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73867发布日期:2023-08-20 08:58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具体地,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多雨的潮湿天气,室内和室外空气的湿度都比较大,潮湿的空气使然感觉黏糊糊的,很不舒畅,并且室内空气湿气过大时候,还会使室内的家具及衣物发生霉变,产生病菌,影响人体健康,在这样的天气出现时,人们通常用除湿机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现有的除湿机通常是抽取室内的空气,将空气内的水分除去一部分后,再将空气返回到室内,但是这种除湿方式,并不能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3、壳体,壳体内设有新风入口、送风口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送风口;

4、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

5、除湿组件,其设于新风风道内,包括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和冷媒换热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和冷媒换热器并行设置于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新风风机与送风口之间;

6、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至少包括模式一: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除湿组件。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旁通阀,壳体内还设有循环风口和循环风风道,循环风风道连通循环风口和送风口,循环风风道内设有循环风风机,旁通阀设于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风道之间,用于连通或阻隔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风道,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还包括模式二和模式三,在模式二下:旁通阀打开,循环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循环风风道,并流向除湿组件,在模式三下:旁通阀打开,新风风机和循环风风机同时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并通过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风道流向除湿组件。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新风风机的出风口处设有新风风阀,循环风口处设有循环风风阀,新风风阀用于将新风风道与除湿组件连通或关闭,循环风风阀用于将循环风口与循环风风道连通或关闭。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还设有室内排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壳体内形成有与室内排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均连通的排风风道,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内设有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交叉穿设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新风在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一侧时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二侧的排风换热后流向除湿组件。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气阀组件和第二气阀组件,第一气阀组件用于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侧的风道进口或/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二侧的风道进口或/和冷媒换热器的风道连通,第二气阀组件用于打开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侧或/和冷媒换热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除湿组件包括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侧或/和第二侧的空气与经过冷媒换热器除湿后的空气混合。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除湿组件还包括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侧,同时使第二气阀组件打开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冷媒换热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空气流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侧,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侧的空气经过冷媒换热器进行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侧。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除湿组件还包括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冷媒换热器的一侧,同时使第二气阀组件打开冷媒换热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空气在流向除湿组件,与冷媒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换热进行除湿后由送风口排出。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除湿组件还包括静态除湿式,在静态除湿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冷媒换热器的二侧,同时使第二气阀组件打开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侧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冷媒换热器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循环风风道内的空气穿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侧后排出。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至少包括模式一: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除湿组件这样当空气处理装置在应用时,可以采用模式一进行补新风,如当抽油烟机或排气扇开启时,能够对厨房、卫生间或者室内其他区域补新风,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通阀(6),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循环风口(13)和循环风风道,所述循环风风道连通所述循环风口(13)和所述送风口(12),所述循环风风道内设有循环风风机(3),所述旁通阀(6)设于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风道之间,用于连通或阻隔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循环风风道,所述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还包括模式二和模式三,在模式二下:所述旁通阀(6)打开,所述循环风风机(3)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11)进入所述循环风风道,并流向所述除湿组件,在模式三下,所述旁通阀(6)打开,所述新风风机(2)和所述循环风风机(3)同时驱动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11)进入,并通过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风道流向所述除湿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2)的出风口处设有新风风阀(21),所述循环风口(13)处设有循环风风阀(31),所述新风风阀(21)用于将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除湿组件连通或关闭,所述循环风风阀(31)用于将所述循环风口(13)与所述循环风风道连通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设有室内排风口(14)和室外排风口(15),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与所述室内排风口(14)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5)均连通的排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8),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交叉穿设于所述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8),所述新风在经过所述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8)的一侧时与经过所述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8)第二侧的排风换热后流向所述除湿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阀组件(9)和第二气阀组件(10),所述第一气阀组件(9)用于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一侧的风道进口或/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二侧的风道进口或/和所述冷媒换热器(5)的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气阀组件(10)用于打开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的第二侧或/和所述冷媒换热器(5)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包括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经过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一侧或/和第二侧的空气与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5)除湿后的空气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气阀组件(9)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一侧,同时使所述第二气阀组件(10)打开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所述冷媒换热器(5)与所述送风口(12)连通的位置;空气流向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一侧,经过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第一侧的空气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5)进行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的第二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气阀组件(9)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冷媒换热器(5)的一侧,同时使所述第二气阀组件(10)打开所述冷媒换热器(5)与所述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空气在流向所述除湿组件,与冷媒换热器(5)内的液态冷媒换热进行除湿后由所述送风口(12)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静态除湿式,在静态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气阀组件(9)使流向除湿组件的空气的进气口在冷媒换热器(5)的二侧,同时使所述第二气阀组件(10)打开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的第二侧与送风口连通的位置并关闭冷媒换热器(5)与所述送风口连通的位置;所述循环风风道内的空气穿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4)的第二侧后排出。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新风风机、和除湿组件,壳体内设有新风入口、送风口、和新风风道,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至少包括模式一: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除湿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除湿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至少包括模式一: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除湿组件如当抽油烟机或排气扇开启时,能够对厨房、卫生间或者室内其他区域补新风,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唐冠恒,王海庆,黎震清,谭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