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炉用气嘴及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607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节能炉用气嘴及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避免堵塞的且有助于燃气空气混合的节能炉用气嘴及节能炉。本实用新型包括燃气气嘴本体(1),在所述燃气气嘴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气嘴下盖(2),所述气嘴下盖(2)的上方配合有气嘴上盖(3),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气嘴上盖(3)的外沿设置有弯向所述气嘴下盖(2)的挡围(4),所述挡围(4)挡在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的间隙的外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中包括了上述气嘴的节能炉,该节能炉的燃烧效率更好。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炉具领域。
【专利说明】节能炉用气嘴及节能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炉,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节能炉用气嘴结构的节能炉以及该气嘴。

【背景技术】
[0002]燃气气嘴在锅炉技术中是必不可少的元件。燃气气嘴的结构对锅炉效率会产生影响。例如,专利号为“201110023395.3”名称为“具有二次燃烧结构的节能炉”中公开了如下内容:所述燃气通道2上部可设置有燃气分散器,所述燃气分散器由上板211和下板212组成,所述上板211与所述下板212之间的间隙为燃气出口 213,所述燃气分散器用于将所述燃气通道2喷出的燃气从所述燃气出口 213向四周均匀分散,有利于混合燃烧;所述上板211与所述下板212之间的间距为0.05?20mm,如图1所示。该专利的专利权人正是本申请的 申请人:。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水分正好滴落在上板211和下板212之间,从而造成上板211和下板212之间的间隙堵塞。这不利用燃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避免堵塞的且有助于燃气空气混合的节能炉用气嘴,以及包含了该气嘴的节能炉。
[0004]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炉用气嘴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燃气气嘴本体,在所述燃气气嘴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气嘴下盖,所述气嘴下盖的上方配合有气嘴上盖,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气嘴上盖的外沿设置有弯向所述气嘴下盖的挡围,所述挡围挡在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的间隙的外围。
[0005]进一步地,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的距离为0.05?5mm。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等距分布在所述气嘴下盖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数目为三根或多根。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气嘴下盖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气嘴上盖上与所述螺纹孔的相应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孔内。
[0010]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柱内设置有螺纹沉孔,在所述气嘴上盖上的与所述支撑柱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沉孔内。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节能炉包含了上述气嘴,还包括炉灶本体和风机,所述炉灶本体上的燃气进气通道与外围的燃气源相连通,所述炉灶本体上的空气进气通道与所述风机相连通,所述节能炉用气嘴设置在所述燃气进气通道的上端,所述风机、所述炉灶本体上的点火装置均与设置于节能炉上的控制器电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炉灶本体包括炉膛、炉腔、金属炉芯体和进气区,所述炉腔与所述炉膛底部连接,所述进气区设置在所述炉腔下方,所述炉腔上部为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所述金属炉芯体设置在所述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的上方。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气嘴下盖上方配合气嘴上盖,在气嘴上盖的外沿设置有弯向所述气嘴下盖的挡围,所述挡围挡在所述气嘴下盖与所述气嘴上盖之间的间隙的外围,所以,当有水滴落在气嘴上盖上后,水滴会沿着所述挡围流下,不会进入到气嘴下盖与气嘴上盖之间的间隙内,且,挡围的设置,能够使得从气嘴内出来的燃气更加均匀地进入到混合器与空气混合,使得混合效果更好,从而使得燃烧效果更佳;另外,该气嘴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0014]包含了上述气嘴的节能炉,其燃空混合效果更佳,从而促使燃烧更加理想,燃烧效率更高,能够节省更多的燃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燃气分散器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嘴结构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气嘴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炉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一:
[0020]如图2、图3所示,所述节能炉用气嘴包括燃气气嘴本体I。在所述燃气气嘴本体I的上端设置有气嘴下盖2,所述气嘴下盖2的上方配合有气嘴上盖3,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气嘴上盖3的外沿设置有弯向所述气嘴下盖2的挡围4,所述挡围4挡在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的间隙的外围。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的距离为0.05?5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取值为2mm。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的数目可以是三根或者是多于三根。若干所述支撑柱5等距分布在所述气嘴下盖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5的数目为三根;当设置为其它数目时,也理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通过螺钉6连接。在所述气嘴下盖2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气嘴上盖3上与所述螺纹孔的相应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螺钉6穿过所述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孔内。或者,所述螺钉6还可以配合在所述支撑柱5内的螺纹沉孔内。在所述支撑柱5内设置有螺纹沉孔,在所述气嘴上盖3上的与所述支撑柱5相对应的位置处开始有螺纹通孔,所述螺钉6穿过所述螺纹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沉孔内。当然,并不限于上述两种设置位置,所述螺钉还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只要能将所述气嘴上盖与气嘴下盖固定即可。
[0021]当燃气从燃气通道中通过时,在进入到气嘴后,能够被挡围改变流动方向,在进入混合区后,能够很好地与空气混合;挡围的设置,避免了即使有水滴滴落到气嘴上,也不会对燃气出气间隙造成堵塞。
[0022]实施例二:
[0023]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能炉。该节能炉包含了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该节能炉除了上述气嘴,还包括炉灶本体7和风机8,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燃气进气通道与外围的燃气源相连通,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空气进气通道与所述风机8相连通,所述节能炉用气嘴设置在所述燃气进气通道的上端,所述风机8、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点火装置均与设置于节能炉上的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炉灶本体7包括炉膛71、炉腔72、金属炉芯体73和进气区74,所述炉腔72与所述炉膛71底部连接,所述进气区74设置在所述炉腔72下方,所述炉腔72上部为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所述金属炉芯体73设置在所述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的上方。
[0024]本实施例中的节能炉采用了实施例一所述的气嘴,避免了以往的节能炉灶中气嘴被水滴堵塞的现象。且采用全新的气嘴结构,能够使得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均匀,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燃烧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0025]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炉具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节能炉用气嘴,包括燃气气嘴本体(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气气嘴本体(I)的上端设置有气嘴下盖(2),所述气嘴下盖(2)的上方配合有气嘴上盖(3),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气嘴上盖(3)的外沿设置有弯向所述气嘴下盖(2)的挡围(4),所述挡围(4)挡在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的间隙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的距离为0.05?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等距分布在所述气嘴下盖(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5)的数目为三根或多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下盖(2)与所述气嘴上盖(3)之间通过螺钉(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嘴下盖(2)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气嘴上盖(3)上与所述螺纹孔的相应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螺钉(6)穿过所述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柱(5)内设置有螺纹沉孔,在所述气嘴上盖(3)上的与所述支撑柱(5)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螺钉(6)穿过所述通孔并配合在所述螺纹沉孔内。
8.一种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炉用气嘴的节能炉,其特征在于:该节能炉还包括炉灶本体(7)和风机(8),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燃气进气通道与外围的燃气源相连通,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空气进气通道与所述风机(8)相连通,所述节能炉用气嘴设置在所述燃气进气通道的上端,所述风机(8)、所述炉灶本体(7)上的点火装置均与设置于节能炉上的控制器(9)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灶本体(7)包括炉膛(71)、炉腔(72)、金属炉芯体(73)和进气区(74),所述炉腔(72)与所述炉膛(71)底部连接,所述进气区(74 )设置在所述炉腔(72 )下方,所述炉腔(72 )上部为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所述金属炉芯体(73)设置在所述燃气和空气旋转混合区的上方。
【文档编号】F23D14/48GK204084379SQ201420386521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4日
【发明者】曾文洲 申请人:曾文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