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329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和外壳组件组成,所述的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安装于外壳组件内,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与蜗壳组件固定连接,包绕着蒸发器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结构新颖、独特,性价比优良,而且该空调装置结构及生产工序简单,外型美观,外罩耐冲击、抗老化。在特殊严寒地区,用户可自由选择壁炉供热或热泵供热。
【专利说明】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为用于移动密闭空间的一种空调器,尤其为房车及游艇上配置的顶置式车用空调。尤其是应用于在车辆发动机停止时为车辆空间提供舒适温度和湿度的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是一种将制冷系统全部集中到室外侧,室内侧仅作为一个空气循环通道,对系统结构布置和电气控制做合理的处理布置,使得整机适应较为强烈的颠簸或淋雨条件下使用的一种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空调器。
[0003]目前国内车用顶置式空调的目标市场主要在野外作业机械,移动车辆、公路收费站及小型船只上。野外作业机械为保证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健康性及操作安全,需要安装空气调节装置;移动车辆以房车为代表的休闲车辆,一般用于居家旅游、休闲居住等,车载空调器作为房车的基本设施之一必须具备;另外流动作业的采血车、医疗用车、野外工程机械的司机室等车辆中,人员与设备均需要有适应的空调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条件;我国公路收费站众多,也需要安装类似的空调设备。
[0004]国内市场上现在大多数使用的空调为民用的窗式空调器或分体式空调器,这些产品在安装结构上,使用控制上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别,缺乏适用性较强的国内产品。现有的少量车用顶置式空调器内部整体结构复杂,零部件多,造成成本的上升;外侧热交换器的空气交换状态为均为吹风状态,不能充分进行换热,影响换热效率;内外风扇由同一个电机驱动,造成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使得控制更为复杂,使机器不能很好地适应宽广的工作条件,可靠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外罩多为通过吸塑工艺加工的塑料件,一方面加工误差太,安装困难,成本成型质 量差,造价高,生产工序复杂。对于市场上部分车顶上有风道、需要分散送风的房车,目前的少量车用顶置式空调器并不适用。在特殊严寒的地区,普通的车用顶置式空调器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安装在移动密闭空间的车顶风道双热源送风车用顶置空调器装置,该空调装置结构新颖、独特,性价比优良,而且该空调装置结构及生产工序简单,外型美观,外罩耐冲击、抗老化。在特殊严寒地区,用户可自由选择壁炉供热或热泵供热。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和外壳组件组成,所述的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安装于外壳组件内,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与蜗壳组件固定连接,蜗壳组件包绕着蒸发器组件。
[0007]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
[0008]所述的冷凝器组件包括外电机、风叶和冷凝器,外电机带动风叶从冷凝器外侧吸风,风经冷凝器热交换后经过引风圈后经外壳组件的风口排出。
[0009]所述的冷凝器组件由外电机独立驱动,所述蒸发器组件由内电机独立驱动。
[0010]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罩壳上和罩壳下。
[0011]所述的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壳组件由上蜗壳和下蜗壳组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实用新型采用接水盘和蒸发侧换热风道组合结构设计的上蜗壳6和下蜗壳8,蒸发器组件29与蜗壳组件中上蜗壳6和下蜗壳8的固定连接,蜗壳组件包绕着蒸发器组件29。经过内电机10和离心风叶9,从进风口吸入需要循环的空气,通过蒸发器组件29的换热,吸到上蜗壳6和下蜗壳8内,再经出风口排出,而达到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目的;上蜗壳6和下蜗壳8采用整体成型方式制成,保温性能良好,接水盘和风道的整体化,保证了结构的紧凑,直接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使得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上蜗壳6和下蜗壳8通过蜗壳条5、蜗壳压板7、电控盒20固定于底盘组件19上。
[0015]本实用新型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方式创造性地使用了吸风方式,通过外电机15,带动轴流风叶16从冷凝器18的外侧吸风,经过冷凝器18进行热交换,过引风圈17,再通过罩壳上2、罩壳下4的风口排出,因为相对冷凝器18来说,其他设计采用的轴流风扇直吹冷凝器的排风方式,由于风速高,紊流严重,再加上翅片的阻碍作用,换热效果相对比较低,而本实用新型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方式改为吸风,恰恰解决了上述缺点,使的整个冷凝器表面的进风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再满足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了机组的尺寸,使机组设计更加合理有效。
[0016]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内电机10和外电机15为独立安装,分开控制,内电机10、夕卜电机15分别安装在电机支架13上,电机支架13与电机支架固定板14、底盘组件19装配固定;内电机10、外电机15分别通过主板30、风机电容28控制,使得当通风和制冷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时,能直接停止外电机15和轴流风叶16,达到降噪和节能的目的,而当在高负荷条件下使用制热功能时,为保证机器的安全,可以通过控制直接停止外风机15和轴流风叶16,使机组工作更加安全可靠。
[0017]本实用新型所安装的罩壳组件由罩壳上2、罩壳下4组成。整体为流线型造型,夕卜观美观大方。采用注塑成型技术,可以使尺寸得到精准控制。盖和座整体通过独特卡钩内置式设计结构咬合装配,在前端通过两个螺钉座固定,后部通过衬板3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得结构牢固,安装方便;可以承受200Km/h的高速空气气流的冲击不会发生破损;夕卜罩通过四个六角头全螺纹螺栓1、特大垫圈28即可牢固地安装在主机上,安装简单、快速、闻效;
[0018]本实用新型室外机组为适应房车在颠簸条件下使用,设计了固定压缩机12,有效限制压缩机12震动区域的机构,压缩机12上点焊的定位杆,通过压机固定板11与蜗壳压板7、引风圈17配合限制定位杆的活动范围防止压缩机12震动过大。压缩机12通过主板30、压机电容32控制,压机电容32通过压机电容卡33固定在电控盒20上;
[0019]本实用新型配置了性价比优良的底盘组件19,使用了超薄高强度的镀锌钢板,为保证强度,通过合理的加强筋设计,使底盘可以满足高强度的颠簸和震动条件下的使用;为了不集水和防大自然的雨水,在保证内侧风口密封的前提下,在多处加了出水口 ;
[0020]本实用新型配置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进行制冷、制热、通风、除湿等功能调节。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节风机转速,以达到不同的舒适性要求。同时为满足严寒地区的特殊供热要求,采用独特的控制系统,实现双热源控制,用户可以选择壁炉供热或热泵供热[0021 ] 本实用新型配置了高密度EVA材质出风口围垫22、支撑PE23,粘贴在底盘组件19上,当主机安装在车顶上时,一方面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一方面防止水从车顶开口处进入车内部。
[0022]本实用新型房车内侧安装的部件由挡板一 24、挡板二 25、滑片一 26、滑片二 27、挡风PE40、面板安装板34、风道固定板35、六角头全螺纹螺栓36、面板37、过滤网38、螺钉盖39组成。挡风PE40安装在面板安装板34上,并与底盘组件19接触配合,起隔开室内进风口、出风口的作用;滑片一 26、滑片二 27通过挡板一 24、挡板二 25、装配在面板安装板34上;面板安装板34通过风道固定板35、六角头全螺纹螺栓36与车外侧底盘组件19固定,并通过自攻螺钉固定在车顶上;过滤网38插入面板37装配;面板37通过自攻螺钉固定在车顶上,螺钉盖39安装在面板37上,起隐藏螺钉装饰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房车内侧机构实现特殊的送风方式,在通常运行情况下滑片一 26、滑片二 27处于关闭状态,空调装置通过车顶的风道向房车内侧送风;当天气非常炎热,需要直接在风口吹风时,可以拨开滑片一26、滑片二 27,实现直接向下送风,达到快速凉爽的目的。
[0023]需要理解到的是:本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说明,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和外壳组件组成,所述的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安装于外壳组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与蜗壳组件固定连接,包绕着蒸发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组件包括外电机、风叶和冷凝器,外电机带动风叶从冷凝器外侧吸风,风经冷凝器热交换后经过引风圈后经外壳组件的风口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组件由外电机独立驱动,所述蒸发器组件由内电机独立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其中任一所述的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罩壳上和罩壳下。
5.根据权利要求1-3其中任一所述的车顶风道送风双热源车用顶置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壳组件由上蜗壳和下蜗壳组成。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3628902SQ201320794327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骆树炎 申请人:宁波德贝里克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