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1286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由多个单体热交换芯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体热交换芯体包括四层,第一层为热交换膜甲,第二层为纵向龙骨,第三层为热交换膜乙,第四层为横向龙骨,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分别各自断开,并分别构成长方形的纵向风道和横向风道,热交换膜甲、纵向龙骨、热交换膜乙和横向龙骨上下叠装。本方案的单体热交换芯体中间部分采取逆向对流布局,延长了热传递时间;并且两层龙骨各自断开,产生均流匀压的气流效果,使热传递更加均匀、充分。横向风道和纵向风道的进风口可采用锐角斜坡导流面,可最大幅度减少迎风面的进气道的阻力。
【专利说明】形式,热传递时间不够充足,热传递面积不3热回收效率普遍低下,一般在45%?55%之卜龙骨为瓦楞状的纸制龙骨,热交换芯体是窄,迎风面阻力大,芯体易受潮、坍坏变形,青洗、维护,使用寿命一般只有3?4年,因此多板式垂直交叉流聚合热交换芯体,新风和[的时间较短,热交换效率较低。(三?、六边I接触面大、空隙大,漏风量大,新风和排风
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持续使用,高密风和排风相互渗漏的现象大幅度减少的正
I芯体的技术方案是:由多个单体热交换芯括四层,第一层为热交换膜甲,第二层为纵[0006]本实用新型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所述芯体的一面设置凸榫,芯体的另一面设置凹槽,一个芯体的凸榫与另一个芯体的凹槽相配合,凸榫和凹槽中各自开有连接孔,两连接孔之间由连接件相连接,即单体热交换芯体之间先通过凸榫和凹槽配合,然后由连接件穿过连接孔互相连接,固定可靠。并且使得各个单体热交换芯体可整体装卸,芯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行自由构造和组合,可维护,还可清洗,提高整机使用寿命。所述的连接件为金属螺杆用螺帽固定或者塑料杆用螺钉固定,采用金属螺杆或者塑料杆连接,连接方便、固定牢靠。所述热交换膜甲和热交换膜乙为亲水/憎水双极复合膜所制成,包括超薄皮层和支撑体层,超薄皮层上制有均布的通孔,超薄皮层具有亲水性,支撑体层具有憎水性,超薄皮层可以让氧气分子通过,而把二氧化碳、苯、二甲苯、甲醛、VOC等有毒有害气体分子筛选隔离,避免新风和排风在热传递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支撑体层具有憎水性,是非极性膜。亲水/憎水性的热交换膜体潜热传导效率在85%、显热传导效率在68%,全热回收效率达到75%以上。所述的超薄皮层的厚度B为10-20 μ m,支撑体层的厚度C为20-40μ m,通孔的孔径Φ为0.33n m,通孔多而细密,对气体通过具有选择性,能筛选、隔离有害的大颗粒气体,避免交叉污染。所述的超薄皮层由分子筛纳米涂料或者PE橡塑材料加分子筛纳米涂料所制成,所述的支撑体层由长纤维特种纸或者PP无纺布所制成。所述的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由ABS或者高光PP聚脂聚合材料所制成,与已有技术采用瓦楞纸制成的龙骨相比,可提高芯体(交换器)强度,减小风道阻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单体热交换芯体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体热交换芯体端面示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龙骨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龙骨结构示意图;
`[001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膜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如图1一图5所示,所述的芯体I包括四层,第一层为热交换膜甲11,第二层为纵向龙骨12,第三层为热交换膜乙13,第四层为横向龙骨14,纵向龙骨12和横向龙骨14分别各自断开,并分别构成长方形的纵向风道16和横向风道15,热交换膜甲11、纵向龙骨12、热交换膜乙13和横向龙骨14上下叠装。本方案由多个单体热交换芯体I通过上下叠加而成,热交换膜甲11人工覆膜,热交换膜乙13注塑覆膜,芯体I周边一层横向龙骨14和一层纵向龙骨12,分别构成长方形的横向风道15和纵向风道16 (即一面为新风道,另一面为排风道),横向风道15和纵向风道16之间形成正方形的对流区域,增强了气流的透过性,增加了热传递的面积,横向风道15和纵向风道15被热交换膜体(膜乙13)分隔成上、下两层,单体热交换芯体中间部分采取逆向对流布局,延长了热传递时间;并且两层龙骨各自断开,产生均流匀压的气流效果,使热传递更加均匀、充分。横向风道和纵向风道的进风口可采用锐角斜坡导流面,可最大幅度减少迎风面的进气道的阻力。所述芯体I的一面设置凸榫17,芯体I的另一面设置凹槽18,一个芯体I的凸榫17与另一个芯体I的凹槽18相配合,凸榫17和凹槽18中各自开有连接孔19,两连接孔19之间由连接件相连接,即单体热交换芯体之间先通过凸榫和凹槽配合,然后由连接件穿过连接孔互相连接,固定可靠。并且使得各个单体热交换芯体可整体装卸,芯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行自由构造和组合,可维护,还可清洗,提高整机使用寿命。所述的连接件为金属螺杆用螺帽固定或者塑料杆用螺钉固定,采用金属螺杆或者塑料杆连接,连接方便,固定牢靠。所述热交换膜甲11和热交换膜乙13为亲水/憎水双极复合膜所制成,包括超薄皮层21和支撑体层22,超薄皮层21上制有均布的通孔23,超薄皮层21具有亲水性,支撑体层22具有憎水性,超薄皮层21可以让氧气分子通过,而把二氧化碳、苯、二甲苯、甲醛、VOC等有毒有害气体分子筛选隔离,避免新风和排风在热传递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支撑体层具有憎水性,是非极性膜。亲水/憎水性的热交换膜体潜热传导效率在85%、显热传导效率在68%,全热回收效率达到75%以上。所述的超薄皮层21的厚度B为10-20 μ m,支撑体层22的厚度C为20-40 μ m,通孔23的孔径Φ为0.33n m,通孔多而细密,对气体通过具有选择性,能筛选、隔离有害的大颗粒气体,避免交叉污染。所述的超薄皮层21由分子筛纳米涂料或者PE橡塑材料加分子筛纳米涂料所制成,所述的支撑体层22由长纤维特种纸或者PP无纺布所制成。所述的纵向龙骨12和横向龙骨14由ABS或者高光PP聚脂聚合材料所制成,与已有技术采用瓦楞纸制成的龙骨相比,可提高芯体(交换器)强度,减小风道阻力。
[0013]现举一个较佳实施例:单体热交换芯体的规格长X宽X高根据所适配设备不同,构成热交换芯体的芯体大小规格也不同,但都呈现正方形逆向对流的气流风道结构,芯体的大小分别为:(芯片一)147*147*7mm的正方形芯体,单体热交换芯体I上的风道是长方体状,入风口高3.5mm、宽17mm、高宽比是4.86:1,是传统技术全热交换器芯体单元风道的约4.5倍,适用于15(T200m3/h的全热交换器芯片使用;(芯片二)175*175*7mm的正方形芯体,单体热交换芯体I上的风道是长方体状,入风口高3.5mm、宽17mm、高宽比是4.86:1,是传统技术全热交换器芯体单元风道的约4.5倍,适用于25(T400m3/h的全热交换器芯体使用;(芯片三)190*190*7mm的正方形芯体,单体热交换芯体I上的风道是长方体状,入风口高3.5mm、宽17mm、高宽比是4.86:1,是传统技术全热交换器芯体单元风道的约4.5倍,适用于50(T700m3/h的全热交换器`芯体使用;(芯片四)265*265*7mm的正方形芯体,单体热交换芯体I上的风道是长方体状,入风口高3.5mm、宽17mm、高宽比是4.86:1,是传统技术全热交换器芯体单元风道的约4.5倍,适用于80(Tl500m3/h的全热交换器芯体使用;本方案的热交换芯体,在设备运行时,通过新风从室外被引入室内,污风从室内排到室外这一双向机械牵引流动的过程中,两股气流产生逆向对流,经过热交换芯体时,空调排风携带的热量通过亲水/憎水复合双极膜利用膜体自身的物理属性,以热传导的方式把排风所携带的热量传递到新风上,新风(室外新鲜空气)以接近于室内的温度被输送入室内,排风(室内污浊空气)以接近于室外的温度被排放到室外,这样,实现了空调环境的新风量满足,解决了空调排风中的热量回收。
【权利要求】
1.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由多个单体热交换芯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体热交换芯体(1)包括四层,第一层为热交换膜甲(11),第二层为纵向龙骨(12),第三层为热交换膜乙(13),第四层为横向龙骨(14),纵向龙骨(12)和横向龙骨(14)分别各自断开,并分别构成长方形的纵向风道(16)和横向风道(15),热交换膜甲(11)、纵向龙骨(12)、热交换膜乙(13)和横向龙骨(14)上下叠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1)的一面设置凸榫(17),芯体(1)的另一面设置凹槽(18),一个芯体(1)的凸榫(17)与另一个芯体(1)的凹槽(18)相配合,凸榫(17)和凹槽(18)中各自开有连接孔(19),两连接孔(19)之间由连接件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金属螺杆用螺帽固定或者塑料杆用螺钉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膜甲(11)和热交换膜乙(13)为亲水/憎水双极复合膜所制成,包括超薄皮层(21)和支撑体层(22),超薄皮层(21)上制有均布的通孔(2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薄皮层(21)的厚度B为10-20μ m,支撑体层(22)的厚度C为20-40μ m,通孔(23)的孔径Φ为0.33n 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方形对流板式全热交换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龙骨(12)和横向龙骨(14)由ABS或者高光PP聚脂聚合材料所制成。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3629387SQ201320700160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8日
【发明者】郑和善 申请人:郑和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