控制齿轮101进一步转动时,送纸辊51临时停止,此后通过凸轮101c和凸轮从动件70c之间的啮合而使中间板70释放了压力并从送纸辊51回缩。顺便提及的是,如上所述,因为在预输送操作中的第一输送速度V1低于由校准辊81和牵引辊55所提供的第二输送速度,所以在预输送操作中,双输送难以发生且送纸辊51的任何滑动也难以发生,从而提供了稳定的送纸操作。
因为如上所述滑动难以发生,所以中间板70抵靠着送纸辊51的压力可设定为较小的值。因此,双输送更加难以发生。
当控制齿轮101进一步转动时,送纸辊51开始用于临时停止的纸S的再送纸操作,来以第二输送速度V2输送纸S,从而使纸S的前端被以第二输送速度V2转动的牵引辊55接收到。在该纸被送纸辊51在再送纸操作中输送了预定的距离Lb之后,控制齿轮101的一周转动完成且送纸辊51停止。然而,因为该对牵引辊55继续转动,纸S被输送到该对校准辊81。
此时,因为控制齿轮101的第一非啮合部分101a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所以送纸辊51不承受任何负载。因此,送纸辊51被由牵引辊55输送的纸S可转动地驱动,直到纸S的末端离开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
在这种牵引操作中,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回缩,所以随后的纸不受来自被牵引的纸S的摩擦力。因此,随后的纸难以被双输送。然而,如果该后续纸被双输送,因为在送纸辊51的转动过程中,连接于支撑轴52的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沿与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且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的压力中释放而释放了作用于中间板70上支撑的纸的压力,在该点上,分离辊53由于扭矩限制器62的作用开始反方向转动来回复该双输送的纸,从而无疑避免了双输送。
如果纸在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内堵塞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夹持在牵引辊55的间隙内,在该变形中,因为送纸辊51可沿送纸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转动,所以该堵塞的纸可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拉出,从而有利于纸堵塞的处理。
可以获得这种情况是因为控制齿轮101具有不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啮合的非啮合部分,且因为不需要提供比如用于连接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驱动来调整转动的单向离合器的装置。
也就是,当控制齿轮101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上脱离时,送纸辊支撑轴52可沿送纸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自由转动。因此,堵塞的纸可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拉出。
此外,当纸被牵引辊55沿送纸方向牵引时,送纸辊51被转动地驱动,且送纸辊51的转动通过滑轮57、58和皮带61传递到分离辊53的轴54,结果是分离辊53的轴54总是沿送纸方向转动。也就是说,即使多页纸被输送进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中,在扭矩限制器62的作用下,分离辊53可转动来将纸回复到中间板70上。
纸S的前端通过上述操作朝向停止的校准辊81以第二输送速度输送。含有光学-中断器等的纸张检测传感器82布置在该对校准辊81的上游侧,从而当纸S的前端被传感器检测到时(第4步),通过用于计算相应于传感器82和校准辊81之间的距离的时间的CPU40的定时装置(未示出),产生一用于控制牵引离合器60的停止时间来形成该对牵引辊55和该对校准辊81之间的正确回路的信号(第6步)。
众所周知,纸S形成这样的循环可校正纸的歪斜输送。此外,通过相应于从感光鼓12或曝光图像的光学系统发出的图像前端同步信号的该对校准辊81的转动,纸S被再次以第二输送速度V2而被输送到以第二速度V2旋转的感光鼓12上,在这里墨粉图像转印到纸上。
当在纸S的末端离开纸张检测传感器82之后过去一预定的时间间隔T2(sec)时,为确保纸S的末端确实离开校准辊81的辊隙,校准离合器83关掉(第9、10和11步)。顺便提及的是,墨粉图像转印到的纸S被送到定影单元22,在该定影单元处图像定影到纸上。此后,纸被排放到排出盘25上。上述的操作以相应于被处理的纸的数目的次数重复(第12步)。当完成了预定数目的纸后,牵引离合器60关掉(第13步),然后送纸马达M1和牵引马达M2停止(第14步),程序结束。
如上充分的描述,在该变形中,因为在预输送操作中的第一输送速度V1低于由该对牵引辊55和该对校准辊81所提供的第二输送速度V2,所以在第一送纸操作中,双输送难以发生且送纸辊51和纸S之间的滑动也难以发生,从而提供了稳定的送纸操作。
此外,因为预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中间板70上的纸靠着送纸辊51的压力被释放,且在那时可利用分离辊53的回复力,所以在预输送操作中双输送的纸无疑可回复,从而可实现高精度的送纸。
而且,因为采用了双输送的防止布置,所以扭矩限制器62的扭矩值(分离辊53的纸回复力)可设定为较小的值。此外,因为在预送纸过程中滑动的发生可减少,所以中间板70抵靠送纸辊51的压力可设定为更小的值,从而提高了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的使用寿命。因此,可提供一具有较低维护成本的送纸装置。
此外,通过临时停止预输送的纸S,在中间板70上的压力释放过程中纸的前端位置的偏差可减小到最小,所以从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可缩短。因此,整个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
此外,当纸S由牵引辊55输送时,因为中间板70已经从送纸辊51回缩,所以该对牵引辊55不承受归因于中间板70的压力所产生的输送负载。因此,可延长牵引辊55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初始状态,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51回缩,所以不妨碍操作者进行的放纸。当操作者放纸时,他可以只将纸的前端靠在邻接板78上。因此,由于放置操作非常容易,所以可减少由于较差的放置而导致的纸阻塞和歪斜输送的发生。
此外,因为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互连操作是通过控制齿轮101实现的,该控制齿轮集成有用于控制中间板70的凸轮101c和两非啮合部分101a、101b,且由于预输送纸的时间、再输送纸的时间、在中间板70和送纸辊51之间的施加压力的时间、以及释放压力的时间由凸轮101c和非啮合部分101a、101b的相位角来决定,所以几乎不存在导致偏差的因素,结果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
因为送纸辊51的转动和停止与相伴因素以及中间板70的压力的施加和释放的控制可由用于电磁线圈69的一个ON信号和一个OFF信号来实现,所以控制非常容易且不需要严格的控制精度。
此外,通过连接分离辊53的轴54和送纸辊支撑轴52,比如用于在通常的送纸装置中需要的调整转动方向的单向离合器这样的装置可省略,从而使该送纸装置花费较低。此外,因为分离辊53的轴54通过由牵引辊55输送的纸来转动地驱动送纸辊51,可总是沿送纸方向转动,所以可提高分离能力。
在该变形中,当控制齿轮101的非啮合部分101a、101b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时,虽然扭矩限制器62的轻微的转动阻力作用在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上,但是这些辊子可沿两方向自由转动。因此,如果纸堵塞在纸的输送部分,那么该堵塞的纸可在送纸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拉出,从而极大提高了堵塞处理的能力。
顺便提及的是,在该变形中,虽然分别在送纸辊支撑轴52和分离辊轴54上提供了滑轮57、58这样一个例子,且解释了滑轮57、58通过皮带61互相连接来传递来自送纸马达M1的驱动力,但是可在送纸辊支撑轴52上提供一连接齿轮和在分离辊53的轴54上提供一分离辊齿轮,且驱动力可通过包括与连接齿轮和分离辊齿轮啮合的惰轮的齿轮链来传递。这种结构也可具有如上述变形同样的技术优点。
下面将详细解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变形的成像装置的多页送纸部分。
图13是根据该进一步变形的送纸装置的截面图,图14是根据该进一步变形的送纸部分的驱动展开图。顺便提及的是,那些如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且省略其描述。
在该变形中,在与中间板70相对的拾取辊轴203上提供有一拾取辊(送纸装置)200。此外,一拾取辊滑轮204也固定于该拾取辊轴203上。该拾取辊轴203由前后侧板63、64经轴承(未示出)而转动地支撑。
中间板70通过压缩弹簧72a、72b沿顺时针方向(图13)(沿该方向中间板70压在该拾取辊200上)推动,从而由中间板支撑的纸可通过将在后面描述的施压部分而实现与拾取辊200的压力接触(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和从该压力接触中释放开(如图13中的实线所示)。此外,在中间板70的末端的邻接部分(靠着拾取辊200)提供有一用于防止纸S的双输送且减轻中间板70压靠拾取辊200的冲击的毡垫71。
一具有与该拾取辊200相同的外径送纸辊201和一具有与该拾取辊滑轮204相同齿数的送纸辊滑轮202固定于支撑轴52上,且该支撑轴52由前后侧板63、64以这样的方式来支撑,即支撑轴52由于布置在前侧板63和支撑轴52之间的单向离合器91的作用而不能反方向转动(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
该送纸辊滑轮202和拾取辊滑轮204通过一驱动带206互连,从而送纸辊201的驱动力可传递到拾取辊200。因此,送纸辊201和拾取辊200可同步且以同样的圆周速度转动。
顺便提及的是,在该变形中,虽然说明了一个例子,即该拾取辊200的外径与送纸辊201的相同,该拾取辊滑轮204的齿数与送纸辊滑轮202的齿数相同且该送纸装置由这些部件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一个例子,而是该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的外径以及滑轮的齿数可这样选定,即使得拾取辊200的送纸速度与该送纸辊201的送纸速度相同。
此外,送纸驱动齿轮(驱动传递装置)65固定于支撑轴52的后端。此外,一能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啮合且具有两个无齿部分80a、80b的控制齿轮80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此外,一用于在中间板70所支撑的纸和拾取辊200之间施加和释放压力的凸轮(施压和回缩装置)80c与控制齿轮80集成在一起。
因为位于中间板70上的凸轮从动件(施压和回缩装置)70c和该凸轮80c具有与上述的实施例中的同样的结构,所以将省略其解释说明。此外,基于同样原因也将省略布置在送纸方向上送纸辊201的下游侧的一对牵引辊55、用于驱动牵引辊55的部件,和装在分离辊驱动轴54上的扭矩限制器62的扭矩值的设定的解释说明。
下面将参照图15A至15G和图16A至16H来详细解释通过驱动传递装置和用于送纸辊201的施压和回缩装置实现的送纸操作和分离操作。然而,因为送纸驱动齿轮65和控制齿轮80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说明。
当电磁线圈69以时间T1(sec)接通时,在弹簧离合器68的作用下,控制齿轮80开始一周转动。控制齿轮80以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凸轮80c从中间板回缩位置转动到中间板压迫位置θ1。该转动由凸轮从动件70c相随,移动中间板70而抵靠拾取辊200。因此,搁在送纸盘74上的纸的最上页S抵靠在拾取辊200上(图15B和16B)。
当控制齿轮80转动到位置θ2时,控制齿轮80的第一齿轮部分80d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从而转动送纸驱动齿轮65一预定的角度A°。与该转动相应,该拾取辊200转动角度A°。在纸堆的最上页S被拾取辊200送出后,该页纸被送纸辊201送出一预定长度L1(到现在为止的送纸操作在下文中称为“预输送操作”)(图15C、15D和16C、16D)。
顺便提及的是,当假定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的外径是R时,在预输送操作中的送纸量L1由下式来表示L1=A°×π×R/360°(表达式A)第一齿轮80d的齿数是这样选定的,即使得预输送操作中的送纸量L1大于从纸邻接板78到送纸辊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的距离La,且小于从该间隙到该对牵引辊55的距离Lb。
此外,此时送纸驱动齿轮65的转动速度是通过确定送纸马达M1的转速和齿轮的齿数及辊子的直径而选定的,从而由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提供的送纸速度基本上等于由该对牵引辊55和一对校准辊81所提供的送纸速度。
当控制齿轮80继续转动到位置θ3,使得第二无齿部分80b到达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的位置时(图15D和16D),驱动力不能传递到送纸驱动齿轮65,从而使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暂时停止。顺便提及的是,因为第一齿轮80d的齿数是如上所述选定的,不管纸S的送纸起始位置如何,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了L1长度的纸S的前端一定临时停止在该辊隙和该对牵引辊55之间。
此后,当控制齿轮80转动到位置θ4而使凸轮80c回复到中间板回缩位置时,该运动由凸轮从动件70c相随,结果是中间板70靠着拾取辊200的压力得以释放而将支撑的纸从拾取辊200上分开(图15E和16E)。顺便提及的是,在预输送操作之后停止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的时间间隔设定为用于确实将在预输送操作中长度L1中所双输送的纸回复到中间板70上的分离操作时间。
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到位置θ5而使控制齿轮80的第二齿轮部分80e与送纸驱动齿轮65啮合时(图15F和16F),送纸驱动齿轮65再次开始转动,结果是送纸驱动齿轮65转动一预定角度B°,从而开始送纸辊201的送纸操作(在预输送操作之后的送纸操作在下文中称为“再输送”)。
顺便提及的是,此时送纸辊201的送纸量L2成为
L2=B°×π×R/360°(表达式B)在再送纸中的送纸量L2是通过设定第二齿轮部分80e的齿数来选定的,以使得在预输送操作中输送在该对牵引辊55的前面的纸S的前端确实被该对牵引辊55所接收且不到校准辊81。
此外,当控制齿轮80的转动继续而使得第一无齿部分80a到达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的位置时,驱动力不传递到送纸驱动齿轮65上,从而使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停止。
控制齿轮80的转动结束且控制齿轮停止在初始位置(图15G和图16G)。因为将预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在牵引辊55的前面的原因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
下面将参照图6中的流程图和图7中所示的时序图来解释多页送纸部分的送纸操作。
在纸堆静止在送纸盘74上的情况,当开始按钮(未示出)按下后,牵引马达M2和送纸马达M1开始转动(第1步),然后该牵引离合器60的一开通信号从CPU40发出(第2步)。因此,如上所述,该对牵引辊55开始沿送纸方向转动,分离辊驱动轴54沿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且在分离辊53上由扭矩限制器62产生预定的回复力。
然而,由于分离辊53和送纸辊201之间的摩擦力,分离辊53仍然保持在停止状态,其中送纸辊的转动由单向离合器91的作用来调整。然后,在过去预定的时间间隔后,电磁线圈69在来自CPU40的信号的基础上以时间间隔T1(sec)接通(第3步),开始控制控制齿轮80的一周转动。通过该操作,如上所述,首先,在中间板70上的纸堆邻靠在拾取辊200上。然后,送纸驱动齿轮65转动预定角度A°,通过中间板70的压力和纸与拾取辊200之间的摩擦力在送纸方向上送出托盘74上的纸堆的最上页A°。此后,该纸由送纸辊201以预定量L1输送(预输送操作)。
顺便提及的是,分离辊53由送纸辊201的转动在送纸方向上驱动。在上述预输送操作中,如果两页或更多页的纸以重叠状态输送(即,如果发生了双输送),那么分离辊53作用使该双输送的纸返回或回复。然而,此时因为中间板70通过中间板弹簧72而抵靠在拾取辊200上,所以分离辊53的分离操作可能被阻塞以致于不能回复双输送的纸。
然而,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时,在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临时停止后,中间板70通过凸轮80c和凸轮从动件70c的作用而从抵靠拾取辊200的压力中释放。此时,因为牵引离合器60保持在接通状态,所以分离辊驱动轴54继续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转动,且由于中间板70的压力释放而使双输送的纸的限制得以免除。
在这一点上,分离辊53开始沿回复方向转动直到该由上述预输送操作导致的双输送的纸不存在于送纸辊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中,从而避免双输送。顺便提及的是,在仅有一页纸夹持在送纸辊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中的情况下,该送纸辊201、分离辊53和纸S由于该单向离合器91和纸S与送纸辊201之间的以及纸S与分离辊53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可保持在静止状态。
当控制齿轮80进一步转动时,送纸辊201开始再送纸操作,来重新输送临时停止的纸S,结果是纸S的前端被牵引辊55接收到。
在送纸辊201在再送纸操作中输送了预定量L2之后,控制齿轮80的一周转动完成而使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停止。然而,因为该对牵引辊55继续转动,纸S被输送到该对校准辊81。
此时,因为控制齿轮80的第一无齿部分80a与送纸驱动齿轮65相对,所以没有任何负载作用在送纸辊201上。
因此,送纸辊201受到来自由牵引辊55输送的纸S的转动力,结果是送纸辊201被转动地驱动(空转)直到纸S的末端离开送纸辊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间隙。
顺便提及的是,在这种牵引操作中,因为中间板70从送纸辊201回缩,所以随后的纸不受来自被牵引的纸S的摩擦力。因此,随后的纸难以被双输送。然而,如果该后续纸S被双输送,在牵引辊55的操作中,因为分离辊驱动轴54沿相反于送纸方向的方向转动,且中间板70释放了压力并从拾取辊200回缩,在该点上,那么分离辊53开始反方向转动来回复该双输送的纸,从而无疑避免了双输送。
由于上述操作,纸S的前端被朝向现在停止的该对校准辊81的辊隙输送。因为在第4步之后的送纸操作和成像操作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
如上充分的描述,因为预输送的纸S临时停止,中间板70靠着拾取辊200的压力被释放,且在那时可利用分离辊53的回复力,所以在预输送操作中双输送的纸无疑可回复,从而可实现高精度的送纸。
此外,通过临时停止预输送的纸S,在中间板70上的纸的压力释放过程中纸的前端位置的偏差可减小到最小,从而从送纸辊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可缩短。因此,整个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
此外,通过提供实现送纸操作与送纸辊201同步的拾取辊200,送纸辊201的直径可制作得比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更小,从而可提供更加紧凑的送纸装置。
而且,当纸S由牵引辊55输送时,中间板70已经与拾取辊200脱离了压力接触,所以该对牵引辊55不承受归因于中间板70和拾取辊200之间的压力接触所产生的夹持力的输送负载。因此,可延长牵引辊的寿命。
此外,在初始状态,因为中间板70释放了压力接触且从拾取辊200回缩,所以不妨碍操作者进行的放纸。当操作者放纸时,他可以只将纸的前端靠在邻接板78上。因此,由于放置操作非常容易,所以可减少由于较差的放置而导致的纸阻塞和歪斜输送的发生。
此外,因为中间板70和拾取辊200之间的互锁操作是通过控制齿轮80实现的,该控制齿轮集成有用于控制中间板70的凸轮80c和两无齿部分80a、80b,且由于预输送纸的时间、再输送纸的时间、在中间板70和拾取辊200之间的施加压力的时间、以及释放压力的时间由凸轮80c和无齿部分80a、80b的相位角来决定,所以几乎不存在导致偏差的因素,结果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
因为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的转动和停止以及中间板70的压力的施加和释放的控制可由用于电磁线圈69的一个ON信号和一个OFF信号来实现,所以控制非常容易且不需要严格的控制精度。
此外,因为该对牵引辊55与分离辊驱动轴54同步且其控制由一个牵引离合器60来实现,所以不仅该装置可得以简化,而且这样的控制可独立于拾取辊200和送纸辊201的转动来实现。因此,即使在送纸辊停止的状态,仍可利用分离辊53的回复力,从而提供具有较高的双输送防止能力的送纸装置。
顺便提及的是,在该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送纸装置通过在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的送纸装置中的拾取辊而制作得更紧凑的例子,但是可在上述的变形中提供相同于该变形中的拾取辊。现在,将参照附图简要描述在根据上述的变形的送纸装置中提供一拾取辊的例子。
图17是一送纸装置的截面图,其中该在根据上述变形的送纸装置中提供有一拾取辊,且图18是这样的一个送纸装置的驱动展开图。如在上述的另一变形中一样,驱动力通过驱动带206和在送纸辊201和拾取辊200的轴上提供的滑轮传递到拾取辊,且该拾取辊布置在当中间板70处于压力状态时,中间板70可邻靠拾取辊的位置。因为其它的元件与上述的另一变形中的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解释。
图19A至19G是显示控制齿轮101的操作的图,图20A至20H是显示拾取辊200和中间板70的操作的图。控制齿轮101面对该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大直径齿轮100a和小直径齿轮100b布置,该控制齿轮具有能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的大直径齿轮100a和小直径齿轮100b啮合的第一和第二扇形齿轮部分101d、101e,和不与用于转动送纸辊201的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啮合的两非啮合部分101a、101b。用于施加和释放中间板70和拾取辊200之间的压力的凸轮101c集成于该控制齿轮101。
此外,如上所述,因为驱动力通过送纸辊201、滑轮202、204和驱动带206传递到拾取辊200,所以该拾取辊200总是与送纸辊201同步转动。如图19A至19G和图20A至20H所示,用于实现由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和控制齿轮101提供的送纸辊201的转动和停止的时间,和用于通过凸轮101c和凸轮从动件70c提供的施加和释放中间板70和拾取辊200之间的压力的时间与上述的另一变形中的相同。也就是,可获得同上述的另一变形同样的送纸能力和分离能力。
此外,通过采用拾取辊200来送出层叠在中间板70上的纸S,送纸辊201的直径可制作的更小。因此,采用这种布置,通过采用拾取辊200,由于送纸辊201的较小直径,所以该送纸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且由于较低的预输送速度可将双输送和滑动的发生减小到最小,从而稳定了送纸能力。
顺便提及的是,根据该例子,在送纸装置中,虽然该互连操作通过驱动带206和送纸辊201和拾取辊200上的滑轮202、204获得,如图21所示,但是送纸操作可通过采用一输送带301来实现。该输送带301经过滑轮302、304。在这种安排中,不仅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而且该装置可进一步造价低廉,因为可省略驱动带206。
下面将参照附图解释早期技术和本发明之间在合适的送纸区域上的差别。
根据本发明的送纸装置的合适的送纸区域在图24中显示。此外,如上所述,图22显示了根据第一种早期技术的送纸装置的合适的送纸区域(数值为计算出的值)。顺便提及的是,在图22中采用的数值和公式(表达式)是从第一种早期技术中引用的。这些表达式如下送纸状态的表达式Pb>Ta/μr+((μp/μr)-1)Pa表达式(1)分离状态的表达式Pb<Ta/μp-2Pa表达式(2)这里,Pb是阻滞压力,Ta是分离辊的纸回复(返回)力,Pa是中间板压力,μp是纸间的摩擦系数,μr是纸和送纸辊或分离辊之间的摩擦系数。
顺便提及的是,Ta是一个从下面的等式得到的值Ta=(扭矩限制器的扭矩)/(分离辊的半径)在图22和24中,纸回复力Ta、中间板压力Pa和阻滞压力Pb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用公式表示出,送纸状态和分离状态分别作为Pa=100g、200g、300g。然而,当采用本发明时,在分离操作和再输送操作中,因为中间板从送纸辊或拾取辊回缩,所以该中间板压力Pa不产生。因此,送纸状态(在再输送操作中)和分离状态表示为仅是回复力Ta弹簧阻滞压力Pb的函数。在本发明中的预输送状态、送纸状态和分离状态如下预输送状态的表达式Pb>Ta/μr+((μp/μr)-1)Pa表达式(3)送纸状态的表达式Pb>Ta/μr表达式(4)分离状态的表达式Pb<Ta/μr表达式(5)顺便提及的是,假定纸间的摩擦系数μp和纸与送纸辊或拾取辊之间的摩擦系数μr依照第一种早期技术分别是0.52和1.58,进行该计算。
在第一种早期技术的情况,其中中间板在分离操作和再输送操作中抵靠在送纸辊上,该分离辊的回复力Ta和阻滞压力Pb之间的关系受到中间板压力Pa的很大影响;且当回复力Ta<400g时,没有合适的送纸区域。因为中间板压力Pa随着层叠在中间板上纸的数目变化,所以考虑到稳定该合适的送纸区域非常困难,使在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的合适的送纸区域变宽。
相反地,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因为在分离操作和再输送操作中中间板从送纸辊或拾取辊回缩,所以分离辊的回复力Ta和阻滞压力Pb根本不受到中间板压力Pa的影响。因此可以以较宽的范围保持该合适的送纸区域。
图23和25显示了一当纸间的摩擦系数较大的纸被一磨损的送纸辊输送和分离时,分离辊的回复力Ta和阻滞压力Pb之间的关系。至于μp和μr,分别采用数值0.7和1.0。其它的数值和表达式与上述的相同。
如图23中所示显示了在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的Ta和Pb之间的关系,在回复力Ta<900g的范围内,可以看出没有合适的送纸区域。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实现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然而,在图16中显示的本发明的Ta和Pb之间的关系中,有合适的送纸区域。因此,没有受到纸的材料和辊磨损的很大影响,所以可进行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图14和图16之间的合适送纸区域的差别依赖于中间板压力Pa的有/无。
尽管未示出,在第二种早期技术中的回复力和阻滞力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相同。原因是在第二种早期技术中送纸辊的送纸压力通过使输送的纸进入牵引辊的间隙中而从层叠在中间板上的纸释放开。这意味着在分离操作中中间板仍然抵靠在送纸辊上。
也就是说,存在着与第一种早期技术中同样的分离操作,其中在第一种早期技术中中间板压力Pa对分离操作过程中分离辊的回复力Ta和阻滞压力Pb产生影响。因此,在第二种早期技术中回复力和阻滞压力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种早期技术中的相同。
如上所述有关早期技术和本发明之间的合适送纸区域间的差别,与早期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使合适的送纸区域加宽。因此,可实现可靠稳定的送纸的分离操作。
此外,因为该预输送的纸S可临时停止,且中间板70可从送纸辊51(或拾取辊200)回缩,且在该情况下,分离辊53的回复力可施加到纸上,所以在预输送中双输送的纸无疑可回复,从而可获得较高可靠性的送纸。
此外,通过临时停止预输送的纸S,因为在中间板70的压力释放过程中纸的前端位置的偏差可减小到最小,所以从送纸辊51或201和分离辊53之间的辊隙到牵引辊55的距离可缩短。因此,整个装置可制作得更紧凑。
当纸S由牵引辊55输送时,因为中间板70已经从送纸辊51或拾取辊200回缩,所以该对牵引辊55不承受归因于中间板70的压力的输送负载,从而可延长牵引辊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正常状态,因为中间板70已经从送纸辊51或拾取辊200回缩,所以当操作者放纸时,不妨碍放置。当操作者放纸时,因为他可以只将纸的前端靠在邻接板78上,所以放置操作非常容易,从而可减少由于较差的放置而导致的纸阻塞和歪斜输送的发生。
因为中间板70和送纸装置之间的互连操作是通过控制齿轮80实现的,该控制齿轮集成有用于控制中间板70的凸轮80c和两无齿部分80a、80b或者该控制齿轮101集成有凸轮101c和非啮合部分101a、101b,且由于预输送纸的时间、再输送纸的时间、中间板70施加压力以及释放压力的时间由凸轮80c和无齿部分80a、80b的相位角或者是由非啮合部分101a、101b和凸轮101c的相位角来决定,所以几乎不存在导致偏差的因素,从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稳定的送纸和分离操作。
此外,因为送纸辊51或送纸辊201的转动和停止以及中间板70的压力的施加和释放的控制可由用于电磁线圈69的一个ON信号和一个0FF信号来实现,所以控制非常容易且不需要严格的控制精度。
而且,当牵引辊55与分离辊53的驱动轴54同步时,因为该控制由一个牵引离合器60来实现,所以该装置可得以简化,而且因为辊55和轴54可独立于送纸装置的转动来驱动,所以,即使在送纸装置停止的状态,分离辊53的回复力仍可施加到纸上,从而可提供具有较高的双输送防止能力的送纸装置。
当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之间的驱动传递装置可通过采用连接装置,通过转动地将分离辊53的轴54连接于送纸辊支撑轴52来实现,比如用于调整转动方向的单向离合器可省略,从而使送纸装置造价低廉;并且,通过由牵引辊55所牵引的纸来转动地驱动送纸辊51,因为分离辊53的轴54可总是沿回复方向转动,所以可提高分离能力。
此外,在控制齿轮101的非啮合部分101a、101b与送纸驱动多级齿轮100相对时,虽然扭矩限制器62的轻微的转动阻力作用在送纸辊51和分离辊53上,但是这些辊可自由地在两方向上转动。因此,当在送纸部分纸堵塞时,可将堵塞纸在送纸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拉出,从而极大提高了纸堵塞的处理能力。
顺便提及的是,在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控制齿轮80的一周转动由弹簧离合器68来控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而是,例如,可采用一步进马达作为送纸马达M2来控制一周的转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送纸装置和中间板70由送纸马达M1来驱动且牵引辊55和分离辊53由牵引马达M2来驱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而是该驱动力可以从驱动感光鼓12和定影单元22的马达中分配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在分离辊53上提供一个扭矩限制器62来为分离辊53施加预定的朝向与送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扭矩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扭矩限制器62,只要这样的扭矩可施加到分离辊53上。
在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本发明用于多页送纸部分的例子,但是,当然本发明可应用到盒式送纸部分或甲板式(deck)送纸部分。
最后,在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虽然解释了一个根据本发明的送纸装置应用到作为成像装置的复印机上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而是,例如,本发明通过在送纸方向上本发明的送纸装置的下游侧提供一图像读取部分可应用到一图像读取装置上。
权利要求
1.一种送纸装置,包含用于支撑纸的可移动的纸支撑装置;抵靠在所述纸支撑装置所支撑的纸上而沿送纸方向旋转以输送纸的送纸装置;布置在送纸方向上所述送纸装置的下游侧来输送从所述送纸装置送出的纸的输送装置;一用于沿纸的回复方向转动来回复纸使得从所述送纸装置送出的纸分离的分离辊;驱动传递装置,用于在由所述送纸装置从所述纸支撑装置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所述输送装置之前在送纸方向上停止所述送纸装置的旋转,且随后再次沿送纸方向转动所述送纸装置;施压和回缩装置,用于在由所述送纸装置从所述纸支撑装置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送纸输送装置之前,移动使纸压力接触所述送纸装置的所述纸支撑装置来释放所述送纸装置和纸之间的压力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送纸装置从所述纸支撑装置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所述输送装置之前,纸的输送由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来停止,且此后,所述送纸装置和纸之间的压力接触由所述施压和回缩装置移动使纸压力接触所述送纸装置的所述纸支撑装置来释放。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输送装置之前停止纸的时间间隔设定为由所述分离辊将纸回复到所述双输送纸支撑装置上所需要的分离操作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转动所述送纸装置的所述驱动传递装置包含一部分无齿齿轮,一能与所述部分无齿齿轮啮合且与所述送纸装置一起转动的齿轮,且其中所述送纸装置由转动所述部分无齿齿轮来转动和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连接装置,用于机械连接所述送纸装置与分离辊轴,该轴用于转动地支撑所述分离辊来传递由所述驱动传递装置传递的转动力到所述分离辊,以便转动所述送纸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含经过所述送纸装置和所述分离辊轴的滑轮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含一齿轮组,该齿轮组包括一位于所述送纸装置上的连接齿轮,一位于分离辊轴上的分离辊齿轮,及一由所述连接齿轮和所述分离辊齿轮啮合的惰轮。
8.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和回缩装置包含一与所述部分无齿齿轮一起转动的凸轮,一位于所述纸支撑装置上且能与所述凸轮啮合和脱离的凸轮从动件,且其中所述凸轮由所述部分无齿齿轮的转动来转动,使得从所述凸轮从动件上脱离和啮合,从而使由所述纸支撑装置支撑的纸与所述送纸装置压力接触和释放该压力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和回缩装置包含一用于给所述纸支撑装置沿所述支撑装置总是压靠在所述送纸装置上的方向赋予推力的摆动弹簧,且当凸轮与凸轮从动件啮合时,在与所述送纸装置压力接触的所述纸支撑装置上支撑的纸的压力因抵抗该摆动弹簧的推力而释放,且当所述凸轮与所述凸轮从动件脱离时,支撑在纸支撑装置上的纸由于所述弹簧的推力而与所述送纸装置压力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传递装置包含一多级齿轮,该齿轮包括第一和第二扇形齿轮、两可与所述送纸装置一起转动且能与各扇形齿轮啮合的齿轮,且所述送纸装置通过转动所述多级齿轮来转动和停止,且所述送纸装置的转动速度在所述送纸装置停止前后是改变的。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传递装置包含所述的多级齿轮,该多级齿轮包括具有小直径和小角度的第一扇形齿轮和具有大直径和大角度的第二扇形齿轮、所述的包含与所述送纸装置一起转动且与各扇形齿轮啮合的大直径齿轮和小直径齿轮的两齿轮,及位于所述多级齿轮上且不与所述大直径齿轮和小直径齿轮啮合的非啮合部分,且当所述多级齿轮转动时,所述第一扇形齿轮与所述大直径齿轮啮合而以第一速度转动所述送纸装置,从而送出所述纸支撑装置上的纸,在所述的送纸装置由所述的多级齿轮的所述非啮合部分停止之后,所述第二扇形齿轮与所述的小直径齿轮啮合而以高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转动所述送纸装置,从而将纸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驱动传递装置的所述第二扇形齿轮与所述小直径齿轮的啮合而提供的所述送纸装置的所述第二输送速度等于所述送纸装置的送纸速度,其中所述小直径齿轮可转动地集成于所述送纸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纸装置包含一送纸辊,该辊抵靠所述分离辊且将与由所述纸支撑装置所支撑的纸压力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纸装置包含一拾取辊,该辊用于实现与所述纸支撑装置上支撑的纸的压力接触而沿送纸方向送出纸,和一布置在所述拾取辊沿送纸方向的下游侧且与所述分离辊相对的送纸辊。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辊的转动力是从所述送纸辊经过所述送纸装置的转动力传递部件传递来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分别位于所述送纸辊和所述拾取辊上的滑轮,及一连接所述滑轮的驱动带。
1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辊具有用于为所述分离辊施加预定扭矩的扭矩限制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送纸装置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所述分离辊上来驱动所述的分离辊
1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送纸装置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所述分离辊上来驱动所述的分离辊。
20.一种成像装置,包含一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个的送纸装置;用于在从所述送纸装置送出的纸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件。
2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含一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个的送纸装置;用于从所述送纸装置送出的纸上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送纸装置,包括一可移动的用于支撑纸的纸支撑装置,一抵靠着纸支撑装置所支撑的纸且适于沿送纸方向转动而送纸的送纸装置,一布置在沿送纸方向送纸装置的下游侧且适于输送从该送纸装置送出的纸的输送装置,一适于沿纸回复的方向转动来回复从送纸装置送出的纸的分离辊,一用于在由送纸装置从纸支撑装置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输送装置之前在送纸方向上停止送纸装置,且随后再次沿送纸方向转动送纸装置的驱动传递装置,及一用于在由送纸装置从纸支撑装置送出的纸的前端到达送纸输送装置之前,移动使纸靠在送纸装置的纸支撑装置,从而实现释放送纸装置和纸之间的邻接-释放的施压和回缩装置。
文档编号B65H1/14GK1254865SQ99125438
公开日2000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4日
发明者菅毅, 矢野崇史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