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蓄冰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210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板式蓄冰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冰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蓄冰空调系统中的蓄冰槽。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用电量也随之高速增长,尤其是用电量高峰时段集中, 电力供应高峰不足而低谷过剩。因此,供电部门采用分时电价政策,移峰填谷。空调用电量 是电网总用电量的重要部分,是造成电网负荷峰谷差的一个原因。蓄冰空调系统在夜间将 价格低廉的低谷电用以蓄冰储存冷量,在电价较为昂贵的用电高峰期少使用或不用主机制 冷,将储存的冷量用以供冷,从而达到移峰填谷的目的。经实践证明,冷量的储存非常方便、 环保、经济、安全,因而蓄冰空调是空调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蓄冰空调在降低用户的 运行费用的同时也减轻了电网的压力,实现“移峰填谷”。在实际工程中,蓄冰空调系统应用很广。蓄冰空调大致分为两类,动态蓄冰和静态 蓄冰。静态蓄冰按蓄冰方式可分为有封装式蓄冰,盘管式蓄冰。封装式蓄冰是将一定形状 的塑料容器内的水制成冰用以蓄冷,形式包括冰球和冰板等。由于封装冰在运行中蓄冰量 不能有效检测,冰球和冰板容易被涨破。当前广泛采用的是盘管式蓄冰,盘管蓄冰系统按融 冰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盘管外融冰和盘管内融冰。盘管内融冰采用载冷剂取冷,需要二次 换热装置和大量昂贵的载冷剂,过程中有相当程度的冷量损失;冰层融化时候,载冷剂与冰 层之间形成水层,故融冰换热时候热阻较大,影响取冷速率;空调水温度较高,使空调末端 系统容量增大,增加空调系统的投资。盘管外融冰采用空调水直接融冰,省掉了二次换热环 节,取冷温度低,使大温差低温送风成为可能,在现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技术中,外融冰空调系统采用的蓄冰槽一般采用上部与大气相通的开式结 构,称之为开式蓄冰槽。开式融冰系统存在取冷泵扬程大、泵停机后引起室内末端的水流倒 灌、电磁阀和水量调节电动阀承受水静压大、开启和调节困难等缺陷。专利号为02237573. 2 的专利——“闭式外融冰蓄冰槽”克服了上述缺陷。这种闭式外融冰蓄冰槽,包括壳体,冰 盘管,载冷剂分液管和载冷剂集液管。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封头封闭连 接,冰盘管由弯管和直管形成多管程载冷剂通道,由壳体内两端所设具有通孔的管板固定 在壳体内。冰盘管外表面和壳体内表面空间形成空调水通道。空调水通道中设有多个交错 放置的水折流板。冰盘管集合入口与载冷剂分液管连接,冰盘管集合出口与载冷剂集液管 连接。各管路通道分别接出封头。上述专利中的闭式外融冰蓄冰槽是将管壳式换热器用于蓄冰。该蓄冰槽存在一些 缺陷,如融冰时可能使空调水通道被堵塞;由于外形是圆柱,其放置形式容易受到现场空间 的限制,会占有宝贵的建筑空间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式蓄冰槽。利用板式 换热器的原理进行蓄冰,同时采用闭式外融冰方式融冰。换热板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换热的强化,提高结冰效率;利用相邻低温流体通道里的低温流体的交错流动实现温度场均勻以 控制结冰厚度;取消了二次换热装置,减少了系统投资;采用外融冰方式取冷效果好,取冷 温度低,为低温送风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降低系统成本提供保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板式蓄冰槽,主要包括一组带有通孔的换热板,其主要技术特点在于一种板 式蓄冰槽,它主要包括一组带有通孔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形成空调 水蓄冰通道,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形成低温流体通道,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形成低温流体 通道,空调水蓄冰通道将低温流体通道隔开,低温流体通道内流动的换热介质是制冷剂或 载冷剂,空调水蓄冰通道的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的间距是40mm 120mm。按照上述方案,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1)的方向是与地面垂直或与地面平行 中的一种;换热板(1)与地面垂直时,换热板(1)的高度是0. 2m 3. 0m。按照上述方案,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1)的材质是不锈钢板、导热塑料板、铝 板、铜板或合金板中的一种。按照上述方案,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1)是强化换热的波纹板或光板中的一 种。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将现有技术的蓄冰槽改为板式蓄冰槽,因此利用本发明的 外融冰蓄冰空调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采用上述结构和尺寸,能够有效避免换热板受到压力而变形;能够保证蓄冰 通道内冰层厚度均勻。(2)本发明采用外融冰方式,系统不需经过载冷剂与空调水的二次换热环节,板 式蓄冰槽在运行时将换热器和蓄冰槽融为一体,板式换热器的数量减少一台,节约总投资 15%以上。使用本发明板式蓄冰槽的蓄冰系统采用闭式外融冰方式,有效解决了开式外融 冰系统的缺陷,如水倒灌、泵体阀体承受的静水压力大,使水系统更安全可靠。(3)本发明的蓄冰槽由于是方形的槽体,节省建筑空间;能够实现蓄冰槽的模块 化,可根据系统需要、通过选取所需模块数量实现冷量需求;由于采用板式蓄冰槽,与盘管 式蓄冰相比,更容易实现换热的强化;当模块化后,能规模生产,小型的板式蓄冰槽能够实 现蓄冰空调的家庭化,对推进电力系统移峰填谷政策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图1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蓄冰时的剖面视图;图2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流动示意图;图3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蓄冰时的剖面视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蓄冰时的剖面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 方式的流动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板式蓄冰槽换热板的方向是与地面垂直。板式蓄冰槽 包括一组换热板 Ka) U (b)、1 (c)、1 (d)、1 (f)、1 (g)和 1 (h)。换热板 1 (b)与 1 (c)、1 (d)与1(e) U (f)与1 (g)之间形成空调水蓄冰通道3。换热板1 (a)与1 (b)、1 (e)与1 (f)之间形 成低温流体通道2,低温流体通道2内低温流体的流动方向是向上。换热板1 (c)与1 (d)、 1(g)与1(h)之间形成低温流体通道4,低温流体通道4内低温流体的流动方向是向下。空 调水蓄冰通道3将低温流体通道2、4隔开,低温流体通道2、4内流动的换热介质是制冷剂 或载冷剂,空调水蓄冰通道3的换热板1 (b)与1 (c)U(d)与1 (e)、1 (f)与1 (g)之间的间 距是40mm 120mm,即图1、图2中所示的距离D的范围是40mm 120mm。蓄冰时,低温流体通道2内低温流体与空调水蓄冰通道3内的空调水换热,空调水 在空调水蓄冰通道3的换热板上形成冰层5。板式蓄冰槽可以由很多换热板组成,最基本的 一个结构单元是图中所示的基本结构6。换热板1的方向是与地面垂直,换热板1的高度是 0. 2m-3. 0m,即图1、图2中所示的距离H的范围是0. 2m_3. 0m。板式蓄冰槽中的低温流体和空调水的流动方式是低温流体分两路分别从低温流 体进口 7和10进入板式蓄冰槽,低温流体在蓄冰槽中放出热量后分别从低温流体出口 12 和9流出。两路在蓄冰槽中的流动方向相反,从进口 7进入的低温流体在低温流体通道内 的的流动方向是沿换热板向下,从进口 10进入的低温流体在低温流体通道内的流动方向 是沿换热板向上。空调水的进口接口是8,出口接口是11,空调水的在空调水蓄冰通道内的 流动方向是沿换热板向下。实施方式2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蓄冰时的剖面视图,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换热板 的方向是与地面平行。在该种实施方式中,低温流体和空调水的流动方向均沿水平方向。蓄 冰方式与换热板垂直放置时无区别,不再累述。空调水蓄冰通道的换热板之间的距离,所示 的距离D是40mm 120mm。板式蓄冰槽可以由很多换热板组成,最基本的一个结构单元是 图中所示的基本结构13。上述板式蓄冰槽的换热板材质是不锈钢板或导热塑料板中的任一种。上述板式蓄冰槽的换热板是带有强化换热的波纹或光板中的任一种。同时,本发明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改进。如果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受此发明的 启发做出的显而易见的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改变,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板式蓄冰槽,它主要包括一组带有通孔的换热板(1),其特征在于换热板与换热板1(b)与1(c)、1(d)与1(e)、1(f)与1(g)之间分别形成空调水蓄冰通道(3),换热板与换热板1(a)与1(b)、1(e)与1(f)之间分别形成低温流体通道(2),换热板与换热板1(c)与1(d)、1(g)与1(h)之间分别形成低温流体通道(4),空调水蓄冰通道(3)将低温流体通道(2)、(4)隔开,低温流体通道(2)、(4)内流动的换热介质是制冷剂或载冷剂,空调水蓄冰通道(3)的换热板与换热板(1(b)与1(c)、1(d)与1(e)、1(f)与1(g))之间的间距是40mm~120mm。
2.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板式蓄冰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 (1)的方向是与地面垂直或与地面平行中的一种;换热板(1)与地面垂直时,换热板(1)的 高度是0. 2m 3. Om0
3.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板式蓄冰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 (1)的材质是不锈钢板、导热塑料板、铝板、铜板或合金板中的一种。
4.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板式蓄冰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式蓄冰槽换热板 (1)是强化换热的波纹板或光板中的一种。
全文摘要
一种板式蓄冰槽,它主要包括一组带有通孔的换热板,其结构特点在于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形成空调水通道,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形成低温流体通道,空调水通道和低温流体通道相互间隔,空调水通道的换热板与换热板之间的间距是40mm~120mm,换热板的高度是0.2m~3.0m。本发明将蓄冰空调系统的换热器和蓄冰槽合二为一,能够降低系统成本20%~30%;本发明采用闭式外融冰方式,解决了内融冰,冰球,冰板等融冰方式融冰速率低的缺陷,为低温送风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发明的独特形式,有助于蓄冰槽的模块化,蓄冰空调系统的小型化、家庭化。
文档编号F24F5/00GK101907410SQ20091005265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8日
发明者张小力 申请人:上海本家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