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94978发布日期:2023-12-27 10:30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注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


背景技术:

1、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具结构,从而能够使模具具有不同功能效果。

2、塑胶产品中经常会遇到不能垂直分型出模的结构如扣位、侧孔等,此时则需要设计模具的行位机构辅助分型出模,但现有的模具行位机构一般采用斜顶结构,其主要包括斜顶,斜顶放置于一个固定不动的模板的斜孔中,当模具前后模垂直分型时,对斜顶施加垂直向上的力,斜顶在斜孔的限制和导向作用下,斜顶既作垂直运动,又作水平运动(合成运动为斜向运动),从而使得设置于斜顶端部的斜顶入子脱离扣位等,由于上述结构主要是靠斜顶和设置于模板中的斜孔配合实现前后模分型,其加工精度要求高,斜孔加工难度大,容易造成斜顶运动不畅而卡死,同时由于斜顶既作垂直运动将产品顶出模仁,又作水平运动使斜顶入子脱出扣位等,由于斜顶的倾斜角度不能太大,很多时候在产品上端已顶离模仁时,但斜顶入子还未脱出扣位,此时若斜顶继续运动,则容易产生产品粘模现象,造成产品拉伤,此外,该结构由于斜顶需要将产品斜向顶出,斜顶长度长,斜顶强度差,容易造成斜顶入子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能够解决内缩行位只能将需要移动的行位向内移动,无法解决市场上内缩后还有扣位的产品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包括上模具、下模具、第一抵接块、第二抵接块、限位块,所述上模具设置于所述下模具上端,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之间设置有注塑腔,所述注塑腔内部设置有注塑模芯,所述下模具侧部设置有让位部,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让位部的左右两端,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地接块与所述第二抵接块之间,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与所述注塑模芯抵接,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块呈t形设置,所述限位块连接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上端设置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行位座之间设置有导柱槽,所述导柱槽倾斜设置,所述导柱槽内安装有斜导柱,所述行位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设置有铲基。

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限位块两端设置有销钉,所述销钉可在滑动槽内滑动。

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滑动块两侧设置有滑块,所述凹槽与所述滑块配合使用,所述凹槽的横切面呈“凹”字形,所述滑块的横切面呈“凸”字形。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内侧、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梯台,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第二梯台,所述第一梯台与所述第二梯台配合使用。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外侧、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压块,所述限位压块安装于所述让位部内,所述限位压块与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外侧或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外侧抵接,所述限位压块内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延伸至所述下模具内。

7、作为优选,所述行位座两侧、所述铲基两侧设置有行位压条,所述行位压条上设置有至少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固定螺栓。

8、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具与所述注塑模芯之间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用于将所述注塑模芯卡住,所述基板一端延伸至所述让位部内,所述基板延伸至所述让位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抵接。

9、作为优选,所述行位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铲基靠近所述行位座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行位座倾斜的角度与所述铲基倾斜的角度相同。

10、作为优选,所述注塑模芯的注塑口延伸至所述让位部内,所述注塑模芯上端开口设置,所述注塑模芯与所述上模具组成注塑腔,所述注塑模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下模具上。

11、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具上、所述下模具上均设置有多个定位孔。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包括上模具、下模具、第一抵接块、第二抵接块、限位块,所述上模具设置于所述下模具上端,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之间设置有注塑腔,所述注塑腔内部设置有注塑模芯,所述下模具侧部设置有让位部,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让位部的左右两端,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地接块与所述第二抵接块之间,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与所述注塑模芯抵接,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块呈t形设置,所述限位块连接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上端设置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行位座之间设置有导柱槽,所述导柱槽倾斜设置,所述导柱槽内安装有斜导柱,所述行位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设置有铲基,本发明在使用时,将上模具与下模具进行开模之后,斜导柱带动限位块向右移动,在限位块的带动下,第一抵接块、第二抵接块向中间移动,当限位块运动至一定位置后,可将让位部内形成一定的注塑腔,可在注塑腔内进行二次注塑,即可实现内缩行位二次运动注塑,且本发明的限位块可防止第一次注塑时注塑模芯移动,对注塑模芯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本发明的限位座可对限位块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限位块移动时,限位块、行位座一起向右移动,且本发明的压块可对斜导柱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在第一次注塑时,斜导柱移动,当二次运动注塑时,将压块与铲基移除。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下模具、第一抵接块、第二抵接块、限位块,所述上模具设置于所述下模具上端,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之间设置有注塑腔,所述注塑腔内部设置有注塑模芯,所述下模具侧部设置有让位部,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让位部的左右两端,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地接块与所述第二抵接块之间,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分别与所述注塑模芯抵接,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块呈t形设置,所述限位块连接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上端设置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行位座之间设置有导柱槽,所述导柱槽倾斜设置,所述导柱槽内安装有斜导柱,所述行位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设置有铲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限位块两端设置有销钉,所述销钉可在滑动槽内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块侧部、所述第二抵接块侧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滑动块两侧设置有滑块,所述凹槽与所述滑块配合使用,所述凹槽的横切面呈“凹”字形,所述滑块的横切面呈“凸”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内侧、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梯台,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第二梯台,所述第一梯台与所述第二梯台配合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外侧、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压块,所述限位压块安装于所述让位部内,所述限位压块与所述第一抵接块的外侧或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外侧抵接,所述限位压块内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延伸至所述下模具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座两侧、所述铲基两侧设置有行位压条,所述行位压条上设置有至少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固定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与所述注塑模芯之间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用于将所述注塑模芯卡住,所述基板一端延伸至所述让位部内,所述基板延伸至所述让位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座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铲基靠近所述行位座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行位座倾斜的角度与所述铲基倾斜的角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芯的注塑口延伸至所述让位部内,所述注塑模芯上端开口设置,所述注塑模芯与所述上模具组成注塑腔,所述注塑模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下模具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上、所述下模具上均设置有多个定位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缩行位的注塑结构,涉及注塑领域,本发明在使用时,将上模具与下模具进行开模之后,斜导柱带动限位块向右移动,在限位块的带动下,第一抵接块、第二抵接块向中间移动,当限位块运动至一定位置后,可将让位部内形成一定的注塑腔,可在注塑腔内进行二次注塑,即可实现内缩行位二次运动注塑,且本发明的限位块可防止第一次注塑时注塑模芯移动,对注塑模芯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本发明的限位座可对限位块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限位块移动时,限位块、行位座一起向右移动,且本发明的压块可对斜导柱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在第一次注塑时,斜导柱移动,当二次运动注塑时,将压块与铲基移除。

技术研发人员:赵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艾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