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火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005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反火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反火盘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灶具的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配合灶膛 和灶台的部件。背景技术
目前,寻常的家用灶具,其对灶膛的设计常常为开放式设计,即 在灶具灶体中燃气喷嘴的上端设计有三角架或其它支撑结构对锅体进行支撑,锅体与支撑结构之间留有缝隙,这样火焰能遍布锅底,起 到较好的加热作用,同时火焰燃烧废气也能通过灶膛和锅体之间的缝隙外排,但是这样的结构有以下缺点 一、由于锅底支撑结构为开 放式设计,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中很大一部分直接散发到了锅体之 外,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损失。二、由于锅底火焰废气是贴着锅体外壁 向上排放,当炒菜时废气经过锅沿处时,废气中所含的炭黑等细微固 体颗粒在锅沿处遇到湿润的油烟后容易在锅口处形成以积碳为主体 的污垢,炒菜时污垢易进入锅内对食物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 足而提供一种安装在灶具上使用的、热量损失小,且炒菜时不易在锅 沿处生产污垢的反火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火盘,其形状为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开口的盆状体,其上 端的端壁向外圓周方向突出并形成一中空的凸圈,凸圈内形成一环形 通道,在凸圈的内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入口,在凸 圏的外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废气出口位于环形通道的1/2圆周, 最好的方案是该废气出口位于灶台的后方,这样可将废气相对集中排 放,便于抽吸。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凸圈的下端面为水平开口状,安装时, 可直接使凸圈下端面与灶孔周边的灶体上表面密切贴合,形成一个环 形通道,也使反火盘与灶体的结合更稳定,炒菜时反火盘对锅体的支 撑也更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反火盘安装于灶膛内,其下端开 口处对应于燃气喷嘴,最好使燃气喷嘴位于反火盘内,其上端的凸圈 与灶体的上表面密切结合,将灶孔封闭,锅体等烹饪炊具放置于凸圏 上,使反火盘内部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作业时,废气经废气入口进 入环形通道,再经废气出口排出,配合外置的抽油烟机,形成一个排 气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灶具,作业时锅体与反火盘上端面封闭结 合,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其绝大部分都能作用于锅体底部,仅仅有很 少一部分从废气入口处流失,热量损失小,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2、 锅底火焰废气从设计的废气排放通道排放,且废气只通过一 个通道排放,这样废气排放不经过锅沿,不会在锅沿处形成积碳污垢。3、 将凸圈的下端面为水平开口状,使用时配合灶体的上表面形成废气通过的环形通道,拆下时方便沖洗,结构更加筒单。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火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带反火盘结构的节能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l:由图1和图2所示, 一种反火盘,其形状为上端和下 端均设置有开口的盆状体,其上端的端壁向外圆周方向突出并形成一 中空的凸圈l,凸圈1内形成一环形通道6,在凸圈l的内壁上设置 有数个与环形通道6相通的废气入口 2,在凸圈1的外壁上设置有数 个与环形通道6相通的废气出口 3,所述废气出口 3位于环形通道6 的l/2圆周,与处于灶台后方的外置抽油烟装置相对应,所述凸圈1 的下端面为水平开口状,使用时,如图3,将反火盘安装于灶膛内, 使燃气喷嘴4位于反火盘内,反火盘上端的凸圈1与灶体5的上表面 密切结合,将灶孔封闭,锅体等烹饪灶具放置于凸圏l上,使反火盘 内部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作业时,废气经废气入口 2进入环形通道 6,再经废气出口 3排出,配合外置的抽油烟机,形成一个排气系统。
权利要求1、一种反火盘,其特征在于其形状为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开口的盆状体,其上端的端壁向外圆周方向突出并形成一中空的凸圈,凸圈内形成一环形通道,在凸圈的内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入口,在凸圈的外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出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出口位于 环形通道的1/2圆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火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圈的下 端面为水平开口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灶具的部件,它是用于配合灶膛和灶台的反火盘,所述反火盘形状为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开口的盆状体,其上端的端壁向外圆周方向突出并形成一中空的凸圈,凸圈内形成一环形通道,在凸圈的内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入口,在凸圈的外壁上设置有数个与环形通道相通的废气出口;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热量损失小,能源利用率高,以及不易在锅沿处形成积碳污垢等优点。
文档编号F24C3/00GK201363805SQ20082022396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杨君明 申请人:杨君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