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5100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煤粉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粉燃烧器,包括管状壳体,管状壳体的后端开设进风口,管状壳体的前端设有火焰罩,火焰罩前端开设喷火口,火焰罩沿出风方向依次由渐扩部、过渡部和渐缩部构成;管状壳体内安装点火棒,点火棒的外周安装第四套,第四套的外周安装第三套管,第三套管的外周安装第二套管,第二套管的后部外周安装进煤器,进煤器的进煤口位于管状壳体外。它无须烘炉,点火燃烧时就能达到本体的最大功率。它也无须依靠一个高温且体积庞大的炉体来维持炉内温度,从而确保火焰持续剧烈燃烧,从而,能在任何工况下使煤粉充分燃烧。它的体积与功率比值高于现有所有煤粉燃烧装置。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专利说明】煤粉燃烧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粉燃烧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煤粉燃烧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体积庞大且沉重,难以运输和安装,2燃烧效果不理想,煤粉燃烧不够充分。现有的煤粉燃烧装置体积庞大、沉重的原因在于,为了防止燃烧装置被高温烧毁,其内部设置有由耐火砖构成的厚厚的耐火层;燃烧不理想的原因是,一方面,助燃风在喷火口处温度降低,从而,降低了火焰的温度,另一方面,助燃风为直线流动,将大量未充分燃烧的煤粉直接吹出燃烧装置外。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粉燃烧器,它内部无须安装耐火层,可大幅减小体积和重量,便于运输和安装;另外,它可利用助燃风自行散热和充分搅动煤粉,确保燃烧效果,从而,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煤粉燃烧器,包括管状壳体,管状壳体的后端开设进风口,管状壳体的前端设有火焰罩,火焰罩前端开设喷火口,火焰罩沿出风方向依次由渐扩部、过渡部和渐缩部构成;管状壳体内安装点火棒,点火棒的外周安装第四套,第四套的外周安装第三套管,第三套管的外周安装第二套管,第二套管的后部外周安装进煤器,进煤器的进煤口位于管状壳体外;管状壳体内安装风机,风机位于进煤器后方;第四套与第三套管之间构成第一风腔,第三套管和第二套管之间构成输煤腔。
[0005]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周安装第一导风罩,第一导风罩为渐扩管形,第一导风罩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内,第一导风罩的出风口与火焰罩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或火焰罩内,第一导风罩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周安装第二导风罩,第二导风罩为渐扩管形,第二导风罩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内,第二导风罩的出风口与火焰罩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或火焰罩内,第二导风罩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β,β>α,第二导风罩位于第一导风罩与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周安装第一套管,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构成第二风腔,第二风腔的前部设有环形挡风板,环形挡风板上有数个通风孔,数个通风孔以第四套为中心呈圆形分布,第二套管位于第一导风罩内。所述α小于80度。所述过渡部侧壁的母线是直线。所述过渡部是侧壁的母线是弧线。
[000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虽体积小,但内腔大,便于火焰剧烈燃烧。它无须烘炉,点火燃烧时就能达到本体的最大功率。它也无须依靠一个高温且体积庞大的炉体来维持炉内温度,从而确保火焰持续剧烈燃烧,从而,能在任何工况下使煤粉充分燃烧。它的体积与功率比值高于现有所有煤粉燃烧装置。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发明所述煤粉燃烧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0008]附图标记:1管状壳体2风机3风机固定座4风机叶片5第一套管6输煤通孔7第四套管8蜗壳进煤器9进煤口 10第一导风罩11第二导风罩12火焰罩14第一固定杆15第二固定杆16螺旋叶片17点火棒18第三套管19第二套管20环形挡风板21通风孔22进风口 23喷火口 24渐扩部25过渡部26渐缩部27第一风腔28输煤腔29第二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包括管状壳体I。管状壳体I的后端开设进风口 22,管状壳体I的前端设有火焰罩12,火焰罩12前端开设喷火口 23。火焰罩12沿出风方向依次由渐扩部24、过渡部25和渐缩部26构成,以便助燃风经火焰罩12时,可沿火焰罩12的内壁形成如图1中虚线所示的回流风,一方面,可吸收火焰罩12内的热量,为火焰罩12散热降温,另一方面,回流风可将未燃烧的煤粉充分搅动打散,防止其直接吹出火焰罩12外,从而,使煤粉与助燃烧风中的氧气充分燃烧。如图2所示,管状壳体I内安装点火棒17,点火棒17的外周安装第四套7,第四套7的外周安装第三套管18。第三套管18的出风口与第四套7之间设有数块螺旋叶片16。第三套管18的外周安装第二套管19,第二套管19的后部外周安装进煤器,进煤器的进煤口 9位于管状壳体I外。煤粉和送煤粉的风混合后可经进煤器将进入第二套管19内。管状壳体I内安装风机2,风机2位于进煤器后方。第四套7与第三套管18之间构成第一风腔27,第三套管18和第二套管19之间构成输煤腔28。风机2提供的助燃风一方面经输煤腔28直线吹入火焰罩12内,另一方面,先沿第二套管19和管状壳体I之间的空间吹至火焰罩12,再沿火焰罩12的内壁在点火棒17形成回流风。如图3所示,数块螺旋叶片16以第四套7为中心呈圆形排布。螺旋叶片16可将输煤腔28吹出的风沿第四套7的轴线旋转,可对煤粉起搅动作用,使煤粉与助燃风充分混合。如图1所示,所述过渡部25侧壁的母线是直线,即过渡部25为直管状,即过渡部25的内壁为圆弧面。所述过渡部25是侧壁的母线是弧线,即过渡部25的内壁是向外凸的球面。过渡部25与渐缩部26和渐扩部24之间可采用圆滑过渡,以使气流回转更加顺畅。如图1所示,所述过渡部25的长度是Hl,渐缩部26的长度是H2,当5H2 ^ Hl ^ 3H2时,其火焰罩12使气流产生旋转的回流效果最好。
[0010]工作原理:
初期:启动风机2的同时蜗壳进煤器8向第一风腔27内供煤粉,第一风腔27喷出的助燃风和输煤腔28喷出的煤粉在点火棒17点火作用,剧烈燃烧和爆炸形成火焰,火焰罩12处吹来的回流风,在输煤腔28出口附近旋转,将未燃尽的煤粉打散,使其与助燃风充分混
口 ο [0011]正常运行:初期点火后,由于火焰罩12内始终有火焰,因此,输煤腔28和第一风腔27供煤粉和助燃风可维持火焰燃烧,另外,由火焰罩12来的回流风,对火焰罩12散热的同时可完成助燃风的自身预热,预热后的助燃风不会降低火焰的温度,能促进火焰剧烈燃烧。
[0012]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一导风罩10,第一导风罩10为渐扩管形,第一导风罩10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12内,第一导风罩10的出风口与火焰罩12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10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I或火焰罩12内,第一导风罩10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α。第一导风罩10可通过数根第二固定杆15与管状壳体I或火焰罩12连接固定,也可与管状壳体I同其他固定部件连接固定。第一导风罩10与火焰罩12配合可使风机2吹出的风在火焰罩12形成回流风,并可使回流风旋转更加充分,从而,能更好的对火焰罩12散热及搅动煤粉。为便于形成回流风,所述α应小于80度。
[0013]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二导风罩11,第二导风罩11为渐扩管形,第二导风罩11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12内,第二导风罩11的出风口与火焰罩12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10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I或火焰罩12内,第二导风罩11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β。β > α,可使第二导风罩11处的出风角度与第一导风罩10不同。第二导风罩11位于第一导风罩10与第二套管19之间。第二导风罩11与第一导风罩10和火焰罩12配合构成另一组回流风,第二导风罩11和第一导风罩10形成不同角度的回流风,可使煤粉与助燃风混合更加充分,同时,也可更高效地为火焰罩12散热。第二导风罩11可通过第一固定杆14与第一导风罩10连接固定,也可与管状壳体I内其他固定部件连接固定。
[0014]为进一步对煤粉进行助燃,确保煤粉充分燃烧,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一套管5,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19之间构成第二风腔29。第二风腔29的前部设有环形挡风板20,环形挡风板20上有数个通风孔21。数个通风孔21可以第四套7为中心呈圆形分布,以便均匀送风,另外,不同直径的通风孔21可调节不同的送风量。第二套管19位于第一导风罩10内。若第一导风罩10内安装第二导风罩11,则第二套管19位于第二导风罩11内。
[0015]如图3所示,所述进煤器是蜗壳进煤器8,蜗壳进煤器8向输煤腔28内烘煤。蜗壳进煤器8可能过第二套管19上的输煤通孔6向输煤腔28内均匀送风和煤粉,并可使煤粉螺旋行进,使煤粉与助燃风充分混合,以便煤粉充分燃粉。
[001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壳体(1),管状壳体(1)的后端开设进风口(22),管状壳体(1)的前端设有火焰罩(12),火焰罩(12)前端开设喷火口(23),火焰罩(12)沿出风方向依次由渐扩部(24)、过渡部(25)和渐缩部(26)构成;管状壳体(1)内安装点火棒(17),点火棒(17)的外周安装第四套(7),第四套(7)的外周安装第三套管(18),第三套管(18)的外周安装第二套管(19),第二套管(19)的后部外周安装进煤器,进煤器的进煤口(9)位于管状壳体(1)外;管状壳体(1)内安装风机(2),风机(2)位于进煤器后方;第四套(7)与第三套管(18)之间构成第一风腔(27),第三套管(18)和第二套管(19)之间构成输煤腔(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一导风罩(10),第一导风罩(10)为渐扩管形,第一导风罩(10)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12)内,第一导风罩(10)的出风口与火焰罩(12)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10)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1)或火焰罩(12)内,第一导风罩(10)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二导风罩(11),第二导风罩(11)为渐扩管形,第二导风罩(11)的出风口位于火焰罩(12)内,第二导风罩(11)的出风口与火焰罩(12)之间构成环形风道,第一导风罩(10)的进风口位于管状壳体(1)或火焰罩(12 )内,第二导风罩(11)侧壁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β,β > α,第二导风罩(11)位于第一导风罩(10)与第二套管(19)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19)的外周安装第一套管(5),第一套管(5)与第二套管(19)之间构成第二风腔(29),第二风腔(29)的前部设有环形挡风板(20),环形 挡风板(20)上有数个通风孔(21),数个通风孔(21)以第四套(7)为中心呈圆形分布,第二套管(19)位于第一导风罩(10)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α小于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5)侧壁的母线是直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5)是侧壁的母线是弧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煤器是蜗壳进煤器(8),蜗壳进煤器(8)向输煤腔(28)内烘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管(18)的出风口与第四套(7 )之间设有数块螺旋叶片(16 )。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5)的长度是Η1,渐缩部(26)的长度是Η2,Hl≤3Η2。
【文档编号】F23D1/00GK103994429SQ201410269128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张友晶 申请人:张友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