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7972阅读:2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太阳能利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做为一个节能环保设备,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设备种类品牌繁多, 最常见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架体、水箱、太阳能集热管,太阳能集热管为双层 真空管,其一端封装另一端开放,开放端插入水箱下部的承插孔,封闭端倾斜支承在架体 上。集热管内腔与水箱内腔相通,水在集热管内受热后对流进入水箱内从而实现加热过程。 这种结构形式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玻璃集热管不能承压,且容易在寒冷气候中发生炸管,炸 管不但太阳能热水器不能使用而且会将水箱内的水漏光,造成浪费。现有热水器的水箱是 热水存储装置,由于处于室外其本身保温性能并不理想,尤其在夜间,热损失较大。此外,现 有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较细,容水量较少。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集热管内热水全部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它包括架体和真空管,真空管内外皆透明,其内置有金属内 管,金属内管的外表面涂有吸热涂层,其特征是真空管外部为外壳,外壳设计为上部开放 的长方形盒体,其内的保温材料设计有与真空管形状一致的凹陷,真空管和其内部的金属 内管置于该凹陷内;外壳由架体支撑;金属内管下端由内管封板密封,排气溢流支管和进 出水管穿过内管封板与外部管线相连,排气溢流支管穿出外壳外与排气溢流总管相连。上述的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其特征是在金属内管内,排气溢流支管开口位置较 高,进出水管的开口位置较低;在真空管内管和金属内管上部之间设计限位胶圈;保温材 料纵向剖面为“J”形,这样可以将底部的内管封板完全包裹起来。真空管两只为一组,它们 的进出水管位置相向并通过三通与进出水总管连接。从上述的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集热管倒置的方法,可以将集热管内直接 加热的水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减小甚至取代了水箱,同时由于采用了金属内管防止了直接 对真空管流水产生炸裂的问题。最主要地,它不再依赖水箱收集热水,提高了集热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集热管单体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0012]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它包括架体和真空管2,真空管2内外皆透 明,其内置有金属内管3,在真空管2内管和金属内管3上部之间设计限位胶圈;金属内管 3的外表面涂有吸热涂层,真空管外部为外壳9,外壳9设计为上部开放的长方形盒体,其内 的保温材料6设计有与真空管形状一致的凹陷,真空管2和其内部的金属内管3置于该凹 陷内;保温材料6纵向剖面为“J”形,外壳9由架体支撑;金属内管下端由内管封板5密封, 排气溢流支管4和进出水管7穿过内管封板5与外部管线相连,在金属内管3内,排气溢流 支管4开口位置较高,进出水管7的开口位置较低;排气溢流支管4穿出外壳外与排气溢流 总管1相连。真空管两只为一组,它们的进出水管位置相向并通过三通8与进出水总管连 接。真空管容水量较大,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组、两组或多组。
权利要求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它包括架体和真空管(2),真空管(2)内外皆透明,其内置有金属内管(3),金属内管(3)的外表面涂有吸热涂层,其特征在于真空管外部为外壳(9),外壳(9)设计为上部开放的长方形盒体,其内的保温材料(6)设计有与真空管形状一致的凹陷,真空管(2)和其内部的金属内管(3)置于该凹陷内;外壳(9)由架体支撑;金属内管下端由内管封板(5)密封,排气溢流支管(4)和进出水管(7)穿过内管封板(5)与外部管线相连,排气溢流支管(4)穿出外壳外与排气溢流总管(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内管(3)内,排气溢 流支管(4)开口位置较高,进出水管(7)的开口位置较低;在真空管(2)内管和金属内管 (3)上部之间设计限位胶圈;保温材料(6)纵向剖面为“J”形,真空管两只为一组,它们的 进出水管位置相向并通过三通(8)与进出水总管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它包括架体和真空管,真空管内外皆透明,其内置有金属内管,金属内管的外表面涂有吸热涂层,真空管外部为外壳,外壳设计为上部开放的长方形盒体,其内的保温材料设计有与真空管形状一致的凹陷;外壳由架体支撑;金属内管下端由内管封板密封,排气溢流支管和进出水管穿过内管封板与外部管线相连,排气溢流支管穿出外壳外与排气溢流总管相连。由于采用了集热管倒置的方法,可以将集热管内直接加热的水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取代了水箱,同时由于采用了金属内管防止了直接对真空管流水产生炸裂的问题。最主要地,它不再依赖水箱收集热水,提高了集热效率。
文档编号F24J2/46GK201672701SQ20102021316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王淑贤 申请人:王淑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