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277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尤其涉及经过改进而具有紧凑的空气流路结构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机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具有对吸入到主体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将室内空气吸入到主体内部再将吸入的空气排出到室内的排风扇。更加具体而言,通过在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下部设置排风扇,并在上部设置热交换器以及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从而由排风扇吸入并送入的空气移动到室内机的上部,并且移动到上部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以及空气排出口,排出到室内。对于这种室内机来说,由于需要将排风扇以及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上部和下部, 因此在室内机的空间利用率方面,不够有效。并且,由于需要将经由排风扇的空气移动到室内机的上部,再排出到室内,因此会使从室内机的下部到上部的流路变长,并且会增加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风扇的负荷,从而在能量利用方面不够有效,并且增加空气的风量以及风速的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将空调机的室内机内部结构尤其空气流动的流路结构设计得紧凑的空调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具有能够有效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以及风速的结构的空调机。根据本发明的思想的空调机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面的吸入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的排出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内侧的至少一个横流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之间的第二流路引导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横流风扇之间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弓I导件以及所述第二流路弓I导件之间。所述横流风扇可以设置成多个,在所述横流风扇之间可以设置分隔件。所述排出口可以设有第一旋转叶片,用以调节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所述第一旋转叶片可以结合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流路弓ι导件的宽度可以从其后方向前方减小。所述分隔件可以包括结合在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的后侧的结合板;与所述结合板结合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结合板之间的分隔板。所述横流风扇的中心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流风扇的直径的长度的比值可以在0. 5以上且1. 5以下。所述排出口的排出角度可以在10°以上且60°以下。所述热交换器与沿横向穿过所述主体中心的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可以在0°以上
5且60°以下。设置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中的一个可以形成有凸出肋,而另一个可以形成有容置槽。所述横流风扇可以设置在所述凸出肋与所述容置槽之间。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可以包括第二旋转叶片和沿着所述主体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旋转叶片的移动部件。所述第二旋转叶片可以铰链结合在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思想的空调机,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面的空气吸入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的空气排出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多个排风扇,用于向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其中,所述空调机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扇的外围的盖体,以在所述主体的两侧围绕所述排风扇的周围;设置在所述盖体之间的前面面板;设置在所述前面面板的后侧的分隔件,以使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分开而流向所述多个排风扇。所述热交换器可以设置在所述空气吸入口与所述排风扇之间。所述空气排出口可以形成在所述盖体的内侧与所述前面面板的一侧之间。所述盖体可以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侧。所述空气排出口可以设置有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第一旋转叶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所述分隔件可以包括结合在所述前面面板的后侧的结合板;与所述结合板结合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结合板之间的分隔板。所述排风扇的中心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排风扇的直径的长度的比值可以在0. 5以上且1. 5以下。所述空气排出口的排出角度可以在10°以上且60°以下。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思想的空调机,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的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排风扇,用于向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其中,所述空调机包括与所述主体一侧结合的第一支架;与所述主体另一侧结合的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控制部件,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风扇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其中,所述排风扇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设置的凸出肋以及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设置的容置槽之间。可以包括从所述凸出肋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容置槽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空气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所述排风扇可以设置成以沿纵向穿过所述主体的中心的中心线为基准偏向于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热交换器与沿横向穿过所述主体的中心的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可以在0°以上且60°以下。所述空气吸入口可以从所述主体的后面向一侧延伸。所述空气控制部件可以包括第二旋转叶片;移动部件,沿着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旋转叶片;铰链结合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旋转叶片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可以通过紧凑的流路结构,增加排出的空气的风速以及风向,由此使空调机的制冷性能得到提高。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以及风速,因此将会节省空调机工作时所
需的能量。并且,可以减少构成空调机的室内机内部的零部件,因此将会节省生产产品时所需的材料费。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图3A至图3C为示出根据第一旋转叶片的动作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图4A至图4B为示出根据排风扇的转数的调整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图7A至图7C为示出根据第二旋转叶片的动作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主要符号说明=10,210为主体,20、220为排出口,30、230为吸入口,40、240为第一流路引导件,50、250为排风扇,60、260为热交换器,70、270为第二流路引导件,80为分隔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包括形成室内机100的外观的主体10 ;分别设置在主体10的前面以及后面的排出口 20以及吸入口 30 ;设置在主体10的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40。并且,主体10的内部设有排风扇50和热交换器60。吸入口 30大致以矩形形态形成,位于主体10后面的上部,以使吸入口 30周围的空气能够被吸入到室内机100的内部。吸入口 30的内侧设有过滤器32,用以过滤通过吸入口 30而流入的空气中的微细的灰尘等。靠近吸入口 30的主体10的内部配备有用于与通过吸入口 30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60。热交换器60形成为上下延伸预定长度的矩形形态,以与吸入口 30对应,并且吸收通过吸入口 30吸入的空气的热量,以能够通过排出口 20排出凉爽的空气。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中所使用的热交换器60可以使用PF(Parallel Flow,顺流)式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60的前方设有吸入或排出空气的排风扇50。排风扇50大致呈圆柱形状,且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得较长,以能够顺利排出经由吸入口 30以及热交换器60的空气,并且在主体10内部的左右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可旋转地
设置一个。排风扇50的一端分别结合有驱动电机52,以旋转排风扇50。排风扇50的外周面结合有长度与排风扇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应的多个叶片 54,并且由于形成有缝隙(未图示),因此经由多个叶片M的空气,可以通过缝隙,贯穿排风扇50内部而流动(参照图3A至图3C)。并且,由于排风扇50的旋转轴56与由通过吸入口 30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所产生的平面相垂直,因此排风扇50可以称作横流风扇50。主体10的两侧设有第一流路引导件40,以使经由排风扇50的空气能够通过排出口 20顺利地排出。第一流路引导件40包括形成为包围排风扇50周围的形状的后侧引导件44;与后侧引导件44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有能够排出经由排风扇50的空气的排出口 20的前侧引导件42。前侧引导件42的一端结合有第一旋转叶片90。第一旋转叶片90通过铰链装置等可转动地结合在前侧引导件42的一端,并且进行旋转,由此控制通过排出口 20而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第一旋转叶片90在前侧引导件42的一端上进行旋转,由此控制空气的量以及方向。前侧引导件42的一端与沿纵向穿过主体10的中心的中心线C形成预定角度,并延伸至室内机100的前面,此时,中心线C与前侧引导件42的一端所构成的角度形成排出空气的排出角度α。排出空气的排出角度α优选为10°以上且60°以下。另外,第一流路引导件40可以相互对称地设置在主体10的两侧,并且还起到作为覆盖主体10的两侧的盖体的作用。在设置于主体10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40之间设置有第二流路引导件70。第二流路引导件70与第一流路引导件40 —同形成排出口 20,为了减少通过排出口 20而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阻力,第二流路引导件70形成为宽度从其后侧向前侧减小的形状。如前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40的前侧引导件42在形成预定角度的排出角度α的状态下朝主体10的前侧而形成,而第二流路引导件70形成为宽度从其后侧向前侧减小的形状,以能够与前侧引导件42对应,由此形成使通过排风扇50的空气流动的流路72以及朝室内排出空气的排出口 20。并且,第二流路引导件70还起到覆盖前面以使主体10内部不被人看到的前面面板的作用。第二流路引导件70的后侧结合有分隔件80。分隔件80包括结合在第二流路引导件70的后侧的结合板84 ;与结合板84结合并设置于热交换器60与结合板84之间的分隔板82。结合板84用以使分隔板82能够与第二流路引导件70连接。分隔板82起到对形成在排风扇50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的作用,以使通过热交换器6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仅可以通过设置在主体10内部的两侧的排风扇50中的任意一个而排出。如此,设置分隔件80的原因在于,用以防止在主体10两侧所设置的排风扇50之间发生相互干涉的现象。即,如果不设置分隔件80,则在位于主体10两侧的排风扇50之间的空气由于会同时受到两侧的排风扇50的影响而不能从排出口 20顺利地排出,并且即使是更靠近位于某一侧的排风扇50的空气,也会受到位于另一侧的排风扇50的影响,因此会阻碍通过排风扇50排出的空气顺利地流向排出口 20。由此,分隔件80能够使通过主体10内部的热交换器60的空气在流路72中顺利地流动,同时会增加排风扇50的排风效率。毋庸置疑,当室内机100的宽度宽而导致排风扇50之间的间距变宽以至于排风扇 50之间几乎不发生干涉时,也可以不设置分隔件80,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排风扇50的中心以及分隔板82之间的距离H与排风扇50直径D的长度的比值优选为0.5以上且1.5以下。原因在于,如果排风扇50与分隔板82之间的距离过近或排风扇50与分隔板82之间的距离过远时,会大幅降低排风扇50的排风效率。如此,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来说,由于具有吸入口 30、热交换器60、排风扇50、排出口 20从主体10后侧向前侧依次并排设置的结构,从而使所吸入的空气直到排出为止需要流动的流路的体积变小,并且使吸入口 30以及排出口 20 之间的距离变短。由于所吸入的空气通过较短的流路而以几乎不受流路阻力的状态根据排风扇50 而送出并排出,因此即使不大幅增加排风扇50的转数,也能够排出较多的空气,并能够有效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以及风速。以下,对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而吸入并排出空气的过程、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的原理,进行详细的说明。图3A至图3C为示出根据第一旋转叶片的动作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图4A至图4B为示出根据排风扇的转数的调整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如果排风扇50根据驱动电机52的启动而旋转,则吸入口 30周围的空气经由吸入口 30以及过滤器32流入到室内机100的主体10内部,并且所流入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器60 之后,以热量被吸收的状态通过分隔件80而分别到达两侧的排风扇50。到达至排风扇50 的空气经由设置在排风扇50的圆周面上的缝隙(未图示)而通过排风扇50的内部后,通过流路72以及排出口 20排出到室内。图3A示出在设置于主体10两侧的排风扇50的转速相同、且位于对称地设置在主体10前侧的排出口 20的第一旋转叶片90的转动角度相同的状态下,吸入并排出空气的情形。在图3A中,分别设置在主体10的前面两侧的第一旋转叶片90设置成大致与由前侧引导件42构成的表面以及第二流路引导件70的宽度减小的倾斜面相平行。经过流路72 的左右两侧的空气在根据第一旋转叶片90而阻力变得最小的状态下,构成与排出角度α 相同的角度,向第二流路引导件70的前方排出而相汇集,此时,由于左右两侧的空气的风速以及风量相同,因此朝着与主体10的前方相垂直的方向流动。图3B以及图3C示出在设置于主体10两侧的排风扇50的转速相同、且位于对称地设置在主体10前侧的排出口 20的第一旋转叶片90的转动角度互不相同的状态下,吸入并排出空气的情形。在图3B以及图3C中,分别设置在主体10的前面两侧的第一旋转叶片90中的某一个与另一个相比,处于进一步向主体10的前方转动的状态,因此导致进一步向主体10的前方转动的第一旋转叶片90侧的流路的阻力与不那么向前方转动的另一侧相比变得更大。因此,经过流路72的左右两侧的空气经由第一旋转叶片90之后,其风速以及风量变得不同,且当分别朝第二流路引导件70前方排出后相汇集时,整体向受到第一旋转叶片 90的阻力较低侧的空气被排出的方向流动。图4A示出在第一旋转叶片90的转动角度相同的状态下,只有设置在中心线C的左侧的排风扇50正在旋转的情形,而图4B示出在第一旋转叶片90的转动角度相同的状态下,只有设置在中心线C的右侧的排风扇50正在旋转的情形。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不旋转第一旋转叶片90的状态下,还可以通过只启动位于两侧的排风扇50中的任意一个而控制期望的风速、风量以及风向。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以及原理,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排风扇50的转数以及第一旋转叶片90的转动角度,由此容易且方便地调节自己所期望的状态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00包括形成室内机200的外观的主体210 ;分别设置在主体210的前面以及后面的排出口 220以及吸入口 230 ;设置在主体210的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240。并且,主体210的内部设有排风扇 250和热交换器260。吸入口 230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弯曲的形状,以能够与主体210的上部后面以及侧面结合。如此,吸入口 230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弯曲的形状而与主体210的上部后面以及侧面结合的原因在于,当热交换器260倾斜地设置在主体210的内部时,缩短经过吸入口 230 的空气到达热交换器260的距离,以能够有效地与热交换器260进行热交换。邻近吸入口 230的主体210的内部配备有用于与通过吸入口 230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260。热交换器260形成为上下延伸预定长度的矩形形态,以能够吸收经过吸入口 230 吸入的空气的热量而通过排出口 220排出凉爽的空气。如前所述,热交换器260可以设置成与沿横向穿过主体210的中心的中心线C'构成预定角度β,角度β优选为0°以上且60°以下。 在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00中所使用的热交换器260可以使用PF(Parallel Flow,顺流)式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60的前方设有吸入或排出空气的排风扇250。排风扇250大致呈圆柱形状,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得较长,以能够顺利排出经由吸入口 230以及热交换器260的空气,并且可以设置成以沿纵向穿过主体210的中心的中心线C"为基准偏向于主体210的一侧。
排风扇250的一端结合有驱动电机252,以旋转排风扇250。排风扇250的外周面结合有长度与排风扇2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应的多个叶片254,并且由于形成有缝隙(未图示),因此经由多个叶片254的空气,可以通过缝隙,贯穿排风扇250内部而流动(参照图7A至图7C)。并且,由于排风扇250的旋转轴256与由通过吸入口 230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所产生的平面相垂直,因此排风扇250可以称作横流风扇250。主体210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流路引导件240,以使经由排风扇250的空气能够通过排出口 220顺利地排出。第一流路引导件240分成结合在主体210的一侧的第一支架244和结合在主体 210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架242。第一支架244包括凸出肋248和从凸出肋248延伸而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49,而第二支架242包括容置槽246和从容置槽246延伸而形成的第二延伸部 247。 在如此形成的凸出肋248以及容置槽246之间设置排风扇250,并由第一延伸部 249以及第二延伸部247形成流路288以及排出口 220。 第二流路弓I导件270结合在前面壳体280,且位于第一延伸部249以及第二延伸部 247之间,并且包括第二旋转叶片272、移动部件274、铰链结合部276。移动部件274可前后滑动地结合在前面壳体280,其一端通过铰链结合部276与第二旋转叶片272结合。第二旋转叶片272通过铰链结合部276可旋转地结合在移动部件274的一端上。如此构成的第二流路引导件270的第二旋转叶片272根据室内机的工作与否而朝着主体210的前后方进行进退运动。S卩,当室内机200不工作时,由于移动部件247处于向主体210侧后退的状态,因此第二旋转叶片272将会堵住形成在主体210的前面的排出口 220。当室内机200工作时,移动部件274向主体210的前方移动预定距离,由此排出口 220将被开放,并且空气通过开放的排出口 220被排出到室内,被排出的空气可以通过转动第二旋转叶片272而进行控制(参照图7A至图7C)。另外,第二流路引导件270起到开闭排出口 220的作用以及通过转动第二旋转叶片272而控制经过排出口 220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第二流路引导件270起到作为空气控制部件的作用。如此,对于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00来说,由于具有吸入口 230、热交换器260、排风扇250、排出口 220从主体210后侧向前侧依次并排设置的结构, 从而使所吸入的空气直到排出为止需要流动的流路的体积变小,且使吸入口 230以及排出口 220之间的距离变短。由于所吸入的空气通过较短的流路而以几乎不受流路阻力的状态根据排风扇50 而送出并排出,因此即使不大幅增加排风扇250的转数,也能够排出较多的空气,并能够有效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以及风速。以下,对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吸入并排出空气的过程、控制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的原理,进行说明。图7A至图7C为示出根据第二旋转叶片的动作而产生的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工作状态图。 如果排风扇250根据驱动电机252的启动而旋转,则吸入口 230周围的空气经由吸入口 230以及过滤器(未图示)流入到室内机200的主体210内部,并且所吸入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器260之后,以热量被吸收的状态到达排风扇250。到达至排风扇250的空气经由设置在排风扇250的圆周面上的缝隙(未图示)而通过排风扇250的内部后,经过流路 288,并通过根据第二流路引导件270而被开放的排出口 220排出到室内。图7A示出第二流路引导件270的第二旋转叶片272在不旋转的状态下移动到主体210的前方的情形,而图7B以及图7C示出第二流路引导件270的第二旋转叶片272在移动到主体210的前方的状态下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形。如图7A所示,如果第二旋转叶片272在不旋转的状态下移动到主体210的前方, 则空气通过形成在移动部件274的一侧与第一延伸部249之间以及移动部件274的另一侧与第二延伸部247之间的排出口 220而排出到主体210的前方。如图7B以及图7C所示,如果第二旋转叶片272在移动到主体210的前方的状态下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位于第二旋转叶片272旋转的方向的排出口 220 被堵住,而位于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排出口 220被开放,因此空气通过被开放的排出口 220偏向于一侧而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面的吸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内侧的至少一个横流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弓I导件之间的第二流路弓I导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横流风扇之间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以及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流风扇设置成多个,在所述横流风扇之间设置分隔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设有第一旋转叶片,用以调节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叶片结合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的宽度从其后方向前方减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结合在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的后侧的结合板;与所述结合板结合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结合板之间的分隔板,所述横流风扇的中心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流风扇的直径的长度的比值在0.5以上且1.5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的排出角度在10°以上且 60°以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沿横向穿过所述主体中心的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在0°以上且60°以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中的一个形成有凸出肋,而另一个形成有容置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流风扇设置在所述凸出肋与所述容置槽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包括第二旋转叶片和沿着所述主体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旋转叶片的移动部件,所述第二旋转叶片铰链结合在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
12.—种空调机,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面的空气吸入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的空气排出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多个排风扇,用于向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扇的外围的盖体,以在所述主体的两侧围绕所述排风扇的周围;设置在所述盖体之间的前面面板;设置在所述前面面板的后侧的分隔件,以使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分开而流向所述多个排风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空气吸入口与所述排风扇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排出口形成在所述盖体的内侧与所述前面面板的一侧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排出口设置有可转动地结合在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第一旋转叶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结合在所述前面面板的后侧的结合板;与所述结合板结合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结合板之间的分隔板,所述排风扇的中心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排风扇的直径的长度的比值在0. 5 以上且1.5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排出口的排出角度在10°以上且60°以下。
19.一种空调机,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的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的排风扇,用于向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包括与所述主体一侧结合的第一支架;与所述主体另一侧结合的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控制部件,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风扇排出的空气的量以及方向,其中,所述排风扇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设置的凸出肋以及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设置的容置槽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所述凸出肋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容置槽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空气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扇设置成以沿纵向穿过所述主体的中心的中心线为基准偏向于所述主体的一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沿横向穿过所述主体的中心的中心线所构成的角度在0°以上且60°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吸入口从所述主体的后面向一侧延伸。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控制部件包括第二旋转叶片;移动部件,沿着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旋转叶片;铰链结合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旋转叶片可旋转地结合到所述移动部件的一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将设置在室内机内部的空气流路结构设计得紧凑的一种空调机。这种空调机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面的吸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两侧的第一流路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内侧的至少一个横流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之间的第二流路引导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至少一个横流风扇之间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引导件以及所述第二流路引导件之间。
文档编号F24F1/00GK102384533SQ201110259608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全炳优, 吉成浩, 赵敏纪, 金晋伯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