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6061发布日期:2023-03-07 19:04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


背景技术:

2.水预处理水源采用二氧化氯杀菌,二氧化氯发生器采用氯酸钠+盐酸法生产,两种原料药剂经计量泵计量后按比例投加到反应器中,原料经各自相应的流量计准确计量后加入到反应器中,通过naclo3+2hcl=nacl+clo2+1/2cl2+h2o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氯,产生的二氧化氯通过混合器与稀释水混合制成二氧化氯消毒液,再由出口管道送出并投加到工艺消毒点,在反应过程中温度控制是很关键的条件,温度控制不好,反应效率就会很差,之前的加热器是用反应器上缠绕的加热带通电后通过温控器控制49~51℃,反应效果较好,但加热带容易老化,在这种腐蚀的环境下也会经常出现故障,当加热器故障时,二氧化氯发生器反应效率差,在出口管上结晶,导致二氧化氯发生器出口管泄漏,这种电加热带更换新的也只能用一个星期左右,一旦出现故障后,基本上每天都要对其进行检修,尤其是冬季,二氧化氯发生器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此时只能通过备用的次氯酸钠来杀菌,但次氯酸钠效果不好,经过反复研究,除了加热带加热,目前二氧化氯发生器主要是采用水浴电加热对反应器加热,水浴电加热也需要加热器对水加热后传递给反应器,我公司这种反应器不适用水浴加热,为此找到一种恒温加热方式是解决二氧化氯发生器稳定长周期运行的最合适的办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方便,运行成本低、维修频率低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包括加热桶,所述的加热桶一侧顶部连接设有盐酸输入管和氯酸钠输入管,所述的盐酸输入管和氯酸钠输入管延伸至加热桶内分别连接设有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所述的加热桶一侧连接设有分别配合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的盐酸泵和氯酸钠泵,所述的加热桶内连接设有盘水管,所述的加热桶连接设有与盘水管连通的热水输入管和热水回水管。
5.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桶底部连接设有多个支撑柱脚,通过支撑柱脚可以稳定支撑加热桶整体。
6.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桶内顶部连接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感应加热桶内部温度。
7.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桶内顶部连接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加热桶顶部连接设有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上连接设有与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的电控阀,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电控阀可以进行稳定排压。
8.进一步的,所述的盐酸泵和氯酸钠泵分别连接设有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所
述的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外侧均连接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感应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输出温度。
9.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桶采用pe材质设置,所述的盐酸输入管、氯酸钠输入管、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热水输入管、热水回水管、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均采用pvc材质设置,可以方便增加整体的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改变加热器形式,对反应前原料进行加热,进入反应器后使二氧化氯产生效率提高,pe罐耐腐蚀,来水温度恒定使设备运行稳定,工艺结构简单,占地小,使用安全、方便,运行成本低、维修频率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2.如图所示:1、加热桶,2、支撑柱脚,3、盐酸输入管,4、氯酸钠输入管,5、第一盘管,6、第二盘管,7、盐酸泵,8、氯酸钠泵,9、盘水管,10、热水输入管,11、热水回水管,12、第一温度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14、排气管,15、电控阀,16、第一导出管,17、第二导出管,18、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1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7.结合附图1,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包括加热桶1,所述的加热桶1底部连接设有多个支撑柱脚2,所述的加热桶1一侧顶部连接设有盐酸输入管3和氯酸钠输入管4,所述的盐酸输入管3和氯酸钠输入管4延伸至加热桶1内分别连接设有第一盘管5和第二盘管6,所述的加热桶1一侧连接设有分别配合第一盘管5和第二盘管6的盐酸泵7和氯酸钠泵8,所述的盐酸泵7和氯酸钠泵8分别连接设有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所述的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外侧均连接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8,所述的加热桶1内连接设有盘水管9,所述的加热桶1连接设有与盘水管9连通的热水输入管10和热水回水管11,所述的加热桶1内顶部连接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2,所述的加热桶1内顶部连接设有压力传感
器13,所述的加热桶1顶部连接设有排气管14,所述的排气管14上连接设有与压力传感器13电性连接的电控阀15,所述的加热桶1采用pe材质设置,所述的盐酸输入管3、氯酸钠输入管4、第一盘管5、第二盘管6、热水输入管10、热水回水管11、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均采用pvc材质设置。
18.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本装置通过热水输入管10和热水回水管11向盘水管9内输入热水,从而可以对加热桶1内进行持续且稳定的加热,通过盐酸泵7和氯酸钠泵8抽取盐酸和氯酸钠,盐酸和氯酸钠盐酸输入管3、氯酸钠输入管4、第一盘管5和第二盘管6进行流动和加热,同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8,可以实时监测盐酸和氯酸钠的加热温度,从而进一步保证其温度的稳定性。
1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包括加热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桶(1)一侧顶部连接设有盐酸输入管(3)和氯酸钠输入管(4),所述的盐酸输入管(3)和氯酸钠输入管(4)延伸至加热桶(1)内分别连接设有第一盘管(5)和第二盘管(6),所述的加热桶(1)一侧连接设有分别配合第一盘管(5)和第二盘管(6)的盐酸泵(7)和氯酸钠泵(8),所述的加热桶(1)内连接设有盘水管(9),所述的加热桶(1)连接设有与盘水管(9)连通的热水输入管(10)和热水回水管(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桶(1)底部连接设有多个支撑柱脚(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桶(1)内顶部连接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桶(1)内顶部连接设有压力传感器(13),所述的加热桶(1)顶部连接设有排气管(14),所述的排气管(14)上连接设有与压力传感器(13)电性连接的电控阀(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酸泵(7)和氯酸钠泵(8)分别连接设有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所述的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外侧均连接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桶(1)采用pe材质设置,所述的盐酸输入管(3)、氯酸钠输入管(4)、第一盘管(5)、第二盘管(6)、热水输入管(10)、热水回水管(11)、第一导出管(16)和第二导出管(17)均采用pvc材质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进料管加热器设备,包括加热桶,所述的加热桶一侧顶部连接设有盐酸输入管和氯酸钠输入管,所述的盐酸输入管和氯酸钠输入管延伸至加热桶内分别连接设有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所述的加热桶一侧连接设有分别配合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的盐酸泵和氯酸钠泵,所述的加热桶内连接设有盘水管,所述的加热桶连接设有与盘水管连通的热水输入管和热水回水管。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改变加热器形式,对反应前原料进行加热,进入反应器后使二氧化氯产生效率提高,PE罐耐腐蚀,来水温度恒定使设备运行稳定,工艺结构简单,占地小,使用安全、方便,运行成本低、维修频率低的优点。维修频率低的优点。维修频率低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覃汝高 丁波 蔡星 陈林 廉鑫 罗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3/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