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0399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供暖热泵系统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石油干井,指任何产出不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或气的井,干井可能产水或气或者能采的出一点油,但不具有商业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针对石油干井利用情况,利用分离式热管技术,提出一种方便舒适,高效节能的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工质泵、分离式热管冷凝段、石油干井、热泵机组以及压力调节阀,具体结构为:在外界土壤内制有石油干井,石油干井内安装有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分离式热管蒸发段的输出端与输入端通过地上管路顺序连接有压力调节阀、分离式热管冷凝段以及工质泵,形成循环系统,分离式热管冷凝段连接有一热泵机组,热泵机组用于为建筑供暖以及提供热水。

而且,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

而且,在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外的石油干井内填充有回填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将原无商业价值的石油干井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为建筑供暖。

2、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循环介质更加环保。

3、充分利用二氧化碳物性,通过调节阀调节运行压力,实现不同蒸发温度调节,减少热堆积对系统的影响。

4、不抽取地下热水,更加环保。

5、仅使用数量较少的热干井即可实现大面积供暖,初期投资低。

6、热源侧只有二氧化碳与土壤一次换热减少温差换热,更节能。

7、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将分离式热管技术与石油干井回收利用相结合,整体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为建筑冬季供暖的目的,同时,不抽取地下水,能够广泛用于各种石油干井,使原有的石油干井,废井变废为宝,得到充分应用,利用热泵技术将温度提升供给室内作为建筑冬季热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记代表:分离式热管蒸发段(1),工质泵(2),分离式热管冷凝段(3),石油干井(4),热泵机组(5),压力调节阀(6),外界土壤(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包括分离式热管蒸发段1,工质泵2,分离式热管冷凝段3,石油干井4,热泵机组5以及压力调节阀6,是利用是分离式热管技术与石油干井回收利用相结合,为建筑供暖以及提供热水,具体结构为:

在外界土壤7内制有石油干井,石油干井内安装有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并且在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外的石油干井内填充有回填材料;分离式热管蒸发段的输出端与输入端通过地上管路顺序连接有压力调节阀、分离式热管冷凝段以及工质泵,形成循环系统,分离式热管冷凝段连接有一热泵机组,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这一部分已经有大量应用,本文不作详细描述。

安装时,首先根据建筑热负荷确定所有部件的大小,然后在干井中埋入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接下来将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工质泵,分离式热管冷凝段,石油干井,热泵机组,压力调节阀,分别按照结构原理示意图的相对位置焊接起来,最后对系统抽真空,充灌二氧化碳,这样就构成完整的利用分离式热管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

分离式热管使用的工作介质为二氧化碳,运行时,二氧化碳在分离式热管蒸发段蒸发,形成过热蒸汽,形成的蒸汽由于密度很轻,上升至调节阀,通过调解阀进入冷凝段,冷凝段为一个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为二氧化碳冷凝,管侧为热泵机组制冷剂,二氧化碳在冷凝段放热,将从石油干井蒸发吸收的热量传递给热泵机组,为热泵机组提供热源,凝结为液态的二氧化碳通过工质泵循环至蒸发段,吸收石油干井中土壤的热量蒸发,完成循环。

本实用新型利用分离式热管技术与石油废井使用相结合,实现为建筑冬季供暖的目的。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石油干井部分,石油干井是指任何产出不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或气的井,干井可能产水或气或者能采的出一点油,但不具有商业价值。第二部分为分离式热管部分,主要由蒸发段,冷凝段,工质泵,回流段等组成;第三部分为热泵部分,主要由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组成,这一部分已经有大量应用。将三部分连接,构成了一整套可以用于为建筑冬季供暖的石油干井回收利用供暖系统。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