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970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常见的取暖器以热辐射方式散热的居多,如专利号为ZL200720052171. 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节能电热取暖器》(授权公告号CN201059678Y),又如申请号为200910119205. 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多功能电热取暖器》(公开号 CN101509679A),这类取暖器结构上一般都包括壳体、发热体及发射板等,热耗比较大,而且取暖器本身温度较高,容易烫伤,也易于引起周围其他易燃物燃烧,所以在不注意情况下容易发生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需要增加对流效果,一般需要设置风机加以吹送, 这势必会增加能耗,同时风机吹送只能达到部分区域的取暖,效果不佳。作为改进,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取暖器,见图5和图6所示,该取暖器包括散热体Ia 及设于散热体Ia内的发热体,散热体Ia具有多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Ila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2a,发热体横向设置于容置腔Ila内并贯穿散热腔2a,该种取暖器利用烟 效应,大大提高了对流效果,但这种取暖器存在如下不足只在顶部开设有热出风口,所以顶部较烫,稍有不慎易于烫伤;其次,由于热出风口设置较高,整个房间温度上升后,人体才感受到热,所以取暖较慢,且能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烫伤人体的取暖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耗低、对流升温迅速的取暖器。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取暖器,包括散热体及设于散热体内的发热体,所述的散热体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所述的发热体则横向设置于前述的容置腔内并贯穿前述的散热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腔自下而上至少具有第一散热腔及第二散热腔,对应地,所述的发热体至少包括贯穿于第一散热腔的第一发热体及贯穿于第二散热腔的第二发热体,前述的第一散热腔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前述的第二散热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一步,所述第一散热腔与第二散热腔之间形成有敞口的散热区域,该散热区域底端即为所述的第一出风口,而顶端即为所述的第二进风口。散热区域的设置利于产生文丘里效益,加速对流。所述的散热腔为大体呈S形,也可以是直筒形,又或其他弯折形,但以S形为优选。考虑到制造方便性,所述的散热体由多个金属成型材贴合而成,并且,所述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自下而上成形于每个金属成型材上,而每个散热区域则由相邻金属成型材之间的间隙形成。
所述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设有网孔板, 该网孔板相对散热腔长度方向均为倾斜状设置,这样设计,对流效果好,散热快。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体包括发热管及多个散热翼片,该散热翼片呈放射状布置于发热管周向并在一侧用一固定板连接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自下而上多个散热出风口,使得散热高度降低,用户使用时从脚开始取暖,最后到达整个身体,又由于采用分段出风的设计,使得最终从散热出风口出来的温度不高,不易烫伤人体,另外,整体多段散热,能耗相对较低,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快捷,容易生产。


图1为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侧视图。图3为图去除面板后散热体和发热体装配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散热体空气对流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散热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散热体空气对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取暖器包括散热体1、设于散热体1内的发热体5及设于散热体1前端面的控制面板10,散热体1上、下两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11 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2,两个发热体5横向设置于容置腔11内并贯穿散热腔2。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腔2为大体呈S形,散热腔2自下而上具有第一散热腔23及第二散热腔22,发热体5分别贯穿于第一散热腔23及第二散热腔22,第一散热腔23具有第一进风口 231和第一出风口 232,第二散热腔22具有第二进风口 221和第二出风口 222。进一步,第一散热腔23与第二散热腔22之间形成有敞口的散热区域21,该散热区域21底端即为第一出风口 232,而顶端即为第二进风口 221。考虑到制造方便性,散热体1由多个金属成型材4贴合而成,并且,第一散热腔23 和第二散热腔22自下而上成形于每个金属成型材4上,而每个散热区域21则由相邻金属成型材4之间的间隙形成。具体地,金属成型材4依次按照正、反、正、反布置。第一进风口 231、第一出风口 232、第二进风口 221及第二出风口 222均设有网孔板3,该网孔板3相对散热腔2长度方向均为倾斜状设置,如图3所示,其中的发热体5包括发热管51及四个散热翼片52,四个散热翼片52 呈放射状布置于发热管51周向并在一侧用一固定板53连接固定,发热管51的接线端子M 露出固定板53。如图4所示,冷空气从散热体1底部的第一进风口 231进入,然后被下方的发热体 5加热后从第一出风口 232出来,形成第一次的底端散热,另一波冷空气从第二进风口 221
4进去,被上方的发热体5加热后从第二出风口 222出来,形成第二次的高端散热,又因散热腔2中端的散热区域21的特有结构,能产生文丘里效应,加速空气对流。
权利要求
1.一种取暖器,包括散热体及设于散热体内的发热体,所述的散热体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所述的发热体则横向设置于前述的容置腔内并贯穿前述的散热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腔自下而上至少具有第一散热腔及第二散热腔,对应地,所述的发热体至少包括贯穿于第一散热腔的第一发热体及贯穿于第二散热腔的第二发热体,前述的第一散热腔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前述的第二散热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腔与第二散热腔之间形成有敞口的散热区域,该散热区域底端即为所述的第一出风口,而顶端即为所述的第二进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腔为大体呈S形或直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体由多个金属成型材贴合而成,并且,所述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自下而上成形于每个金属成型材上,而每个散热区域则由相邻金属成型材之间的间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进风口、 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设有网孔板,该网孔板相对散热腔长度方向均为倾斜状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体包括发热管及多个散热翼片,该散热翼片呈放射状布置于发热管周向并在一侧用一固定板连接固定。
全文摘要
一种取暖器,包括散热体及设于散热体内的发热体,所述的散热体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所述的发热体则横向设置于前述的容置腔内并贯穿前述的散热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腔自下而上至少具有第一散热腔及第二散热腔,对应地,所述的发热体至少包括贯穿于第一散热腔的第一发热体及贯穿于第二散热腔的第二发热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自下而上空气对流方式实现散热取暖效果,且无需风机助力,能耗低,热出风口温度不高,不易烫伤人体,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快捷,容易生产。
文档编号F24D13/00GK102235709SQ201010159088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6日
发明者林国夫 申请人:林国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