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893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在正面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的空调机。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20923号)所公开的空调机具有在前表面(相当于正面)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空调机主体(相当于主体)、以及覆盖空调机主体的前表面全体的面板。并且,面板能够在堵住吸入口和吹出口的闭合位置以及打开吸入口和吹出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该空调机中,通过使面板移动,能够遮蔽或打开吸入口和吹出口。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仅空调机主体的正面侧被面板覆盖。因此,在面板位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从斜方向观察空调机主体时,空调机主体与面板的接缝可能很明显,设计性不佳。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设计性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主体和可动面板。在主体的正面形成有正面吸入口和正面吹出口。可动面板具有正面面板部和侧面面板部。正面面板部位于主体的前方。侧面面板部从正面面板部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并且,在运转停止时,可动面板采用以覆盖正面吸入口和正面吹出口的方式配置正面面板部的运转停止状态。在第1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侧面面板部从正面面板部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因此,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从主体的前方到侧方覆盖主体。在从斜方向观察可动面板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主体的情况下,例如与可动面板仅覆盖主体前方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可动面板与主体的接缝不明显。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第2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第1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还具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具有用于使可动面板移动的驱动部件。并且,可动面板从运转停止状态向斜上方移动,从而采用打开正面吸入口和正面吹出口的运转状态。并且,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状态时,侧面面板部位于驱动部件的侧方。在第2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侧面面板部位于驱动部件的侧方。因此,例如与侧面面板部不位于驱动部件的侧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侧方吸入的空气量。由此,在运转时,能够减小尘埃附着于驱动部件的可能性。第3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第2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驱动部件包括面板支承臂。面板支承臂与可动面板连接。并且,面板支承臂能够在收纳于主体的第1状态和从主体偏离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状态时,面板支承臂处于第2状态。并且,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状态时,侧面面板部在侧视图中配置成覆盖处于第2状态的面板支承臂。在第3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可动面板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在侧视图中,侧面面板部配置成覆盖从主体偏离的面板支承臂。因此,能够提高运转时的设计性。第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部件、第2部件、驱动部件、马达、室内机主体以及面板。第1部件具有第1槽和第2槽。第1槽包括第1低弯曲部。第2槽包括第2低弯曲部和第2高弯曲部。第2低弯曲部位于从第1低弯曲部偏离的位置。第2高弯曲部从第2低弯曲部的端部即第1端部延伸。并且,第2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第2部件具有第1滑动部件和第2滑动部件。第1滑动部件沿着第1槽移动。第2滑动部件沿着第2槽移动。驱动部件使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移动,以使得第1滑动部件与第1槽滑动、且第2滑动部件与第2槽滑动。马达驱动驱动部件。室内机主体与第2部件连接。面板与第1部件连接。并且,面板通过使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移动而变更相对于室内机主体的姿势。进而,驱动部件与第1部件接触。在第2滑动部件从第2低弯曲部向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第1部件将第1滑动部件作为旋转支点而旋转移动。并且,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比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小。以往,空调室内机具有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外廓的一部分的面板、以及使面板移动以使面板采用期望姿势的移动机构。例如,日本特开2007-71532号公报所公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相当于空调室内机)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具有设有第1狭缝和第3狭缝的第1支承部件;设有第1支承爪和第2支承爪的第2支承部件;以及使第1支承部件移动的驱动马达。在该移动机构中,通过驱动驱动马达而使第1支承部件相对于第2支承部件移动,从而使正面面板(相当于面板)采用期望姿势即第2打开状态。但是,在使面板采用期望姿势后,为了使面板保持该姿势,对马达施加载荷。因此,在第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比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小。因此,例如,在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面板采用期望姿势的情况下,与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面板采用期望姿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由此,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另外,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比第2高弯曲部的曲率大即可。因此,第1低弯曲部和第2低弯曲部也可以不弯曲,例如为直线状。第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部件、第2部件、驱动部件、马达、室内机主体以及面板。第1部件具有第1槽和第2槽。第1槽包括第1低弯曲部。第2槽包括第2低弯曲部和第2高弯曲部。第2低弯曲部位于从第1低弯曲部偏离的位置。第2高弯曲部从第2低弯曲部的端部即第1端部延伸。并且,第2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第2部件具有第1滑动部件和第2滑动部件。第1滑动部件沿着第1槽移动。并且,第2滑动部件沿着第2槽移动。驱动部件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移动,以使得第1滑动部件与第1槽滑动、且第2滑动部件与第2槽滑动。马达驱动驱动部件。室内机主体与第1部件连接。面板与第2部件连接。并且,面板通过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移动而变更相对于室内机主体的姿势。驱动部件与第2部件接触。在第2滑动部件从第2低弯曲部向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第2部件将第1滑动部件作为旋转支点而旋转移动。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比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小。在第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比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小。因此,例如,在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面板采用期望姿势的情况下,与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面板采用期望姿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由此,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另外,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比第2高弯曲部的曲率大即可。因此,第1低弯曲部和第2低弯曲部也可以不弯曲,例如为直线状。第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室内机主体和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第3高弯曲部。第3高弯曲部从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并且,第3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并且,面板和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进而,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的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例如,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端部而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不具有引导部和第3滑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施加的马达的载荷。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第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面板和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第3高弯曲部。第3高弯曲部从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并且,第3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并且,室内机主体和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进而,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的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例如,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端部而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不具有引导部和第3滑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施加的马达的载荷。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第8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面板和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第3高弯曲部。第3高弯曲部从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并且,第3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室内机主体和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进而,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的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例如,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端部而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不具有引导部和第3滑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施加的马达的载荷。
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第9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室内机主体和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第3高弯曲部。第3高弯曲部从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并且,第3高弯曲部的曲率比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并且,面板和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进而,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的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例如,在第3滑动部件位于引导部端部而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与不具有引导部和第3滑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时施加的马达的载荷。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第10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 第9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面板能够采用期望的第1姿势。并且,在面板采用第1姿势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面板采用期望的第1姿势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槽端部,所以,例如与在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槽的第2低弯曲部的第1端部时面板采用第1姿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第11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10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面板能够采用与第1姿势不同的第2姿势。并且,在面板采用第2姿势的情况下,不对马达施加载荷。因此,能够使面板采用不对马达施加载荷的姿势。第12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11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采用第1姿势的面板以相对于室内机主体倾斜的方式配置。并且,采用第2姿势的面板以相对于室内机主体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因此,不仅能够使面板相对于室内机主体沿上下方向移动,还能够使面板的端部相对于室内机主体沿前后方向移动。第13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 第12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面板配置在室内机主体的正面侧。因此,能够对配置在室内机主体的正面侧的面板的姿势进行变更。第1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 第1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第2滑动部件从第2低弯曲部向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第1滑动部件位于第1槽的端部即第1槽端部附近。因此,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1滑动部件位于第1槽端部附近时成为旋转支点。第1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6方面或第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并且,第1部件具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因此,通过使齿轮与齿条接触,能够使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移动。第1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8方面或第9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并且,第2部件具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因此,通过使齿轮与齿条接触,能够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移动。第1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4方面 第1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驱动部件配置在第1滑动部件附近。在该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将驱动部件配置在第1滑动部件附近。发明效果
在第1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提高设计性。在第2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运转时,能够减小尘埃附着于驱动部件的可能性。在第3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够提高运转时的设计性。在第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8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9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进一步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10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面板采用期望的第1姿势的情况下,能够减轻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在第11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面板采用不对马达施加载荷的姿势。在第12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面板的端部相对于室内机主体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第13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对配置在室内机主体的正面侧的面板的姿势进行变更。在第14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1滑动部件位于第1槽端部附近时成为旋转支
点ο在第15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齿轮与齿条接触,能够使第1部件相对于第2部件移动。在第1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齿轮与齿条接触,能够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移动。在第1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将驱动部件配置在第1滑动部件附近。


图1是从斜下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的图。图2A是室内机的主视图。图2B是室内机的主视图。图3A是从斜上方观察室内机的图。图3B是从斜上方观察室内机的图。图4是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图5A是室内机的俯视图。图5B是主体的俯视图。
图6是取下可动面板后的状态的室内机的主视图。图7是取下可动面板和主体侧面部后的状态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8是主体的右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相当于图6的VIII-VIII截面)。图9是室内机的侧视图。图10是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1连接部的轨迹的示意图。图12是运转停止时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13是可动面板移动时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14是运转时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15是从斜下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图。图16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图。图17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图。图18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可动面板省略)。图19是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可动面板和主体侧面部省略)。图20是沿水平方向切断主体的剖视图,是主体的右侧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相当于图18的XX-XX截面)。图21是示出可动面板从运转停止姿势变更为运转姿势的状况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图22是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图23是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M是第1部件的侧视图。图25是第2部件的侧视图。图沈是空调室内机的右侧视图(可动面板省略)。图27是示出第1连接部的轨迹的示意图。图观是第1部件处于第1状态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四是第1部件从第1状态转移至第2状态时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30是第1部件处于第2状态的驱动机构主体的侧视图。图31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和主体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关系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D的部件的关系的图。图32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关系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可动面板具有辊的情况的图。图33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主体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主体具有引导部、可动面板具有辊的情况的图。图34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第2部件具有辊、第1部件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第2部件具有辊、可动面板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图35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主体具有辊、第1部件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主体具有辊、可动面板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图36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于主体的第1部件具有辊、与可动面板连接的第2部件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于主体的第1部件具有辊、与第2部件连接的可动面板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图37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有第1部件的主体具有辊、与可动面板连接的第2部件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有第1部件的主体具有辊、与第2部件连接的可动面板具有引导部的情况的图。图38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于主体的第1部件具有引导部、与可动面板连接的第2部件具有辊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于主体的第1部件具有引导部、与第2部件连接的可动面板具有辊的情况的图。图39是示出第1部件、第2部件、可动面板、主体、辊和引导部的关系的示意图,(a)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有第1部件的主体具有引导部、与可动面板连接的第2部件具有辊的情况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E)的部件的关系的图,是示出固定有第1部件的主体具有引导部、与第2部件连接的可动面板具有辊的情况的图。图40是示出设于臂的第2引导路的图,(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路的形状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F)的第2引导路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结构〉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室内机的结构〉图1是从斜下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1的图。图2A是从正面观察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1的图。图2B是从正面观察运转时的室内机1的图。图3A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1的图。图3B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时的室内机1的图。室内机1是安装于室内壁面的壁挂型室内机,进行室内的制冷制热等的空气调节。该室内机1主要具有主体20、可动面板30和驱动机构50 (参照图10)。〈主体的结构〉图4是室内机1的纵剖视图。图5A是室内机1的俯视图。图5B是主体20的俯视图。图6是取下可动面板30后的状态的室内机1的主视图。图7是取下可动面板30和主体侧面部21、21后的状态的室内机1的立体图。图8是主体20的右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主体20具有外壳10、主体侧面部21、21以及挡板25。如图6所示,在主视图中,外壳10呈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并且,如图4所示,在外壳10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2、风扇3等。进而,在外壳10形成有第1吸入口18a、第2吸入口 18b和吹出口 19。第1吸入口 18a是供向外壳10内取入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5A和图5B所示,设于外壳顶面12。并且,第1吸入口 18a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构成。第2吸入口 18b是供向外壳10内取入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6所示,设于外壳前表面13、即主体20的正面。具体而言,第2吸入口 18b设于外壳前表面13的上部。吹出口 19是供向室内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3B所示,设于外壳前表面13和外壳底面14。具体而言,吹出口 19是从外壳前表面13的下部连续形成到外壳底面14的前部的开口。另外,以下,在吹出口 19中,将设于外壳前表面13的开口部分称为第1开口部19a,将设于外壳底面14的开口部分称为第2开口部19b。如图8所示,主体侧面部21、21配置成覆盖外壳侧面15、15,构成主体20的左右两侧面。并且,在主体侧面部21、21与外壳侧面15、15之间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动力传递轴以外的驱动机构50的构成部件的收纳空间S(参照图8)。进而,如图5A、图5B和图8所示,主体侧面部21、21由第1弯曲部22、22、与第1弯曲部22、22连续形成的第2弯曲部23、23、以及覆盖第1弯曲部22、22的外表面的侧面装饰面板MJ4构成。第1弯曲部22、22形成为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大致S字状弯曲的形状。并且,第1弯曲部22、22以覆盖外壳侧面15、15的后部的方式配置在外壳侧面15、15的前方、S卩外壳侧面15、15的外侧。第2弯曲部23、23形成为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凸状弯曲的形状。并且,第2弯曲部23、23以覆盖外壳侧面15、15的前部的方式配置在外壳侧面15、15的前方、即外壳侧面15、15的外侧。侧面装饰面板MJ4呈与第1弯曲部22、22大致相同的形状,配置在第1弯曲部22、22的外侧。因此,主体20的侧面呈前部以凸状弯曲的形状。由此,主体20的左右方向的纵截面积随着从后侧朝向前方而增大,在主体侧面部21、21的第1弯曲部22、22与第2弯曲部23、23的边界处最大,随着从所述边界朝向前方而减小(参照图5B)。挡板25是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于吹出口 19的第2开口部19b。并且,挡板25以旋转轴2 为中心向左右方向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壳10内。进而,在吹出口 19的第2开口部19b附近,在比挡板25更靠外壳10的内侧设有辅助挡板26。辅助挡板沈以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旋转轴26a为中心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壳10内。因此,通过挡板25和辅助挡板沈以旋转轴2如、26&为中心转动,能够引导从第2开口部19b吹出的空气。另外,在挡板25关闭第2开口部19b的情况下,挡板25和外壳底面14沿前后方向邻接配置。因此,在挡板25关闭第2开口部19b的情况下,在从下方观察室内机1的情况下,能够使挡板25与外壳底面14的接缝不明显。〈可动面板〉图9(a)是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的侧视图。图9(b)是运转时的室内机的侧视图。可动面板30由呈大致平坦的形状的正面面板部31、以及从正面面板部31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的侧面面板部32、32构成。另外,可动面板30是通过一体地形成正面面板部31和侧面面板部32、32而构成的。正面面板部31能够覆盖外壳前表面13的大致全部,配置在外壳前表面13的前方、即主体20的前方。并且,侧面面板部32、32能够覆盖主体侧面部21、21的第2弯曲部23、23,配置在第2弯曲部23、23的外侧、即主体20的侧方。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后述的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关于室内机1的外廓,正面侧由可动面板30的正面面板部31构成,侧面侧由可动面板30的侧面面板部32、32和侧面装饰面板24,24构成,上侧由外壳顶面12构成,下侧由外壳底面14和挡板25构成。并且,侧面面板部32、32呈以凸状弯曲的形状,以使得在可动面板30采用后述的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与侧面装饰面板MJ4 —起构成平滑的曲面。具体而言,侧面面板部32、32具有与主体侧面部21、21的第2弯曲部23、23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侧面面板部32、32和侧面装饰面板MJ4沿前后方向邻接配置的情况下(可动面板30采用后述的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侧面面板部32、32和侧面装饰面板MJ4构成平滑的凸状
弯曲面。并且,在可动面板30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面板支承臂55连接的第1连接部33、33以及第2连接部;34、34。第1连接部33、33设于可动面板30的上部附近、且设于正面面板部31和侧面面板部32、32的边界线上。并且,第2连接部34、34设于正面面板部31和侧面面板部32、32的边界线上、且设于比第1连接部33、33更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可动面板30能够采用运转停止状态和运转状态。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A和图9(a)所示,可动面板30配置在正面面板部31覆盖外壳前表面13的大致全部、且侧面面板部32、32覆盖主体20的侧面的前部(主体20的侧方)的运转停止位置。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正面面板部31配置在第2吸入口 18b和吹出口 19的第1开口部19a的前方,所以,遮蔽第2吸入口 1 和吹出口 19的第1开口部19a。并且,如上所述,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侧面面板部32、32和侧面装饰板沿前后方向邻接配置。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B和图9 (b)所示,与采用运转停止状态时相比,可动面板30配置在正面面板部31的上部从主体20偏离的运转位置。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可动面板30从运转停止位置向斜前上方移动。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可动面板30配置成,以正面面板部31的上边31a比正面面板部31的下边31b离外壳前表面13远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设于外壳前表面13上部的第2吸入口 18b打开。并且,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可动面板30配置成,正面面板部31的下边31b位于比吹出口 19的第1开口部19a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吹出口 19的第1开口部19a打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挡板25配置于吹出口 19的第2开口部19b的开口面,由此遮蔽第2开口部19b (参照图1和图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挡板25以转动轴25a为中心转动,由此打开吹出口 19的第2开口部19b。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机的运转时,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状态。由此,在该空调机中,在运转停止时遮蔽第2吸入口 18b和吹出口 19,在运转时打开第2吸入口 1 和吹出口 19。〈驱动机构的结构〉图10是驱动机构50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0中省略马达M进行描绘。驱动机构50是能够通过使可动面板30的位置移动来切换可动面板30的状态的机构。并且,驱动机构50主要具有驱动部50a和驱动机构主体50b、50b。驱动部50a具有动力传递轴(未图示)以及1个马达M。马达M是步进马达,如图7所示,配置在主体20的右侧端部附近。并且,马达M具有通过马达M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Ma。并且,在驱动轴5 安装有通过驱动轴Ma的旋转而旋转的驱动齿轮Mb。
13进而,驱动齿轮54b配置成,能够使在主体20的右侧端部附近配置的被驱动齿轮52旋转。另外,马达M接受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而被旋转驱动。动力传递轴能够以与驱动轴54a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是用于将马达M的驱动力分配传递给驱动机构主体50b、50b的部件。在动力传递轴的右侧端部安装有上述被驱动齿轮52,在动力传递轴的左侧端部安装有与上述被驱动齿轮52不同的被驱动齿轮52。因此,动力传递轴能够将从驱动齿轮54b传递到配置于主体20的右侧端部附近的被驱动齿轮52的动力传递到配置于主体20的左侧端部附近的被驱动齿轮52。驱动机构主体50b、50b具有固定部53、53和面板支承臂55、55。另外,驱动机构主体50b、50b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所以,这里,仅对配置于主体20的右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50b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配置于主体20的左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50b的说明。固定部53是配置在外壳侧面15的前方即外侧的部件,将面板支承臂55支承为能够滑动移动。并且,固定部53具有固定板主体51、被驱动齿轮52、第1支承部件53a以及第2支承部件53b。固定板主体51包括具有大致平坦的面的板状的主体部51a以及从主体部51a的后侧端部立起设置的引导部51b。主体部51a呈大致三角形状(参照图10)。引导部51b具有引导壁部51 和凹部511Λ。凹部511Λ构成引导部51b的上端部,呈沿着后述的辊56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并且,引导壁部51 构成引导部51b的除了凹部511Λ以外的部分,从凹部511Λ的下端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被驱动齿轮52以从主体部51a的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主体部51a。第1支承部件53a呈大致圆筒形状,以从主体部51a的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主体部51a。第2支承部件5 呈大致圆筒形状,以从主体部51a的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主体部51a。并且,第2支承部件5 配置在第1支承部件53a的下方。面板支承臂55是呈与固定部53的主体部51a大致相同形状的板状部件,与可动面板30的内表面连接。具体而言,位于面板支承臂55的上部的端点55a附近与可动面板30的第1连接部33连接,位于面板支承臂55的前侧下部的端点55b附近与可动面板30的第2连接部34连接。并且,在位于面板支承臂55的后侧下部的端点55c附近配置有辊56。辊5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面板支承臂55。并且,在连接面板支承臂55的端点5 和端点55c的边55d附近,与边55d大致平行地设有与被驱动齿轮52啮合的齿条57。进而,在面板支承臂阳形成有第1滑动开口 58和第2滑动开口 59。第1滑动开口 58和第2滑动开口 59分别是贯通面板支承臂55的两面的狭缝状的开口。并且,第1滑动开口 58和第2滑动开口 59成为以上部位于比下部更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具体而言,第1滑动开口 58以与面板支承臂55的边55d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并且,第2滑动开口 59具有与第1滑动开口 58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部59a、以及从直线部59a的下端连续形成的弯曲部59b。弯曲部59b从直线部59a的下端向斜前下方弯曲。另外,在仅着眼于第1滑动开口 58和第2滑动开口 59的形状的情况下,第1滑动开口 58呈大致I字形状,第2滑动开口 59呈大致J字形状。并且,在第1滑动开口 58中插入有第1支承部件53a。因此,第1支承部件53a卡定于第1滑动开口 58以支承面板支承臂55。进而,在第2滑动开口 59中插入有第2支承部件53b。因此,第2支承部件5 卡定于第2滑动开口 59以支承面板支承臂55。通过这种结构,在该驱动机构50中,通过马达M的驱动,经由驱动齿轮54b和被驱动齿轮52、52驱动齿条57、57,由此,面板支承臂55、55的端点55a、55a、55b、55b的位置分别移动。此时,伴随面板支承臂55、55的移动,第1连接部33、33和第2连接部34、34的位置移动。因此,可动面板30从图9 (a)所示的运转停止位置向图9(b)所示的运转位置移动,或者从图9(b)所示的运转位置向图9(a)所示的运转停止位置移动。由此,可动面板30的状态从运转停止状态切换为运转状态,或者从运转状态切换为运转停止状态。并且,在可动面板3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面板支承臂55、55成为收纳于主体20中的状态即第1状态。进而,在可动面板30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成为面板支承臂55、55的上部从主体20突出的状态即第2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外壳侧面15、15与主体侧面部21、21之间的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动力传递轴以外的驱动机构50(参照图8)。具体而言,在右侧的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驱动机构主体50b、马达M和驱动齿轮Mb。另外,在右侧的外壳侧面15的前方(右侧)配置有固定部53,在固定部53的前方(右侧)配置有面板支承臂55,在面板支承臂阳的前方(右侧)配置有马达M。并且,在左侧的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驱动机构主体50b和驱动齿轮Mb。另外,在左侧的外壳侧面15的前方(左侧)配置有固定部53,在固定部53的前方(左侧)配置有面板支承臂5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在面板支承臂55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下,侧面面板部32、32位于面板支承臂55的侧方。因此,在侧视图中,处于第2状态的面板支承臂55大致被侧面面板部32、32覆盖。〈可动面板的动作〉图11是示出可动面板30的第1连接部33的轨迹的示意图。图12是配置在主体20的左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50b的侧视图,是示出面板支承臂55处于第1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3是配置在主体20的左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50b的侧视图,是示出面板支承臂55从第1状态转移至第2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4是配置在主体20的左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50b的侧视图,是示出面板支承臂55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1中,利用单点划线示出第1连接部33的轨迹。接着,使用图11、图12、图13和图14,对切换可动面板30的状态时的可动面板30的动作和第1连接部33、33的轨迹进行说明。在可动面板30的状态为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面板支承臂55的第1滑动开口 58的上端和固定部53的第1支承部件53a接近,面板支承臂55的第2滑动开口 59的直线部59a的上端和固定部53的第2支承部件5 接近,面板支承臂55的辊56和固定部53的引导壁部51 的下端接近。此时,第1连接部33、33配置在图11所示的位置P1。在可动面板30的状态从运转停止状态切换为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面板支承臂阳向如下方向移动面板支承臂阳的第1滑动开口 58的下端和固定部53的第1支承部件53a接近、面板支承臂55的第2滑动开口 59的直线部59a的下端和固定部53的第2支承部件5 接近、面板支承臂55的辊56和固定部53的引导壁部51 的上端接近的方向。此时,第1滑动开口 58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53a滑动,第2滑动开口 59的直线部59a相对于第I支承部件53a滑动。因此,面板支承臂55向斜前上方平行移动。因此, 如图11所示,可动面板30向斜前上方移动。此时,第I连接部33、33从图11所示的位置 Pl向斜前上方移动。然后,当面板支承臂55移动到第2滑动开口 59的直线部59a的下端和第2支承部件53b接近的位置后,面板支承臂55以使得第2滑动开口 59的弯曲部59b卡定于第2 支承部件53b、棍56卡定于凹部51bb的方式移动。因此,面板支承臂55以第I支承部件 53a为支点而旋转移动。由此,如图11所示,可动面板30以向前方倾倒的方式旋转移动。 此时,第I连接部33、33从图11所示的位置P2向斜前下方的位置P3移动。〈特征〉(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面面板部31和侧面面板部32、32连续形成。因此,在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从主体20的前方连续覆盖到侧方。因此,在从斜方向观察可动面板30采用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机I的情况下,能够使可动面板30与主体 20的接缝不明显。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面板支承臂55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下,侧面面板部32、32 位于面板支承臂55的侧方。因此,能够减少向正面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与驱动部件碰撞的量。因此,能够抑制运转时尘埃向面板支承臂55的附着。并且,在侧视图中,处于第2状态的面板支承臂55大致被侧面面板部32、32覆盖。因此,能够提高运转时的设计性。(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面板支承臂55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下,在面板支承臂55 中,第2滑动开口 59的弯曲部59b卡定于第2支承部件53b,辊56卡定于凹部51bb。因此, 能够减少面板支承臂55的状态切换为第I状态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马达54的载荷, 并且,与面板支承臂55连接的可动面板30能够容易地维持运转状态。-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室内机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图15是从斜下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图。图16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图。图17是从斜上方观察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图。空调室内机100是安装于室内壁面的壁挂型室内机,进行室内的制冷制热等的空气调节。并且,空调室内机100主要具有主体120、可动面板130和驱动机构150 (参照图 22和图23)。〈主体的结构〉图18是取下可动面板130后的状态的空调室内机100的主视图。图19是取下可动面板130和主体侧面部121、121后的状态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立体图。图20是沿水平方向切断主体120的剖视图,是主体120的右侧端部附近的图。主体120具有外壳110、主体侧面部121、121以及挡板125。如图18所示,在主视图中,外壳110呈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并且,在外壳110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未图不)和风扇(未图不)等。进而,在外壳110形成有第I吸入口 118a、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第I吸入口 118a是供向外壳110内取入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17所示,设于外壳顶面112。第2吸入口 118b是供向外壳110内取入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18所示,设于外壳前表面113、即主体120的正面侧。吹出口 119是供向室内吹出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如图17所示,设于外壳前表面113 和外壳底面114。具体而言,吹出口 119是从外壳前表面113的下部连续形成到外壳底面 114的前部的开口。另外,以下,在吹出口 119中,将设于外壳前表面113的开口部分称为第 I开口部119a,将设于外壳底面114的开口部分称为第2开口部119b。主体侧面部121、121配置成覆盖外壳侧面115、115,构成主体120的左右两侧面 (参照图20)。并且,在主体侧面部121、121与外壳侧面115、115之间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动力传递轴以外的驱动机构150的构成部件的收纳空间S、S。进而,如图16、图17和图 20所示,主体侧面部121、121由内表面部123和侧面装饰面板124、124构成。内表面部123 呈弯曲的形状。并且,内表面部123以覆盖外壳侧面115、115的方式配置在外壳侧面115、 115的前方、即外壳侧面115、115的外侧。侧面装饰面板124、124以覆盖内表面部123的后部的方式配置。因此,主体120的侧面呈前部以凸状弯曲的形状。挡板125是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于吹出口 119的第2开口部119b。并且,挡板125以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向左右方向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壳110内。通过挡板125以旋转轴为中心转动,能够引导从第2开口部 119b吹出的空气。〈可动面板〉图21是示出可动面板130从运转停止姿势变更为运转姿势的状况的空调室内机 100的侧视图。可动面板130由呈大致平坦的形状的正面面板部131、以及从正面面板部131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的侧面面板部132、132构成。另外,可动面板130是通过一体地形成正面面板部131和侧面面板部132、132而构成的。正面面板部131能够覆盖外壳前表面113 的大致全部,配置在主体120的前方、即主体120的正面侧。并且,侧面面板部132、132能够覆盖主体侧面部121、121的内表面部123的前部。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后述的运转停止姿势(相当于第2姿势)的情况下,关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外廓,正面侧由可动面板 130的正面面板部131构成,侧面侧由可动面板130的侧面面板部132、132和侧面装饰面板 124、124构成,上侧由外壳顶面112构成,下侧由外壳底面114和挡板125构成。并且,侧面面板部132、132呈以凸状弯曲的形状,以使得在可动面板130采用后述的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与侧面装饰面板124、124 —起构成平滑的曲面。进而,在可动面板130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臂166、176连接的第I连接部133、133以及第2连接部134、134。第I连接部133、133设于比第2连接部134、134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可动面板130能够采用运转停止姿势和运转姿势(相当于第I姿势)。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如图16和图21所示,可动面板130 配置成,正面面板部131覆盖外壳前表面113的大致全部、且侧面面板部132、132覆盖主体120的侧面的前部(主体120的侧方)。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 正面面板部131配置在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的第I开口部119a的前方,所以,遮蔽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的第I开口部119a。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如图17和图21所示,与采用运转停止姿势时相比,可动面板130配置成,正面面板部131的上部从主体120偏离。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从在运转停止姿势时配置的位置向斜前上方移动。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配置成,以正面面板部131的上边131a比正面面板部131的下边131b 离外壳前表面113远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设于外壳前表面113上部的第2吸入口 118b打开。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 可动面板130配置成,正面面板部131的下边131b位于比吹出口 119的第I开口部119a 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吹出口 119的第I开口部 119a打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可动面板130和挡板125,在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转停止时遮蔽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在运转时打开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驱动机构的结构〉图22是驱动机构150的侧视图。图23是驱动机构150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第I部件162的侧视图。图25是第2部件161的侧视图。图26是空调室内机100的右侧视图。另外,在图26中省略可动面板130进行描绘。驱动机构150是使可动面板130移动以变更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的姿势的机构。并且,驱动机构150主要具有驱动部151和驱动机构主体160、170 (参照图22和图 28)。驱动部151具有动力传递部153以及I个马达152。马达152是步进马达,如图18所示,配置在主体120的右侧端部附近。并且,如图 22所示,马达152具有驱动轴152a和驱动齿轮154。驱动轴152a通过马达152的驱动而旋转。驱动齿轮154安装于驱动轴152a,通过驱动轴152a的旋转而旋转。另外,马达152 接受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而被旋转驱动。动力传递部153是用于将马达152的驱动力分配传递给驱动机构主体160、170的机构。动力传递部153具有传递轴(未图示)、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 (参照图28)。 传递轴配置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第I齿轮155安装于传递轴的右侧端部。并且,第2齿轮 156安装于传递轴的左侧端部。进而,第I齿轮155配置成与驱动齿轮154啮合,通过驱动齿轮154的旋转而旋转。并且,传递轴通过第I齿轮155的旋转而旋转,第2齿轮156通过传递轴的旋转而旋转。这样,在动力传递部153中,能够经由传递轴将从驱动齿轮154传递到第I齿轮155的动力传递到第2齿轮156。驱动机构主体160、170具有第I部件162、172和第2部件161、171。另外,驱动机构主体160、170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所以,这里,仅对配置于主体120的右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160的结构进行说明,关于配置于主体120的左侧端部的驱动机构主体 170,分别代替表不驱动机构主体160的各部分的160号段的标号,标注170号段的标号,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第I部件162具有臂166和辊16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162组合臂 166和辊167等多个部件而一体构成,但是不限于此,第I部件也可以由I个部件构成。臂166是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部件,与可动面板130的内表面连接。具体而言, 位于臂166的上部的端点166c附近与可动面板130的第I连接部133连接,位于臂166的前侧下部的端点166d附近与可动面板130的第2连接部134连接。并且,连接位于臂166的后侧下部的端点166e与端点166c的边166f以凸状平缓地弯曲。进而,在臂166的边166f附近,沿着边166f设有与第I齿轮155啮合的齿条166g。 并且,臂166具有第I部166a和第2部166b。第I部166a和第2部166b配置成沿上下方向排列。并且,在第I部166a形成有第I引导路168。第I引导路168是贯通臂166的两面的狭缝状的开口。第I引导路168形成在臂166的边166f附近。并且,第I引导路168 以具有沿着臂166的边166f呈凸状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于臂166。因此,第 I引导路168所具有的空间即第I低弯曲部168a呈沿着臂166的边166f以凸状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状。并且,在第2部166b形成有第2引导路169。第2引导路169是贯通臂166的两面的狭缝状的开口。第2引导路169配置于比第I引导路168离臂166的边166f远的位置。并且,第2引导路169以具有如第I引导路168那样呈以凸状平稳地弯曲的圆弧形状的部分和从所述部分的端部向前方屈曲的部分的方式形成于臂166。因此,第2引导路169 所具有的空间中处于第2引导路169的上部的区域即第2低弯曲部169a呈以凸状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状。另外,第2低弯曲部169a和第I低弯曲部168a在同一假想平面中具有同一圆弧中心。因此,第2低弯曲部169a是如下的区域在第2引导路169中,与第I低弯曲部168a在同一假想平面中具有同一圆弧中心,且曲率半径不同。并且,第2引导路169 所具有的空间中处于第2引导路169的下部的区域即屈曲部16%的曲率比第2低弯曲部 169a的曲率大。因此,屈曲部169b呈比第2低弯曲部169a更以凸状弯曲的圆弧形状。另外,第2低弯曲部169a的下部和屈曲部169b的上部连续。并且,在仅着眼于形成于臂166 的第I引导路168和第2引导路169的形状的情况下,第I引导路168呈大致I字形状,第 2引导路169呈大致J字形状。辊167配置在臂166的端点166e附近。并且,辊16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臂
166。进而,辊167沿着后述的引导部165的引导壁部165a移动。并且,第I部件162采用第I状态和第2状态。在第I部件162采用第I状态的情况下,以臂166的端点166c和端点166d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第I部件162。并且,在第I部件162采用第2状态的情况下,以臂166的端点166c位于比端点166d更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第I部件1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I部件162采用第I状态的情况下,第I部件162收纳于主体120。并且,在第I部件162采用第2状态的情况下,以臂166的上部从主体120突出的方式配置第I部件162。第2部件161固定于外壳侧面115的外侧,支承第I部件162使该第I部件162 能够移动。并且,第2部件161具有主体部163、第I滑动部件164a和第2滑动部件164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件161组合主体部163、第I滑动部件164a和第2滑动部件 164b等多个部件而一体构成,但是不限于此,第2部件也可以由I个部件构成。并且,主体部163包括基体部163a和引导部165。基体部163a是具有大致平坦的面的板状部件。并且,基体部163a呈与第I部件 162的臂166大致相同的形状(参照图24和图25)。进而,在基体部163a的上部配置有第 I齿轮155,基体部163a将第I齿轮155支承为能够旋转。引导部165从基体部163a的后侧端部立起设置。并且,引导部165具有引导壁部 165a和弯曲部165b。引导壁部165a构成引导部165的除弯曲部165b以外的部分,从弯曲部165b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并且,引导壁部165a呈以凸状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状。另外, 引导壁部165a、第I低弯曲部168a和第2低弯曲部169a在同一假想平面中具有同一圆弧中心。因此,引导壁部165a是如下的区域在引导部165中,与第I低弯曲部168a和第2 低弯曲部169a在同一假想平面中具有同一圆弧中心,且曲率半径不同。弯曲部165b构成引导部165的上端部。并且,弯曲部165b的曲率比引导壁部165a 的曲率大。因此,弯曲部165b呈比引导壁部165a更以凸状弯曲的圆弧形状。具体而言,弯曲部165b呈沿着第I部件162的辊167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辊167位于弯曲部165b,由此,能够限制辊167的滑动移动。第I滑动部件164a呈大致圆筒形状,以从基体部163a的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于基体部163a。并且,第I滑动部件164a配置于基体部163a的上部。进而,第I滑动部件164a以与第I部166a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第I引导路168。并且,第I滑动部件164a 以允许第I部件162向前后方向移动、且限制第I部件162向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卡定于第 I部166a。这样,第I滑动部件164a通过卡定于第I部166a,来支承第I部件162。第2滑动部件164b呈大致圆筒形状,以从基体部163a的表面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于基体部163a。并且,第2滑动部件164b在基体部163a中配置于比第I滑动部件164a 更靠下方的位置。进而,第2滑动部件164b以与第2部166b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第2引导路169。并且,第2滑动部件164b以允许第I部件162向前后方向移动、且限制第I部件 162向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卡定于第2部166b。这样,第2滑动部件164b通过卡定于第2部 166b,来支承第I部件162。通过这种结构,在该驱动机构150中,通过马达152的驱动,第I齿轮155和第2 齿轮156经由驱动齿轮154旋转。然后,通过第I齿轮155的旋转,驱动与第I齿轮155啮合的齿条166g,第I部件162相对于第2部件161移动。此时,臂166的端点166c、166d、 166e的位置分别沿着第I引导路168、第2引导路169和引导壁部165a分别移动。因此, 臂166的端点166c、166d、166e所描绘的轨迹以凸状平稳地弯曲。并且,通过第2齿轮156 的旋转,驱动与第2齿轮156啮合的齿条176g,第I部件172相对于第2部件171移动。此时,臂176的端点176c、176d、176e的位置分别沿着第I引导路178、第2引导路179和引导壁部175a分别移动。因此,臂176的端点176c、176d、176e所描绘的轨迹以凸状平稳地弯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形成于外壳侧面115、115与主体侧面部121、 121之间的收纳空间S、S中收纳有除传递轴以外的驱动机构150。具体而言,在右侧的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驱动机构主体160、马达152、驱动齿轮154和第I齿轮155。更具体而言, 在外壳侧面115的前方(右侧)配置有第2部件161,在第2部件161的前方(右侧)配置有第I部件162,在第I部件162的前方(右侧)配置有马达152。并且,在左侧的收纳空
20间S中收纳有驱动机构主体170和第2齿轮156。具体而言,在外壳侧面115的前方(左侧)配置有第2部件171,在第2部件171的前方(左侧)配置有第I部件172。<可动面板的动作>图27是示出可动面板130的第I连接部133的轨迹的示意图。图28是驱动机构主体170的侧视图,是示出第I部件172处于第I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图29是驱动机构主体170的侧视图,是示出第I部件172从第I状态转移至第2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图 30是驱动机构主体170的侧视图,是示出第I部件172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7中,利用单点划线示出第I连接部133的轨迹。接着,使用图27、图28、图29和图30,对切换可动面板130的姿势时的可动面板 130的动作和第I连接部133、133的轨迹进行说明。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第I部件172采用第 I状态。具体而言,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第I部件172相对于第2 部件171配置成,第I滑动部件174a位于第I引导路178的上端部178x即第I低弯曲部 178a的上端部178ax,第2滑动部件174b位于第2引导路179的上端部179x即第2低弯曲部179a的上端部179ax,辊177位于引导壁部175a的下端部175aa。并且,在可动面板 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第I部件162相对于第2部件161配置成,第I滑动部件 164a位于第I引导路168的上端部168x即第I低弯曲部168a的上端部168ax,第2滑动部件164b位于第2引导路169的上端部169x即第2低弯曲部169a的上端部169ax,辊167 位于引导壁部165a的下端部165aa。由此,第I连接部133、133配置于图27所示的位置 P1。在可动面板130的姿势从运转停止姿势切换为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 第I部件172相对于第2部件171向如下方向移动第I引导路178的下端部178y与第I 滑动部件174a接近、第2引导路179的第2低弯曲部179a的下端部179ay与第2滑动部件 174b接近、辊177与引导壁部175a的上端部接近的方向。并且,在可动面板130的姿势从运转停止姿势切换为运转姿势的情况下,第I部件162相对于第2部件161向如下方向移动 第I引导路168的下端部168y与第I滑动部件164a接近、第2引导路169的第2低弯曲部169a的下端部169ay与第2滑动部件164b接近、辊167与引导壁部165a的上端部接近的方向。此时,第I部166a、176a中规定第I低弯曲部168a、178a的部分相对于第I滑动部件164a、174a滑动,第2部166b、176b中规定第2低弯曲部169a、179a的部分相对于第2滑动部件164b、174b滑动,辊167、177相对于引导壁部165a、175a滑动。因此,臂166、 176沿着第I低弯曲部168a、178a、第2低弯曲部169a、179a和引导壁部165a、175a向斜前上方滑动移动。第I连接部133、133与臂166、176 —体地移动,所以,从图27所示的位置 Pl向斜前上方滑动移动。因此,如图27所示,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向斜前上方滑动移动。当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到第2滑动部件164b、174b 和第2引导路169、179的第2低弯曲部169a、179a与屈曲部169b、179b的边界部分接近的位置时,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旋转移动且同时滑动移动。具体而言,在第2滑动部件164b、174b的位置从屈曲部169b、179b的上端部169bx、179bx向下端部169by、179by移动、辊167、177从引导壁部165a、175a向弯曲部165b、175b移动时,第I部件162、172以第I滑动部件164a、174a为旋转支点,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旋转预定角度。另外,此时,第I滑动部件164a位于第I引导路168、178的下端部168y、178y附近。然后,第I部件162、172以如下方式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使得第I滑动部件 164a、174a位于第I引导路168、178的下端部168y、178y,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第 2引导路169、179的下端部169y、179y即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辊167、 177位于弯曲部165b、175b。由此,第I部166a、176a中规定第I引导路168、178的下端部 168y、178y的部分卡定于第I滑动部件174a,第2部166b、176b中规定第2引导路169、179 的下端部169y、179y即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的部分卡定于第2滑动部件164b、174b,辊167、177卡定于弯曲部165b、175b。由此,如图22和图30所示,第I部件 162、172采用第2状态。并且,第I连接部133、133从图25所示的位置P2向斜前下方的位置P3移动。因此,如图27所示,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向斜前下方移动。由此, 可动面板130的姿势从运转停止姿势切换为运转姿势。并且,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 169by、179by和弯曲部165b、175b的曲率大,所以,成为第2滑动部件164b、174b和辊167、 177容易卡定的构造。并且,通过使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使辊167、177位于弯曲部165b、175b,由此,第2滑动部件164b、174b难以从屈曲部169b、179b向第2低弯曲部169a、179a移动,辊167、177难以从弯曲部165b、175b 向引导壁部165a、175a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驱动马达152,所以,对马达152施加载荷。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不驱动马达 152,所以,不对马达152施加载荷。< 特征 >(I)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2移动。并且,可动面板130与第I部件162、172连接,在主体120固定有第2部件161、172。进而,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 169by、179by,由此,以限制臂166、176的移动的方式支承第I部件162、172。S卩,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2滑动部件164b、174b和第I齿轮155分担支承可动面板130和第I部件162、172。因此,例如,与第2引导路的下端部不屈曲、第I引导路的下端部向前方屈曲、且第I滑动部件卡定于规定第I引导路的下端部的部分那样的臂相比,从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与臂166、176接触而支承臂166、176的部分到支承臂的滑动部件即第2滑动部件164b、174b的距离长,所以,能够减轻为了使可动面板130 维持姿势而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并且,与仅通过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支承臂
166、176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并且,在第2滑动部件164b、174b 位于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的情况下,与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之前、例如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第2引导路179的第2低弯曲部179a的下端部179y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另外,与第2滑动部件164b、174b的位置相比,可动面板130的重心位于从主体120向前方的位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位于马达152和第I齿轮155或第2齿轮156附近的第I滑动部件164a、174a为旋转支点,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旋转,所以, 例如,与第I部件以第2滑动部件为旋转支点而相对于第2部件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第I部件162、172旋转时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第I部件162、172 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配置成,第I滑动部件164a、174a位于第I引导路168、178的上端部168x、178x,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第2引导路169、179的上端部169x、179x, 辊167、177位于引导壁部165a、175a的下端部165aa、175aa。通过使第I滑动部件164a、 174a位于第I弓丨导路168、178的上端部168x、178x,由此,第I滑动部件164a、174a卡定于规定第I引导路168、178的上端部168x、178x的第I部166a、176a,限制臂166、176向重力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第2引导路169、179的上端部169x、 179x,由此,第2滑动部件164b、174b卡定于规定第2引导路169、179的上端部169x、179x 的第2部166b、176b,限制臂166、176向重力方向移动。由此,限制与第I部件162、172连接的可动面板130向重力方向移动。因此,通过驱动马达152而使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旋转,即使不支承臂166、176,也能够限制可动面板130向重力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可动面板130采用不对马达152施加载荷的姿势。(3)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面板130配置在主体120的正面侧。并且,在可动面板130 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以相对于主体120倾斜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打开在主体120所具有的外壳前表面113形成的第2吸入口 118b。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以相对于主体12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遮蔽在主体120所具有的外壳前表面113形成的第2吸入口 118b和吹出口 119的第I开口部 119a。(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162、172具有辊167、177。并且,第2部件161、171具有引导部165、175。并且,在辊167、177成为引导部165、175的弯曲部165b、175b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164b、174b位于屈曲部169b、179b的下端部169by、179by。通过使棍167、 177位于弯曲部165b、175b,由此,限制臂166、176的移动,所以,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第2滑动部件164b、174b和弯曲部 165b、175b 支承臂 166、176。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在使可动面板130采用期望姿势即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变形例〉(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臂166的第I引导路168和第2引导路169的第2低弯曲部169a呈以凸状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状。取而代之,第I引导路和第2引导路的第2低弯曲部也可以不呈圆弧形状。例如, 以第I引导路呈直线形状、第2引导路的第2低弯曲部呈与第I引导路平行的直线形状的方式形成于臂。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I个马达152驱动第I齿轮155和第2齿轮156。取而代之,也可以分别通过单独的马达驱动第I齿轮和第2齿轮。由此,不需要配备传递轴。(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引导路168和第2引导路169是贯通臂166的两面的狭缝状的开口。取而代之,如果第I滑动部件或第2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则第I引导路和第2引导路也可以不是开口。例如,第I引导路和第2引导路也可以是设于臂的槽状凹部。(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部151使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 移动。并且,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所具有的外壳侧面115 (参照图31 (a))。因此,通过使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 171移动,从而与第I部件162、172连接的可动面板130相对于固定有第2部件161、171的主体120移动。由此,变更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的姿势。取而代之,如果能够变更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的姿势,则驱动部也可以是使具有第I滑动部件和第2滑动部件的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形成有第I引导路和第2 引导路的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机构。另外,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 272移动的情况下,第2引导路以呈上部屈曲的形状的方式、即以第2低弯曲部的上部和屈曲部的下部连续的方式形成于第I部件262、272。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时,第2部件261、271所具有的第I滑动部件和第2滑动部件分别配置成,第I滑动部件位于第2部件261、271的第I引导路的下端部,第2滑动部件位于第2部件261、271的第 2引导路的下端部。并且,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连接有第2部件261、271 (参照图31 (b))。该情况下,通过驱动部使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由此,固定于第2部件 261,271的可动面板130与第2部件261、271 —体移动,所以,能够使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移动。由此,能够变更可动面板130相对于主体120的姿势。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卡定于规定屈曲部的上端部的部分,由此限制第2部件261、271的移动。因此,例如,与第2引导路的上端部不屈曲、第I引导路的上端部向前方屈曲、且第I滑动部件卡定于规定第I引导路的上端部的部分的情况相比,从第I齿轮和第2齿轮与第2部件261、271接触而支承第2部件261、271 的部分到规定支承第2部件261、271的第2引导路的屈曲部的部分的距离长,所以,能够减轻为了使可动面板130维持姿势而对马达施加的载荷。并且,与仅通过第I齿轮和第2齿轮支承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对马达施加的载荷。(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并且,第 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进而,第I部件 162,172具有辊167、177,第2部件161、171具有引导部165、175(参照图32(a))。也可以取而代之,如图32(b)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 120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具有沿着第2部件161、171所具有的引导部165、175移动的辊 167,177ο并且,如图33(a)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 也可以是主体120具有用于引导第I部件162、172所具有的辊167、177的引导部165、175。 进而,如图33(b)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 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主体120具有引导部165、175,可动面板130具有辊167、177。并且,如图34(a)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 也可以是第2部件161,171具有辊267、277,第I部件162,172具有引导部265、275。另外,在将可动面板130和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的部件(在图34(a)中为第I部件162、172) 作为可动侧、将主体120和与主体120连接的部件(在图34(a)中为第2部件161、171)作为固定侧的情况下,在可动侧的部件(在图34(a)中为可动面板130和第I部件162、172) 具有引导部的情况下,引导部265、275构成为,在上部配置有引导壁部,在下端部配置有弯曲部。并且,在固定侧的部件(在图34(a)中为主体120和第2部件161、171)具有辊的情况下,辊267、277配置成,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停止姿势时位于引导部265、275的引导壁部的上端部,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时位于引导部的弯曲部。进而,如图34(b)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第2部件161、171所具有的辊267、277也可以沿着可动面板130所具有的引导部265、275移动。并且,如图35(a)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主体120具有辊267、277,第I部件162、172具有引导部265、275。进而,如图 35(b)所示,在第I部件162、172相对于第2部件161、171移动的情况下,在第I部件162、 172与可动面板130连接、第2部件161、171固定于主体120的情况下,主体120所具有的辊267、277也可以沿着可动面板130所具有的引导部265、275移动。这样,在固定侧即主体120固定有第2部件161、171、在可动侧即可动面板130连接有第I部件162、172的情况下,在主体120或第2部件161、171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165、175、可动面板130或第I部件162、17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辊167、177的情况下,辊
167、177位于引导部165、175的弯曲部165b、175b,从而限制臂166、176的移动。并且,在固定侧即主体120固定有第2部件161、171、在可动侧即可动面板130连接有第I部件162、 172的情况下,在主体120或第2部件161、171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辊267、277、可动面板130 或第I部件162、17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265、275的情况下,辊267、277位于引导部 265,275的弯曲部,从而限制臂166、176的移动。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I齿轮155、第2齿轮156、第2滑动部件164b、174b和弯曲部165b、175b 或辊267,277支承第I部件162、172。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在使可动面板130采用期望姿势即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并且,如变形例(D)那样,在具有第I滑动部件和第2滑动部件的第2部件261、 271相对于形成有第I引导路和第2引导路的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 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如图36(a) 所示,也可以是第I部件262,272具有辊267、277,第2部件261,271具有引导部265、275。 进而,如图36(b)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 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第I部件262、272所具有的辊267、277也可以沿着可动面板130所具有的引导部265、275移动。并且,如图37(a)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主体120具有辊267、277,第2部件261、271具有引导部265、275。进而,如图 37(b)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主体120所具有的辊267、277也可以沿着可动面板130所具有的引导部265、275移动。并且,如图38(a)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I部件262、272具有引导部165、175,第2部件261、271具有辊167、177。进而,如图38(b)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 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可动面板130也可以具有沿着第I部件262、272所具有的引导部165、175移动的辊167、177。并且,如图39 (a)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主体120也可以具有用于引导第2部件261、271所具有的辊167、177的引导部165、 175。进而,如图39(b)所示,在第2部件261、271相对于第I部件262、272移动的情况下, 在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面板130固定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 也可以是主体120具有引导部165、175,可动面板130具有辊167、177。这样,在固定侧即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侧即可动面板130连接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在主体120或第I部件262、27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165、175、可动面板130或第2部件261、271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辊167、177的情况下,辊
167、177位于引导部165,175的弯曲部165b、175b,从而限制第2部件261、271的移动。并且,在固定侧即主体120固定有第I部件262、272、在可动侧即可动面板130连接有第2部件261、271的情况下,在主体120或第I部件262、27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辊267、277、可动面板130或第2部件261、271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265、275的情况下,辊267、277位于引导部265、275的弯曲部,从而限制第2部件261、271的移动。因此,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I齿轮155、第2齿轮156、第2引导路所具有的第2部中规定弯曲部的部分和弯曲部165b、175b或辊267、277支承第2部件261、271。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在使可动面板130采用期望姿势即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引导路169的下端部169y和屈曲部169b的下端部169by 大致相同(参照图40 (a))。并且,在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件 164b位于第2引导路169的下端部169y。也可以取而代之,如图40(b)所示,第2引导路369从屈曲部369b的下端部369by 进一步延伸。在臂166形成有第2引导路369的情况下,在第2滑动部件164b位于第2引导路369的下端部369y时,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即使是呈这种形状的第2引导路 369,通过使第2滑动部件164b卡定于第2部366b中规定第2引导路369的下端部369y 的部分,也能够支承臂166。由此,能够减轻在使可动面板130采用运转姿势的情况下对马达152施加的载荷。这样,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减轻在使面板维持期望姿势的情况下对马达施加的载荷,所以,能够应用于变更面板相对于主体的姿势的空调室内机。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提高室内机的设计性,所以,有效应用于空调机的室内机。标号说明I :室内机;18b :第2吸入口(正面吸入口); 19a:第I开口部(正面吹出口);20 : 主体;30 :可动面板;31 :正面面板部;32 :侧面面板部;50 :驱动机构;55 :面板支承臂(驱动部件);100 :空调室内机;120 :主体(室内机主体);130 :可动面板(面板);152:马达; 155 :第I齿轮(驱动部件);164a :第I滑动部件;164b :第2滑动部件;165a :引导壁部(第 3低弯曲部);165b:弯曲部(第3高弯曲部);166g:齿条;168:第I引导路(第I槽); 168a :第I低弯曲部;168y :下端部(第I槽端部);169 :第2引导路(第2槽);169a 第2 低弯曲部;169ay :下端部(第I端部);169b:屈曲部(第2高弯曲部);169y :下端部(第
2 槽端部);161、261 第 2 部件;162、262 :第滑动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实开平4-20923号
I部件;165、265 :引导部;167、267 :辊(第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1),其中,该室内机具有主体(20),其在正面形成有正面吸入口(18b)和正面吹出口(19a);以及可动面板(30),其具有位于所述主体前方的正面面板部(31)和从所述正面面板部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的侧面面板部(32),在运转停止时,所述可动面板采用以覆盖所述正面吸入口和所述正面吹出口的方式配置所述正面面板部的运转停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中,该室内机还具有驱动机构(50),该驱动机构(50)具有用于使所述可动面板移动的驱动部件(55),所述可动面板从所述运转停止状态向斜上方移动,从而采用打开所述正面吸入口和所述正面吹出口的运转状态,在所述可动面板采用所述运转状态时,所述侧面面板部位于所述驱动部件的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面板支承臂(55),该面板支承臂(5 与所述可动面板连接,能够在收纳于所述主体的第1状态和从所述主体偏离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可动面板采用所述运转状态时,所述面板支承臂处于所述第2状态,在所述可动面板采用所述运转状态时,所述侧面面板部在侧视图中配置成覆盖处于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面板支承臂。
4.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部件(162),其具有包括第1低弯曲部(168a)的第1槽(168)以及包括第2低弯曲部(169a)和第2高弯曲部(169b)的第2槽(169),该第2低弯曲部(169a)位于从所述第1低弯曲部偏离的位置,该第2高弯曲部(169b)从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端部即第1端部(169ay)延伸,曲率比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第2部件(161),其具有沿着所述第1槽移动的第1滑动部件(164a)和沿着所述第2槽移动的第2滑动部件(164b);驱动部件(155),其使所述第1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部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1滑动部件与所述第1槽滑动、且所述第2滑动部件与所述第2槽滑动;马达(152),其驱动所述驱动部件;室内机主体(120),其与所述第2部件连接;以及面板(130),其与所述第1部件连接,通过使所述第1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部件移动而变更相对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姿势,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接触,在所述第2滑动部件从所述第2低弯曲部向所述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所述第1部件将所述第1滑动部件作为旋转支点而旋转移动,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169y)时对所述马达施加的载荷比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所述第1端部时对所述马达施加的载荷小。
5.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部件062),其具有包括第1低弯曲部(168a)的第1槽(168)以及包括第2低弯曲部(169a)和第2高弯曲部(169b)的第2槽(169),该第2低弯曲部(169a)位于从所述第1低弯曲部偏离的位置,该第2高弯曲部(169b)从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端部即第1端部(169ay)延伸,曲率比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第2部件061),其具有沿着所述第1槽移动的第1滑动部件(164a)和沿着所述第2槽移动的第2滑动部件(164b);驱动部件(155),其使所述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1滑动部件与所述第1槽滑动、且所述第2滑动部件与所述第2槽滑动;马达(152),其驱动所述驱动部件;室内机主体(120),其与所述第1部件连接;以及面板(130),其与所述第2部件连接,通过使所述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移动而变更相对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姿势,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接触,在所述第2滑动部件从所述第2低弯曲部向所述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所述第2部件将所述第1滑动部件作为旋转支点而旋转移动,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第2槽端部(169y)时对所述马达施加的载荷比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低弯曲部的所述第1端部时对所述马达施加的载荷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所述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165),该引导部(16 包括第3低弯曲部(165a)和从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且曲率比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的第3高弯曲部(165b),所述面板和所述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167),在所述第3滑动部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槽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面板和所述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26 ,该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从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且曲率比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的第3高弯曲部,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所述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267),在所述第3滑动部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槽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面板和所述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 ),该引导部包括第3低弯曲部和从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且曲率比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的第3高弯曲部,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所述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267),在所述第3滑动部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槽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内机主体和所述第1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引导部(165),该引导部(16 包括第3低弯曲部(165a)和从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端部延伸且曲率比所述第3低弯曲部的曲率大的第3高弯曲部(165b),所述面板和所述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的第3滑动部件(167),在所述第3滑动部件位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3高弯曲部侧的端部即引导部端部时,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槽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 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面板能够采用期望的第1姿势,在所述面板采用所述第1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第2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2槽的所述第2槽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面板能够采用与所述第1姿势不同的第2姿势,在所述面板采用所述第2姿势的情况下,不对所述马达施加载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采用所述第1姿势的所述面板以相对于所述室内机主体倾斜的方式配置,采用所述第2姿势的所述面板以相对于所述室内机主体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4 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面板配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正面侧。
14.根据权利要求4 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在所述第2滑动部件从所述第2低弯曲部向所述第2高弯曲部移动时,所述第1滑动部件位于所述第1槽的端部即第1槽端部(168y)附近。
15.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轮,所述第1部件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166g)。
16.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轮,所述第2部件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166g)。
17.根据权利要求4 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滑动部件附近。
全文摘要
空调机的室内机(1)具有主体(20)和可动面板(30)。在主体(20)的正面形成有第2吸入口(18b)和吹出口(19)的第1开口部(19a)。可动面板(30)具有正面面板部(31)和侧面面板部(32)。正面面板部(31)位于主体(20)的前方。侧面面板部(32)从正面面板部(31)的两端向后方连续形成。并且,在运转停止时,可动面板(30)采用以覆盖第2吸入口(18b)和吹出口(19)的第1开口部(19a)的方式配置正面面板部(31)的运转停止状态。
文档编号F24F13/20GK102597644SQ2010800489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4日
发明者中西淳一, 井上哲二, 水口浩一, 高田洋平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