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火炬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88169发布日期:2023-09-09 13:1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地面火炬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面火炬系统,具体为地面火炬燃烧器。


背景技术:

1、地面火炬处理废气的工艺,因装置占地面积小、投资费用低、处理效率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石化行业的废气处理中。传统的地面火炬燃烧系统采用的燃烧器多设计为梅花枝杈结构,枝杈上开燃气孔,利用蒸汽引射等方式消烟。这种消烟方式通常会因引射空气不足,不能向碳烟形成区提供足量空气和水蒸汽助消烟而降低消烟效果,并造成燃烧器之间传焰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新型蒸汽消烟燃烧器的地面火炬燃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梅花枝杈结构燃烧器存在的不能向碳烟形成区提供足量空气和水蒸汽助消烟而降低消烟效果,并造成燃烧器之间传焰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蒸汽消烟地面火炬燃烧系统,它采用多组新型地面火炬燃烧器,解决了现有燃烧系统点火燃烧消烟效果不佳,传焰困难的问题,实现蒸汽靶向消烟,从而降低蒸汽消耗量,并实现地面火炬燃烧器布置间距优化。

2、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3、地面火炬燃烧器,包括梅花状燃气枝杈和蒸汽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稳焰孔,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燃气孔,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的两端外表面开设有传焰孔,所述蒸汽环管的外表面中部开设有蒸汽孔。

4、进一步的,所述稳焰孔垂直布置于梅花状燃气枝杈的根部。

5、进一步的,所述燃气孔在梅花状燃气枝杈上按照外密内疏非均匀布置,所述最内部燃气孔的中心间距为3~5倍的燃气孔直径,最外部燃气孔中心间距为2~3.5倍的燃气孔直径。

6、进一步的,所述传焰孔贯穿梅花状燃气枝杈的两端外表面中部,所述传焰孔的尺寸为燃气孔尺寸的0.5~1.5倍,所述传焰孔的轴心线与水平线夹角为10°~45°,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对称设置,所述传焰孔垂直壁面打孔。

7、进一步的,所述蒸汽环管与梅花状燃气枝杈相连通,所述蒸汽孔贯穿蒸汽环管的外表面中部。

8、有益效果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地面火炬燃烧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0、1、该地面火炬燃烧器,不但解决蒸汽降低传焰能力的问题,而且利用蒸汽加强了传焰孔点燃相邻燃烧器的能力,实现了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的燃烧效果,蒸汽耗量更低,更加节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且整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11、2、该地面火炬燃烧器,通过将燃气引入优化布置的燃气孔,解决了燃气燃烧缺氧问题,更加合理利用燃气自身动能卷吸空气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及火焰形状干预,解决自身火焰稳定性问题;通过增加传焰孔,加强了燃烧器之间的传焰能力;通过优化蒸汽喷孔的形式和布置,实现了蒸汽靶向消烟的作用。整体实现了燃气动能和蒸汽动能的最优化利用,促进了传焰孔火焰的传焰作用,同时解决了传统燃烧器传焰孔处火焰的碳烟生成较多问题。



技术特征:

1.地面火炬燃烧器,包括梅花状燃气枝杈(2)和蒸汽环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2)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稳焰孔(6),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2)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燃气孔(1),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2)的两端外表面开设有传焰孔(4),所述蒸汽环管(5)的外表面中部开设有蒸汽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火炬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焰孔(6)垂直布置于梅花状燃气枝杈(2)的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火炬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孔(1)在梅花状燃气枝杈(2)上按照外密内疏非均匀布置,所述最内部燃气孔(1)的中心间距为3~5倍的燃气孔(1)直径,最外部燃气孔(1)中心间距为2~3.5倍的燃气孔(1)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火炬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焰孔(4)贯穿梅花状燃气枝杈(2)的两端外表面中部,所述传焰孔(4)的尺寸为燃气孔(1)尺寸的0.5~1.5倍,所述传焰孔(4)的轴心线与水平线夹角为10°~45°,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2)对称设置,所述传焰孔(4)垂直壁面打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火炬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环管(5)与梅花状燃气枝杈(2)相连通,所述蒸汽孔(3)贯穿蒸汽环管(5)的外表面中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地面火炬燃烧器,包括梅花状燃气枝杈和蒸汽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梅花状燃气枝杈的下端外表面开设有稳焰孔。本发明所述的地面火炬燃烧器不但解决蒸汽降低传焰能力的问题,而且利用蒸汽加强了传焰孔点燃相邻燃烧器的能力,实现了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的燃烧效果,蒸汽耗量更低,更加节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且整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通过增加传焰孔,加强了燃烧器之间的传焰能力;通过优化蒸汽喷孔的形式和布置,实现了蒸汽靶向消烟的作用。整体实现了燃气动能和蒸汽动能的最优化利用,促进了传焰孔火焰的传焰作用,同时解决了传统燃烧器传焰孔处火焰的碳烟生成较多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边菊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万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