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5284发布日期:2023-11-23 00:4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1、塑料制件因自身造型的问题,在被顶出机构顶出时产品仍包夹在顶出机构上,造成取件困难,因此需要设置二次顶出机构。二次顶出设计能够让模具顶出动作顺畅化,对于顶出行程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在产品上的作用力,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传统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采用单顶针板,在普通的一次顶出基础上配合其他模具机构(例如弹簧)来实现二次顶出动作,顶出整体性差,顶出效果不佳。

2、为此,公开号为cn217993389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注塑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辊、一次顶出板、二次顶出板、限位板,多个一次顶针及多个二次顶针,顶辊用于接收顶出力呈移动布置,顶辊贯穿一次顶出板、限位板和二次顶出板,顶辊用于顶出一次和二次顶出板,限位板用于限制一次顶出板继续顶出;一次顶针内端与一次顶出板呈连接布置,第一顶针的外端与模具槽呈对应且连通布置,二次顶针内端与二次顶出板呈连接布置,第二顶针的外端与模具槽呈对应且连通布置。一次顶出时,顶辊促使各个一次顶针和各个二次顶针同步呈顶出状态,二次顶出时,一次顶针呈停止移动,二次顶针继续呈顶出状态;联动顶出成型产品,便于产品快速脱模,提高顶出效果。

3、但是这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在使用时仍存在不足之处,其二次顶出的行程距离不能根据产品的厚度进行调节,导致二次顶出机构的适用性不够理想,增加模具的研发及使用成本。因此,需要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安装座、导向座、导向柱、连接座、分离座、驱动推杆、一次顶座、翘块、抵压座、二次顶座、一次顶杆和二次顶杆,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对称固定有两个导向座,两个所述导向座的外端之间固定有连接座,所述导向座的外侧设有贯穿连接座和分离座的导向柱,所述安装座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推杆,所述驱动推杆的活动杆贯穿安装座后与一次顶座固定,所述一次顶座的外侧转动支撑有两组翘块,所述翘块的外侧依次设有抵压座和二次顶座,所述一次顶座的外侧固定有依次贯穿抵压座、二次顶座和连接座的一次顶杆,所述一次顶杆的外端与分离座固定,所述分离座的外侧固定有贯穿连接座并伸入分离座中的二次顶杆;

4、所述导向座的端部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限位端设有竖向面和导向斜面;

5、所述翘块的部分板体滑动限制在导向槽中,所述翘块为自身长度能够调节的组合式翘块。

6、进一步地,上述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中,所述抵压座和二次顶座焊接固定,且所述抵压座和二次顶座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导向座相抵。

7、进一步地,上述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中,所述一次顶座对称设有两组耳板,所述翘块活动安装在对应的耳板上。

8、进一步地,上述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中,所述翘块包括第一块体、第二块体和调节杆件,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之间共同安装有调节杆件,所述调节杆件包括转杆、螺母、限位环和螺杆,所述转杆的一端设有螺母,另一端经限位环与螺杆连接,所述第一块体中开设有便于转杆、螺母及限位环活动的活动转槽,所述第二块体中开设有与螺杆配合的螺杆槽。

9、进一步地,上述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中,所述第一块体的外侧设有与耳板配合的凸轴,且凸轴的位置位于导向槽的外侧区域。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主要由安装座、导向座、导向柱、连接座、分离座、驱动推杆、一次顶座、翘块、抵压座、二次顶座一次顶杆和二次顶杆构成,通过在导向座中设置导向槽、竖向面和导向斜面,以及将翘块设计为自身长度能够调节的组合式翘块,使得二次顶出的行程距离能够根据产品的厚度进行调节,提高二次顶出机构的适用性,降低模具的研发及使用成本。

12、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导向座、导向柱、连接座、分离座、驱动推杆、一次顶座、翘块、抵压座、二次顶座、一次顶杆和二次顶杆,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对称固定有两个导向座,两个所述导向座的外端之间固定有连接座,所述导向座的外侧设有贯穿连接座和分离座的导向柱,所述安装座的另一侧安装有驱动推杆,所述驱动推杆的活动杆贯穿安装座后与一次顶座固定,所述一次顶座的外侧转动支撑有两组翘块,所述翘块的外侧依次设有抵压座和二次顶座,所述一次顶座的外侧固定有依次贯穿抵压座、二次顶座和连接座的一次顶杆,所述一次顶杆的外端与分离座固定,所述分离座的外侧固定有贯穿连接座并伸入分离座中的二次顶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座和二次顶座焊接固定,且所述抵压座和二次顶座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导向座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顶座对称设有两组耳板,所述翘块活动安装在对应的耳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翘块包括第一块体、第二块体和调节杆件,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之间共同安装有调节杆件,所述调节杆件包括转杆、螺母、限位环和螺杆,所述转杆的一端设有螺母,另一端经限位环与螺杆连接,所述第一块体中开设有便于转杆、螺母及限位环活动的活动转槽,所述第二块体中开设有与螺杆配合的螺杆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体的外侧设有与耳板配合的凸轴,且凸轴的位置位于导向槽的外侧区域。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安装座、导向座、导向柱、连接座、分离座、驱动推杆、一次顶座、翘块、抵压座、二次顶座、一次顶杆和二次顶杆,安装座通过导向座与连接座固定,导向座的外侧设有导向柱,驱动推杆的活动杆与一次顶座固定,一次顶座的外侧转动支撑有两组翘块,翘块的外侧依次设有抵压座和二次顶座,一次顶座的外侧固定有一次顶杆,分离座的外侧固定有二次顶杆。本技术通过在导向座中设置导向槽、竖向面和导向斜面,以及将翘块设计为自身长度能够调节的组合式翘块,使得二次顶出的行程距离能够根据产品的厚度进行调节,适用性高,利于降低模具的研发及使用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沈为飞,卢嘉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煜明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