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9041发布日期:2022-09-06 21:2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加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常规集热器及热水系统普遍采用金属板芯和金属流道或玻璃管材质构成,材料成本较高,此种集热器具有一定承压能力,内部没有内循环装置,吸热介质带走热量依靠的是热虹吸循环或体外循环泵强制循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系统压力无法施控。经常因低温冻堵或高温高压涨破流道,维护成本高,虽然节能减排,但在性价比方面表现欠佳。
3.针对现有所述的技术弊端,市场亟须低廉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如何通过技术,设计一款超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其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安装、使用以及维护成本低,可在节能减排领域获得广阔市场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设置一种太阳能集热系统与低温水储存供应和储热装置相结合,在较低使用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太阳能集热。
5.如上所述的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在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两个固定框,通过固定框实现保温装置的固定,所述的保温装置上架设有循环管路,所述的循环管路包括下集管和上集管,所述的下集管和上集管之间设置有若干根贯通管以及至少一根循环管,所述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通过循环泵实现液体循环;所述的贯通管的前侧设置有吸热膜。
6.所述的循环管路的前侧设置有吸热膜,所述的吸热膜通过设置在固定框上的卡槽结构卡固。
7.所述的卡槽结构包括u型槽体,所述的u型槽体内设置有卡簧,通过卡簧实现吸热膜的涨紧固定。
8.所述的吸热膜为双层结构设置,其包括外层薄膜和内层薄膜,在外层薄膜和内层薄膜之间设置有支撑条实现两者支撑分离。
9.所述的贯通管是通过上板芯薄膜和下板芯薄膜贴合固定后形成多排平行的贯通管。
10.一种应用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的热水系统,其至少包括冷水箱、浮球阀、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水泵、热水箱;冷水箱用于储存冷水通过浮球阀控制进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中的冷水量;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冷水加热;水泵用于将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产出的热水输送到热水箱;热水箱用于储存热水。
11.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其通过浮球阀将集热介质送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
热器内,当浮球箱内的介质到达一定高度后浮球阀就会关闭,停止向集热器内送介质,以此来防止集热器内的塑料薄膜因介质压影响而破裂有损寿命,集热器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板芯内的介质加热,介质加热后启动水泵,将热介质抽至热水箱内储存,整体热水系统不断按照此原理工作;该技术方案中的集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热膜吸收透过内吸热膜的太阳光后温度升高,然后将热量传递到处于多排平行的排管内部的冷介质上,将冷水加热;同时通过循环泵不断循环上下集管内的介质,保证板芯下部的薄膜不会受介质压的影响而破裂。
12.以上所述的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有效的吸收太阳能实现对水源加热且加热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2中b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立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内置循环加热的循环管路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图1中c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图3中d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热水箱,11、管道,2、水泵,3、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30、贯通管,31、保温底板,32、固定框,33、下集管,34、循环管,35、循环泵,36、上集管,37、板芯薄膜,38、内层薄膜,39、外层薄膜,40、支撑条,4、浮球阀,41、浮球,5、冷水箱,6、卡槽结构,61、卡簧,62、底部u型槽体,621、顶部u型槽体,63、延伸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细致的描述,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4.实施例1:如附图2-6所示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在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两个固定框32,通过上下两个固定框32实现保温底板的固定,所述的保温底板内部包覆架设有循环管路,循环管路包括由上板芯薄膜和下板芯薄膜分别采用焊接工艺间隔焊接,形成多排平行的贯通管30,所述的循环管路包括下集管33和上集管36,所述的下集管33和上集管36之间通过若干根贯通管30以及一根循环管34实现环形回路的连接,所述的循环管34上设置有循环泵35,通过循环泵35实现液体循环;所述的贯通管的前侧设置有吸热膜,所述的吸热膜通过设置在固定框32上的卡槽结构6卡固。
25.所述的卡槽结构6包括底部u型槽体62和顶部u型槽体621,所述的u型槽体62内设置有卡簧61,通过卡簧61实现吸热膜的顶端以及底端的涨紧固定。
26.以上所述的吸热膜为双层结构设置,其包括外层薄膜39和内层薄膜38,在外层薄膜39和内层薄膜38之间设置有支撑条40实现两者支撑分离。
27.通过以上结构设置,本装置在使用时,上下设置的板芯薄膜37分别采用焊接工艺间隔焊接,形成多排平行的贯通管,每个贯通管都与下集管33和上集管36相连通,循环泵35使板芯内上集管和下集管的水不断循环,保证板芯薄膜37底部不会受水压的影响而破裂;外层薄膜39和内层薄膜38铺设在集热器表面,用于对板芯薄膜37进行保温和透射阳光;卡簧61用于将内外层薄膜固定在集热器上;设置在顶部和底部的u型的固定框32用于固定支撑本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保温底板31用于对板芯薄膜37内的热水进行保温。
28.实施例2:一种应用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的热水系统,其包括冷水箱5、浮球阀4、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3、水泵2、热水箱1;冷水箱5用于储存冷水通过浮球阀4种的浮球41进行控制进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中的冷水量;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3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冷水加热;水泵2用于将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产出的热水输送到热水箱1;热水箱1用于储存热水。
29.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其通过浮球阀1将冷水箱5内的水送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3内,当浮球箱内的水到达一定高度后浮球阀就会关闭,停止向集热器内送水,以此来防止集热器内的塑料薄膜因水压影响而破裂,集热器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板芯内的冷水加热,水加热后启动水泵2,将热水抽至热水箱内储存,整体热水系统不断按照此原理工作.
30.以上所述的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有效的吸收太阳能实现对水源加热且加热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在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两个固定框,通过固定框实现保温装置的固定,所述的保温装置上架设有循环管路,所述的循环管路包括下集管和上集管,所述的下集管和上集管之间设置有若干根贯通管以及至少一根循环管,所述的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通过循环泵实现液体循环;所述的贯通管的前侧设置有吸热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管路的前侧设置有吸热膜,所述的吸热膜通过设置在固定框上的卡槽结构卡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槽结构包括u型槽体,所述的u型槽体内设置有卡簧,通过卡簧实现吸热膜的涨紧固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热膜为双层结构设置,其包括外层薄膜和内层薄膜,在外层薄膜和内层薄膜之间设置有支撑条实现两者支撑分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通管是通过上板芯薄膜和下板芯薄膜贴合固定后形成多排平行的贯通管。6.一种使用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的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冷水箱、浮球阀、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水泵、热水箱;冷水箱用于储存冷水通过浮球阀控制进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中的冷水量;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用于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冷水加热;水泵用于将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产出的热水输送到热水箱;热水箱用于储存热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微压循环吸热的集热器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其通过浮球阀将集热介质送入内置循环加热的集热器内,当浮球箱内的介质到达一定高度后浮球阀就会关闭,停止向集热器内送介质,以此来防止集热器内的塑料薄膜因介质压影响而破裂有损寿命,集热器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将板芯内的介质加热,介质加热后启动水泵,将热介质抽至热水箱内储存,整体热水系统不断按照此原理工作;该技术方案中的集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热膜吸收透过内吸热膜的太阳光后温度升高,然后将热量传递到处于多排平行的排管内部的冷介质上,将冷水加热;同时通过循环泵不断循环上下集管内的介质,保证板芯下部的薄膜不会受介质压的影响而破裂。介质压的影响而破裂。介质压的影响而破裂。


技术研发人员:杨宪杰 王志峰 王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宪杰
技术研发日:2022.01.21
技术公布日:2022/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