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44891发布日期:2023-09-23 20:2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锅炉尾气脱硝设备,具体是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1、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在锅炉的工作过程中,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废气飘散到周围大气中,烟气废气中含有大量对空气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工业锅炉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在将锅炉尾气排放入大气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脱硝处理。

2、目前锅炉尾气的脱硝方式为将锅炉产生的尾气通到脱硝塔内,以使得脱硝塔对其进行脱硝处理,但是由于锅炉尾气中通常会混杂着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进入脱硝塔内后,很容易聚集在脱硝塔内壁上,进而会严重影响脱硝塔的正常脱硝作业。因此现有技术中,在将锅炉尾气引入脱硝塔内之前,会先将锅炉尾气中的颗粒状的粉尘过滤下来。

3、现有的的锅炉尾气脱硝用的除尘措施在工作时,普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即不能自动化且高效的将粉尘过滤网过滤下的大量粉尘从过滤室内清理出并收集起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旨在解决以下问题:现有的的锅炉尾气脱硝用的除尘措施在工作时,普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即不能自动化且高效的将粉尘过滤网过滤下的大量粉尘从过滤室内清理出并收集起来。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锅炉尾气脱硝装置还包括:

4、引风机,安装在支撑底座的上侧,且引风机外侧的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二出气管和连接管;

5、支撑架,连接在支撑底座的上侧,且支撑架的外侧连接有两个过滤室,两个过滤室外侧的两边均连接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且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的外侧分别安装有第一电动空气阀和第二电动空气阀,两个第一进气管的一端共同连接有第二进气管,过滤室的内部安装有粉尘过滤网,过滤室的内部连接有隔板,隔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孔,隔板的下侧安装有第一铰链,且第一铰链的外侧连接有密封板;以及

6、两组翻转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隔板的下侧,用于带动密封板通过第一铰链转动。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气管远离过滤室的一端与第二出气管的内部相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粉尘过滤网设置在隔板和过滤室之间,且通孔设置在粉尘过滤网的侧面。

9、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10、安装块,连接在隔板的下侧,且安装块的侧面安装有电动伸缩杆;以及

11、牵动滑轨,安装在密封板的下侧,且牵动滑轨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牵动滑块,牵动滑块的外侧与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共同安装有第二铰链。

12、进一步的,所述锅炉尾气脱硝装置还包括:粉尘收集斗,连接在支撑底座的上侧,且粉尘收集斗的外侧连接有螺旋输送筒,螺旋输送筒的侧面安装有驱动电机,螺旋输送筒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螺旋输送叶片,螺旋输送筒的外侧设置有排杂管道。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通过设置过滤室、粉尘过滤网、第一进气管、第一电动空气阀、第一出气管、第二电动空气阀、通孔、密封板和翻转组件,能够自动化的将过滤室内部收集的粉尘从过滤室内部清理掉,且即使在清理过滤系统中收集的粉尘时也能够使过滤系统中的锅炉尾气一直保持流动状态,从而提高了本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对锅炉尾气中的粉尘处理的高效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尾气脱硝装置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管远离过滤室的一端与第二出气管的内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尘过滤网设置在隔板和过滤室之间,且通孔设置在粉尘过滤网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尾气脱硝装置还包括:粉尘收集斗,连接在支撑底座的上侧,且粉尘收集斗的外侧连接有螺旋输送筒,螺旋输送筒的侧面安装有驱动电机,螺旋输送筒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螺旋输送叶片,螺旋输送筒的外侧设置有排杂管道。


技术总结
本技术适用于锅炉尾气脱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锅炉尾气脱硝装置还包括:引风机,安装在支撑底座的上侧,且引风机外侧的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二出气管和连接管。本技术通过设置过滤室、粉尘过滤网、第一进气管、第一电动空气阀、第一出气管、第二电动空气阀、通孔、密封板和翻转组件,能够自动化的将过滤室内部收集的粉尘从过滤室内部清理掉,且即使在清理过滤系统中收集的粉尘时也能够使过滤系统中的锅炉尾气一直保持流动状态,从而提高了本锅炉尾气脱硝装置对锅炉尾气中的粉尘处理的高效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辉,崔春,张宝辉,刘辉,王军,于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龙口嘉元东盛热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2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