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装置和供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08003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贴片装置和供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把如保护膜的压敏粘性片贴到汽车轮上的贴片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把该片层提供给上述贴片装置的供片装置。
背景技术
如汽车上铝制车轮的车轮在其表面贴上保护膜后被装运,从而避免车轮表面擦伤或弄脏。用于保护膜的压敏粘性片由厚度约为20μm到100μ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膜制成。该压敏粘性片的一侧带有厚度约为10μm到30μm的粘性层,其包括丙烯酸或橡胶压敏粘合剂。该粘性层最初覆盖有可去除片层并被其保护。该可去除片在把保护膜敷到粘附体前被剥离下来。由于压敏粘性片特别薄,它们不能保持自身形状,从而在压敏粘性片的贴加操作中很容易产生扭曲和起皱。这样,在实现自动贴片操作中就存在着很大困难,从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技能熟练的工人仍然要手工完成上述贴片操作。然而,近年来,对于把压敏粘性片自动贴到车轮上已经有许多尝试。例如,在(KOKAI)第7-323963号和7-40434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件中披露了这样的系统。
在上述第7-323963号和7-40434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件中披露的系统是包括传送装置的体积庞大并且费用昂贵的系统。这种系统对于某种工件是最优的,从而这种设备仅在把压敏粘性片贴到大批生产的相同类型产品上时是适合的。由于当在生产线上制造的车轮形状和尺寸变化时,上述系统就要求生产线也进行变化,因此很难把上述系统用在同一生产线包括具有不同结构和尺寸车轮的场合。这会导致费用增加和中间停工。因而,当具有不同尺寸或形状的车轮需要在一个生产线上处理时,贴片操作仍然依赖于熟练工人的手工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在贴片操作中的结构紧凑的贴片装置,该装置能容易和有效地把压敏粘性片贴到车轮上,同时成本较低。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把压敏粘性片供应到上述贴片装置上的供片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把压敏粘性片贴到车轮上的贴片装置。该贴片装置包括吸板件、对准轴件和下压件。
吸板件为环形,其外径比车轮轮缘直径小。在该吸板件底面上带有多个吸孔。对准轴件嵌入到车轮的轮毂上,以使吸板件的中心与车轮中心对准。下压件用于把吸到吸板件底面上的压敏粘性片的边缘部压到轮缘上。从而边缘部附着到了轮缘上。另外,下压件可相对于吸板件,沿着环形吸板件的轴向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片装置,该装置把压敏粘性片提供上述贴片装置上,供片装置包括平台件、平台提升件、轴接收件和控制单元。
多个环形压敏粘性片堆放在平台件上。平台提升件把平台件沿着环形压敏粘性片的轴传送。轴接收件接纳贴片装置的对准轴件,以使贴片装置的中心与堆放在平台件上的环形压敏粘性片的中心对准。控制单元控制平台提升件,以把堆放在平台件上压敏粘性片最上边片层的位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其中当贴片装置对准时,在该预定位置,最上边的片层与贴片装置的吸板件的底面接触。


参照附图,从下面描述中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贴片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贴片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图1所示贴片装置的仰视图;图5为在第一实施方案中采用的供片装置的立体图;图6为第二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贴片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图6所示贴片装置的侧视图;图9为图6所示贴片装置的仰视图;以及图10为在第二实施方案中采用的供片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中示出的实施方案来描述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中用于车轮的贴片装置。图2、3和4分别为图1中贴片装置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下面参见图1到图4来描述第一实施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图3中的左半部分示出了沿着图2中X-X线的剖面图。
贴片装置10包括具有例如四个扇形开口11A的覆盖件11,这些四个扇形开口11A沿着覆盖件11的圆周而可转动和对称地布置。也就是说,覆盖件11包括圆形中心区11B、环形外圆周区11C和四个连接区11D。四个连接区11D限定了四个扇形开口11A的两侧,并与圆形中心区11B和环形外圆周区11C连接。另外,四个连接区11D布置成在覆盖件11的中心成十字相交。而且,把手件12固定到穿过覆盖件11中心的一对联接区11D上。
在环形外圆周区11C的下面,侧壁11E成圆筒状沿着环形外圆周区11C的圆周形成。在侧壁11E的外表面,具有预定宽度和高度的压垫13沿着边缘(即整个圆周)固定。也就是说,压垫13成圆筒状布置在环形外圆周区11C外圆环边缘下面。将要在后面描述的是,用压垫13来把压敏粘性片S压在车轮21的轮缘22上。其中该车轮21安装到轮胎20上,从而把片S固定到轮缘22上。因此,压垫13的直径和宽度基本上与轮缘22的相同。另外,压垫13可由具有适当柔性或弹性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例如为聚氨酯橡胶等。需要注意的是,如图3所示,压敏粘性片(保护膜)S的直径等于或大于压垫13的直径。
在覆盖件11下面预定距离,且在压垫13包围的区域内,设有带空气腔14A的吸板14。空气腔14A为环状件,其中心位于覆盖件11的中心上。另外,吸板14的底面14B从压垫13的底端面向下延伸距离“d”。提供了从底面14B穿透进入空气腔14A内部的多个吸孔14C。
如图4所示,吸孔14C有规则地直线对齐,并且是均匀和径向布置。另外,在吸板14的上表面,设有吸气管15,同时吸气导管15A固定在上面。也就是说,吸板14通过吸气管15在箭头“A”方向被抽吸。这样,空气就通过吸孔14C而被抽吸到空气腔14A,从而压敏粘性片S被吸到吸板14的底面14B上。需要注意的是,吸气管15通过形成在覆盖件11上的四个扇形开口11A之一而突出到覆盖件11的上表面上,并通过吸气导管15A与如活塞环压紧器(ring compressor)等的空气抽吸系统(未示出)连接。
在环状吸板14的上表面上,沿着吸板14的圆周设置有环状衬垫16。衬垫16由如海绵状橡胶的柔性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衬垫16的底面与吸板14的上表面接触,同时衬垫16的底面与覆盖件11的环形外圆周区11C底面接触。吸板14的上表面整个结构基本上形成为圆盘形,其中心由对准轴件17上端面牢固地支撑。
例如,对准轴件17的底端部形成为截锥形,从而底端部插入到车轮21的轮毂23上,以使贴片装置10与车轮21对齐。在对准轴件17的上端面中心的吸板14固定处,形成为杆件形式的支撑件17A固定在对准轴件17的轴上并沿着该轴同轴延伸,并穿过覆盖件11的圆形中心区11B。另外,在穿过圆形中心区11B中心的支撑件17A端部固定有螺母17B。在对准轴件17和覆盖件11的圆形中心区11B之间,安装有如螺旋弹簧18的弹性件。螺旋弹簧18对覆盖件11施压,从而使覆盖件11与吸板14和对准轴件17分开(在图3中向上的方向)。另一方面,覆盖件11的向上运动被螺母17B限制,从而当没有外力作用在贴片装置10上时,某个预定距离保持在覆盖件11和吸板14及对准轴件17之间。
下面说明通过使用本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来把片放到车轮上的贴片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下面描述是在如下条件下进行的,即压敏粘性片S已经被吸纳并保持在吸板14上,同时压敏粘性片S的粘性层已经露出。
当贴片装置10靠近车轮21时,通过操作者支撑把手12的操作,对准轴件17的底端部从图1所示的位置插入到车轮21的轮毂23上,于是确定了贴片装置10与车轮21的对准位置。当贴片装置10更靠近车轮21时,吸板14的底面14B与车轮21接触。也就是说,底面14B首先与车轮21的隆起部接触,该隆起部一般在轮缘22和轮毂23之间。此时,已经吸纳在吸板14底面14B上的压敏粘性片S夹在车轮21的隆起部和底面14B之间,同时压敏粘性层压在隆起部上,从而压敏粘性片S粘到车轮21的隆起部上。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压垫13与轮缘22不接触。也就是说,距离“d”预先设定在这样的值,即使底面14B已经与车轮21接触,也足以使压垫13不与轮缘22接触。
当操作者进一步朝车轮21来压贴片装置10时,螺旋弹簧18和衬垫16被压缩,从而覆盖件11和固定在其中的压垫13也被压。此时,压垫13与轮缘22接触,从而压敏粘性片S的边缘部分夹在轮缘22和压垫13之间,因此压敏粘性片S的压敏粘性层压在轮缘22上,同时压敏粘性片S的边缘部分粘在轮缘22上。当贴片装置10被提升时,由于压敏粘性片S已经附着在车轮21上,已经吸纳在吸板14的底面14B上的压敏粘性片S就从底面14B上剥离开。
如上所述,利用本实施方案贴片装置10的附着操作就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从吸气管15中抽吸空气可停顿一会儿,以使压敏粘性片S从吸板14的底面14B上剥离下来。
图5为供片装置的立体图,其中的供片装置存放了大量的压敏粘性片,同时该装置还把压敏粘性片依次地提供给本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上。
供片装置100的整个部分由基座件101来支撑。圆筒支撑件102设置在基座件101的中心。在圆筒支撑件102的内部,具有沿着圆筒支撑件102轴同轴延伸的滚珠丝杠103。滚珠丝杠103的底端通过电力传输104与如步进电机的驱动电机105联接,从而滚珠丝杠103可围绕着轴转动。每个环状压敏粘性片S为包括基片、粘性层和可去除片并依此顺序的叠加层,并堆放在圆台106上,其中每个基片朝上。圆台106由例如十字形支撑件107所支撑。十字形支撑件107的中心与滚珠丝杠103配合。在圆筒支撑件102的侧壁上,四个开口108沿着圆筒支撑件102的轴以规则的间隔在圆周上形成,从而十字形支撑件107的四个径向延伸臂经过这四个开口108而从圆筒支撑件102的内部伸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当滚珠丝杠103在驱动电机105作用下转动时,十字形支撑件107可沿着滚珠丝杠103的轴向上或向下平移,同时四个开口108限制了十字形支撑件107的转动。
另外,传感器支撑件109设置在基座件101上。传感器支撑件109固定到基座件101上并基本上与圆筒支撑件102的轴平行布置。在传感器支撑件109的上端,设有传感器110,该传感器110可探测堆叠于圆台106上压敏粘性片S中的顶片的位置。传感器110的一个实例为光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光接收器和光发射器对,并位于压敏粘性片S应当吸纳在贴片装置10的吸板14上的高度。也就是说,根据来自传感器110的信号,供片装置100的控制单元115控制着驱动电机105,从而堆放在圆台106上压敏粘性片S最上面的压敏粘性层的顶部始终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例如,通过接收到从物体反射而发出的光,传感器110探测到距位于传感器前方物体的距离,从而确定顶片的位置。
贴片装置10的对准轴件17经过形成在圆筒支撑件102上端面的开口111而嵌入在圆筒支撑件102的内部,从而使贴片装置10与供片装置100对齐。另外,此时,吸板14的底面14B与压敏粘性片S接触,同时该压敏粘性片S被吸纳并附着在其上。当贴片装置10提升时,只有最上边的压敏粘性片S吸纳在底面14B上,并从而提供给贴片装置10。需要注意的是,在圆筒支撑件102的上端,一对膜片件112关于圆筒轴对称地设置。该膜片件具有柔性,可避免通过吸板14吸纳两个或更多的压敏粘性片S。操作者从压敏粘性片S上剥离出可去除片,并在把压敏粘性片S附着在吸板14上后,把压敏粘性片S的粘性层露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当压敏粘性片S附着到吸板上时,操作者可剥离出可去除片。另外,已经被剥离的压敏粘性片牢固地附着在吸纳板上,通过把对准轴件嵌入到轮毂内,很容易实现贴片装置的对准,从而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操作者进行贴加操作,压敏粘性片也能轻易地贴加到车轮上的正确位置上,同时粘性片不会有任何扭曲或起皱。另外,由于压垫把该片层压到轮缘上,压敏粘性片牢固地贴加在车轮上。
另外,第一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可与供片装置一起使用,从而压敏粘性片能容易附着到贴片装置上。而且,供片装置在适当位置不断地和自动地提供压敏粘性片,于是贴加操作可有效率地进行。
下面参见图6到9来描述应用本发明的汽车车轮的贴片装置的第二实施方案。
图6为第二实施方案贴片装置的立体图。图7到图9分别为图6中贴片装置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图8的左半部分示出了沿图7中X-X线的剖面图。另外,吸孔14C仅部分示出。
第二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中贴片装置10的结构类似,所不同的是,与把压敏粘性片S压到轮缘22上有关的结构和把贴片装置10’固定到车轮21上的方式。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相同部件用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相同标号来表示,而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第二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中,例如,八个压辊30替代了压垫13。也就是说,侧壁11E在环形外圆周区11C沿着其圆周设置,而在侧壁11E上,以规则间隔固定有压辊30。另外,每个压辊30的转动轴相对于环形外圆周区11C径向取向。像在第一实施方案中那样,压辊30用于对压敏粘性片施压并将其粘接到车轮21的轮缘22上。这样,每个压辊30的宽度近似等于轮缘22的宽度。另外,每个压辊最低位置和吸板14的底面14B位置以预定距离“d”分开,从而吸纳并附着到底面14B上的压敏粘性片S的一部分在附着到其他部件前贴到车轮21上。
对准轴件17通过支撑件17A而连接到覆盖件11上。该支撑件17A和覆盖件11通过利用螺母17B而可转动地配合。也就是说,覆盖件11和贴片装置10’的压辊30围绕支撑件17A的轴,相对于吸板14和对准轴件17而转动。
另外,杆件31设置在吸板14的空气腔14A和对准轴件17之间。当通过抓握把手件12转动覆盖件11时,杆件31为固定吸板14位置的辅助元件,同时该杆件31与对准轴件17平行布置。也就是说,杆件31嵌入到一个突耳孔(未示出)上,这些突耳孔围绕着轮毂23设置,用来在对准轴件17嵌入到车轮21的轮毂23上时,把车轮21固定到轴上,从而限制吸板14的转动运动。
下面说明通过把本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把压敏粘性片S贴到车轮21上的贴加操作。首先,通过使用对准轴件17和杆件31,贴片装置10’与车轮21对准,然后吸板14的底面14B与车轮21接触。当把手件12被下压时,设置在覆盖件11和吸板14之间的衬垫16和螺旋弹簧18被挤压,从而覆盖件11向下移动。这样,压辊30借助于压敏粘性片S而与轮缘22接触。接着,转动把手件12,从而使覆盖件11和压辊30围绕对准轴件17转动。结果,压敏粘性片S的圆周部夹在压辊30和轮缘22之间,从而压敏粘性片S贴到了轮缘22上。然后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类似,贴片装置10’提升,同时粘接到车轮21上的压敏粘性片S从吸板14上剥离下来。
另外,如上所述,当贴片装置10’包括杆件31时,通过使用杆件31和对准轴件17,吸板14牢固地固定到车轮21上,从而通过不让吸板14转动,可避免在转动压辊30时可能产生的压敏粘性片S的扭曲和起皱。另外,由于贴片装置10’已经牢固地固定到车轮21上,从而在稳定条件下可实现上述转动操作。
图10示出了用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的供片装置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案中的供片装置100’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的供片装置100采用的结构类似,从而下面只描述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结构不同的结构。另外,对于那些与第一实施方案共同的部件用相同标号表示。
由于第一实施方案的贴片装置10’具有与对准轴件17分开的杆件31,则形成在供片装置100’的圆筒支撑件102上端面上的开口具有两个结构。也就是说,在圆筒113内部具有圆筒114,其中圆筒113内径比圆筒114的外径相对较大。对准轴件17插入到圆筒114,同时杆件31插入到圆筒113和圆筒114之间的空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效果。
虽然在这里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很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许多改型和变化。
本发明涉及的主题包含在第2002-230887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件(在2002年8月8日申请)中,该文件内容在这里全部参照引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把压敏粘性片贴到车轮上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板件,其为环形,其外径比所述车轮轮缘直径小,同时该吸板件底面上带有多个吸孔;对准轴件,其嵌入到所述车轮的轮毂上,以使所述吸板件的中心与所述车轮中心对准;以及下压件,用于把吸到所述底面上的所述压敏粘性片的边缘部压到所述轮缘上,同时该下压件可相对于所述吸板件,沿着所述环形吸板件的轴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下压件附着到其上的覆盖件和附着到所述覆盖件上的把手件,其中所述吸板件固定到所述对准轴件上,同时所述对准轴件支撑在所述覆盖件上,并可相对于所述覆盖件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通过利用所述把手件,在所述轴向移动所述下压件,所述下压件可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所述吸板件的所述底面与所述车轮接触,同时所述下压件与所述轮缘隔开,而在第二位置,所述下压件通过使用所述把手件,沿所述轴向移动,而与所述轮缘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压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吸板件外侧的圆环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压件可围绕轴相对于所述吸板件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压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吸板件外侧的多个辊子,当所述吸板件的中心与所述车轮中心对准时,所述辊子可沿着所述轮缘转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入到所述车轮突耳孔内的杆件,所述突耳孔用于把所述车轮固定到轴上,其中所述吸板件固定到所述杆件和所述对准轴件上,从而当所述下压件转动时,所述吸板件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车轮固定。
8.一种供片装置,该装置把压敏粘性片供给到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片装置包括平台件,多个环形压敏粘性片堆放在该平台件上;平台提升件,用于沿着所述环形压敏粘性片的轴传送所述平台件;轴接收件,用于接纳所述贴片装置的对准轴件,以使所述贴片装置的中心与堆放在所述平台件上的所述环形压敏粘性片的中心对准;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平台提升件,以把堆放在所述平台件上所述压敏粘性片最上边片层的位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其中当所述贴片装置对准时,在该预定位置,所述最上边的片层与所述贴片装置的吸板件底面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把压敏粘性片贴到车轮上的贴片装置。该贴片装置包括吸板件、对准轴件和下压件。吸板件为环形,其外径比车轮轮缘直径小。在该吸板件底面上带有多个吸孔。对准轴件嵌入到车轮的轮毂上,以使吸板件的中心与车轮中心对准。下压件用于把吸到吸板件底面上的压敏粘性片的边缘部压到轮缘上。从而边缘部附着到了轮缘上。另外,下压件可相对于吸板件,沿着环形吸板件的轴向移动。
文档编号B29C65/78GK1480389SQ0314973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8日
发明者前田毅 申请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