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476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机,特别是具有旋转式的除湿构件的除湿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除湿机具有分别形成着吸引室内空气的吸引口以及排出干 燥空气的排气口的主体壳体,以及将其内部划分成吸引口侧和排气口 侧的分隔板。然后,在分隔板上形成圆形的开口部,以覆盖该开口部 的方式,旋转自由地设置除湿转子。然后,形成从吸引口通过除湿转 子的 一部分到达排气口的除湿风路,和为了对被除湿转子吸附的水分 进行再生(解吸附),而通过除湿转子的一部分进行循环的再生循环风 路。
另外,在分隔板的圃形的开口部一体地设置大致十字状的支撑臂, 在其交叉部(等同于开口部的中心)设置螺紋轴套,在该螺紋轴套上 轴支承着除湿转子。
再生循环风路具有通过作为由支撑臂划分的扇形的范围(等同于
大致1/4圆)的再生风路部,使再生空气从排气侧通过到吸气侧的再 生风扇、配置在排气侧的再生加热器、配置在吸气侧的冷凝器以及用 于使再生空气从吸气侧返回到排气侧的再生返回风路部。
另一方面,除湿风路具有通过作为将三个由支撑臂划分的扇形的 范围(等同于大致1/4圆)组合的范围的除湿风路部,使室内空气从 吸气侧通过到排气侧的除湿风扇。另外,冷凝器被配置在除湿风路的 吸气侧,曝露于室内空气。
除湿转子由沸石等构成,在常温下发挥吸湿性,吸附水分,另一 方面,在高温下发挥解吸附性,放出吸湿的水分,通过驱动马达緩慢 旋转。因此,在除湿转子通过除湿风路时,吸附(吸收)室内空气所 含的水分,使通过的室内空气干燥。另一方面,在除湿转子通过再生风路时,利用通过被加热的空气来解吸附(放出)所吸附的水分,使 通过的空气成为高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11日本专利第3857809号公报(第4-5页,图2 ) 但是,专利文献l所公开的除湿机,因为除湿转子由被固定在大
致十字状的支撑臂的交叉部上的轴(螺紋轴套)支撑,所以,存在下
述问题。
(1) 因为支撑臂形成得很细,所以刚性小,容易产生变形。即, 因为分隔板是树脂制的注塑成型品,所以,尤其是支撑臂容易产生因 注塑成型造成的变形、因加热器单元的热等造成的变形。
(2) 因此,被轴支承的除湿转子的安装轴(螺紋轴套)摇摆,在 除湿转子旋转时,与周围接触。
(3) 另外,为了避免该接触,而将除湿转子和分隔板的间隔以及 除湿转子和加热器单元的间隙设置得大的情况下,空气从该间隙泄漏 增多。即,没有通过除湿转子的室内空气的短路现象、没有通过除湿 转子的加热空气的量(泄漏)增多。
(4) 这样一来,由于供给到再生范围的加热空气的减少,在再生 风路中,除湿转子的温度没有上升,吸附(吸湿)的水分的放出减少。 另外,在除湿风路中,除湿转子的温度上升,除湿(吸湿)性能降低, 除湿能力降低,因此,主体壳体内的温度升高。
(5) 另外,由于支撑臂,通气面积(与开口率相同)变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产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通
过切实地进行对除湿转子的支撑,减少摇摆,将室内空气以及加热空 气的泄漏抑制在最小限度,来提高除湿效率,节能性好的除湿机。

发明内容
有关本发明的除湿机,具有 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主体壳体、 被固定在该主体壳体内,具备开口部的框架、 被固定于该框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单元、 被固定于该加热器单元的轴支承构件、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轴支承构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全面的除湿 转子、
使在上述加热器单元中被加热,通过了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后 的再生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结露的再生空气冷凝器、
形成从上述加热器单元开始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经由上 述再生空气冷凝器返回到上述加热器单元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的再生 空气循环构件、
为了使上述除湿转子旋转而被固定在上述框架上的转子旋转构
件、
形成从上述吸气口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到达上述排气口 的除湿空气风路的除湿空气送风构件。 发明效果
有关本发明的除湿机是将轴支承构件固定于在框架上所固定的加 热器单元上,在该轴支承构件上,旋转自由地安装除湿转子,因此, 能够将除湿转子旋转时的"摇摆"抑制在最小。
因此,由于能够使除湿转子和框架的间隔以及除湿转子和加热器 单元的间隙狭小,所以,能够将从该间隙的空气泄漏抑制在最小。这 样一来,由于提高了再生风路中的再生(等同于解吸附。将除湿转子 中所含的水分向通过的空气中放出)性能、除湿风路中的除湿(等同 于吸附。将通过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向除湿转子抽取)性能,所以, 能够进行室内空气的所希望的除湿,也不存在主体壳体内的温度升高 的情况。
另外,由于能够撤去用于支撑除湿转子的支撑臂,所以,能够扩 大除湿风路以及再生风路的面积,同时,能够减小除湿风路以及再生 风路中的风路阻力。


图1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侧视的剖视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俯视的剖视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框架)的立 体图。
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加热器单元) 的后视图等。
图5是分解表示图4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循环构 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l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轴支承构件) 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转子旋转构 件)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捕 集部)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冷 凝器)的正视图。
符号说明
10:主体壳体、11:吸气口、 12:排气口、 13:风向调整板、14: 集水盘、15:集水箱、20:框架、20a:外周凸缘、21:大开口部、21a: 大筒状部、21b:大筒状部圆环、21c: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d:室内 空气用开口部、22:小开口部、22a:小筒状部、23:小凹部、24:设 置用座、30:加热器单元、31:发热体、32:加热器壳体、33:加热 器壳体背面部、34:加热器壳体侧面部、35:加热器壳体凸缘、35a: 圆弧状凸缘部、35b:矩形状凸缘部、35c:主要凸缘部、35d:矩形状 凸缘部、36:加热器壳体开口部、40:轴支承构件、41:螺钉、41a: 头部、41b:圆筒轴部、41c:螺紋部、42:保持器、42a:大直径部、 42b:小直径部、42c:螺钉、43:套筒、44:螺钉、50:除湿转子、 51:转子中心孔、52:转子中心部件、53:从动齿轮、54:外周支撑 框、55:外周按压框、60:再生空气冷凝器、61:再生空气流入口、 62:再生空气流出口、 63:冷凝水流出口、 70:再生空气循环构件、71:再生用送风风扇、72:再生用送风风扇马达、73:再生用送风风 扇壳体、73a:风扇壳体圆盘部、73b:风扇壳体吹出部、73c:风扇壳 体平面部、73d:风扇壳体流入口、 74:再生空气捕集部、75:捕集部 正面、76:捕集部侧面、77:捕集部凸缘、77a:捕集部凸缘圆弧部、 78:捕集部开口部、80:转子旋转构件、82:驱动马达、83:驱动齿 轮、84:驱动齿轮凸缘、84a:吸引面、卯除湿空气送风构件、91: 除湿空气送风风扇、100:除湿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9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图, 图l是侧视的剖视图,图2是俯视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一个部件(框 架)的立体图,图4的(a )是表示一个部件(加热器单元)的后视图, 图4的(b)是表示一个部件(加热器单元)的后视的剖视图,图5 是分解表示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循环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 表示一个部件(轴支承构件)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一个部件(转子 旋转构件)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一个部件(空气再生捕集部)的正 视图,图9的(a)是表示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冷凝器)的正视图,图 9的(b)是表示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冷凝器)中的风流的正视图。另 外,在各个图中,对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一 部分的说明。
在图1以及图2中,除湿机100具有主体壳体10、固定在主体壳 体10内,并形成有大开口部21的框架20、固定在框架20上,并覆 盖大开口部21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单元30、被固定在加热器单元30上 的轴支承构件40、以及旋转自由地被安装于轴支承构件40上,并覆 盖大开口部21的全面的除湿转子50。
另外,具有使在加热器单元30中被加热的通过了除湿转子50的 一部分后的再生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结露的再生空气冷凝器60、和形 成再生空气循环风路的再生空气循环构件70,该再生空气循环风路使 从加热器单元30通过除湿转子50的一部分,经由了再生空气冷凝器60的再生空气返回到加热器单元30。
再有,具有为了使除湿转子50旋转而被固定在框架20上的转子 旋转构件80,和形成除湿空气风路的除湿空气送风构件90,该除湿空 气风路从吸气口 11通过除湿转子50的一部分,到达排气口 12。 (主体壳体)
主体壳体IO是在正面具有吸气口 11,在顶面具有排气口 12的筐 体,与底面大致平行地固定着集水盘14,在底面和集水盘14之间配 置着集水箱15。另外,在排气口 12设置调整排气方向的风向调整板 13,在主体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未图示出的控制构件(包含温度乃至湿 度的检测构件)。
然后,主体壳体10被除湿转子50和框架20划分成室内空气的吸 气侧(在图1中左侧,在图2中下侧)和室内空气的排气侧(在图1 中右侧,在图2中上侧)。 (框架)
图3是从后面侧看框架20的立体图,框架20外周为矩形的板状, 在图中,上下的缘部形成有向吸气侧折曲的外周凸缘20a。另外,在 框架20的中央部,形成圆形的大开口部21,在其周围(图中左下方) 形成圆形的小开口部22,在其周围(图中左上方)形成矩形的小凹部 23。
在大开口部21的周缘,形成向吸气侧突出的大筒状部21a,在大 筒状部21a的前端,形成大筒状部圓环21b。然后,大筒状部圓环21b 的内周缘向排气侧折返,形成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c,由大筒状部圆 环凸缘21c包围的开口部成为室内空气通过的风路(下称"室内空气用 开口部21d")。
在小开口部22的周缘也形成向排气侧以及吸气侧这两者突出的 小筒状部22a,小筒状部22a形成再生空气通过的循环风路的一部分。
小凹部23是向吸气侧突出的矩形碟状,是收纳转子旋转构件80 的空间。然后,其一部分与大开口部21连续,除湿转子50的外周通 过该连续部,侵入到小凹部23内。另外,在大开口部21的周缘,在图中右下側的大致1/4圆范围, 形成用于设置加热器单元30的设置用座24。 (加热器单元)
图4 (a)是表示加热器单元的除湿器的后视图,图4 (b)是表示 加热器单元的除湿器的剖视图,图5是再生空气循环构件的分解立体 图。
在图4以及图5中,加热器单元30具有后视时大致1/4圆(扇形) 的碟状的加热器壳体32和被收纳在加热器壳体32内的发热体31。加 热器壳体32具有形成碟状的凹部的加热器壳体背面部33和加热器壳 体侧面部34以及形成在加热器壳体侧面部34的前端的加热器壳体凸 缘35。
加热器壳体侧面部34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圆弧状侧面部34a以及截 面直线状(平面状)的一对平面状侧面部34b、 34d,在一个平面状侧 面部34b上,形成有形成循环风路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壳体开口部36。
加热器壳体凸缘35具有作为圆环的一部分的圆弧状凸缘部35a、 一对矩形状凸缘部35b、 35d、以及矩形状凸缘部35b和矩形状凸缘部 35d交叉,相当于扇的主要部的主要凸缘部35c。
然后,圓弧状凸缘部35a被固定在框架20的设置用座24上。此 时,由于加热器壳体32是形成有加热器壳体凸缘35的碟状,所以, 具有规定的刚性。 (轴支承构件)
在加热器单元30的主要凸缘部35c上,设置旋转自由地轴支承除 湿转子50的轴支承构件40。轴支承构件40贯穿除湿转子50的转子 中心孔51,不可拔出地支撑除湿转子50。
图6是表示轴支承构件40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6的(a)中,带阶梯的螺钉41具有头部41a、圓筒轴部41b、 形成在圆筒轴部41b的与头部41a相反的端面的螺紋部41c。然后, 螺紋部41c旋合于在主要凸缘部35c上形成的阴螺紋(未图示出),圆 筒轴部41b贯穿除湿转子50的转子中心孔51,防止头部41a从除湿转子50的拔出。另外,也可以在主要凸缘部35c上形成贯穿孔,将螺 母(未图示出)旋合于贯穿了该贯穿孔的螺紋部41c,将带阶梯的螺 钉41 i更置在加热器单元30上。
图6的(b)中,带阶梯的保持器42具有大直径部42a和小直径 部42b。然后,贯穿形成在主要凸缘部35c上的贯穿孔的螺钉42c与 形成在小直径部42b上的阴螺紋(未图示出)旋合。
在图6的(c)中,圆筒状的套筒43通过螺钉44配置在主要凸缘 部35c上。贯穿所形成的贯穿孔的螺钉42c与形成在小直径部42b上 的阴螺紋(未图示出)旋合。 (除湿转子)
除湿转子50是通气自由的圆盘,具有形成有转子中心孔51的转 子中心部件52、在外周形成有从动齿轮53的外周支撑框54以及外周 按压框55。然后,除湿转子50的外周缘被外周支撑框54和外周按压 才匡55夹入,并被保持。
除湿转子50通过轴支承构件40设置在加热器单元30上,被配置 在框架20的大开口部21上。即,除湿转子50纟皮收容于在大开口部 21上形成的大筒状部21a中。
此时,由于除湿转子50的吸气侧的端面(平面)接近大筒状部圆 环凸缘21c,所以,被吸引的室内空气的大部分在通过室内空气用开 口部21d后,通过除湿转子50。另外,由于除湿转子50的排气侧的 端面(平面)接近加热器单元30的加热器壳体凸缘35,所以,再生 空气的大部分在通过除湿转子50后,通过室内空气用开口部21d。
即,如上所述,由于轴支承构件40配置在具有规定的刚性的加热 器单元30上,加热器单元30被牢固地固定在框架上,所以能够将轴 支承构件40的摇摆防止在最少。据此,能够使除湿转子50的吸气侧 的端面(平面)接近框架20的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c,并且,能够使 加热器壳体凸缘35接近除湿转子50的排气侧的端面(平面),将加热 器单元30固定在框架20上。
因此,与以往的在十字状的支撑臂上设置轴支承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减少没有通过除湿转子50的室内空气、再生空气的泄漏量。 另外,除湿转子50是将沸石、硅胶等的除湿剂(等同于吸附剂) 支撑在由纸等的蜂窝构造体构成的基体上的部件,在常温下具有除湿 性(等同于吸附。夺取通过的空气中的水分的性质),在高温下具有再 生性(等同于解吸附。将吸湿的水分向通过的空气中放出的性质)。另 外,本发明不对除湿剂、基体进行限定。 (再生空气冷凝器) 再生空气冷凝器60是配置在主体壳体10的吸气侧的部件,为具 有用于再生空气通过内部的空间的中空的杆状。然后,在排气側的面 形成用于再生空气流入的再生空气流入口 61以及用于再生空气流出 的再生空气流出口 62,在下端面形成用于冷凝水流出的冷凝水流出口 63。
即,因为室内空气通过杆和杆之间的间隙,所以,通过该室内空 气,冷却在杆内流通的再生空气,对其中所含的水分进行冷凝。然后, 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流出口 63,被吸引的室内空气通过集水盘和杆的间 隙,下滴到集水盘14上,而被集水箱15保管。
另外,再生空气流出口 62与在框架20上形成的小筒状部22a的 吸气侧连通。
(再生空气循环构件)
再生空气循环构件70具有送出(等同于吸引)再生空气(等同于 室内空气)的再生用送风风扇71、旋转驱动再生用送风风扇71的再 生用送风风扇马达72、收纳再生用送风风扇71的再生用送风风扇壳 体73、隔着除湿转子50与加热器单元30相对的再生空气捕集部74。
再生用送风风扇壳体73具有中空圆盘状(等同于切掉侧面的一部 分的杯子)的风扇壳体圆盘部73a、从风扇壳体圆盘部73a的侧面在 其切线方向延伸设置的作为截面大致3字状的槽体的风扇壳体吹出部 73b、与风扇壳体圆盘部73a以及风扇壳体吹出部73b上形成的凸缘 抵接,形成箧体的风扇壳体平面部73c。
然后,在风扇壳体平面部73c的与再生用送风风扇马达72相对的位置,形成用于再生空气流入的风扇壳体流入口 73d,风扇壳体流入 口 73d与在框架20上形成的小筒状部22a连接,与小开口部22连通。 另一方面,风扇壳体吹出部73b的前端与加热器单元30的加热器壳体 侧面部34b连接,与加热器单元30的加热器壳体开口部36连通。
再生空气捕集部74是与加热器单元30的加热器壳体32大致面对 称的大致1/4圆(扇状)的碟状,具有形成碟状的凹部的捕集部正面 75、从捕集部正面75的周缘向排气侧突出的捕集部侧面76、形成在 捕集部侧面76的前端的捕集部凸缘77。然后,再生空气捕集部74在 捕集部凸缘77中的作为圆环的一部分的捕集部凸缘圆弧部77a抵接框 架20的状态下,固定于它。
此时,在捕集部正面75形成将捕集的再生空气送出的捕集部开口 部78,捕集部开口部78与再生空气冷凝器60的再生空气流入口 61 连通。
如上所述,由于再生用送风风扇壳体73在风扇壳体吹出部73b 的前端,与加热器单元30的加热器壳体侧面部34b连接,所以,再生 用送风风扇壳体73和加热器单元30在后视时(等同于正视),可以看 作是呈大致半圆状的一体物。而且,该一体物在将圆弧状凸缘部35a 和风扇壳体圆盘部73a向框架20固定的固定部合并的接近180°的大 的范围中,被固定在框架20上。
即,由于轴支承构件40是这样被设置在牢固地固定于框架20上 的上迷一体物上,所以,除湿转子50的摇摆被抑制在最少。
因此,能够使除湿转子50的吸气侧的端面(平面)接近框架20 的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c,并且,能够使加热器壳体凸缘35接近除湿 转子50的排气侧的端面(平面),将加热器单元30固定在框架20上。
另外,同样,再生空气捕集部74被设置成捕集部凸缘77接近除 湿转子50的吸气侧的端面。
(循环风路)
因此,再生用送风风扇71送出的再生空气流入加热器单元30, 被发热体31加热,通过除湿转子50的与加热器单元30相对的范围,流入再生空气捕集部74。然后,通过捕集部开口部78以及再生空气 流入口 61,流入再生空气冷凝器60,将所含的水分作为冷凝水抛弃, 通过再生空气流出口 62以及小筒状部22a,从风扇壳体流入口 73d返 回风扇壳体圓盘部73a。因此,虽然在途中存在些许泄漏,但形成再 生空气的循环风路。 (转子旋转构件)
转子旋转构件80是收容在框架20的小凹部23的部件,具有与在 除湿转子50的外周上形成的从动齿轮53啮合的驱动齿轮83,和旋转 驱动驱动齿轮83的驱动马达82。
另外,本发明没有对转子旋转构件80的形式进行限定。例如,在 图7中,在驱动齿轮83的一个端面,设置具有比齿尖圓大的外径的圆 盘(下称"驱动齿轮凸缘")84。由于驱动齿轮凸缘84抵接除湿转子 50侧的从动齿轮53的端面,所以,能够抑制除湿转子50的摇摆。
因此,通过使用设置了驱动齿轮凸缘84的驱动齿轮83,能够进 一步缩小除湿转子50和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c的间隔等,能够抑制室 内空气等的泄漏。
另外,驱动齿轮凸缘84形成越在外周越向远离从动齿轮53的端 面的方向倾斜的吸引面(等同于退避面)84a。因此,驱动齿轮凸缘 84和从动齿轮53的端面的抵接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替代吸引面 84a,在从动齿轮53上形成同样的吸引面(等同于退避面)。再有,也 可以将驱动齿轮凸缘84设置在驱动齿轮的两端面,以此来夹持从动齿 轮53。
(除湿空气送风构件)
除湿空气送风构件卯具有形成从框架20的大开口部21 (正确地 说是,除加热器单元30以外的大开口部21的范围)到排气口 12的风 路的除湿空气管道(未图示出)和配置在该除湿空气管道内的除湿空 气送风风扇91。
(除湿以及再生动作)
如上所述,从除湿转子50旋转开始到位于再生风路(被加热器单元30和再生空气捕集部74夹着的范围)期间,被加热的再生空气通 过,在位于除湿风路(上述被夹着的范围以外的范围)期间,温度比 较低的室内空气通过。
因此,在除湿转子50的位于除湿风路的部分中,室内空气中所含 的水分被除湿转子50吸附(夺取),室内空气干燥,此后,干燥的空 气从排气口 12放出到室内。
另外,在除湿转子50的位于再生风路的部分中,将在位于除湿风 路期间所吸附的水分放出到再生空气中,该部分自身所含的水分量减 少。然后,处于所含水分量减少的状态的部分向除湿风路移动。另一 方面,由于含水分多的再生空气在此后流入再生空气冷凝器60,所含 的水分结露,所以,在所含水分量少的状态下,再次返回加热器单元 30。
再有,结露的水分下滴到集水盘14,被储藏在拆装自由的集水箱 15中。另外,由于在集水箱15设有测定储藏的水的量的传感器(未 图示出),所以,若该传感器检测到水量充满,则除湿运转停止,并报 告这种情况(表示充满的显示或者提醒排水的显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除湿转子50被牢固地轴支承于带凸缘的 形成为碟状的加热器单元30上。然后,由于加热器单元30直接固定 在框架20上,同时,与固定在框架20上的再生用送风风扇壳体73 连接并被支撑,所以,具有高的刚性。因此,由于能够将除湿转子50 的摆动(摇摆)抑制在较小,所以,能够使除湿转子50和框架20、 加热器单元30等的间隙小,使室内空气、再生空气的泄漏为最小限度。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除湿效率高,节能性好的除湿机。
另外,由于以上是在框架20上形成圆形的大开口部21的除湿机, 所以,成型它的金属模具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但是,在为设置轴支 承构件40的目的以外的目的时,也可以在大开口部21设置大致十字 状(放射状)的臂。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湿性效率高,节能性好,所以,能够作为家庭用以及事业用的各种除湿机以及搭载着该除湿机的各种装置被广泛利 用。再有,通过利用再生空气,能够作为家庭用以及事业用的各种加 湿机以及搭载着该加湿机的各种装置被广泛利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主体壳体、被固定在该主体壳体内,具备开口部的框架、被固定于该框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单元、被固定于该加热器单元的轴支承构件、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轴支承构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全面的除湿转子、使在上述加热器单元中被加热,通过了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后的再生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结露的再生空气冷凝器、形成从上述加热器单元开始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经由上述再生空气冷凝器返回到上述加热器单元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的再生空气循环构件、为了使上述除湿转子旋转而被固定在上述框架上的转子旋转构件、形成从上述吸气口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到达上述排气口的除湿空气风路的除湿空气送风构件。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器单元具 有大致扇形的碟状的加热器壳体,和被该加热器壳体收容的发热体,在该大致扇形的圆弧部被固定在上述框架,在上述大致扇形的主 要部位固定着上述轴支承构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再生空气 循环构件具有再生空气用送风风扇,和收容该再生空气用送风风扇的 再生空气用风扇壳体,以及隔着上述除湿转子,与上述加热器单元相 对的再生空气捕集部,上述再生空气用风扇壳体被固定在上述框架,并且,送风自由地 与上述加热器单元接合。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架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周缘,形成有突出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前端形成圆环,该圆环的内周缘折返,形成筒状的 圆环凸缘,由该圓环凸缘所包围的开口部形成除湿空气风路。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主体壳体上,固定着接住在上述再生空气冷凝器中被冷凝的水分 的集水盘,在该集水盘上固定着上述框架的一部分。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 述转子旋转构件具有驱动马达、被该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的驱动齿轮、 从该驱动齿轮的齿尖圆向外侧突出的驱动齿轮凸缘,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形成在上述除湿转子的外周, 上述驱动齿轮凸缘的侧面抵接上述从动齿轮的端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齿轮凸 缘的侧面的上述抵接的范围的靠近外周上,形成向离开上述从动齿轮 的端面的方向倾斜的圆锥台状的倾斜。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从动齿轮的 端面的上述抵接的范围的靠近外周上,形成向离开上述驱动齿轮凸缘 的侧面的方向倾斜的圆锥台状的倾斜。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除湿转子的中心形成贯穿的除湿转子中心孔,上述轴支承构件具有自由贯穿上述除湿转子中心孔的轴部、形成 在该轴部的一个端部上的不能贯穿上述除湿转子中心孔的大直径部、 形成在上述轴部的另一个端部上的阳螺紋或者阴螺紋。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除湿转子 中心孔配置着上述轴部所贯穿的圆筒状的套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对除湿转子的支撑切实,减少摇摆,将室内空气以及加热空气的泄漏抑制在最小限度的除湿机。本发明中,除湿机100具有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0内,形成有大开口部21的框架20、被固定于框架20的加热器单元30、被固定于加热器单元30的轴支承构件40、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轴支承构件40,覆盖大开口部21的全面的除湿转子50,形成通过除湿转子50的除湿风路和再生风路。通过除湿转子50的一部分,经由再生空气冷凝器60的再生空气返回到加热器单元30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是通过被固定在框架20上的再生用风扇壳体73形成,再生用风扇壳体73与加热器单元30接合。
文档编号F24F3/14GK101530721SQ200810210289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4日
发明者久下洋介, 柴田英雄, 石川俊夫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家用机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