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37867发布日期:2023-04-19 23:3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内环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环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1、现在内环防堵火盖的技术方法是在内环火盖的火孔上方设计帽沿结构,但是帽沿直径太小防溢液效果不佳,而帽沿直径过大会出现火孔烧到帽沿从而使烟气超标或火盖被烧变色等问题。如果将火孔与水平面的倾角改小来让出火孔的火焰烧不到帽沿结构,将会降低整体能效。还有一种方法是帽沿加高后在火盖上方形成蓄液凹坑来提升蓄液容积,并且在火孔的倾斜方向自帽沿到火孔上方设置有倒锥斜面来提升有效防堵帽沿直径。但是由于斜面是倒锥形的,溢液会沿火盖侧壁向火盖的中心导流,实际有效防堵帽沿直径小于倒锥形下端最小直径(远小于火盖最大外径),此方案增加了铜材料的使用还会增加成本,实际却没有提升防堵性能,也造成稳焰性能不佳,并且防堵帽沿设计过高,使用尖锅时,锅底容易顶到内环火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防堵帽沿的防堵性能、稳焰性能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环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蓄液凹坑、防堵帽沿和定向导液槽,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所述蓄液凹坑,所述防堵帽沿环设在所述蓄液凹坑的四周,所述防堵帽沿包括导液斜面,所述导液斜面为从所述蓄液凹坑四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的锥面,所述定向导液槽从所述蓄液凹坑的内壁面径向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的外侧,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周面环设有若干第一稳焰孔和若干第二稳焰孔,若干所述第一稳焰孔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若干所述第二稳焰孔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之外的区域,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稳焰孔之间的间距。

4、在本方案中,在火盖本体上方设计有蓄液凹坑,用于蓄积一定的溢液。在蓄液凹坑四周环绕设置防堵帽沿,在防堵帽沿上有自蓄液凹坑四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的锥形的导液斜面,使溢液沿导液斜面导流出火盖本体,防止火孔被堵。定向导液槽从蓄液凹坑的内壁面径向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的外侧,当滴液的总量较小且比较缓慢的滴落在火盖上时,溢液达到一定量后会从火盖边沿设计的定向导液槽导流到火盖外,不会碰到火孔,从而保护火孔不会被堵。任意相邻两个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的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任意相邻两个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之外的区域的第二稳焰孔之间的间距,确保此处的传火和稳焰性能。蓄液凹坑、锥形防堵帽沿和凸出于导液斜面外侧的定向导液槽、第一稳焰孔的结合,使防溢液、防堵和稳焰性能提升。

5、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外周面设置有点火孔,所述定向导液槽设置在远离所述点火孔的一侧。

6、在本方案中,定向导液槽设置在远离点火孔的一侧,加大对点火孔的保护,提升稳焰性能。

7、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外周面靠近所述点火孔的一侧设置有保火孔,所述防堵帽沿还包括遮挡檐,所述遮挡檐向上向外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遮挡在所述保火孔与所述点火孔上方。

8、在本方案中,防堵帽沿上设置遮挡檐,遮挡檐由导液斜面向上向外凸出形成,使溢液可以沿遮挡檐两侧流出内环火盖,遮挡檐同时遮挡在保火孔与点火孔上方,防护溢液堵住保火孔与点火孔。

9、优选地,在所述定向导液槽的下方,所述防堵帽沿与所述火盖本体外壁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10、在本方案中,定向导液槽的下方,防堵帽沿与火盖本体外壁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同时加强定向导液槽和此处防堵帽沿的结构强度。

11、优选地,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的所述第一稳焰孔数量为三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稳焰孔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是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稳焰孔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的两倍。

12、在本方案中,定向导液槽下方的第一稳焰孔数量设置为三个,当定向导液槽下方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第一稳焰孔被堵,另外的第一稳焰孔还能继续发挥稳焰作用,提升稳焰性能。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稳焰孔彼此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是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的任意两个第一稳焰孔的夹角的两倍,确保此处的传火和稳焰性能。

13、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周面环绕设置有若干主火孔,所述定向导液槽正下方的所述主火孔的上壁延长线在所述定向导液槽的下方。

14、在本方案中,定向导液槽正下方的主火孔的上壁延长线在定向导液槽的下方,防止主火孔的火焰烧到定向导液槽的边沿,保证烟气合格。

15、优选地,所述防堵帽沿与所述火盖本体间隔设置,所述防堵帽沿下方形成环形凹槽。

16、在本方案中,防堵帽沿与火盖本体间隔设置,防堵帽沿下方形成环形凹槽,使第一稳焰孔、第二稳焰孔的火焰在环形凹槽形成一圈环缝火焰,使周向各处的火焰均匀,稳焰性能好。

17、优选地,所述防堵帽沿还包括环形帽檐,所述环形帽檐环设在所述导液斜面的下端。

18、在本方案中,防堵帽沿设置环设在导液斜面的下端的环形帽檐,可将溢液引导垂直滴落,防堵性能更佳。

19、优选地,所述定向导液槽的外侧出口下端与所述环形帽檐的下端面形成由内而外向上倾斜的斜面。

20、在本方案中,定向导液槽的外侧出口下端与所述环形帽檐的下端面形成由内而外向上倾斜的斜面,有效防止定向导液槽下方的火焰烧到定向导液槽的边沿,保证烟气合格。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内环火盖。

2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2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在本用新型中,在火盖本体上方设计有蓄液凹坑,用于蓄积一定的溢液。在蓄液凹坑四周环绕设置防堵帽沿,在防堵帽沿上有自蓄液凹坑四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的锥形的导液斜面,使溢液沿导液斜面导流出火盖本体,防止火孔被堵。定向导液槽从蓄液凹坑的内壁面径向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的外侧,当滴液的总量较小且比较缓慢的滴落在火盖上时,溢液达到一定量后会从火盖边沿设计的定向导液槽导流到火盖外,不会碰到火孔,从而保护火孔不会被堵。任意相邻两个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的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任意相邻两个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之外的区域的第二稳焰孔之间的间距,确保此处的传火和稳焰性能。蓄液凹坑、锥形防堵帽沿和凸出于导液斜面外侧的定向导液槽、第一稳焰孔的结合,使防溢液、防堵和稳焰性能提升。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火盖本体、蓄液凹坑、防堵帽沿和定向导液槽,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所述蓄液凹坑,所述防堵帽沿环设在所述蓄液凹坑的四周,所述防堵帽沿包括导液斜面,所述导液斜面为从所述蓄液凹坑四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的锥面,所述定向导液槽从所述蓄液凹坑的内壁面径向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的外侧,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周面环设有若干第一稳焰孔和若干第二稳焰孔,若干所述第一稳焰孔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若干所述第二稳焰孔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之外的区域,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稳焰孔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外周面设置有点火孔,所述定向导液槽设置在远离所述点火孔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外周面靠近所述点火孔的一侧设置有保火孔,所述防堵帽沿还包括遮挡檐,所述遮挡檐向上向外凸出于所述导液斜面,遮挡在所述保火孔与所述点火孔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向导液槽的下方,所述防堵帽沿与所述火盖本体外壁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定向导液槽下方的所述第一稳焰孔数量为三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稳焰孔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是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稳焰孔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的两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周面环绕设置有若干主火孔,所述定向导液槽正下方的所述主火孔的上壁延长线在所述定向导液槽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帽沿与所述火盖本体间隔设置,所述防堵帽沿下方形成环形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帽沿还包括环形帽檐,所述环形帽檐环设在所述导液斜面的下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液槽的外侧出口下端与所述环形帽檐的下端面形成由内而外向上倾斜的斜面。

10.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环火盖。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内环火盖及灶具燃烧器,该内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蓄液凹坑、防堵帽沿和定向导液槽,火盖本体的上端设置有蓄液凹坑,防堵帽沿环设在蓄液凹坑的四周,防堵帽沿包括导液斜面,导液斜面为从蓄液凹坑四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的锥面,定向导液槽从蓄液凹坑的内壁面径向向外延伸并凸出于导液斜面的外侧,火盖本体的外周面环设有若干第一稳焰孔和若干第二稳焰孔,若干第一稳焰孔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若干第二稳焰孔位于定向导液槽下方之外的区域,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稳焰孔之间的间距。蓄液凹坑、锥形防堵帽沿、凸出于导液斜面外侧的定向导液槽及第一稳焰孔的结合,使防溢液、防堵和稳焰性能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杨萍,徐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