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480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除湿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湿设备,其包含壳体、第一喷洒装置、第二喷洒装置、第一滤材与多个导风叶片。壳体具有进气口以及内部空间,其中内部空间包含除湿区。除湿区邻接进气口。第一喷洒装置设置在除湿区的顶部,用以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的底部的第一方向喷洒药液。第二喷洒装置设置在除湿区,并毗邻进气口,用以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的第二方向喷洒药液。第一滤材设置在除湿区,用以浸渍药液。导风叶片毗邻进风口设置,其中导风叶片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并逐渐朝向除湿区的底部倾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设备能够使第一滤材充分浸渍药液,并使含水空气与药液能有充分的接触,以达到更理想的除湿效果。
【专利说明】除湿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湿设备,且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除湿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化学式除湿设备为空调系统中常用的除湿手段,原因是其机械构造简单,不易故障,而且操作稳定可靠。再者,在大多情况下,化学式除湿比传统的冷冻式除湿的运作成本更低。
[0003]化学式除湿的运作原理简单,其将含水的空气通过浸溃吸湿药液的滤材进行除湿。当吸湿药液吸水饱和后将被排出吸湿空间。只要提供热量,待吸湿药液中的水分蒸发后,再生的过程便告完成。待吸湿药液冷却后,可再循环进行吸水的程序。
[0004]要提升化学式除湿的功效,其中最直接的方法为增加含水空气与吸湿药液的接触。然而,由于含水空气在进入除湿设备时,气流的动力往往会影响吸湿药液于滤材的浸溃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滤材没有充分浸溃药液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设备,其可使第一滤材充分浸溃药液,并使含水空气与药液能有充分的接触,以达到更理想的除湿效果。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除湿设备包含壳体、第一喷洒装置、第二喷洒装置、第一滤材与多个导风叶片。壳体具有进气口以及内部空间,其中内部空间包含除湿区。除湿区邻接进气口。第一喷洒装置设置在除湿区的顶部,用以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的底部的第一方向喷洒药液。第二喷洒装置设置在除湿区,并毗邻进气口,用以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的第二方向喷洒药液。第一滤材设置在除湿区,用以浸溃药液。导风叶片毗邻进气口设置,其中导风叶片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并逐渐朝向除湿区的底部倾斜。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滤材实质上填满除湿区,且第一滤材的孔隙率范围为85%至90%。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滤材包含多个拉西环。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喷洒装置包含多个第一喷嘴,并且第一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一喷嘴的表面。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喷洒装置包含多个第二喷嘴,并且第二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二喷嘴的表面。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导风叶片相对第二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并且倾斜角度范围为O度至45度。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壳体还具有出气口。内部空间还包含除雾区,除雾区邻接出气口。除湿设备还包含第二滤材。此第二滤材设置在除雾区。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滤材实质上填满除雾区,且第二滤材的孔隙率范围为90%至95%。[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内部空间还包含缓冲区。此缓冲区位于除湿区与除雾区之间。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壳体还具有漏水口。此漏水口位于壳体的底部。除湿设备还包含循环水槽。此循环水槽连接漏水口,用以收集由漏水口流出的药液水分混合物。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除湿设备还包含泵浦再生段,该泵浦再生段连接循环水槽,用以将药液水分混合物再生出药液。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泵浦再生段连接第一喷洒装置与第二喷洒装置,用以将经再生的药液传输至第一喷洒装置与第二喷洒装置。
[0018]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方式与已知现有技术相较,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9](I)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以第一喷嘴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的底部的第一方向喷洒药液,并且第一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一喷嘴的表面。因此,整个第一滤材能够浸溃药液的机会能够提高,而除湿效果也得以提升。
[0020](2)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以第二喷嘴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的第二方向喷洒药液,并且第二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二喷嘴的表面。因此,与空气首先接触的第一滤材的整个表面能够浸溃药液的机会能够提高,而除湿效果也得以提升。
[0021](3)由于导风叶片的倾斜角度朝向除湿区的底部逐渐变化,经过进气口进入除湿区的空气将受到导风叶片的引导,使空气在接触第一滤材的表面前能够扩散,且特别是扩散至第一滤材的下方。因此,药液能够充分浸溃第一滤材下方的机会也得以提高,而且空气与第一滤材的接触面也得以增加,进而能够提升除湿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设备的剖面图。
[0023]图2为图1的导风叶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具体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具体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具体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表示。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其通常的意义,其意义能够被熟悉此领域的人员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在普遍常用的字典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的内容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领域一致的意义。除非有特别明确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0026]请参照图1,其为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设备100的剖面图。
[0027]如图1所示,除湿设备100包含壳体110、第一喷洒装置120、第二喷洒装置130、第一滤材140与多个导风叶片150。壳体110具有进气口 111以及内部空间112,其中内部空间112包含除湿区113。除湿区113邻接进气口 111。第一喷洒装置120设置在除湿区113的顶部,用以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113的底部的第一方向Dl喷洒药液C。第二喷洒装置130设置在除湿区113,并毗邻进气口 111,用以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 111的第二方向D2喷洒药液C。第一滤材140设置在除湿区113,用以浸溃药液C。导风叶片150毗邻进气口111设置,其中导风叶片150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Dl排列,并逐渐朝向除湿区113的底部倾斜。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28]随着第一喷洒装置120沿着第一方向Dl喷洒药液C,以及第二喷洒装置130沿着第二方向D2喷洒药液C,设置在除湿区113的第一滤材140将能够浸溃药液C。当带有水分的空气A经由进气口 111进入除湿区113时,空气A会受到导风叶片150的引导,使空气A在接触第一滤材140的表面142前能够扩散,且特别是扩散至第一滤材140的下方。如此一来,药液C能够充分浸溃第一滤材140下方的机会也得以提高,而且空气A与第一滤材140的接触面也得以增加,进而能够增加空气A与药液C产生互动的机会。浸溃在第一滤材140的药液C,会吸收空气A中的水分,以达到对空气A产生除湿的效果。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滤材140的孔隙率范围为85%至90%。第一滤材140的外表面在除湿区113的内壁环状地接触壳体110,因此空气A必须进入第一滤材140才能通过除湿区113。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滤材140实质上填满除湿区113,因此,除湿区113相应的孔隙率范围亦为85%至90%。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第一滤材140的孔隙率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选择第一滤材140的孔隙率。
[0030]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滤材140包含多个拉西环。拉西环使第一滤材140形成多孔材质,且由于拉西环所产生的多孔特性,第一滤材140的表面面积能够增加,借此空气A与第一滤材140的接触面亦能够增加,进而增加空气A与药液C产生互动的机会。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拉西环的使用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选择第一滤材140的材料,包括鲍尔环、阶梯环或其他类型的填料。
[0031]如图1所示,第一喷洒装置120包含多个第一喷嘴121。第一喷嘴121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113的底部的第一方向Dl喷洒药液C,并且第一喷嘴121所形成的喷洒范围Zl涵盖第一滤材140面向第一喷嘴121的表面141。如此一来,整个第一滤材140能够浸溃药液C的机会能够提高,使得当空气A经过第一滤材140时,能够有更多与药液C产生互动的机会,让药液C吸收空气A中的水分,并提升对空气A除湿的效果。
[0032]另一方面,第二喷洒装置130包含多个第二喷嘴131。第二喷嘴131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 111的第二方向D2喷洒药液C,并且第二喷嘴131所形成的喷洒范围Z2涵盖第一滤材140面向第二喷嘴131的表面142。如此一来,第一滤材140的整个表面142能够浸溃药液C的机会将能够提高。由于表面142为空气A进入除湿区113后最先与第一滤材140接触的表面,因此,整个表面142浸溃药液C,能够使空气A接触第一滤材140时增加更多与药液C互动的机会,让药液C吸收空气A中的水分,并提升对空气A除湿的效果。
[0033]进一步来说,借助空气A进入除湿区113的动能,经第二喷嘴131喷洒出来的药液C能够被更深入地带入第一滤材140中,使第一滤材140浸溃药液C的情况更理想。
[0034]如上所述,第一喷洒装置120沿着第一方向Dl喷洒药液C,而第一喷嘴121所形成的喷洒范围Zl涵盖第一滤材140面的表面141,使整个第一滤材140能够浸溃药液C的机会提高。并且,第二喷洒装置130沿着第二方向D2喷洒药液C,而第二喷嘴131所形成的喷洒范围Z2涵盖第一滤材140的表面142,第一滤材140的整个表面142能够浸溃药液C的机会提高。因此,空气A进入除湿区113除了先接触已经浸溃药液C的表面142,也会通过已经浸溃药液C的第一滤材140。如此一来,空气A与药液C在除湿区113产生互动的机会将得到提升。
[0035]请参照图2,其为图1的导风叶片150的剖面图。
[0036]如图2所示,导风叶片150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Dl排列。而且,导风叶片150相对第二方向D2具有倾斜角度Θ。随着导风叶片150逐渐朝向除湿区113的底部倾斜,倾斜角度Θ也逐渐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Θ为O度至45度。换句话说,接近除湿区113的顶部的导风叶片150,其倾斜角度Θ接近O度,而接近除湿区113的底部的导风叶片150,其倾斜角度Θ则接近45度。位于除湿区113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导风叶片150,其倾斜角度Θ则由O度逐渐增加至45度。换句话说,导风叶片150的倾斜角度Θ范围为O度至45度。
[003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导风叶片150毗邻进气口 111设置。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导风叶片150的位置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选择导风叶片150的位置,例如可让导风叶片150设置在进气口 111中,即让导风叶片150连接壳体110。
[0038]通过导风叶片150倾斜角度Θ的逐渐变化,当空气A经过进气口 111进入除湿区113时,空气A将受到导风叶片150的引导,使空气A在接触第一滤材140的表面142前能够扩散,且特别是扩散至第一滤材140的下方。如此一来,药液C能够充分浸溃第一滤材140下方的机会也得以提高,而且空气A与第一滤材140的表面142的接触面也得以增加,进而能够增加空气A与药液C产生互动的机会。
[0039]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导风叶片150的倾斜角度Θ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选择导风叶片150的倾斜角度Θ。
[0040]请参照图1。
[0041]如图1所示,内部空间112还包含缓冲区116。当空气A通过除湿区113后,空气A会到达缓冲区116。然而,为了减少空气A在离开除湿区113时把药液C带离除湿区113的机会,空气A通过除湿区113的速度被设定上限。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A通过除湿区113的速度被设定为不高于2米/秒。如此一来,空气A将无法克服药液C的重量,因此不会发生把药液C带离除湿区113的问题。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空气A通过除湿区113的速度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设定空气A通过除湿区113的速度。
[0042]再者,内部空间112还包含除雾区115。缓冲区116位于除湿区113与除雾区115之间。当空气A通过缓冲区116后,空气A会到达除雾区115。另外,壳体110还具有出气口 114,除雾区115邻接出气口 114。也就是说,空气A在进入进气口 111之后,会依序通过除湿区113、缓冲区116与除雾区115,最后再由出气口 114离开。
[0043]除了第一滤材140外,除湿设备100还包含第二滤材160,第二滤材160设置在除雾区115。第二滤材160利用其表面及其比第一滤材140更高的孔隙率,使空气A在通过第二滤材160时,让空气A中的水分留在第二滤材160的表面上,作为对空气A进一步的除湿程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滤材160的孔隙率范围为90%至95%。第二滤材160的外表面在除雾区115的内壁环状地接触壳体110,因此空气A必须进入第二滤材160才能通过除雾区115。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滤材160实质上填满除雾区115,因此,除雾区115相应的孔隙率范围亦为90%至95%。然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第二滤材160的孔隙率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应视实际需要,适当选择第二滤材160的孔隙率。
[0044]当空气A通过除雾区115后,空气A完成除湿程序,并通过出气口 114离开除湿设备100。经除湿的空气A’将被输送至空调系统(图中未示出)。
[0045]如图1所示,壳体110还具有漏水口 117,漏水口 117位于壳体110的底部。随着时间的流逝,浸溃于第一滤材140的药液C在吸收空气A的水分而形成药液水分混合物CW的同时,药液水分混合物CW会逐渐朝除湿区113的低部下降,进而到达漏水口 117。而且,除湿设备100还包含循环水槽170。循环水槽170连接漏水口 117,并且循环水槽170收集经由漏水口 117流出的药液水分混合物CW。
[0046]为了让药液水分混合物CW再生出药液C,除湿设备100还包含泵浦再生段180。泵浦再生段180连接循环水槽170,以收集药液水分混合物CW,并对药液水分混合物CW进行再生处理。
[0047]在本实施方式中,泵浦再生段180连接第一喷洒装置120与第二喷洒装置130。借此,泵浦再生段180能够将经再生的药液C传输至第一喷洒装置120与第二喷洒装置130,让药液C再次被第一喷洒装置120与第二喷洒装置130喷洒至第一滤材140,以循环进行对空气A吸湿的程序。
[0048]在本实施方式中,药液C可为氯化锂或溴化锂,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4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50](I)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以第一喷嘴沿着实质上朝向除湿区的底部的第一方向喷洒药液,并且第一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一喷嘴的表面。因此,整个第一滤材能够浸溃药液的机会能够提高,而除湿效果也得以提升。
[0051](2)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以第二喷嘴沿着实质上远离进气口的第二方向喷洒药液,并且第二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第一滤材面向第二喷嘴的表面。因此,与空气首先接触的第一滤材的整个表面能够浸溃药液的机会能够提高,而除湿效果也得以提升。
[0052](3)由于导风叶片的倾斜角度朝向除湿区的底部逐渐变化,经过进气口进入除湿区的空气将受到导风叶片的引导,使空气在接触第一滤材的表面前能够扩散,且特别是扩散至第一滤材的下方。因此,药液能够充分浸溃第一滤材下方的机会也得以提高,而且空气与第一滤材的接触面也得以增加,进而能够提升除湿的效果。
[0053]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除湿设备包含: 壳体,其具有进气口以及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含除湿区,所述除湿区邻接所述进气口 ; 第一喷洒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除湿区的顶部,用以沿着朝向所述除湿区的底部的第一方向喷洒药液; 第二喷洒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除湿区,并毗邻所述进气口,用以沿着远离所述进气口的第二方向喷洒所述药液; 第一滤材,其设置在所述除湿区,所述第一滤材用以浸溃所述药液;以及 多个导风叶片,其毗邻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多个导风叶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并逐渐朝向所述除湿区的底部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材填满所述除湿区,且所述第一滤材的孔隙率范围为85%至9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材包含多个拉西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洒装置包含多个第一喷嘴,并且所述多个第一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所述第一滤材面向所述多个第一喷嘴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洒装置包含多个第二喷嘴,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喷嘴所形成的喷洒范围涵盖所述第一滤材面向所述多个第二喷嘴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个所述导风叶片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并且所述倾斜角度范围为O度至45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出气口,所述内部空间还包含除雾区,所述除雾区邻接所述出气口,所述除湿设备还包含第二滤材,所述第二滤材设置在所述除雾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材填满所述除雾区,且所述第二滤材的孔隙率范围为90%至95%。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空间还包含缓冲区,所述缓冲区位于所述除湿区与所述除雾区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漏水口,所述漏水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除湿设备还包含循环水槽,所述循环水槽连接所述漏水口,所述循环水槽用以收集由所述漏水口流出的药液水分混合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泵浦再生段,其连接所述循环水槽,用以将所述药液水分混合物再生出所述药液。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再生段连接所述第一喷洒装置与所述第二喷洒装置,用以将经再生的所述药液传输至所述第一喷洒装置与所述第二喷洒装置。
【文档编号】F24F3/14GK203744428SQ201420058884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7日
【发明者】廖本卫, 林豪杰 申请人:欣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