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708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电子元件(13);温控系统还包括:散热装置(2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冷媒降温装置(30),设置在散热装置(20)和第二换热器(12)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
【专利说明】温控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直流变频多联室外机的电控部件中的功率元器件的散热主要采用风扇散热,但是散热效果不好,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效果更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使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的温控系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电子元件;温控系统还包括:散热装置,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具有冷媒流道;冷媒降温装置,设置在散热装置和第二换热器之间。
[0005]进一步地,冷媒降温装置为过冷器。
[0006]进一步地,过冷器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均与散热装置相连通,第三开口与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
[0007]进一步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具有冷媒第一流向,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之间具有冷媒第二流向,冷媒第一流向与冷媒第二流向相反。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液分离器,第四开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通。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四通换向阀,第四开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气口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路相连通。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散热装置之间;单向阀,与第二节流装置并联且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散热装置之间,单向阀仅允许冷媒由第一换热器向第二换热器流动。
[0011]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散热板内具有冷媒流道。
[0012]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通过制冷剂管路与冷媒降温装置相连通,制冷剂管路嵌入冷媒流道内。
[0013]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一散热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纳通槽;第二散热板,固定在第一散热板上,第二散热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纳通槽,第一容纳通槽与第二容纳通槽相配合且形成冷媒流道。
[0014]进一步地,制冷剂管路与散热装置之间填充有导热减振物。
[00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了散热装置,并且散热装置具有冷媒流道,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的冷媒流道,又由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温度比较低,因此,低温液态冷媒对散热装置进行降温。由于散热装置吸收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因此,被冷媒降温之后的散热装置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使得电子元件的温度降低,相当于采用冷媒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由于冷媒自身的特性,冷媒的降温效果比较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温控系统的实施例的管路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的温控系统应用到空调器上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9]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0]11、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电子元件;14、第二节流装置;15、单向阀;
16、制冷剂管路;17、压缩机;18、分油器;19、四通换向阀;20、散热装置;21、冷媒流道;24、导热减振物;25、第一散热板;26、第二散热板;30、冷媒降温装置;31、第一开口 ;32、第二开口 ;33、第三开口 ;34、第四开口 ;35、第一节流装置;4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电子元件13、散热装置20和冷媒降温装置30。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以实现冷媒在两者之间的流动。散热装置2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优选地,散热装置20与电子元件13相接触。冷媒降温装置30设置在散热装置20和第二换热器12之间。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7、分油器18和四通换向阀19,其中,压缩机17、分油器18、四通换向阀19、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的连通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空调器内相应部件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实现制冷过程。
[0023]应用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由于在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设置了散热装置20,并且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20的冷媒流道21,又由于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的冷媒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温度比较低,因此,低温液态冷媒对散热装置20进行降温。由于散热装置20吸收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因此,被冷媒降温之后的散热装置20对电子元件13进行降温,使得电子元件13的温度降低,相当于采用冷媒对电子元件13进行降温,由于冷媒自身的特性,冷媒的降温效果比较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13的散热效果。
[0024]由于流经散热装置20的冷媒与电子元件13进行了热交换,流出散热装置20的冷媒的温度会增高,温度有所增高的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器12之后,第二换热器12内的冷媒的吸热效果降低,这样会导致制冷效果降低,因此,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冷媒降温装置30设置在散热装置20和第二换热器12之间,因此,由散热装置20流向第二换热器12的冷媒会流经冷媒降温装置30,由于冷媒降温装置30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降温,即冷媒降温装置30流向第二换热器12的冷媒的温度降低,提高了第二换热器12内的冷媒的吸热效果,进而提高制冷效果。
[0025]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降温装置30为过冷器。过冷器性能稳定,并且方便安装。
[0026]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冷器具有第一开口 31、第二开口 32、第三开口 33和第四开口 34,第一开口 31与第二开口 32相连通,第三开口 33与第四开口 34相连通,第一开口 31和第三开口 33均与散热装置20相连通,第三开口 33与散热装置20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35,第二开口 32与第二换热器12相连通。在第一节流装置35开启的情况下,经散热装置20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开口 31,另一路经第一节流装置35之后流入第三开口 33,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5的冷媒的压强降低并且伴随着温度的降低。由于第一开口 31与第二开口 32相连通,第三开口 33与第四开口 34相连通,因此,第一开口 31和第二开口 32之间流经的冷媒与第三开口 33和第四开口 34之间流经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从第二开口 32流出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2的冷媒的温度降低,经热交换而温度升高的冷媒从第四开口 34流出。在第一节流装置35关闭的情况下,冷媒不会流入第三开口 33,过冷器不工作,也就是说,具有上述结构的过冷器在不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允许冷媒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5优选为电磁膨胀阀。
[00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31和第二开口 32之间具有冷媒第一流向,第三开口 33与第四开口 34之间具有冷媒第二流向,冷媒第一流向与冷媒第二流向相反。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40,第四开口 34与气液分离器40相连通。温度升高的冷媒从第四开口 34流出并流入气液分离器40,气液分离器40将留液态冷媒存在其内,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7内,造成压缩机17的损坏。
[0029]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优选为制冷系统,第一换热器11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为制冷系统的蒸发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也可以是空调器的温控系统,第一换热器11为空调器的室外机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2为空调器的室内机换热器。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 34与气液分离器40的进气口和四通换向阀19之间的管路相连通。
[00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4和单向阀15。第二节流装置14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与散热装置20之间;单向阀15与第二节流装置14并联且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与散热装置20之间,单向阀15仅允许冷媒由第一换热器11向第二换热器12流动。当空调器制冷时,第二节流装置14关闭,冷媒经单向阀15流动以形成循环;当空调器制热时,第二节流装置14开启,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14流动以形成循环。第二节流装置14同样起到降压降温的作用。第二节流装置14优选为电磁膨胀阀。
[003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通过制冷剂管路16与冷媒降温装置30相连通,制冷剂管路16嵌入冷媒流道21内。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冷媒与散热装置20直接接触,而是仍然在制冷剂管路16内流动,防止冷媒的泄漏,并且避免了制冷剂管路16与冷媒流道21的对接安装,降低安装成本,简化安装流程。当然,制冷剂管路16可以不穿过冷媒流道21,冷媒与散热装置20直接接触。
[0032]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流道21具有多个相互平行延伸的平行段,相邻两个平行段之间连接有连接段。上述结构的冷媒流道21相当于进行的折弯,这样,增加了冷媒与散热装置20的接触面积,同时间接的增加了冷媒与电子元件13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冷媒的降温效果,进而提高了电子元件13的散热效果。此外,冷媒在上述结构的冷媒流道21流动时每经过一次连接段就会速度降低一些,这样,增加了冷媒与电子元件13接触时间,提高了冷媒的降温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冷媒的利用率。
[0033]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管路16与散热装置20之间填充有导热减振物24。上述结构使得制冷剂管路16与散热装置20换热效果更好。导热减振物24避免温控系统运行时,引起的制冷剂管路16的振动传递到电子元件13,造成电子元件13的损坏。
[0034]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还包括散热板,散热板内具有冷媒流道21,冷媒流道21位于板式结构,方便制造。
[0035]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还包括第一散热板25和第二散热板26,也可以说,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板25和第二散热板26。第一散热板25上设置有第一容纳通槽。第二散热板26固定在第一散热板25上,第二散热板26上设置有第二容纳通槽,第一容纳通槽与第二容纳通槽相配合且形成冷媒流道21。上述结构不仅增加了与电子元件13的接触面积,同时方便将制冷剂管路16安装在冷媒流道21内。此外,散热装置20也可以是折弯的管道,或者直管。优选地,第一散热板25与电子元件13接触。
[0036]在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13为电控设备中的功率元件。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温控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11); 第二换热器(1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 电子元件(13);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 散热装置(20),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之间并吸收所述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所述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 冷媒降温装置(30 ),设置在所述散热装置(20 )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2 )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降温装置(30)为过冷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具有第一开口(31)、第二开口(32)、第三开口(33)和第四开口(34),所述第一开口(31)与所述第二开口(32)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第四开口(34)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三开口(33)均与所述散热装置(20)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散热装置(20)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35),所述第二开口(3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32)之间具有冷媒第一流向,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第四开口(34)之间具有冷媒第二流向,所述冷媒第一流向与所述冷媒第二流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液分离器(40 ),所述第四开口( 34 )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0 )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通换向阀(19),所述第四开口(34)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0)的进气口和所述四通换向阀(19)之间的管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节流装置(14),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与所述散热装置(20 )之间; 单向阀(15),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4)并联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与所述散热装置(20)之间,所述单向阀(15)仅允许冷媒由所述第一换热器(11)向第二换热器(12)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20)还包括: 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内具有所述冷媒流道(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通过制冷剂管路(16)与所述冷媒降温装置(30)相连通,所述制冷剂管路(16)嵌入所述冷媒流道(2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20)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25),所述第一散热板(25)上设置有第一容纳通槽; 第二散热板(26 ),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5 )上,所述第二散热板(26 )上设置有第二容纳通槽,所述第一容纳通槽与所述第二容纳通槽相配合且形成所述冷媒流道(2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管路(16)与所述散热装置(20)之间填充有导热减振物(24)。
【文档编号】F24F1/24GK203797827SQ201420149592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8日
【发明者】袁国炉, 赖鑫, 艾大云, 熊建国, 余凯, 钟志雄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