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2638发布日期:2023-03-29 14:3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排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


背景技术:

2.余热锅炉,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废气、废料或废液中的余热及其可燃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锅炉。具有烟箱、烟道余热回收利用的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燃煤锅炉也称为余热锅炉,余热锅炉通过余热回收可以生产热水或蒸汽来供给其它工段使用,余热锅炉的污水中也可以进行再次余热回收,避免余热资源浪费,现有的排污系统功能单一,设计简单,在余热锅炉排污回收中只能回收少量余热资源,使得大量余热资源被浪费,如何发明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来改善这些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旨在改善在余热锅炉排污回收中只能回收少量余热资源,使得大量余热资源被浪费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包括排污机构。
5.所述排污机构包括排污膨胀器、蒸汽热回收器和废水热回收器,所述排污膨胀器的一侧安装有进污管,所述排污膨胀器的另一侧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蒸汽热回收器,所述排污膨胀器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所述废水热回收器,所述废水热回收器包括第一机壳、内箱体、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导热片、固定架和第二出水管,所述内箱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机壳内,所述固定架用于对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内箱体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机壳并贯穿所述内箱体,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于所述内箱体一侧并贯穿所述第一机壳,所述导热片贯穿安装于所述内箱体,所述导热片设置有多组,所述第二出水管安装于所述第一机壳底部,所述第一机壳与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均设有电磁阀。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蒸汽热回收器包括第二机壳、中空板、喷头、出气管、第三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排气管贯穿所述第二机壳,所述中空板连通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所述出气管连通安装于所述中空板表面,所述喷头安装于所述中空板下端,所述出气管安装于所述第二机壳一侧,第二进水管安装于所述第二机壳,所述第三出水管安装于所述第二机壳下端,所述第三出水管设置有电磁阀。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喷头上设置有气孔。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喷头在所述中空板表面均匀分布。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排污机构还包括有尾气吸收组件,所述蒸汽热回收器通过出气管连通所述尾气吸收组件。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尾气吸收组件包括第三机壳、电机、转动轴、连通板、喷嘴、水管和第四出水管,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三机壳,所述转动轴转动安装于
所述第三机壳,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电机传动,所述连通板安装于所述转动轴下端,所述水管连通安装于所述连通板一侧,所述水管贯穿于第三机壳,所述水管连接外部进液装置,所述喷嘴连通安装于所述连通板下端,所述第四出水管安装于所述第三机壳下端,所述第四出水管设置有电磁阀。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管设置为塑胶软管。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板设置为十字形。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为正反转电机。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使用时,将污水通过进污管通入排污膨胀器,污水在排污膨胀器内绝热膨胀分离为热蒸汽和热废水,热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废水热回收器,废水热回收器内安装有内箱体,内箱体通过第一进水管进入冷水,内箱体安装有导热片,内箱体与导热片为铜铝复合材质,内箱体内的冷水通过内箱体和导热片吸收热废水的热量,并通过装有电磁阀的第二出水管进行回收使用。热蒸汽通过排气管通入蒸汽热回收器内的中空板,中空板内的热蒸汽通过喷头喷向蒸汽热回收器里的吸收热量的吸热水,吸收热量的吸热水通过安装有电磁阀的第三出水管进行回收使用,不溶于水的废气通过出气管进入尾气吸收组件,尾气吸收组件通过连接外部进液装置对废气进行吸附处理,该液体是可以吸附废气有害气体的液体,被吸附的废气通过第四出水管排出。该排污系统结构功能完整,可以增强回收余热效果,避免大量余热被浪费。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废水热回收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00-排污机构;110-排污膨胀器;111-进污管;112-排气管;113-排水管;120-蒸汽热回收器;121-第二机壳;122-中空板; 123-喷头;124-出气管;125-第三出水管;126-第二进水管;130-尾气吸收组件;131-第三机壳;132-电机;133-转动轴;134-连通板; 135-喷嘴;136-水管;137-第四出水管;140-废水热回收器;141-第一机壳;142-内箱体;143-第一进水管;144-第一出水管;145-导热片;146-固定架;147-第二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余热锅炉排污系统包括排污机构100。
24.请参阅图2-图4,排污机构100包括排污膨胀器110、蒸汽热回收器120和废水热回收器140,排污膨胀器110的一侧安装有进污管111,排污膨胀器110的另一侧安装有排气管112,排气管112连接蒸汽热回收器120,排污膨胀器110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113,排水管 113连接废水热回收器140,废水热回收器140包括第一机壳141、内箱体142、第一进水管143、第一出水管144、导热片145、固定架 146和第二出水管147,内箱体142设置于第一机壳141内,固定架 146用于对第一机壳141与内箱体142进行固定,固定架146设置有多组,第一进水管143连通第一机壳141并贯穿内箱体142,第一出水管144连通于内箱体142一侧并贯穿第一机壳141,导热片145贯穿安装于内箱体142,导热片145设置有多组,内箱体142与导热片 145为铜铝复合材质,第二出水管147安装于第一机壳141底部,第一机壳141与排水管113连通,第一出水管144和第二出水管147 均设有电磁阀。
25.蒸汽热回收器120包括第二机壳121、中空板122、喷头123、出气管124、第三出水管125和第二进水管126,排气管112贯穿第二机壳121,中空板122连通安装于排气管112,出气管124连通安装于中空板122表面,喷头123安装于中空板122下端,喷头123 在中空板122表面均匀分布,喷头123上设置有气孔,出气管124 安装于第二机壳121一侧,第二进水管126安装于第二机壳121,第三出水管125安装于第二机壳121下端,第三出水管125设置有电磁阀,排污机构100还包括有尾气吸收组件130,蒸汽热回收器120通过出气管124连通尾气吸收组件130,尾气吸收组件130包括第三机壳131、电机132、转动轴133、连通板134、喷嘴135、水管136和第四出水管137,电机132安装于第三机壳131,电机132为正反转电机,转动轴133转动安装于第三机壳131,转动轴133与电机132 传动,连通板134安装于转动轴133下端,连通板134设置为十字形,水管136连通安装于连通板134一侧,水管136贯穿于第三机壳131,水管136连接外部进液装置,水管136设置为塑胶软管,喷嘴135 连通安装于连通板134下端,第四出水管137安装于第三机壳131 下端,第四出水管137设置有电磁阀。
26.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污水通过进污管111通入排污膨胀器110,污水在排污膨胀器110内绝热膨胀分离为热蒸汽和热废水,热废水通过排水管113进入废水热回收器140,废水热回收器140内安装有内箱体142,内箱体142通过第一进水管143进入冷水,内箱体142安装有导热片145,内箱体142与导热片145为铜铝复合材质,内箱体 142内的冷水通过内箱体142和导热片145吸收热废水的热量,并通过装有电磁阀的第二出水管147进行回收使用。热蒸汽通过排气管 112通入蒸汽热回收器120内的中空板122,中空板122内的热蒸汽通过喷头123喷向蒸汽热回收器120里的吸收热量的吸热水,吸收热量的吸热水通过安装有电磁阀的第三出水管125进行回收使用,不溶于水的废气通过出气管124进入尾气吸收组件130,尾气吸收组件130 通过连接外部进液装置对废气进行吸附,该液体是可以吸附废气有害气体的液体,被吸附的废气通过第四出水管137排出。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