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71967发布日期:2023-03-24 15:5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锅炉通过加热水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来做功。蒸汽在做功之后,一般不是直接转化为水,而是转化为温度和压力都比较低的蒸汽,也就是乏汽。为了回收水,需要将乏汽转化为水,再转入到锅炉中进行加热;另外一方面则是乏汽中的热量若大量通过冷却塔等装置进行能量释放也有大量的热量浪费,影响最终的锅炉能量转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换热部和下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包括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在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在换热管的外侧设置有换热腔体,在换热腔体的上方设置有外导出管,在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有中间导入部;所述下换热部包括一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内部壳体和套接在内部壳体外侧的中部壳体围绕而成,在内部通道的外侧设置有外部通道,所述外部通道由中部壳体和套接在中部壳体外侧的外部壳体围绕而成;所述外部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外导入管,外部壳体的上方设置有中间导出部,所述中间导入部和中间导出部连通设置,所述下导入腔体与外部通道连通设置。本申请采用两个换热部一体设置的方式,将乏汽从外部通道导入,待加热介质从内部通道导入形成下换热部,乏汽继续通过外部通道进入到中间导出部,然后进入到中间导入部,介质则是进入到换热管的内部,从而通过换热管和换热腔体形成上换热部。
4.优选的,还包括一扩大壳体,所述扩大壳体设置在中间导入部和中间导出部之间。
5.优选的,所述中间导出部包括若干环形设置在中间壳体上的导出孔,在导出孔的侧部设置有在外部壳体上的若干下导出通孔;所述中间导入部包括若干设置在换热腔体的腔体壁上的上导入通孔,所述下导出通孔和上导入通孔对应扩大壳体设置在扩大壳体的内侧。本申请在使用时,乏汽会在外部通道形成大量的水,然后逐步上移,通过导出孔、下导出通孔、上导入通孔,最终从外导出管导出。
6.优选的,所述扩大壳体包括一环形框,在环形框的上部设置有上连接锥台,在环形框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锥台;所述下导出通孔与下连接锥台对应设置,所述上导入通孔与上连接锥台对应设置。本申请的扩大壳体采用环形框、两个连接锥台形成一个导流整体,既能降低流体压降,又能使得乏汽在两个换热部之间流转。
7.优选的,所述下换热部的下部设置有分散腔体,所述分散腔体与内部通道连通设置。
8.优选的,所述上导出腔体的上部设置有导出总管,在分散腔体的下部设置有导入总管。
9.本申请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0.1.本申请采用两个换热部一体设置的方式,将乏汽从外部通道导入,待加热介质从内部通道导入形成下换热部,乏汽继续通过外部通道进入到中间导出部,然后进入到中间导入部,介质则是进入到换热管的内部,从而通过换热管和换热腔体形成上换热部。
11.2.本申请在使用时,乏汽会在外部通道形成大量的水,然后逐步上移,通过导出孔、下导出通孔、上导入通孔,最终从外导出管导出。
12.3.本申请的扩大壳体采用环形框、两个连接锥台形成一个导流整体,既能降低流体压降,又能使得乏汽在两个换热部之间流转。
附图说明
1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4.图1为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申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申请的扩大壳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上换热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阐述。
19.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换热部1和下换热部2,所述上换热部1包括上导出腔体3和下导入腔体4,在上导出腔体3和下导入腔体4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5,在换热管5的外侧设置有换热腔体6,在换热腔体6的上方设置有外导出管7,在换热腔体6的下部设置有中间导入部8;所述下换热部2包括一内部通道9,所述内部通道9 由内部壳体10和套接在内部壳体10外侧的中部壳体11围绕而成,在内部通道9的外侧设置有外部通道14,所述外部通道14由中部壳体11和套接在中部壳体11外侧的外部壳体12围绕而成;所述外部壳体12的下方设置有外导入管13,外部壳体12的上方设置有中间导出部15,所述中间导入部8和中间导出部15连通设置,所述下导入腔体4与外部通道14连通设置。还包括一扩大壳体17,所述扩大壳体17设置在中间导入部8和中间导出部15之间。所述中间导出部15包括若干环形设置在中部壳体11上的导出孔16,在导出孔16的侧部设置有在外部壳体12上的若干下导出通孔;所述中间导入部8包括若干设置在换热腔体6的腔体壁上的上导入通孔,所述下导出通孔和上导入通孔对应扩大壳体17设置在扩大壳体17的内侧。还包括一扩大壳体17,所述扩大壳体17包括一环形框18,在环形框18的上部设置有上连接锥台19,在环形框 18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锥台20;所述下导出通孔与下连接锥台20对应设置,所述上导入通孔与上连接锥台19对应设置。所述下换热部2的下部设置有分散腔体21,所述分散腔体21与内部通道9连通设置。所述上导出腔体3的上部设置有导出总管22,在分散腔体21的下部设置有导入总管23。
20.使用时,上换热部1和下换热部2一体化设置,将乏汽从外导入管13导入到外部通道14,然后通过导出孔16、下导出通孔、上导入通孔,进入到换热腔体6,最终从外导出管7导出;而介质则是从导入总管23导入,进入到分散腔体,然后进入到内部通道9,从内部通道9
再进入到下导入腔体4,换热管5,然后进入到导出腔体,最终从导出总管22导出。
21.对于上换热部1,是通过外部通道9和内部通道14配合形成;对于下换热部2,则是通过换热管5和换热腔体6配合形成。
22.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换热部和下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包括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在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在换热管的外侧设置有换热腔体,在换热腔体的上方设置有外导出管,在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有中间导入部;所述下换热部包括一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内部壳体和套接在内部壳体外侧的中部壳体围绕而成,在内部通道的外侧设置有外部通道,所述外部通道由中部壳体和套接在中部壳体外侧的外部壳体围绕而成;所述外部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外导入管,外部壳体的上方设置有中间导出部,所述中间导入部和中间导出部连通设置,所述下导入腔体与外部通道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大壳体,所述扩大壳体设置在中间导入部和中间导出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导出部包括若干环形设置在中间壳体上的导出孔,在导出孔的侧部设置有在外部壳体上的若干下导出通孔;所述中间导入部包括若干设置在换热腔体的腔体壁上的上导入通孔,所述下导出通孔和上导入通孔对应扩大壳体设置在扩大壳体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壳体包括一环形框,在环形框的上部设置有上连接锥台,在环形框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锥台;所述下导出通孔与下连接锥台对应设置,所述上导入通孔与上连接锥台对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部的下部设置有分散腔体,所述分散腔体与内部通道连通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出腔体的上部设置有导出总管,在分散腔体的下部设置有导入总管。

技术总结
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换热部和下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包括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在上导出腔体和下导入腔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在换热管的外侧设置有换热腔体,在换热腔体的上方设置有外导出管,在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有中间导入部;所述下换热部包括一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内部壳体和套接在内部壳体外侧的中部壳体围绕而成。本申请采用两个换热部一体设置的方式,将乏汽从外部通道导入,待加热介质从内部通道导入形成下换热部,乏汽继续通过外部通道进入到中间导出部,然后进入到中间导入部,介质则是进入到换热管的内部,从而通过换热管和换热腔体形成上换热部。部。部。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 张承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长润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3
技术公布日:2023/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