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0519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或蓄冷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动态蓄冰的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蓄冰装置,是利用电网低负荷期的廉价电力,如夜间电力,通 过载冷剂(通常为乙二醇水溶液)将制冷系统制取的冷量贮存在水中,把水
冻结成冰;而在电价昂贵的电网高负荷期,如白天,将冰中的冷量释放, 从而减少电网高负荷期对电力的要求、实现电力系统"移峰填谷"的空调 系统。在供电紧张的地区,蓄冰系统可以实现"负荷转移"——将电力供 应高峰时段的冷负荷转移到电力负荷低谷时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 电力高峰期电力供应问题。因此,该技术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电力部门的 电力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国内迅速发展。目前由于静态制冰系统简单,现 己成为蓄冰系统的主流。然而,静态制冰法有其自身的缺点,在蓄冰槽内 冰层的增厚使热阻增大,导致制冷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另外静态 制冰系统中还存在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不但热效率较低, 造成能源浪费,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还容易损坏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蓄冷或融冰时可以 不断地对蓄冷材料进行扰动,避免传统的静态制冰系统内冰层的增厚使热 阻增大,导致制冷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的情况,克服静态制冰系统中存在的冰块相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冰装置, 其包含控制器、扰动水泵、蓄冰槽、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 管、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载冷剂盘管均匀布置 在蓄冰槽空间内,传感器和扰动水泵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扰动 水泵进水端口通过管道和蓄冰槽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其出水端口通过管 道与蓄冰槽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传感器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的空间内。
所述载冷剂盘管由直径9. 525mm的"U"型管和直径为16mm的进水 管、回水管组成,"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回水管连接,每排载冷 剂盘管上"U"型管的数量由实际所需的制冷量确是,所述"U"型管和 分别连接在"U"型管两端的进水管、回水管组成。所述"U"型管采用 铝管,所述进水管、回水管采用铝管或铜管。在蓄冰槽中布置所述载冷剂 盘管的排数也由实际所需的制冷量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蓄冰装置在蓄冷或融冰时, 一方面通过控制 扰动水泵的运行和关闭,从而保证蓄冰槽内的蓄冷材料保持均匀的温度, 另一方面,由于载冷剂盘管的有效面积较大,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从 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静态制冰系统内冰层的增厚使热阻增大,导致制冷 机的制冷系数(COP)降低情况,也克服了静态制冰系统中存在的冰块相 互粘连导致水路堵塞的现象。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载冷剂盘管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蓄冰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载冷剂盘管4由直径9. 525腿的"U"型管43和直径为 16mm的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U"型管4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41、 回水管42连接,每排载冷剂盘4管由40根"U"型管43和分别连接在 "U"型管43两端的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所述"U"型管43采 用铝管,所述进水管41、回水管42采用铝管或铜管。
一种蓄冷装置实施方式,参见图2,控制器1选用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即PLC控制器、扰动水泵2、蓄冰槽 3、载冷剂盘管4、 9个温度传感器5,以及相应的管道和数据线。9个温 度传感器5均匀的设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采用20排载冷剂盘管4也 均匀设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扰动水泵2的进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 3底部的出水端口相连接,扰动水泵2的出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3的 进水端口相连接,使扰动水泵2与蓄冰槽3构成闭合的环路。
在PLC控制器1中设定温度传感器传送数据的时间间隔为2秒一 次,对所传送的数据每隔一分钟求一次平均值。
蓄冰槽3在蓄冷时,均匀地分布在蓄冰槽3空间内的9个温度传感器 5分别对其所在点的蓄冷材料的温度进行检测,然后把检测数据传送到 PLC控制器1中,由PLC控制器1对其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温度的最大 值与所述平均值进行比较,当温度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大于5t时,PLC 控制器1控制扰动水泵2开始运行,对蓄冷材料进行扰动,使其温度分布 均匀;当温度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小于2t:时,PLC控制器1控制扰动 水泵2停止运行,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由于扰动水泵2对蓄冷材料的扰动 作用,使蓄冷材料形成冰浆而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冰块。
上述扰动水泵2的开启与关闭还可以由外设开关进行手动控制,蓄冰槽布置的温度传感器5的数量按需要确定,数量越多控制越精确。
上述控制器1还可以选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irect Digital Contml)艮口
DDC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系统。 蓄冰槽3融冰时原理同上。
权利要求1、一种蓄冰装置,其包括控制器(1)、扰动水泵(2)、蓄冰槽(3)、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4)、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5),载冷剂盘管(4)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空间内,传感器(5)、扰动水泵(2)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1)连接,其特征在于,扰动水泵(2)进水端口与蓄冰槽(3)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扰动水泵(2)的出水端口与蓄冰槽(3)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构成闭合环路;传感器(5)均匀布置在蓄冰槽(3)的空间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 (1)为PLC控制器、DDC控制器或单片机控制系统。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冷剂盘管 (4)由"U"型管(43)和进水管(41)、回水管(42)组成,"U"型管(43)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41)、回水管(42)连接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 型管(43)采用直径为9.525mm的铝管,所述进水管(41)、回水管(42) 均采用直径为16mm的铝管或铜管。
专利摘要一种蓄冰装置,其包含控制器、扰动水泵、蓄冰槽、至少一组用于流通载冷剂的载冷剂盘管、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测试蓄冷材料温度的传感器,载冷剂盘管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空间内,传感器和扰动水泵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连接,扰动水泵进水端口通过管道和蓄冰槽底部的出水端口连接,其出水端口通过管道与蓄冰槽顶部的入水端口连接,传感器均匀布置在蓄冰槽的空间内。
文档编号F24F5/00GK201306801SQ200820131959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6日
发明者怡 刘, 刘益才, 方沛明, 莫理光 申请人:广东力优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