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161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人体检测传感器等检测人体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机(空调, air-conditioner) 0
背景技术
目前,提案有用人体检测传感器等检测人体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也有驱动装载于空调机的人体检测传感器来检测人体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红外线传感器固定配置于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上部,用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接着,使风向朝向检测到的方向进行空气调节。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0187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171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红外线传感器检测温度差或温度变动,所以在驱动红外线传感器检测热源的情况下,具有不能判断是人体热源还是电视等热源的课题。另外,存在如下课题在用固定的红外线传感器确定人的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更详细而言在想要确定人的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红外线传感器。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少数红外线传感器就能够确定人的位置的空调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课题,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该空调器具有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空调器具有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的扫描模式;和固定来确定人体的固定模式,其中在扫描模式之后移至固定模式。由此,能够用少数人体检测传感器不会误检测人以外的热源地迅速确定人的位置。发明效果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用少数的人体检测传感器不误检测人以外的热源地确定人的位置,能够根据人的状况提供舒适的空气调节。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正面图。
图2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右截面图。图3是同实施方式1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结构图。图4(a)是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角度图,(b)是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角度图。图5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区域分割图。图6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控制流程图。图7是同实施方式1的扫描模式时的小区域分割图。图8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区块分割图。图9是同实施方式1的区块位次决定流程图。图10是同实施方式1的区域位次决定流程图。图11是同实施方式1的全区域位次决定流程图。图12是同实施方式1的固定时间决定流程图。图13是同实施方式1的人体在、不在决定流程图。图14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区域大区域分割图。图15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区域决定流程图。图16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决定流程图。图17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18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19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20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21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22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图23是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方向状况图。符号说明1 室内单元2室内热交换器3 室内送风机6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7人体检测传感器7A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8 步进电机9A传动杆9B连结杆臂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发明的空调机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该空调器具有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空调器具有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的扫描模式; 和固定来确定人体的固定模式,其中在扫描模式之后移至固定模式,由此在扫描模式下确定大致的热源位置,接着,详细地判断热源是否是人,所以使用驱动型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能够迅速且正确地确定人的位置。第二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当开始空调机的运转时,至少一次以上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接着,向确定了热源的位置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判断是否是人体,由此必定在左右方向驱动,所以能够迅速地确定热源的位置。第三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未达到一定个数W的情况下,提高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再次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由此来提高热源确定的灵敏度进行再扫描,所以能够确实地进行热源确定。第四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大于一定个数N2的情况下,降低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再次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由此来降低热源确定的灵敏度进行再扫描,所以能够除去不需要的噪声。第五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二 第四发明的基础上,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在从一定个数W至一定个数N2之间的情况下,立即向确定了热源的位置移动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朝向,由此迅速地移至判断热源是否是人体的流程,所以能够更快地实行基于人体检测的舒适的空气调节控制。第六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五发明的基础上,对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次数设置限制,由此强制地使扫描模式结束,能够防止扫描模式不结束而不能移至固定模式的现象,进而能够更快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控制。第七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六发明的基础上,对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速度设置限制,由此设定能够确实地进行人体检测的速度,所以能够确实地确定热源。第八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三 第七发明的基础上,在即使将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设为最大而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也不能确定热源的情况下,将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到预先决定的规定位置,由此即使在扫描模式下不能检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人体存在的情况下确实地检测到人体。第九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八发明的基础上,在扫描模式下确定了多个热源时,在固定模式时从优先位次高的热源起依次使人体检测传感器朝向多个热源,由此能够从是人体的可能性高的热源开始依次进行判断,所以能够更快地进行舒适的空气调节运转。第十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九发明的基础上,根据状况对在固定模式下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时间进行变更,由此能够延长人体存在的可能性高的区域的固定时间而可靠地判断人体,另外,如果整体地进行固定的部位少,则通过延长每一次的固定时间,能够确实地判断为人体,另外在要固定的部位多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时间而防止延长室内整体的人体检测时间。第十一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十发明的基础上,具备在上下方向控制风向的上下风向叶片和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当开始空调机的运转时,与人的存在与否无关地,控制风向到规定的位置,在扫描模式下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控制风向为确定了的热源的方向,由此,能够一检测人体就迅速地实现与状况对应的空气调节,即使在确定人的存在与否之前,也能够朝向人存在的可能性高的方向进行空气调节,所以能够提高舒适性。第十二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十一发明的基础上,在固定模式下确定了人存在的情况下,控制风向为确定了的人体的方向,由此能够迅速地提高舒适性。第十三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十二发明的基础上,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同一区块仅在一个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控制左右风向叶片使风向朝向人体存在的区域,由此能够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运转。第十四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十三发明的基础上,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同一区块在多个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根据人体存在的多个区域的关系,对左右风向叶片的控制进行变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实现最适的空气调节运转。第十五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十四发明的基础上,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不同的区块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从先前检测到人的区块起依次进行空气调节,由此能够迅速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运转。第十六发明的空调机特别是在第一 第十五发明的基础上,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全部区块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对两端部的区块交替地且在两端部的区块内使左右风向叶片摆动地进行空气调节,由此能够使室内整体的空气调节状态舒适。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制。(实施方式1)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室内单元1的纵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室内单元1具备室内空气和制冷剂在内部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在大致V字形状的室内热交换器2的内侧,具有将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送向室内的室内送风机3。另外,在室内单元1的吹出口具有左右风向叶片4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左右风向叶片4A和第二左右风向叶片4B),该左右风向叶片4对用室内送风机3在左右方向吹出的风的吹出方向进行变更,分别独立地在左右方向动作。另外,在室内单元1的吹出口具有在上下方向变更吹出方向的上下风向叶片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上下风向叶片5A 和第二上下风向叶片5B),分别独立地在上下方向动作。另外,在吹出口的上部,在室内单元1的框体内部配置有检测红外线变化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6。图3是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6的结构图。图3中,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具有检测被空气调节区域(室内)的远方区域的红外线变化的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检测附近区域的红外线变化的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具有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但并不限定于此,如果是能力等级小的空调机,由于不设想大房间的空气调节,所以也可以仅设置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而构成。而且,具有将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同步地在同一方向上驱动的步进电机8、用于传递步进电机8的旋转的传动杆9A、用于将经由传动杆传递的步进电机8的旋转传递到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的连结杆臂9B。而且,通过连结杆臂9B的作用,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相对于步进电机8的旋转以相同量旋转,所以能够使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 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同时朝向相同的左右方向。另外,如图1所示,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6设置于由室内送风机3吹出的风的吹出口上部,采用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不会因由室内送风机3吹出的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而发生误检测的安装结构。例如,如果设置于温风和冷风直接吹到的部位,则会受到该风的影响,发生误检测。特别是,在空调机停止时,前面板关闭,成为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隐藏的结构;在空调机运转时,前面板开启,成为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显现的结构。因此设计性好,另外,由于不需要在前面板上安装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所以从人体检测传感器单元引出的导线等的布线也容易。另外,图1是表示前面板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检测的控制进行说明。首先,从空气调节区域的思想方法开始说明。图4(a)是表示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的检测角度的示意图,图4 (b)是表示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的检测角度的示意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的检测角度设为35度,能够检测以室内单元1为中心从约: 程度到超过约IOm的程度的区域。另外,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的检测角度设为55度,能够检测从室内单元1到离开约5m 程度的区域。另外,上述的检测区域并不限定于上述数值,能够适当变更,由室内单元1的安装位置(高度方向)也会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两个传感器,所以设能仅用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检测的场所为η区域,设能用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Α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Β检测的场所为m区域,设能仅用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检测的场所为f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人体检测传感器并将其配置于左右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配置于上下方向或倾斜方向也没有问题。图5是表示能用两个人体检测传感器检测的区域的图。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从室内单元1向深度方向能够分割为η区域、m区域、f区域三个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近距离域称为η区域,将中距离域称为m区域,将远距离域称为f区域。另外,如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九个较大的区域,设为A区域 I区域。 S卩,由于对一个室内,在深度方向上进行三分割,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九分割,所以详细地分割为27区域的空气调节区域,在近距离域分割为An区域 h区域,在中距离域分割为Am区域 Lii区域,在远距离域分割为Af区域 If区域的区域。
接着,对在上述的空气调节区域基于人体检测传感器确定人体的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从运转开始到基于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为止的一系列流程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这种表述方法,记载为人体检测传感器7,由此在大能力型的室内单元的情况下,指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双方, 在小能力型的室内单元的情况下,仅指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首先,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当利用遥控器等向室内单元1发出开始空气调节运转的指示时,首先在步骤SPl中,实施扫描模式, 该扫描模式从左侧端部向右侧端部(或从右侧端部向左侧端部)以规定的驱动速度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存在于室内的热源的位置。此时,尚未进行人体和人体以外的热源之间的区别,只是在确定热源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扫描模式是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的模式。然后,为了对步骤SPl的扫描模式中检测到的热源判别是否为人体或人体以外的热源(例如,家具和电视等),相对于热源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朝向,移至判断是人体还是人体以外的热源的固定模式。此时,在扫描模式中检测到的热源为多个的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热源,都首先经过是否移至固定模式的固定顺序决定(步骤SP2),和相对于该热源固定多少时间的固定时间决定(步骤SP3),然后在步骤SP4中,在固定模式下判断人体和人体以外的热源。然后,在固定模式下确定了热源是人体还是人体以外的热源以后,基于该人体检测结果,判断应该对哪个空气调节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并进行空气调节(步骤SP5)。然后, 在步骤SP6中,用遥控器等向室内单元1发出运转停止的指示,或者用定时器设定时间当规定的时间到了时,室内单元1的运转自动停止,由此使室内单元1的运转停止,但在继续室内单元1的运转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P1,再次在扫描模式下检测热源。像这样,直到室内单元1的运转停止,反复进行扫描模式和固定模式,由此能够正确地检测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室内的状况且反映给空气调节,所以能够实现最佳的空气调节环境。接着,对图6所示的各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表示人体检测传感器7确定热源位置的扫描模式的分割区域的图。在图5 中,将空气调节区域分割为27区域,但扫描模式的热源确定位置的分割区域在左右方向上分割25区域,细致地确定热源位置。以后,在本说明书中,将AO Il的25分割的区域称为小区域,不进行近距离域、中距离域、远距离域的区别。另外,小区域与空气调节区域相对应,AO和Al覆盖An Af区域,以下,BO B2覆盖&ι Bf区域,CO C2覆盖Cn Cf 区域,DO D2覆盖Dn Df区域,EO E2覆盖En Ef区域,FO F2覆盖Fn Ff区域,GO G2覆盖Gn Gf区域,HO H2覆盖Hn Hf区域,IO Il覆盖h If区域。图7所示的从AO Il的小区域与步进电机8的脉冲位置连动,各小区域AO Il的区域宽度(即,步进电机8的脉冲宽度)大致相等。但是,使AO和Il这两端部的小区域为另一小区域的一半的脉冲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区域AO对应于步进电机的1脉冲 25脉冲,小区域Al对应于沈脉冲 75脉冲…(中间全都是每50脉冲形成一个小区域)···,小区域Il设为1176脉冲 1200脉冲。图7的网线部分是概念性地表示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区域的部分。首先,当向室内单元1发出空气调节运转开始的指示时,通过步进电机8的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7 以规定速度Vd在左右方向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的规定速度Vd设为2deg/sec。然后,人体检测传感器7从左侧端部ZL驱动到右侧端部ZR(或者,从右侧端部观到左侧端部 ZL)。另外,驱动方向根据上次扫描模式时人体检测传感器7在哪个方向停止,来将人体检测传感器7停止的一侧的端部作为下次扫描模式的人体检测传感器7驱动的起点。但是, 令一次空气调节运转的扫描模式的扫描方向为一个方向。即,在扫描模式之后移至后述的固定模式再移至扫描模式的情况下,使之与第一次扫描模式的扫描方向为同一方向。然后,从左侧端部ZL至到达右侧端部观为止,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红外线的变动,当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超过某一定阈值Vpp(例如,1[V])时,判断为存在(与人体相当的)热源。该热源的判定与步进电机8的脉冲位置连动,每驱动一脉冲,都判定热源的在否。接着,步进电机8每动作一脉冲都判定热源在否的结果是,在判定为每小区域都在规定值(例如,三次)以上的脉冲位置存在热源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小区域内存在热源。 另外,规定值并不限定于三次,也可以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的式样和系统的结构适当变更。另外,在判断为每个小区域都仅在不足规定值的脉冲位置存在热源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小区域内不存在热源。这是因为,人体检测传感器7有可能检测到了噪声或与人体相比非常小的热源。例如,以Al的小区域为例进行说明。在步进电机8从沈脉冲至75脉冲动作期间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某一定阈值Vpp以上的红外线变动的次数为4次的情况下,由于超过了规定值(在此,设为3次),所以判定为在小区域Al存在热源。但是,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Al期间检测到红外线变动的次数为2次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足规定值,判定为小区域Al不存在热源。在这种扫描模式时,有时会发生过度检测热源,或几乎不检测热源的情况。本实施方式记载的人体检测传感器7是使用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检测所辐射的红外线量变化(温度变动)的传感器。在使用这种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由于被空气调节的区域和热源之间的温度差几乎没有的情况、从人体检测传感器到热源的距离远的情况、 因人体检测传感器自身的制作的偏差而导致输出值产生差的情况,人体检测传感器自身的劣化等,导致发生了如上所述的问题。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存在热源的小区域不足某一定个数m (例如,5 个)时,判断为没有检测到人体,使速度Vd仅上升一定速度,再次在左右方向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7(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初始速度设为Vd = 2deg/sec,所以使之上升 0. 5deg/sec,为 Vd = 2. 5deg/sec) 0而且,在即使再次在扫描模式下进行了热源判定,小区域中的热源的个数也没有达到一定个数附的情况下,使速度Vd进一步上升一定速度,进一步继续扫描模式。像这样, 直到判定为存在热源的小区域达到一定个数m为止,都持续扫描模式。但是,由于也存在实际上没有与人体相当的热源的情况,所以对速度Vd设置上限 (例如,4deg/sec),不对超过上限的速度实施加速。另外,该上限值并不限定于上述值,只要是在最难以检测到人体的条件(到热源的距离远的情况,和热源与周围的温度差小的情况等)下也能够检测的程度的速度,就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存在热源的小区域在某一定个数N2以上时,判断为检测到了多个人体以外的热源,使速度Vd减小一定速度,再次在左右方向驱动人体检测传感器7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初始速度设为Vd = 2deg/SeC,所以使之减小0. 5deg/sec,为Vd =1. 5deg/sec)。而且,在即使再次在扫描模式下进行了热源判定,小区域中的热源的个数也在一定个数N2以上的情况下,使速度Vd进一步减小一定速度,进一步继续扫描模式。像这样, 直到判定为存在热源的小区域不足一定个数N2为止,都持续扫描模式。但是,也考虑到实际上存在许多热源,且在小区域的许多区域都检测到热源的情况。于是,对速度Vd设置下限(例如,ldeg/sec),不对低于下限的速度实施减速。另外,该下限值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是在最容易检测到人体的条件下能够检测的程度的速度,就没有问题。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m和N2这种阈值,能够检测到正确的热源位置。这是因为,本实施方式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上采用的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具有如下倾向,即,当要检测与人体相当的热源时,通过使驱动速度上升到某一定速度,使得输出值升高;通过使驱动速度减小到某一定速度,使得输出值降低,通过将这种性质附加给人体检测,能够正确地确定与人体相当的热源。另外,在扫描模式下,边使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驱动速度加减速,边进行热源位置的确定,通过将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驱动速度加速,使得热源的位置变为一定个数N2以上, 其结果是,当将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驱动速度减速时,这次热源的确定位置不足一定个数附,需要再次使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驱动速度加速。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陷入反复进行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加速和减速的状况,扫描模式不结束,出现热源的确定总也不结束的问题。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扫描模式的次数设置上限(例如,7次),强制性地结束扫描模式。由于此时的上限次数是为了限制扫描模式的反复进行而设置的,所以能够根据适当状况设定,例如,通过设定从下限速度到上限速度,或者从上限速度到下限速度的次数,能够确实地进行热源扫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限速度设为ldeg/sec,将上限速度设为4deg/SeC,将加减速度设为0. 5deg/SeC,所以只要将扫描模式的上限次数设定为7次,就能够在所有的驱动速度下实行扫描模式)。另外,考虑到如下情况,S卩,在扫描模式下,直到人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热源,输出值超过一定阈值Vpp,判定并确定为存在热源为止,需要花费时间,在实际的脉冲位置和确定了热源的位置上会产生偏差。例如,存在步进电机8位于10脉冲的位置时检测到的数据, 在步进电机8达到40脉冲的位置时作为热源位置被取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实际的热源位置是步进电机8在10脉冲时的数据,所以要在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修正规定的脉冲值,取得正确的数据。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修正实际的脉冲位置和确定了热源的位置之间的偏差,在从左侧端部ZL开始扫描的情况下向左方向,在从右侧端部观开始扫描的情况下向右方向,将判定结果的位置错开一定的脉冲值(例如30脉冲),使热源位置和脉冲位置大致一致。此时错开的脉冲值(上述中,设为30脉冲)也可以根据温度条件等可变,能够变更为与适当状况相应的值。以上对图6所示的步骤SPl的扫描模式进行了说明。接着,对步骤SP2进行说明。当在步骤SPl的扫描模式下确定了小区域内是否有热源时,接着为了判定热源是否为人体,移至固定模式。但是,在步骤SP1,由于存在检测到多个热源的情况,所以要确定从哪个热源起依次在固定模式下判断是否是人体。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模式是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来确定热源的模式。下面,对固定模式进行说明,在固定模式中,用空气调节区域的区块的思想方法。图8是将空气调节区域分成三个区块的图。首先对区块的定义进行说明。如图8 所示,将图5所示的27区域(左右9个方向)分割为三个区块。S卩,将An Af、&ι Bf、 Cn Cf区域设为区块Ldf Dn Df、En Ef、Fn Ff区域设为区块C,将Gn Gf、Hn Hf、In If区域设为区块R。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扫描模式下,确定了 25方向的热源,但是,尽管不对25方向全部的热源判断是否是人体,但由于空气调节区域也是左右9个方向,鉴于必须使进行确定人体的时间为短时间,只要实施9方向的固定模式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热源的位置相比,优先确定区块的顺序。其原因是,在扫描模式下检测到多个热源的情况下,接着在确定多个热源的固定模式的位次时,如果同一区块的热源总是处于上级的位次,就会总是不进行对另一区块的人体判定,当另一区块内有人时,会给位于该区块的人带来不快感。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区域被分割为27区域。而且将27区域分为生活区域(常有人的区域)、移动区域(人移动的区域)、非生活区域(基本上没有人的区域)三个区域。27区域相当于这三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基于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检测结果来判定,但由于在室内单元1的初次起动时等,完全不进行检测,所以将全部区域设定为非生活区域。另外,对生活频度的思想方法进行说明。在作为空气调节区域的三个区块的每个所含的区域中,只要有一个区域存在生活区域的情况下,设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另外, 在三个区块的每个所含的区域中,一个生活区域也不存在但存在移动区域的情况下,设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块。另外,在三个区块的每个所含的区域中,生活区域移动区域都是一个也不存在的情况下,设为非生活区块,设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块。图9是表示区块的顺序决定的流程图。首先对区块的顺序决定进行说明。在图9的步骤SPll中,判断三个区块的每个中生活频度是否是不同,在三个区块的生活频度全部不同的情况下,向步骤SP27前进。在三个区块中存在生活频度相同的区块的情况下,向步骤SP12前进。例如,在区块L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区块C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块、区块R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块时,向SP27前进。在步骤SP12中,将三个区块的生活频度进行比较,在三个区块中两个区块的生活频度相同时,向步骤SP20前进,在三个区块中全部区块的生活频度都相同时,向步骤SP13 前进。例如,在区块L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区块C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区块R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块时,向步骤SP20前进。在步骤SP13中,判断在扫描模式下每驱动步进电机8 一脉冲检测到的热源的计数是否在三个区块全都不同,在全部区块中热源的计数全都不同时,向步骤SP19前进,如果三个区块中两个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14前进。在步骤SP14中,如果三个区块中全部区块中热源的计数都相同,则向步骤SP15前进,在热源的计数只要有一个与另一区块不同时,向步骤SP16前进。
12
在步骤SP15中,由于在全部区块中生活频度都相同,且热源的计数也相同,所以将固定模式时的各区块之间的位次设为区块C为第一位、区块R为第二位、区块L为第三位。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全部区块中条件都相等,所以在排位次时无论哪种位次都可以,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保持区块C为第一位,由于首先在空气调节区域的正中间的区块最开始判定热源是否为人体,所以即使在另一区块上有人体,也能够将对另一区块的人体的不快感抑制到最小限度(如果在区块R、区块C、区块L各区块都有人的情况下,如果保持区块R或区块L为第一位,则夹着区块C向相反侧的区块的空气调节效果就小,对人体的不快感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步骤SP16中,在各区块的热源的计数中两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相同,且一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小于另两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的情况下,向步骤SP17前进。另外,在两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相同,且一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大于另两个区块的热源的计数的情况下,向步骤SP18前进。在步骤SP17中,由于两个区块的计数大于另一个区块的计数,所以两个区块的排位按照区块C(第一位)<区块R(第二位)<区块L(第三位)的规则,进行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排位,另一个区块被排在第三位。例如,在热源的计数在区块L和区块C相同,且区块R 的热源的计数低于另一区块的情况下,成为区块C为第一位、区块L为第二位、区块R为第三位的位次。在步骤SP18中,由于两个区块的计数小于另一个区块的计数,所以计数最大的区块为第一位,同数的两个区块的排位按照区块C (第一位)<区块R(第二位)<区块L (第三位)的规则,进行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排位。例如,在热源的计数在区块L和区块C相同, 且区块R的热源的计数大于另一区块时,成为区块R为第一位、区块C为第二位、区块L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19中,由于在全部区块中热源的计数都不同,所以根据热源的计数,决定每一区块的位次。例如,在区块R的热源的计数最大且区块C的热源的计数最小时,成为区块R为第一位、区块L为第二位、区块C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20中,在仅存在一个生活频度不同的区块,但该仅一个不同的区块低于另两个区块的生活频度的情况下,向步骤SP21前进,在高于另两个区块的生活频度的情况下,向步骤SPM前进。例如,在区块R和区块C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而区块L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块的情况下,向步骤SP21前进,在区块R和区块C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块,而区块L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的情况下,向步骤SPM前进。在步骤SP21中,判断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是否相同,如果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22前进,如果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不同,则向步骤 SP23前进。在步骤SP22中,将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块按照区块C (第一位)< 区块R (第二位)<区块L(第三位)的规则进行排位。例如,在区块R和区块L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相同,而区块C的生活频度最低的情况下,成为区块R为第一位、区块L为第二位、 区块C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23中,在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块中,将热源的计数大的一方设为第一位,将小的一方设为第二位。而且将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块设为第三位。
在步骤SPM中,判断在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是否相同,如果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25前进,如果热源的计数不同,则向步骤SP^前进。在步骤SP25中,由于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只有一个,所以将该区块设为第一位, 由于在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相同,所以按照区块C(第一位)<区块 R(第二位)<区块L(第三位)的规则进行排位。例如,在区块R和区块L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相同,而区块C的生活频度最高的情况下,成为区块C为第一位、区块R为第二位、区块L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中,由于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块只有一个,所以将该区块设为第一位, 由于在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块中热源的计数不同,所以将热源的计数大的一方设为第二位,将热源的计数小的一方设为第三位。例如,在区块R和区块L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为区块L大于区块R,而区块C的生活频度最高的情况下,成为区块C为第一位、区块L为第二位、区块R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27中,由于生活频度全都不同,所以从生活频度高的位次进行排位。例如,在区块R的生活频度最高、区块C的生活频度为次高、区块L的生活频度最低时,成为区块R为第一位、区块C为第二位、区块L为第三位。另外,每当进行各区块的排位时,如上所述,都要对在扫描模式下在实际的脉冲位置和确定了热源的位置上产生的偏差进行修正,将位置恢复规定的脉冲值。其结果是,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从左侧端部ZL向右侧端部观驱动时,不能取得右侧端部观附近的热源数据,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从右侧端部观向左侧端部ZL驱动时,不能取得左侧端部ZL附近的热源数据。于是,在从左侧端部ZL开始扫描模式时,令区域I方向的热源的计数为零,重新输入某规定的热源的计数。在从右侧端部观开始扫描模式时也同样,令区域A方向的热源的计数为零,重新输入某规定的热源的计数。即,在从左侧端部ZL向右侧端部观驱动时,I区域(10、II)的热源的计数(从右侧端部观向左侧端部ZL驱动时,A区域(AO、Al)的热源的计数)不管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反应如何,都设为固定值(例如,3)。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消除不能确定A区域和I区域的热源的不良情况,能够确实地进行空气调节区域整体的热源确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的计数的固定值设为3, 但并不限定于此。以上对各区块的排位进行了说明。接着,对各区块内的区域的排位进行说明。首先,与各区块的排位同样,在9个左右方向(A I方向)上,分为生活区域方向 (常有人的区域方向)、移动区域方向(人移动的区域方向)、非生活区域(几乎没人的区域方向)三个区域方向。而且,在图5所示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区域,在9个左右方向的区域中且在深度方向的区域(分别为n、m、f区域)内只要存在一个生活区域的情况下,将该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生活区域方向,且设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方向。另外,在9个左右方向的区域中且在深度方向的区域(分别为n、m、f区域)一个生活区域都不存在而存在移动区域的情况下,将该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移动区域方向,且设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域方向。另外,在9个左右方向的区域中且在深度方向的区域(分别为n、m、f区域)一个生活区域和移动区域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将该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非生活区域方向,且设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域方向。图10是表示区块内的区域的顺序决定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0中,对某一个区块内的三个区域的排位进行了表示,在区块L、区块C、区块R的任一区块中,对区域的排位都用相同的思想方法进行。在图10的步骤SP31中,在9个左右方向的区域中,对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扫描模式时的热源的计数次数是否超过规定值(例如5次)进行检测,在计数次数未超过规定值时,设为非固定区域,从由固定模式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区域中排除。例如,如图7所示,图5所示的B方向区域由BO B2的小区域构成,如果BO B2的热源的计数次数未达到规定值,则判断为在B方向区域没有热源,如果热源的计数次数在规定值以上,则判断为在B方向区域有热源。在图10的步骤SP32中,判断在一个区块内的三个区域的各个中生活频度是否不同。例如,如果是区块L内,则判断A区域、B区域、C区域的各个中生活频度是否不同。而且,在三个区域的生活频度全都不同时,向步骤SP48前进。在三个区域中存在生活频度相同的区域时,向步骤SP33前进。例如,在区块L内,在区域A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区域 C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域、区域B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域的情况下,向SP33前进。在步骤SP33中,将一个区块内的三个区域的生活频度进行比较,在三个区域中两个区域的生活频度相同时,向步骤SP41前进,在三个区域中全部区域的生活频度都相同时,向步骤SP34前进。例如,在区域A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区域C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区域B为生活频度第二高的区域时,向步骤SP41前进。在步骤SP34中,判断在扫描模式下每驱动步进电机8—脉冲检测到的热源的计数是否在位于一个同一区块内的三个区域全都不同,在全部区域中热源的计数都不同时,向步骤SP40前进,如果三个区域中两个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35前进。在步骤SP35中,如果在三个区域中全部区域热源的计数都相同,则向步骤SP36前进,在热源的计数只要有一个与其他区域不同时,向步骤SP37前进。在步骤SP36中,由于在全部区域中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也相同,所以将固定模式时的各区域之间的位次设为中央区域为第一位、右区域为第二位、左区域为第三位。例如,在区块L内,如果在从A区域到C区域全部区域生活频度和热源的计数都相同, 则将B区域设为第一位,将C区域设为第二位,将A区域设为第三位。在步骤SP37中,在各区域的热源的计数中两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相同且一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小于另两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的情况下,向步骤SP38前进。另外,在两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相同且一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大于另两个区域的热源的计数的情况下, 向步骤SP39前进。在步骤SP38中,由于两个区域的计数大于另一个区域的计数,所以两个区域的排位按照中央区域(第一位)<右区域(第二位)<左区域(第三位)的规则,进行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排位,另一个区域被排在第三位。例如,在区块L中,在热源的计数在区域A和区域B相同且区域C的热源的计数小于另一区域时,成为区域B为第一位、区域A为第二位、 区域C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39中,由于两个区域的计数小于另一个区域的计数,所以计数最大的区域为第一位,同数的两个区域的排位按照中央区域(第一位)<右区域(第二位)<左区
15域(第三位)的规则,进行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排位。例如,在区块L中,在热源的计数在区域A和区域B上相同且区域C的热源的计数大于另一区域时,成为区域C为第一位、区域B 为第二位、区域A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40中,由于在全部区域内热源的计数都不同,所以根据热源的计数,决定各区域的位次。例如,在区块L中,在区域A的热源的计数最大且区域B的热源的计数最小时,成为区域A为第一位、区域C为第二位、区域B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41中,在存在仅一个生活频度不同的区域但该仅一个不同的区域低于另两个区域的生活频度时,向步骤SP42前进,在高于另两个区域的生活频度时,向步骤 SP45前进。例如,在区块L中区域A和区域B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且区域C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域的情况下,向步骤SP42前进,在区域A和区域B为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域,且区域 C为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的情况下,向步骤SP45前进。在步骤SP42中,判断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是否相同,如果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43前进,如果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不同,则向步骤 SP44前进。在步骤SP43中,将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域按照中央区域(第一位)<右区域 (第二位)<左区域(第三位)的规则进行排位。例如,在区域A和区域B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相同,而区域C的生活频度最低时,成为区域B为第一位、区域A为第二位、区域C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44中,在生活频度相同的两个区域中,将热源的计数较多的一方设为第一位,将较少的一方设为第二位。而且将生活频度最低的区域设为第三位。在步骤SP45中,判断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是否相同,如果热源的计数相同,则向步骤SP46前进,如果热源的计数不同,则向步骤SP47前进。在步骤SP46中,由于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只有一个,所以将该区域设为第一位, 由于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相同,所以按照中央区域(第一位)<右区域(第二位)<左区域(第三位)的规则进行排位。例如,在区域A和区域B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相同,而区域C的生活频度最高的情况下,成为区域C为第一位、区域 B为第二位、区域A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47中,由于生活频度最高的区域只有一个,所以将该区域设为第一位, 由于在生活频度相同且低的两个区域中热源的计数不同,所以将热源的计数较多的一方设为第二位,将热源的计数较少的一方设为第三位。例如,在区域A和区域B的生活频度相同且热源的计数为区域B大于区域A,而区域C的生活频度最高的情况下,成为区域C为第一位、区域B为第二位、区域A为第三位的排位。在步骤SP48中,由于生活频度全都不同,所以根据生活频度高的顺序进行排位。 例如,在区域A的生活频度最高、区域B的生活频度次高、区域C的生活频度最低的情况下, 区域A为第一位,区域B为第二位,区域C为第三位。如上所述,首先确定各区块的优先位次,接着决定区块内的各区域的优先位次。 然后,将各区块的优先位次与区块内的各区域的优先位次组合,决定左右方向的全部区域 (A I)的优先位次。图11是表示固定模式的区域的顺序的图。在进行了如上所述的各区块、各区域的
16排位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进行9区域(A I)的排位。在此,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首先,进行各区块的排位。其结果是,进行区块R、区块C和区块L的排位。例如,判断为区块R为第一位、区块C为第二位、区块L为第三位。接着,如图10所示,决定各区块内的各区域的优先位次。例如,在区块R内,区域 G为第一位,区域H为第二位,区域I为第三位;在区块C内,区域D为第一位,区域E为第二位,区域F为第三位;在区块L内,区域A为第一位,区域B为第二位,区域C为第三位。首先,在图11的步骤SP51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 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一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R中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G为全9方向内的第一位。接着,在步骤SP52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二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C中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D为全9方向内的第二位。接着,在步骤SP53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三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L中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域A为全9方向内的第三位。接着,在步骤SPM中,由于所有区块内的某处的区域暂时被分配给了第一位 第三位,所以以与步骤SP51 步骤SP53相同的要领,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确定为第四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R中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H,为全9方向内的第四位。接着,在步骤SP55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五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C中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E,为全9方向内的第五位。接着,在步骤SP56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六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L中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域B,为全9方向内的第六位。接着,在步骤SP57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七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先位次最高的区块R中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I,为全9方向内的第七位。接着,在步骤SP58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八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第二高的区块C中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F,为全9方向内的第八位。接着,在步骤SP59中,在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所含的区域中,将固定模式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在全方向的区域内决定为第九位。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块L中的优先位次第三高的区域C,为全9方向内的第九位。如上所述,对全部区域决定固定顺序。而且,在固定模式下所决定的每个顺序,都在其区域内朝向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中心位置,判断在扫描模式下检测到的热源是人体热源还是人体以外的热源。但是,虽然暂时进行9方向所有的排位,但是如果热源不存在,则当然也会发生不能确认热源存在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当固定模式的位次运行到热源不存在的区域时,作为热源不存在而跳过固定模式的位次,固定模式的位次移向下一区域。另外,在固定模式时,在某区域内朝向人体检测传感器7来开始热源是否为人体的判断时,为了排除人体检测传感器7移动时的波形紊乱的影响而避免误检测,在固定模式下进行检测的区域朝向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方向之后,经过一定时间(例如,5秒)以后开始固定检测。下面,将在固定模式时朝向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方向来判断热源是否是人的区域(A I的9个方向)称为“固定区域”,将在扫描模式时未检测到热源的区域(A I的9个方向)称为“非固定区域”,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状况变更对固定区域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固定时间。 接着,对固定时间的决定进行说明。图12是决定固定时间的控制流程图。如图12所示,首先在步骤SP61中,判断固定区域是否是生活区域。然后,在判断为固定区域是生活区域时,向步骤SP67前进,如果不是生活区域,则向步骤SP62前进。当进入步骤SP67时,与其他区域(A I的9方向的区域)的状况无关地,将固定时间设为 Tl (例如,120秒)。然后,在步骤SP62中,判断A I的9方向的区域中判断为非固定区域的区域有多少个,如果非固定区域不足某一定值Ml (例如,3区域),则向步骤SP66前进,如果非固定区域在某一定值Ml以上,则向步骤SP63前进。当进入步骤SP66时,判断为在其他区域内也存在许多固定区域,设为比固定时间Tl短的固定时间T2(例如,60秒)。然后,在步骤SP63中,判断A I的9方向的区域中判断为非固定区域的区域有多少个,如果非固定区域不足某一定值Μ2 (例如,7区域),则向步骤SP65前进,如果非固定区域在某一定值Μ2以上,则向步骤SP64前进。当进入步骤SP65时,判断为在其他区域内有一定程度的固定区域。设为比固定时间Tl短且比固定时间Τ2长的固定时间Τ3(例如, 90 秒)。然后,在步骤SP64中,将在A I的9方向的区域中作为存在许多非固定区域判断为固定区域的区域的固定模式的时间延长,设为固定时间Τ4 (例如,120秒)。另外,固定时间Τ4比固定时间Τ2和Τ3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固定时间Τ4和固定时间Tl设为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如上所述,以在A I的9方向的区域中存在多少非固定区域来变更固定模式的固定时间,如果在9方向的区域中固定区域少,则相对于判断为固定区域的区域,较长时间地固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来提高是否是人体的判断精度,如果非固定区域少,则缩短固定模式的固定时间,能够提高对室内整体判断热源是否是人体的速度,能够迅速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接着,对判断在扫描模式下确定的热源是否是人体的具体控制进行说明。首先,判断为固定区域的部位以上述的位次移动固定顺序时,人体检测传感器7 向该固定区域的方向驱动。而且,在此后人体检测传感器7朝向进行是否是人体的判断的固定区域之后,为了避免误检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由人体检测传感器7进行热源是否是人体的判断。在固定模式下,在某区域内,朝向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在固定了规定时间的状态下有没有反应。此时,如果是人体,则活动的可能性大,所以能够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温度变动,如果是不会活动的热源(例如,电视等),则不能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温度变动。然后,在固定区域内开始固定检测后,每隔一定时间Ll (例如3秒),判定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输出,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反应的组合来判定人体位置。此时,如果是不活动的热源,则人体检测传感器没有反应,对于如人体那样活动的热源而言,人体检测传感器有反应,所以能够进行人体和人体以外的热源的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人体检测传感器7由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构成,在仅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反应的情况下,在远距离的f区域加上规定值(例如,1),此外的区域(m区域、η区域)设为零。例如,在固定区域为A区域的情况下,仅在Af加上1。在仅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Β反应的情况下,在近距离的η区域加上规定值 (例如,1),此外的区域(f区域、m区域)设为零。例如,在固定区域为A区域的情况下,仅在An加上1。在远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A和近距离用人体检测传感器7B双方都有反应的情况下,在中距离的m区域加上规定值(例如,1),此外的区域(例如,f区域、η区域)设为零。例如,在固定区域为A区域的情况下,仅在Am加上1。而且,人体位置的判定结果每隔规定时间(例如,每隔30秒)都进行累加运算,然后将近距离(η区域)、中距离(m区域)、远距离(f区域)的各自的累加运算次数作为人体位置的检测履历保存。然后,以人体位置的检测履历为基础,判定各区域的人的在、不在。 另外,即使在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每30秒)期间多次检测到人体检测传感器 7的反应,只要能够检测到一次,则在检测履历加上的值就为“ 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生活区域、移动区域、非生活区域基于该检测履历进行判断。即,算出全区域的检测履历的总和,由各区域的检测履历占该全区域的检测履历总和的多少,来决定生活区分。首先,算出全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9方向、深度3区域共计27区域)的检测履历的总和,且算出该一个区域占多大比例。接着,如果该比例不足规定比例A(例如 3%),则设为非生活区域,如果在规定比例A以上不足规定比例B (例如20% ),则设为移动区域,如果在规定比例B以上,则设为生活区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规定比例A和规定比例B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记载的值。另外,下述中用“组(kt) ”这种表达方式对进行累加运算的规定时间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组设为30秒,但并不限定于此。图13是表示人体在、不在判定的控制流程图。如图13所示,首先,在步骤SP71中, 判断当前的固定区域是否是生活区域。是生活区域时,向步骤SP79前进,不是生活区域时, 向步骤SP72前进。在步骤SP79中,在对某固定区域固定有人体检测传感器7期间,每一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都对人体位置的检测履历进行累加运算,但在固定模式下进行固定期间(例如,如果是固定时间Tl,则为120秒)的每一组(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的检测履历中每次都由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反应的情况下,向步骤SP81前进,确定人体存在。 另外,在步骤SP79中,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 —次也没有检测到反应的情况下,向步骤SP80 前进,确定人体不在。
在步骤SP72中,判断固定区域是否是移动区域。其结果是,是移动区域时,向步骤 SP76前进,不是移动区域时,向步骤SP73前进。在步骤SP63中,在对某固定区域固定有人体检测传感器7期间,每一组(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都对人体位置的检测履历进行累加运算,但在固定模式下进行固定期间 (例如,如果是固定时间T2,则为60秒)的每一组(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的检测履历中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反应的次数为2次以上的组存在2组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P78 前进,确定人体存在,在不存在2组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P77前进,确定人体不在。在步骤SP73中,在对某固定区域固定有人体检测传感器7期间,每一组(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都对人体位置的检测履历进行累加运算,但在固定模式下进行固定期间 (例如,如果是固定时间T3,则为90秒)的每一组(本实施方式中,每30秒)的检测履历中人体检测传感器7检测到反应的次数为3次以上的组存在2组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P75 前进,确定人体存在,在不存在2组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P74前进,确定人体不在。如上所述,对在扫描模式下确定的热源,在固定模式下判断热源是否是人体。另外,在步骤SP73、步骤SP76、步骤SP79中,为了判断为人体而使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7的反应次数和组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数值,能够适当变更。另外,在扫描模式阶段对A I方向的9方向判断为非固定区域的情况下,对该方向区域所含的远距离区域、中距离区域、近距离区域的全部区域,判定为人体不在。基于如上所述判定的人体在、不在的判定,决定空气调节区域。另外,如图5所示, 在细分为27区域的空气调节区域内,设想一个人体跨越多个区域的情况,采用将多个区域汇总为大区域的思想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汇总为9个大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区域An、Bn、Cn设为大区域Ln,将区域DruEnJn设为大区域&1,将区域611、!111、111设为大区域1 11,将区域4111、8111、011设为大区域1^,将区域0111丄111、卩111 设为大区域Cm,将区域Gm、Hm、Im设为大区域Rm,将区域Af、Bf、Cf设为大区域Lf,将区域 Df、Ef、Ff设为大区域Cf,将区域Gf、Hf、If设为大区域Rf。接着,对空气调节区域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图15是空气调节区域的决定流程图。如图15所示,在步骤SP91中,判断在27区域的任一区域内是否有一个判定为人体存在的区域,当存在有人区域时,向步骤SP95前进,将包含人体存在的区域的大区域决定为空气调节区域,在不存在人体存在的区域时,向步骤SP92前进。在步骤SP92中,由于不存在确认了人体存在的区域,所以判断是否存在生活区域。其结果是,在存在生活区域时,向步骤SP94前进,将包含生活区域的大区域决定为空气调节区域,在不存在生活区域时,向步骤SP93前进。在步骤SP93中,由于确认了人体存在的区域、生活区域都不存在,所以从空气调节最适化的观点出发,将中央的大区域即大区域Cm设为空气调节区域。下面,对如上所述决定的空气调节区域进行空气调节控制,并对该空气调节控制进行说明。首先,风向控制由在一个大区域(本实施方式中,以大区域Lf为例进行说明)内的三个区域(本实施方式中,以构成大区域Lf的区域Af、Bf、Cf为例进行说明)的什么位置检测到人体而不同。图16是决定仅有一个空气调节区域时的风向控制的流程图。首先,按照图15的
20流程图,在空气调节区域仅选定Lf。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PlOl中,在三个区域中有人判定(人体O在判定,判定为人体存在)只有一个时,向步骤SP107前进,在有人判定为两个以上时,向步骤SP102前进。首先,用图17对步骤SP107的状况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步骤SP107的状况是有人判定只有一个(图17中,设在区域Af中做出了有人判定)。在这种情况下,以风向朝向设为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Af的中央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叶片、上下叶片(以下称为第一风向控制)。由此,由于风向直接朝向所检测到的人体,所以能够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接着,在步骤SP102中,判断是否在三个区域全都做出了有人判定。然后,在全部区域(区域Af、Bf、Cf)都是有人判定时,向步骤SP106前进,没有在全部区域都是有人判定时,向步骤SP103前进。用图18对步骤SP106的状况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步骤SP106的状况为有人判定有三个(图18中,设在区域Af、Bf、Cf全部区域都做出了有人判定)。在这种情况下, 以风向朝向设为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Bf的中央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叶片、上下风向叶片进行空气调节(以下称为第二风向控制)。由此,能够对大区域Lf整体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接着,在步骤SP103中,判断有人判定是否邻接。然后,在判断为邻接时,向步骤 SP105前进,判断为不邻接时,向步骤SP104前进。用图19对步骤SP104的状况进行说明。在步骤SP104中,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彼此离开存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区域Af和区域Cf做出了有人判定)。在这种情况下,以风向朝向未设为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Bf的中央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叶片、上下风向叶片(以下称为第三风向控制)。由此,风向不会偏向区域Af和区域Cf中的任一个,能够均等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用图20对步骤SP105的状况进行说明。在步骤SP105中,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彼此邻接存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区域Af和区域Bf做出了有人判定)。在这种情况下, 以风向朝向设为做出了有人判定的区域彼此的中央的方式驱动左右风向叶片、上下风向叶片,进行空气调节(以下称为第四风向控制)。由此,风向不会偏向区域Af和区域Bf中的任一个,能够均等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以上对仅一个大区域成为空气调节区域时的风向控制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21 所示,在一个区块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区块L),存在多个大区域被决定为空气调节区域的情况。图21所示例是跨越大区域Lf和大区域Lm两个大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另外, 这只是一个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1所示,当在一个区块区域内多个大区域被确定为空气调节区域时,使左右风向叶片摆动,进行区块区域内整体的空气调节。此时,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需要跨越大区域Lf和大区域Lm两个大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左右风向叶片在区块区域内摆动进行空气调节,每规定时间驱动上下风向叶片,交替地使风向朝向大区域进行空气调节(本实施方式中,每规定时间驱动上下风向叶片,交替地使风向朝向大区域Lf和大区域Lm。以下称为第五风向控制)。其结果是,能够进行舒适的区块区域内的空气调节。另外,如图22所示,存在在多个区块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图22所示例是在区块L(大区域Lf和大区域Lm)和区块R(大区域Rf)检测到人体的情况。另外,这只是一个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风向控制基本上是将第一风向控制 第五风向控制组合在一起来进行。例如,如图22所示,在不同的区块区域检测到人体时,在区块L中进行第五风向控制,在区块R中进行第一风向控制。然后,每规定时间驱动左右风向叶片,使风向朝向相应的区块区域方向, 通过交替地进行第一风向控制和第五风向控制,实现舒适的室内空气调节。但是,在同一区块区域内多个大区域被判定为空气调节区域的情况下,在第五风向控制中,交替地驱动上下风向叶片,但在如图22所示的不同的区块区域作为空气调节区域被检测到多个的情况下,不交替地驱动上下风向叶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同的区块区域作为空气调节区域被检测到多个的情况,且用左右风向叶片对区块区域内进行摆动控制的情况下,在供冷运转时,从室内单元1起使上下风向叶片的风向朝向判断为最远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大区域(图22中,大区域Lf),在供热运转时,从室内单元1起使上下风向叶片的风向朝向判断为最近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大区域(图22中,大区域Lm)。这是通过因冷空气重而下降、因暖空气轻而上升的性质而实现的,能够对区块区域内整体进行舒适的空气调节。另外,如图23所示,存在在全部区块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图23所示例是在区块L(大区域Lf和大区域Lm)、区块C(大区域Cf)和区块R(大区域Rf)检测到人体的情况。另外,这只是一个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当在全部区块区域中检测到人体时,如果固定于所有区块进行空气调节则时间变长,有可能在任一区块区域中都不能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因而,当在三个区块区域检测到人体时,交替地使风向朝向左右两端的区块区域 (区块R和区块L)方向,且,在区块区域内,使左右风向叶片摆动进行空气调节。另外,在供冷运转时,从室内单元1起使上下风向叶片的风向朝向判断为最远的空气调节区域的大区域(图23中,大区域Lf或大区域Rf),在供热运转时,从室内单元1起使上下风向叶片的风向朝向判断为最近空气调节区域的大区域(图23中,大区域Lm或大区域Rf)。另外,在正中间的区块区域(区块C)不使风向固定进行空气调节,而是仅在从区块L向区块R(或从区块R向区块L)移动时改变风向朝向。但是,由于在两端部使左右风向叶片摆动进行空气调节,所以不会损害舒适性,能够实现舒适且节能的空气调节。另外,由于扫描模式中没有确定热源,所以在此间的空气调节运转时,使吹出风朝向规定的方向进行空气调节。直到确定热源,驱动左右风向叶片和上下风向叶片,既可以向中央方向吹出,也可以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房间整体的舒适性,使风向朝向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以便能够均勻地进行空气调节。而且,在扫描模式下,在人体检测传感器7在左右方向驱动期间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在扫描模式下尚未判断出是否是人体。但是,为了尽可能快地实施高效率的空气调节运转,在固定模式下判断热源是否是人体之前,朝向扫描模式确定的热源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具体而言,由扫描模式下在图8所示的区块L、区块C、区块R是否存在热源来变更风向。首先,仅单个区块的情况下,控制风向到确定了热源的区块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即,仅区块L的范围内存在热源的情况下,使风向朝向区块L的中央方向进行空
22气调节运转;仅区块C的范围内存在热源的情况下,使风向朝向区块C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仅区块R的范围内存在热源的情况下,使风向朝向区块R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接着,在多个区块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由确定的区块的不同,风向不同。即,在区块L和区块C都存在热源的情况下,在区块L的中央方向和区块C的中央方向之间摆动地进行空气调节运转。在区块R和区块C都存在热源的情况下,在区块R的中央方向和区块 C的中央方向之间摆动地进行空气调节运转。另外,在区块L和区块R都存在热源的情况下,控制风向到区块C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在区块L、区块C和区块R都存在热源的情况下,控制风向到区块C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之所以在区块L和区块R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不进行摆动而控制风向到区块C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是因为万一确定的热源不是人而是电视等热源的情况下,如果摆动地进行空气调节运转,风向朝向与人体相反方向期间,可能会给在室内的人带来不快感。因此,在如区块R和区块L那样离开的区块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不通过摆动来进行空气调节运转,而是控制风向到正中间的区块C的中央方向进行空气调节运转,由此维持舒适感。另外,即使在扫描模式、固定模式中的任一情况下也不能确定人体时的风向也可以基于到此为止的学习控制进行空气调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扫描模式不能确定热源的情况下,在固定模式下,对9 区域方向全部的固定方向使人体检测传感器7停止。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使在扫描模式时不能确定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固定模式下再次确认热源,能够进行与热源的状况相应的空气调节控制,不会损害舒适性。另外,当在不同的区块检测到人体时,为了迅速地进行舒适的空气调节运转,从先前所检测到的人体存在的区块开始空气调节运转。即,虽然最初判断为如图21所示的状况,但随着人体检测的流程进展,说不定会变成如图22所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等待人体检测的流程到最后,不进行与人体相应的空气调节运转,而是一检测到人体就立即进行与人体的位置相应的空气调节运转,由此能够迅速地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运转。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驱动型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能够区别人体和热源,进行舒适的空气调节控制。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空调机仅使用驱动型人体检测传感器进行人体和热源的确定,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检测,所以能够根据存在于室内的人体的有无来实现最佳的空气调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壁掛式室内机的空调机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其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该空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的扫描模式;和固定来确定人体的固定模式,其中在扫描模式之后移至固定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当开始空调机的运转时,至少一次以上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接着,向确定了热源的位置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判断是否是人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未达到第一规定次数的情况下,提高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再次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大于第二规定次数的情况下,降低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再次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时确定的热源位置在第一规定次数至第二规定次数之间的情况下,立即向确定了热源的位置移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朝向。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对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次数设置限制。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对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速度设置限制。
8.如权利要求3 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即使将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驱动速度设为最大而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驱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也不能确定热源的情况下,将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到预先决定的规定位置。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扫描模式下确定了多个热源时,在所述固定模式时从优先位次高的热源起依次使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朝向所述多个热源。
10.如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根据状况对在所述固定模式下固定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时间进行变更。
11.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在上下方向控制风向的上下风向叶片和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 当开始空调机的运转时,与人的存在与否无关地,控制风向到规定的位置,在所述扫描模式下确定了热源的情况下,控制风向为确定了的热源的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模式下确定了人存在的情况下,控制风向为确定了的人体的方向。
13.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同一区块仅在一个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控制左右风向叶片使风向朝向人体存在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同一区块在多个区域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根据人体存在的多个区域的关系,对左右风向叶片的控制进行变更。
15.如权利要求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不同的区块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从先前检测到人的区块起依次进行空气调节。
16.如权利要求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左右方向控制风向的左右风向叶片,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驱动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块,在全部区块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对两端部的区块交替地且在两端部的区块内使左右风向叶片摆动地进行空气调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少数红外线传感器就能够确定人的位置的空调机。本发明的空调器具备在左右方向驱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7),具有在左右方向驱动来确定热源的扫描模式;和固定来确定人体的固定模式,其中在扫描模式之后移至固定模式,能够用少数人体检测传感器不会误检测人以外的热源地迅速确定人的位置,进而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文档编号F24F11/02GK102418986SQ20111018923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伊内启, 大门宽幸, 新田武彦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