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910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加热系统的太阳能工作站。
背景技术
太阳能加热系统包括保温水箱、集热器、换热器和太阳能工作站。其中保温水箱用于盛装水,可以放置在室内;集热器需要安装在室外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其用于吸收太阳的热能;换热器通常设置于水箱内,太阳能工作站连接在换热器与集热器之间。传统的太阳能工作站包括壳体、控制器和介质循环系统。介质循环系统包括介质循环管路、分别与介质循环管路连通的卸压管路和缓冲管路、安装在缓冲管路上的膨胀罐、 安装在泄压管路上的安全阀,以及安装在介质循环管路上的单向阀和介质泵、压力表、流量计等。其中的介质循环管路分别与换热器和集热器连接,从而形成介质循环回路。在集热器吸收了太阳热能的高温介质流动到换热器时,与水箱中的低温水进行热交换,从而水温升高,介质温度降低,低温介质在介质泵的动力作用下再次流回到集热器吸热变成高温介质, 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下去,水箱中的水即可达到很高的温度。在具有即开即热的太阳能加热系统中,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即热水循环系统,该即热水循环系统包括热水回水管、热水进水管和安装在热水进水管上的水泵。热水进水管和热水回水管一端均与保温水箱连通,另一端均与用户终端用水管连通,其形成定时恒温循环管路。当用户终端用水管的温度降低到控制系统设定的温度以下,并且保温水箱温度高于设定管路温度一定值,例如5°C时,水泵启动,将管路中的冷水抽入保温水箱中,保温水箱中的高温水与管路中的冷水再次混合出满足设定条件的热水。当用户用水时,一打开水龙头即出热水。上述传统的太阳能工作站中,介质循环管路设置在壳体内,各个管路的连接端口伸出到壳体外,使用时通过很长的连接管路与集热器、换热器连通。即传统的太阳能工作站与保温水箱是分离布置的,并且距离较远,因此,整个太阳能加热系统的空间布局凌乱、 不合理,体积大,占用的空间大。针对这个问题,有人将太阳能工作站竖直贴合到保温水箱的侧壁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占用空间布局混乱、体积大的问题,然而,仍然不够理想。同时由于太阳能工作站具有一定的重量,对保温水箱等承重件造成一定负担,而且在重力作用下,太阳能工作站容易从保温水箱侧壁上脱落,从而降低了太阳能加热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另外,传统的太阳能工作站中的膨胀罐也设置在壳体外,通过缓冲管路与壳体内的介质循环管路连通,不但使太阳能加热系统布局混乱、增大占用空间外,暴露在外的缓冲管路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膨胀罐的作用失效,继而导致整个太阳能加热系统运行不可罪。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太阳能工作站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体积大的技术问题。[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用于太阳能加热系统,所述太阳能加热系统包括保温水箱,所述太阳能工作站包括控制器和介质循环系统,所述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由第一介质管路和第二介质管路组成的介质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介质循环管路连通的卸压管路和缓冲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介质循环管路上的单向阀和介质泵、安装在所述缓冲管路上的膨胀罐、安装在所述泄压管路上的安全阀,其中,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底座,所述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各个管路互相平行,并且水平地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 并且所述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泄压管路的一端分别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的另一端分别设有通孔。所述保温底座底面的形状与所述保温水箱的顶面形状相吻合。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并平行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热水回水管,该热水回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该热水回水管的另一端设有通孔。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并平行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热水进水管,该热水进水管上安装有水泵,所述热水进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该热水进水管的另一端设有通孔。所述第一介质管路包括相互平行且在一端连通的第一介质进液管路和第一介质回液管路。所述单向阀和介质泵沿着介质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第一介质进液管路上,所述缓冲管路连通于所述单向阀和所述介质泵之间的所述第一介质进液管路上。所述膨胀罐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且所述膨胀罐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中心线平行。所述太阳能工作站中的各个管路上、下重叠布置成至少两排。其中,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卸压管路的若干个容置槽,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介质泵位置设有容置部分介质泵的介质泵容置槽。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膨胀罐位置设有至少两块相互平行的膨胀罐固定筋板或者设置能容置部分膨胀罐的膨胀罐容置槽。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热水回水管,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热水回水管的容置槽。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热水进水管和水泵,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热水进水管的容置槽和用于容置部分水泵的容置槽。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设有若干个承载座,所述各个容置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的若干个承载座上。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一个用于辅助固定各个管路的上卡紧件。所述各个容置槽中的任意两个上下重叠布置,形成一个连通的容置槽,用于容置相互重叠布置的管路。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与所述保温底座连接在一起的外罩,所述外罩的底端部相应于各个管路伸出端位置设有卡槽。所述各个容置槽中的任意两个上下重叠布置,形成一个连通的容置槽,用于容置相互重叠布置的管路。其中,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一块覆盖所述保温底座的盖板,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各个管路位置分别设有容置槽,在相应于所述介质泵位置设有使所述介质泵外露的缺口。其中,当所述膨胀罐设置在所述保温底座上时,所述盖板位于所述膨胀罐的一侧, 使所述膨胀罐外露。其中,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热水回水管处设有容置槽。其中,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热水进水管处设有容置槽,在相应于所述水泵位置设有使所述水泵外露的缺口。所述盖板顶面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控制器的控制器容置槽。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太阳能工作站中的各个管路固定在保温底座上,各个管路互相平行,且与保温底座平行,同时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泄压管路的一端分别伸出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与集热器、换热器的连接端位于保温底座后面或位于底座上面,管路布置整齐划一、有规律,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结构紧凑,体积小,空间布局合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从前面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中的上卡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从后面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中的具有承载座的保温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中的用于容置重叠布置管路的保温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具有盖板的太阳能工作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中的保温底座底面形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用于太阳能加热系统。太阳能加热系统包括用于储存热水的保温水箱、用于积聚太阳热能的集热器和用于热交换的换热器。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1的太阳能工作站包括保温底座5、控制器8和介质循环系统2。介质循环系统2包括四通接头20、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23、缓冲管路25、 卸压管路四、单向阀对、膨胀罐251、介质泵沈、安全阀27、流量计观和压力表9等。第一介质管路包括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和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0043]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沿着保温底座5的前后方向水平安装在保温底座5上,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的进口端安装有连接端口,该连接端口可以是连接弯头,出口端与四通接头20的第一接口连通。沿着介质流动方向在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上依次安装单向阀24、 三通接头213和介质泵26。膨胀罐251通过缓冲管路25安装在三通接头213的第三个接口。这样,就将膨胀罐251安装到介质泵沈的入口处,并位于单向阀M和介质泵沈之间。 正常用水情况下,膨胀罐251用于吸收介质循环系统中由于压力波动而产生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以确保介质能够稳定循环;另一方面,在闷晒情况下,即长期不用水或者用水量较小而导致介质温度高、蒸发气化量增加时,介质中夹杂的气泡也会经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反向流入膨胀罐251中,从而避免了太阳能加热系统中的集热器、换热器等部件胀裂, 并确保介质的可靠循环。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进口端与四通接头20的第二接口连通,出口端伸出保温底座5的后端面,并安装有连接端口 222。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平行设置,为了减小占用保温底座5的面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设置在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的上方,同时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可以进行多次弯折,以使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出口端邻近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的进口端。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上安装有流量计观,优选地,流量计观可以安装在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进口端与四通接头20的第二接口连通之间。第二介质管路23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平行设置,其一端伸出保温底座5的后端面,并安装有连接端口 231,另一端安装有连接弯头232。泄压管路四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平行设置,其一端伸出保温底座5的后端面, 并安装有连接端口,另一端与安装在四通接头20的第三接口的安全阀27连通。当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压力高于设定的安全值时,安全阀27会自动开启泄压,保护系统不受破坏。压力表9安装在四通接头20的第四个接口。本实施例1中,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伸出端、 第二介质管路23和泄压管路四的伸出端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使管路布置更加美观。为了进一步减小太阳能工作站的体积,还可以将其中的各个管路上下重叠布置成两排。本实施例1的太阳能工作站的保温底座5为一块能够开设各种容置槽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厚板,优选地,保温底座5由EPP或三聚氰胺等保温材料制成,但不以此为限。由保温材料制成的底座5能对介质循环系统中的介质起到保温作用,有利于减少介质循环过程中的热损失。保温底座5底面的形状可以与太阳能加热系统中的保温水箱顶面形状相吻合,例如当保温水箱的顶面是球面形状时,保温底座5的底面形状也为球面形状,(见图 7),当然保温底座5底面的形状不限于球面形状,还可以是锥台形等,只要与保温水箱顶面形状相吻合即可。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本实施例的太阳能工作站放置在保温水箱上面并与保温水箱贴合,不但充分利用了保温水箱上面的空间,使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的太阳能加热系统整体布局整齐、合理,而且可以代替保温水箱顶部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1中的保温底座5的正面沿前后方向设有用于固定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第二介质管路23和卸压管路四的若干个容置槽511,容置槽 511的半径等于或稍大于所容置的相应管路的半径。保温底座5上相应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第二介质管路23的另一端连接端口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512,保温底座5上相应于介质泵26位置设有容置部分介质泵沈的介质泵容置槽526 (见图幻保温底座5上还设有线路通孔17,以便各种控制管线从保温底座下面伸上来与控制器8连接。保温底座5的背面可以设置与其体的若干个支脚(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1的太阳能工作站还可以包括通过卡扣连接等方式与保温底座5连接在一起的外罩(图中未示出),外罩的底端部相应于各个管路伸出端位置设有卡槽。外罩下端部也可以完全罩设于保温底座5外边框外,这时可以在外罩上设置各个需要伸出底座后端部的通孔。在外罩上相应于控制器位置设有方便启闭的后面板,以方便维护控制器8。外罩不但起到辅助固定各个管路的作用,还将太阳能工作站的所有部件罩住,起到保护作用。当外罩由EPP或三聚氰胺等保温材料制成时,还进一步起到保温的作用。当将介质循环系统安装到保温底座5时,将四通接头20固定在保温底座5的正面,且靠近保温底座5的前端面,关于四通接头20的固定,可以在保温底座5上设置用于容置四通接头20的容置槽,通过将四通接头20放置到该容置槽内而固定,还可以另设辅助固定件;介质循环系统中各个管路放置到相应的容置槽511内;将介质泵沈容置到介质泵容置槽526内。安装本实施例1的太阳能工作站时,将太阳能工作站放置在保温水箱顶面,在保温底座5没有支脚的情况下,要在保温底座5和保温水箱之间设置若干个垫块,使保温底座 5与保温水箱顶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以容纳连接弯头与集热器或换热器的连接端口 ; 将由保温底座5上相应的通孔伸到保温底座5下面的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的连接弯头与太阳能加热系统中的换热器的出液管连接起来,将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连接端口 222与集热器的进液管连接起来,将第二介质管路23的连接端口 231与集热器的出液管连接起来,将由保温底座5上相应的通孔伸到保温底座5下面的第二介质管路23的连接弯头232 与换热器的进液管连接起来。集热器内的高温介质经第二介质管路23的出口端的连接弯头232进入换热器, 换热器位于水箱内,将热量传递给水箱中的水而变成低温介质,再经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 的进口端的连接弯头进入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依次经过单向阀M、三通接头213、介质泵 26、四通接头20进入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并经连接端口 222流至集热器,然后经第二介质管路23流入换热器,进入下一下循环。如此便提高了水箱内水的温度。用户通过连通于保温水箱上的用户终端用水管便可使用热水。实施例2本实施例2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1结构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该实施例2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前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介质循环系统中增加了一根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平行安装的热水回水管30,该热水回水管30的一端伸出保温底座5的后端面,并安装有连接端口 301,另一端的连接端口为连接弯头302。热水回水管30的伸出端与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伸出端、第二介质管路23和泄压管路四的伸出端位于同一平面上。相应地,保温底座5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固定热水回水管30的容置槽,保温底座5 上相应于热水回水管30的连接弯头302位置设有通孔1302(见图1)。使用时,连接弯头 302与保温水箱连通,连接端口 301与用户终端用水管连通,保温水箱内的热水经热水回水管30至用户终端用水管,这样可以使太阳能加热系统的管路布局更整齐、美观。该实施例2的太阳能工作站的其他与实施例1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3[0057]该实施例3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2结构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该实施例3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前述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介质循环系统中增加了一根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平行安装的热水进水管31和安装在热水进水管31上的水泵32,该热水进水管 31的一端伸出保温底座5的后端面,并安装有连接端口 311,另一端的连接端口为连接弯头 312。热水进水管31的伸出端与热水回水管30的伸出端、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伸出端、 第二介质管路23和泄压管路四的伸出端位于同一平面上。相应地,保温底座5的正面设有用于固定热水进水管31的容置槽,保温底座5上相应于热水进水管31的另一端连接端口位置开设有通孔531,保温底座5上相应于水泵32 位置设有容置水泵32部分的水泵容置槽532。使用时,连接弯头312与保温水箱连通,连接端口 311与用户终端用水管连通。这时,由热水进水管31、保温水箱、热水回水管30、和用户终端用水管组成一个即热水循环系统。当用户终端用水管的温度降低到控制系统设定的温度以下,并且保温水箱温度高于设定管路温度一定值,例如5°C时,水泵启动,将管路中的冷水抽入保温水箱中,保温水箱中的高温水与管路中的冷水再次混合出满足设定条件的热水。当用户用水时,一打开水龙头即出热水。该实施例3的太阳能工作站具有即开即热功能,该实施例3的其他与实施例2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4该实施例4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1、2、3的不同之处在于介质循环系统中的膨胀罐251也水平地安装在保温底座5上。膨胀罐251可以具有除圆柱状外形外的其他形状,比如长方体等,可以降低高度。相应地,保温底座5的正面相应于膨胀罐251位置设有容置部分膨胀罐251的膨胀罐容置槽525 (见图4)。在保温底座5上介质循环管路与膨胀罐251之间设有隔板53。当将介质循环系统安装到保温底座5时,除了要将各个管路容置到相应的容置槽内之外,将膨胀罐251容置到膨胀罐容置槽525内,并用缓冲管路25将膨胀罐251连通到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上。该实施例4的太阳能工作站其他的与实施例1、2、3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实施例5该实施例5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1、2、3、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保温底座5正面设置有与其一体的若干个承载座M,其中一个承载座M设置在保温底座5后部,其他承载座M设置在保温底座5中部和前部,用于容置介质循环系统中各个管路的容置槽511设置在承载座讨上,介质泵26和水泵32的容置槽也可以设置在承载座M上(见图4)。本实施例5还包括一个用于辅助固定管路的上卡紧件15(见图幻,该上卡紧件15的截面可以为L形板,L形板的竖直部分具有卡紧到各个管路上面的卡口 151,水平部分或者竖直部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固定到保温水箱上或者立板7上。这样,使各个管路的固定更牢固。本实施5中,由于具有一定高度的承载座M,容置槽设置在承载座M上,所以安装在这些容置槽内的管路与保温底座5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管路连接端口处的连接弯头就可以不必伸出到保温底座5下面。在连接太阳能工作站的介质管路与集热器、换热器时,可以使集热器、换热器的连接端口由保温底座5的相应通孔中伸出到保温底座5上表面,从而可以在保温底座5上面进行各管路的连接,因此连接操作更方便。[0067]该实施例5的太阳能工作站其他的与实施例1、2、3、4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实施例6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6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1、2、3、4、5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温底座5上用于容置各个管路的容置槽,如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的容置槽、第二介质管路 23的容置槽、泄压管路四的容置槽、热水回水管30的容置槽和热水进水管31的容置槽中的任意两个上下重叠布置,形成一个连通的容置槽,也就是一个容置槽中上下重叠布置有两根管路,这样可以减小用于容置管路的容置槽的数量,使各个管路布置更集中,从而使太阳能工作站的整体布局更加紧凑。另外,关于膨胀罐的安装,也可以通过固定于保温底座5 上的相互平行的3块膨胀罐固定筋板55和立板7来定位膨胀罐的位置,这时可以不必在保温底座5上设置膨胀罐容置槽。该实施例6的太阳能工作站其他的与前述实施例1、2、3、4、5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实施例7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7的太阳能工作站与实施例1、2、3、4、5、6的不同之处在于 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一块覆盖部分保温底座5并位于膨胀罐251 —侧的盖板6。在盖板6 下面相应于第一介质进液管路21、第一介质回液管路22、第二介质管路23、热水回水管30、 热水进水管31处分别设有容置槽,在相应于介质泵沈位置设有使介质泵外露的缺口,在相应于水泵32位置设有使水泵外露的缺口。盖板6可以由与保温底座5相同的保温材料制成。因此,本实施例7中的盖板6 —方面可以起到辅助固定各管路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各管路保温。另外,在盖板6顶面可以开设用于固定控制器8的控制器容置槽,这样就可以将控制器8相对于保温底座5水平安装在太阳能工作站中了,当然控制器8可以任何角度安装,例如竖直安装,倾斜一定角度等。本实施例7中,当膨胀罐251不安装到保温底座 5上时,盖板6可以覆盖全部的保温底座5。该实施例7的太阳能工作站其他的与前述实施例1、2、3、4、5、6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中,介质循环管路的固定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利用卡口或者容置槽固定方式,传统的其他管路固定方式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例如利用管路夹等; 同样介质泵、水泵、膨胀罐也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利用容置槽,或者固定筋板,或者容置口加托板的固定方式,传统的其他固定方式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太阳能工作站,用于太阳能加热系统,所述太阳能加热系统包括保温水箱,所述太阳能工作站包括控制器和介质循环系统,所述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由第一介质管路和第二介质管路组成的介质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介质循环管路连通的卸压管路和缓冲管路,以及安装在所述介质循环管路上的单向阀和介质泵、安装在所述缓冲管路上的膨胀罐、安装在所述泄压管路上的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底座,所述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各个管路互相平行,并且水平地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所述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泄压管路的一端分别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的另一端分别设有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底座底面的形状与所述保温水箱的顶面形状相吻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并平行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热水回水管,该热水回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该热水回水管的另一端设有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并平行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热水进水管,该热水进水管上安装有水泵, 所述热水进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保温底座的后端面,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该热水进水管的另一端设有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管路包括相互平行且在一端连通的第一介质进液管路和第一介质回液管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和介质泵沿着介质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第一介质进液管路上,所述缓冲管路连通于所述单向阀和所述介质泵之间的所述第一介质进液管路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罐安装在所述保温底座上,且所述膨胀罐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介质管路的中心线平行。
8.如权利要求1-7之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中的各个管路上、下重叠布置成至少两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卸压管路的若干个容置槽,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介质泵位置设有容置部分介质泵的介质泵容置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底座上相应于所述膨胀罐位置设有至少两块相互平行的膨胀罐固定筋板或者设置能容置部分膨胀罐的膨胀罐容置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热水回水管,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热水回水管的容置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热水进水管和水泵,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热水进水管的容置槽和用于容置部分水泵的容置槽。
13.如权利要求9-12之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底座的正面设有若干个承载座,所述各个容置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的若干个承载座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一个用于辅助固定各个管路的上卡紧件。
15.如权利要求9-12之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容置槽中的任意两个上下重叠布置,形成一个连通的容置槽,用于容置相互重叠布置的管路。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容置槽中的任意两个上下重叠布置,形成一个连通的容置槽,用于容置相互重叠布置的管路。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与所述保温底座连接在一起的外罩,所述外罩的底端部相应于各个管路伸出端位置设有卡槽。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工作站还包括一块覆盖所述保温底座的盖板,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各个管路位置分别设有容置槽,在相应于所述介质泵位置设有使所述介质泵外露的缺口。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膨胀罐设置在所述保温底座上时,所述盖板位于所述膨胀罐的一侧,使所述膨胀罐外露。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热水回水管处设有容置槽。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下面相应于所述热水进水管处设有容置槽,在相应于所述水泵位置设有使所述水泵外露的缺口。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太阳能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顶面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控制器的控制器容置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工作站,其用于太阳能加热系统,包括控制器、介质循环系统和保温底座。保温底座底面的形状与太阳能加热系统的保温水箱的顶面形状相吻合,介质循环系统中的各个管路互相平行,并且水平地安装在保温底座上,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和泄压管路的一端分别伸出保温底座的后端面,保温底座上相应于第一介质管路、第二介质管路的另一端分别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工作站结构紧凑,体积小,空间布局合理;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可以平放到保温水箱上面,充分利用了保温水箱上方的闲置空间,从而使得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工作站的太阳能加热系统的空间布局合理。
文档编号F24J2/04GK202083127SQ201120122538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2日
发明者林欢喜, 罗伯特·格列韦, 袁磊, 赵学琴 申请人:格伦德福斯管理联合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