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133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尤其涉及设于出风口的、将热交换空气向室内 出风导向的风向导向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具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调机中,在室内机的出风口上包括风向导向装置,该 风向导向装置将在空调机中得到的冷气或暖气等热交换空气向室内出风导向。一般,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出风通风路上设置有左右方向风向板,在作 为上述出风通风路前端的出风口上设置上下方向风向板(水平方向风向板)。尤其是,依照 近来的趋势,包括两个平行的上下方向风向板,这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分别通过不同的驱 动机构而与驱动源连结。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出风口上包括上下方向风向板,因此,从出风口吹出的热交 换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宽度能以较宽的角度进行。然而,由于左右方向风向板包括 在作为室内机主体内部的出风通风路的途中部,因此,热交换空气的左右方向上的风向控 制宽度非常狭小,从而很难应对作为近年来住宅趋势的大户型房屋。此外,作为摆动动作,由于以使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同时摆动的方式进行,因此, 会使与上下方向风向板连结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电流增大,从而对基本上的电子元器件带 来很大的负荷。因此,若经常使用摆动,则容易在电子元器件的耐久性上产生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空调机,这种空调机将上下方向风向板可转动地设置 在出风口上,并将左右方向风向板可转动地设置在上述上下方向风向板上,包括驱动电动 机,该驱动电动机将驱动左右方向风向板的驱动装置设置在出风口的一侧部;以及链接单 元,该链接单元将上述驱动电动机与左右方向风向板链接。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8-4582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6-300460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同时进行左右方向的风向导向和上下方向的风 向导向,因此,风向改变时的损失一次就可以完成,因而能防止因风量损失而引起的风量降 低。不过,在此没有对制冷运转时的冷气的出风导向和制热运转时的暖气的出风导向进行 说明。专利文献2的图1虽然可以推测出是对制冷运转时的冷气出风导向进行说明,但 上下方向风向板位于左右方向风向板的上表面,并且是以下部侧为凹状、上部侧为凸状弯 曲而成的。因此,被上下方向风向板导向的冷气几乎不朝向水平方向,而是朝向下方的地 由于这种室内机是挂壁式的且安装在房屋的高处,因此,希望能够在制冷运转时 尽可能将冷气沿水平方向导向,而不对居住者的脚边吹送冷气。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冷 气容易被吹送至居住者的脚边,因而在这点上缺乏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发明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能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制 冷运转时的水平吹风导向与制热运转时的下方吹风导向的切换从而实现风向导向特性的 提高的、并且可进行流畅的空气流通的风向导向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开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并在内部包 括将入风口与出风口连通的通风路,在上述通风路中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在出风口 上设有风向导向装置,并包括对上述风向导向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 风向导向装置包括位于前侧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位于后侧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 这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具有遍及上述出风口的左右宽度方向全长的、与左右宽度方向正交 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一半的长度,这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在前后方向上平行排列地配置, 且在前后方向上被驱动而转动;以及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这些左右方向风向板设于上述 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中的位于后侧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单面 部,且一并在左右方向上被驱动而转动,上述控制单元将上述第一上下方向和第二上下方 向的风向控制控制成在制冷运转时驱动上述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 中的前侧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转动、在制热运转时驱动包括上述左右方向风向板的后侧 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转动,在制冷制热运转时的任一情况下均控制成相对于上述被驱动 而转动的上下方向风向板,另一方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保持在各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 度。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包括能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制冷运转时的水平吹风导向 与制热运转时的下方吹风导向的切换从而实现风向导向特性的提高的、并且可进行流畅的 流通的风向导向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左右方向风向板的第二(后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 的局部立体图。图4(A)、图4(B)、图4(C)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停止时㈧和制冷运转时的风向 导向装置的姿势(B)、(C)的图。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表示制冷运转时的水平送风时的风速分布的本实施方式 (A)与现有结构(B)的比较图。图6(A)、图6(B)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运转时的风向导向装置的姿势的图。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向下送风时的风速分布的本实施方式 (A)与现有结构(B)的比较图。(符号说明)5 入风 口6 出风口10通风路7热交换器
8送风机G风向导向装置Ila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Ilc左右方向风向板R控制部(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室内机主体1具有构成前表面、上表面和左右两侧面筐体的前表面面板2 ;以及 后部主体3。室内机主体1的主视图的左右宽度方向尺寸相对于上下方向尺寸非常大,因而 在整体上以横长状形成。在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设有入风口 5,使具有板体的前表面部与包括上述入 风口 5的上表面部一体化并且以上表面部后端为枢轴支撑部而制成开闭面板2A。在维护时 等情况下,根据需要将开闭面板2A打开,从而能露出室内机主体1内部。下表面部设有出风口 6,在上述出风口 6包括后述风向导向装置G。图1表示空调 运转停止时的状态,出风口 6被风向导向装置G封闭。图2表示空调运转中的尤其是进行 制冷运转时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并对冷气的出风方向进行设定。在上述出风口 6的一侧部设有显示部H,该显示部H接受由遥控器(remote control)发送的信号来显示运转状态。作为显示内容,为例如室内温度、运转类型、计时器 设定时间等。另一方面,在上述后部主体3上包括对空气过滤器F予以支承的空气过滤器支承 框W ;热交换器7 ;室内送风机8 ;以及电气元件箱9。电气元件箱9位于与上述显示部H相 对的位置,在内部收纳有含有控制用电气元件的控制部(控制单元)R,与显示部H和室内送 风机8等电气元件电连接,并对它们进行控制。通过使上述室内送风机8工作,从而在室内机主体1内形成有将吸入室内空气的 入风口 5与吹出热交换空气的出风口 6连通的通风路10。在上述通风路10中依次配置有 上述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热交换器7、室内送风机8。 上述热交换器7的前侧热交换器部7A和后侧热交换器部7B以侧视呈近似倒V字 状形成。前侧热交换器部7A隔着空气过滤器F以与前表面面板2的前面部和包括入风口 5的上表面部的一部分相对的形态弯曲形成。后侧热交换器7B以直条状倾斜,并隔着空气 过滤器F与入风口 5的一部分相对。上述热交换器7通过制冷剂管与收容在未图示的室外机内的压缩机和室外热交 换器等连通,通过它们来构成制冷循环。而且,在热交换器7的前后侧热交换器部7A、7B相 互间配置有上述室内送风机8。室内送风机8具有配置于室内机主体1的一侧端的空间的风扇电动机;以及与 上述风扇电动机的转轴连结的横流风扇。横流风扇的轴向长度设定成与上述热交换器7的 宽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并以彼此正好相对的形态配置。
前侧热交换器部7A的下端部搁在前泄水盘12a上,后侧热交换器部7B的下端部 搁在后泄水盘12b上。前后泄水盘12a、12b分别与构成室内机主体1的后部主体3 —体成 形,接受从各热交换器部7A、7B滴下的泄水,通过未图示的排水软管朝屋外排水。前后泄水盘12a、12b的一部分侧壁外表面与室内送风机8接近设置,并由前后泄 水盘12a、12b构成与室内送风机8的横流风扇相对的凸头(日文— < )。成为凸头的 前后泄水盘12a、12b的侧壁部分与出风口 6的各边部之间被隔壁构件13连结。通过驱动上述室内送风机8,被隔壁构件13围住的空间成为将凸头与出风口 6连 通的通风路10中的出风侧。与此对应的是,入风口 5至热交换器7之间成为通风路10中 的入风侧。上述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与前表面面板2的前表面部相对,并且与前侧热交换部 7A存在缝隙地弯曲而成。而且,上述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与前表面面板2的上表面部的入 风口 5相对,并与后侧热交换器部7B的上表面存在缝隙地弯曲而成。支承于上述空气过滤 器支承框W上的空气过滤器F也制成与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相同的弯曲形状。沿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的下端部,一体设有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上述空气过滤 器清扫装置S沿空气过滤器支承框W与出风口 6之间设置,因被前表面面板2遮挡,因而无 法从外部观察到。若对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输入工作信号,则被收容在图2位置上的空气过滤器 F从下端部通过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进而以U型转弯状上升,从而沿设于热交换器7侧 的引导路移动。此时,附着在空气过滤器F上的灰尘被扫落,并被收集至空气过滤器清扫装 置S的集尘箱(日文夕·· 7卜#夕夕7 )内。空气过滤器F —度被收容在热交换器7侧的引导路之后,再次从下端部移动,以U 型转弯状上升从而再次经过空气过滤器清扫装置S后返回原来位置。此时,残留在空气过 滤器F上的灰尘被扫落,从而进行充分的空气过滤器清扫。 接着,对上述风向导向装置G进行详细说明。风向导向装置G包括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lla、llb,这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11a、 lib前后排列嵌入出风口 6 ;以及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11c,这些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直接 设于一个(后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上,并沿图2的纸面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放置。将图1的前侧(图2的左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Ila称为“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 将图1后侧(图2的右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称为“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因此,左 右方向风向板Ilc设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1 Ia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1 Ib是截面缓缓弯曲的长条状板 体。各上下方向风向板IlaUlb的左右宽度方向尺寸与出风口 6的左右宽度方向尺寸大致 相同,与左右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出风口 6的上述前后方向上 的尺寸的大致一半的长度。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1 Ia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1 Ib以彼此平行排列的状态安装 于出风口 6,且分别通过驱动机构与驱动电动机(均未图示)连结。因此,根据各上下方向 风向板IlaUlb的转动姿势来如图1所示地关闭出风口 6或如图2所示地打开出风口 6。图3是表示将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相对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安装结构的 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设有支承用肋条15。只在 如图所示的一方侧的支承用肋条15上设有角孔,并嵌入有包括上述形状的角部的驱动轴 16A。未图示的另一方的支承用肋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从隔壁构件13侧面壁突出的支承
轴ο在上述驱动轴16A的侧端部连结有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和驱动电动机。若对驱动电 动机进行驱动,则通过驱动机构驱动驱动轴16A旋转,并使与驱动轴16A的转动一体化转动 的支承用肋条15同时位移,从而施加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转动。这种结构与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的驱动结构相同。因此,第一上下方向风向 板Ila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被控制部R单独控制驱动。在上述驱动轴16A的轴芯位置上,沿上述轴向插入在周向上卡合、在轴向上自由 滑动的驱动棒16B。S卩、驱动棒16B相对于驱动轴16A在如图所示角轴部分的轴向长度的范 围内可沿轴向自由滑动。驱动棒16B的未图示的(左侧)端部从驱动轴16A的前端突出,在驱动轴16A的 前端部设有齿条部,并与嵌入驱动电动机的转轴的小齿轮啮合。当驱动电动机对小齿轮进 行驱动时,齿条部在轴向上移动,驱动棒16B被与齿条部一体地施力而滑动。此时,驱动轴 16A的位置没有变化。在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上安装有支承板17,连结杆18可沿支承板17的长度 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承在支承板17上。上述驱动棒16B的从支承用肋条15突出的端部与连 结固定件20连结,上述连结固定件20在支承板17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缝隙部分 同连结杆18的一侧部连结。上述连结固定件20在当驱动棒16B沿轴向施力而滑动时追随以对连结杆18施力 而滑动、而当驱动棒16B旋转时空转这点上下功夫,因而,不会将驱动棒16B的旋转力向连 结杆18传递。在上述支承板17的前后方向一侧部上在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支承 孔部,并在此可自由转动地嵌入有设于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的下端部的突部21。在各左右 方向风向板Ilc的下端部上,除了上述突部21之外,还设有可自由转动地与上述连结杆18 卡合的突起22。若通过驱动棒16B和连结固定件20使连结杆18沿支承板17的长度方向往复运 动,则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Ilc以各自的突部21c为中心一并在左右方向上施力而转动。根据以上结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上下方向上的转动动作是在将左右方 向风向板Ilc予以承载的状态下进行的,并且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转动/停止转 动无关,能单独地进行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的转动/停止转动。将针对长条板状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驱动源 (驱动电动机)和设于长条板状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的 驱动源(驱动电动机)包括在各自的一侧部进行驱动,因此,可得到驱动源的配置空间的减 少化。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使用者按压操作远程控制器(远程操作盘)的运转按钮时,控制部R驱动室内 送风机8,并且在通过制冷剂管与室内机连通的室外机上驱动压缩机,开始制冷循环运转。
同时,控制部R对风向导向装置G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出风口 6开口。风向导向 装置G根据如后所述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选择来改变出风口 6的打开姿势。室内空气被从入风口 5吸入,并经过空气过滤器F。在此,捕捉室内空气所含的灰 尘,经过净化后被导入至热交换器7。室内空气流过构成起到制冷循环作用的热交换器7的 前侧热交换器部7A和后侧热交换器部7B,以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在制冷运转时与热交换器7进行热交换而成为冷气,而在制热运转时则 成为热气,随后被吸入至室内送风机8中,从而被向通风路10的出风侧引导。接着,室内空 气被导向至构成风向导向装置G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11a、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和左 右方向风向板11c,从而被从出风口 6吹向室内。图4(A)是空调运转停止时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图,图4(B)是在制冷运转时 在水平吹风状态下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图,图4(C)是在制冷运转时在斜向吹风状态下 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图。在图4㈧的空调运转停止时,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 lib的板面彼此排成大致直线状,并如先前图1所示那样关闭出风口 6。此时,左右方向风 向板Ilc位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上表面,即使从室内仰视室内机主体1,也因被第 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挡住而无法看见。当接受到制冷运转开始的信号时,控制部R将风向导向装置G控制成基本上处于 图4(B)的状态。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保持大致水平姿势,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与 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以不会妨碍冷气的流通的程度保持间隔、且保持大致水平状态。此时,从出风口 6吹出的几乎所有的冷气被向大致水平方向引导,因而不会直接 吹到在室内的居住者。因此,室内的居住者不会直接暴露在冷气下,而是进行舒适的制冷作 用。当接受到来自远程控制器的摆动信号时,控制部R反复进行如下动作对于第二 上下方向风向板11b,固定在制冷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度的姿势、即图4(B)的姿势,并将 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的姿势从图4(B)的姿势改变成图4(C)的姿势,从图4(C)的姿势 改变成图4(B)的姿势这样的动作。因此,冷气进行从出风口 6的水平吹风、斜向吹风以及反复上述位置之间的姿势 的所谓摆动吹风。根据上述摆动动作,尽可能使冷气不吹到居住者身上,不仅保持舒适的制 冷还能将冷气吹到整个室内。由于使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转动,因此,与现有结构那样的将双方的上下方 向风向板联动而转动相比,能得到将驱动电动机的负载减少一半、降低控制用电气元件的 温度上升、提高耐久性。左右方向风向板Ilc在水平吹风和摆动吹风的任一情况下,均能将冷气在左右方 向上导向。即、通过进退移动图3所说明的驱动棒16B,从而使连结杆18沿相同方向移动, 并使安装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上的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Ilc 一并朝向左右方向对冷 气进行导向。图5(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下进行制冷水平吹风时的出风口前方Im部分的风速 分布的图,图5(B)是表示在现有结构中的进行制冷水平吹风时的出风口前方Im部分的风 速分布的图。
另外,在图5(A)、图5(B)中,Y轴所示“角度”是指以连结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 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各个支承轴的线的中间点位置为原点,从将室内机安装于室 内壁面的位置开始,以出风口 6前方的水平方向为0°,在此下方为(+)角度,在此上方为 ㈠角度。如先前图4(B)所说明的那样,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取水平姿势,而第二上下 方向风向板lib则保持在制冷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度。左右方向风向板Ilc位于第二上 下方向风向板lib的上表面侧。测量结果是,确认了在从室内机的出风口 6的原点位置开始水平角度为0°的位 置上具有最大风速,从水平角度0°越向上方和下方的部分,风速越是降低。因此,为理想的 水平吹风。与此相对的是,在作为现有结构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出风口上包括两个上 下方向风向板的、在作为室内机主体内部的出风通风路的途中部上包括左右方向风向板的 空调机中,确认了在从室内机的出风口的原点位置开始水平角度为+5°的位置上具有最大 的风速分布。即、风向被朝向略微下方吹出,不能成为理想的水平吹风。从以上的风量分布的实验结果可知,根据本发明的水平吹风结构,与现有结构相 比,能增加向水平方向的出风量,因此,扩大了冷风向前方的到达距离,从而可以改善室内 的温度分布。制热运转时是如下所述起作用的。图6㈧是制热运转时在向下吹风状态下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图,图6(B)是 制热运转时在斜向吹风状态下的风向导向装置G的状态图。当接受到制热运转开始的信号时,控制部R将风向导向装置G控制成基本上处于 图6(A)的状态。具体而言,将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保持在制热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 度、即朝斜下的姿势。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被朝向大致垂直姿势。从出风口 6吹风的暖气的几乎全部向垂直方向引导,并向住在室内的居住者的脚 边吹风。得到所谓的头冷脚热的状态,从而进行舒适的制热作用。当接受到来自远程控制器的摆动信号时,控制部R将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的 姿势固定,并将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从图6(A)的姿势改变成图6(B)的姿势、即与第一 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大致平行的状态。此时,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与制冷运转时相比 几乎处于反转状态。而且,将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从图6(B)的姿势改变成图6(A)的姿势。暖气 进行从出风口的向下吹出、斜向吹出以及反复上述位置之间的姿势的所谓摆动吹风。在这样摆动时,将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转动,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维持在 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度。因此,可在尽可能地保持头冷脚热式的舒适的制热状态的情况 下吹出暖气。由于使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转动,因此,与现有结构的将双方的上下方向风 向板联动而转动的结构相比,能得到将驱动电动机的负载减少一半、降低控制用电气元件 的温度上升、提高耐久性。左右方向风向板Ilc在水平吹风和摆动吹风中的任一情况下,均能一并朝向左右 方向将暖气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导向,与制冷运转时并没有什么变化。
图7(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下进行制热向下吹风时的出风口 6前方Im部分的风 速分布的图,图7(B)是表示在现有结构中的进行制热向下吹风时的出风口前方Im部分的 风速分布的图。另外,在图7(A)、图7(B)中,Y轴所示角度是指以连结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和 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的各个支承轴的线的中间点位置为原点,从将室内机安装于室内 壁面的位置开始,以出风口 6前方的水平方向为0°,在此下方为(+)角度,90°为出风口 6 的下方垂直方向位置。如先前图6(A)所说明的那样,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保持在制热运转模式下所 指定的角度,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被朝向大致垂直方向。在这种状态下,左右方向风向 板Ilc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 —起被朝向大致垂直方向。测量结果是,确认了在从室内机的出风口 6的原点位置开始水平角度为80°的位 置上具有最大风速,从水平角度80°越朝前方和后方的部分,风速越是降低。因此,在本实 施方式中,为接近垂直的向下吹风。与此相对的是,在作为现有结构的、在出风口上包括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在作 为室内机主体内部的出风通风路的途中部上包括左右方向风向板的空调机中,确认了在从 室内机的出风口的原点位置开始水平角度为65°的位置上具有最大的风速分布。从以上的风量分布的实验结果可知,根据本发明的向下吹风结构,与现有结构相 比,能进一步增加向垂直方向的出风量,因此,扩大了暖风向室内地面侧的分布,从而可以 改善室内的温度分布。特别是,由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具有反转的功 能,因此,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有效地追随从出风口 6吹出的热交换空气的风向。此外,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lib以及左右方向风向板 Ilc分别可以单独地进行摆动动作,并且也可以由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Ila和第二上下方 向风向板lib中的任意一个与左右方向风向板Ilc的组合来进行摆动动作。因此,具有多个摆动模式,能实现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并能实现提高使用方便性。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 将构成要素变形后具体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开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并在内部包括将所述入风口与出 风口连通的通风路,在所述通风路中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在所述出风口上设有风向 导向装置,并包括对所述风向导向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导向装 置包括位于前侧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位于后侧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这两个上下方向 风向板具有遍及所述出风口的左右宽度方向全长的、与左右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的 大致一半的长度,这两个上下方向风向板在前后方向上平行排列地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 被驱动而转动;以及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这些左右方向风向板设于所述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第二上下 方向风向板中的位于后侧的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单面部,且一并在左右方向上被驱动而 转动,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上下方向和第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控制成 在制冷运转时,驱动所述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中的前侧的第一 上下方向风向板转动;以及在制热运转时,驱动包括所述左右方向风向板的后侧的第二上 下方向风向板转动,在制冷制热运转时的任一情况下均控制成相对于所述被驱动而转动的上下方向风向 板,另一方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保持在各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如下控制 在制冷运转时,将所述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姿势控制成所述左右方向风向板位于上部;在制热运转时,将所述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姿势控制成所述左右方向风向板位于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可以进行如 下控制将所述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以及所述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 分别单独地或是通过将所述上下方向风向板中的任意一个与所述左右方向风向板组合地 进行摆动动作。
全文摘要
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包括能可靠且高效地进行制冷运转时的水平吹风导向与制热运转时的下方吹风导向的切换从而实现风向导向特性的提高的、并且可进行流畅的空气流通的风向导向装置。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包括入风口(5)、出风口(6)、通风路(10)、热交换器(7)、送风机(8)、风向导向装置(G)以及控制部(R),风向导向装置包括具有遍及出风口的左右宽度方向全长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一半的长度且平行地在前后方向上配置的,还在前后方向上被驱动而转动的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11a)和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11b);以及设于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的单面部的多个左右方向风向板(11c),控制部将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控制成在制冷运转时驱动第一上下方向风向板转动、在制热运转时驱动第二上下方向风向板转动,在制冷制热运转时相对于上述驱动而转动的上下方向风向板,另一方侧的上下方向风向板保持在各运转模式下所指定的角度。
文档编号F24F13/14GK102003779SQ20101026992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松原健太朗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