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灶用隔热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86430发布日期:2023-05-27 19:1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灶用隔热罩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家用厨具,尤其涉及一种灶用隔热罩。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逃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结构,如本申请人的申请的zl201721665655.6(公告号为cn20902687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其公开了一种环形罩体,罩体顶部周边内侧壁的横截面在邻近顶部的位置呈s型,该灶用隔热罩的顶部周边内侧壁截面呈s型,s型的内凹部增加了内部烟气在此处的停留时间,当烟气通过s型的外凸部能限定其流动方向基本为垂直于锅底的方向,烟气与锅底垂直接触即增大了与锅底的接触面积,又增加了与锅底的接触时间,最大程度的增大了烟气与锅底的换热量,提高了隔热罩的热效率,但该隔热罩为单层罩,在隔热效果方面有所欠缺,为此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或者将这部分热损失回收利用的灶用隔热罩。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隔热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和中层罩,并且所述的上层罩和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中层罩下的下层罩,所述下层罩与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下层罩内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的环形缝,用于连通所述的第二空腔与外界,所述下层罩沿周向设有至少有三个支脚。

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各个所述支脚包括有外露在所述下层罩外的支脚本体以及伸入所述第二空腔和第一空腔中的连接脚,所述连接脚包括有伸入第二空腔的第一连接脚以及由第一连接脚的中央向所述第一空腔继续伸入的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与第一连接脚之间形成与所述中层罩相抵接的抵接台阶。由于连接脚的设置使得各个支脚除了用于支承罩体的作用外还具有用于支承中层罩的作用,另外在组装时可以直接通过连接脚的第一连接脚和第二连接脚依次穿过下层罩、中层罩后直接连接如焊接的方式,可以减少组装罩体时的零部件。

4、进一步地,自外向内,所述下层罩包括有用于连接所述中层罩的支承段、由支承段的下端沿径向向内弯折的折弯段、由折弯段继续向内延伸的平直段以及由该平直段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中层罩的内周缘形成有所述环形缝的延伸段。弯折段相对于二次空气而言,其还能在弯折段发生拐弯而发生涡流以便于与下层罩进行更好的热交换。

5、进一步地,所述中层罩包括有对应所述下层罩之延伸段的第一段部、对应所述下层罩之平直段的第二段部以及对应所述下层罩之折弯段的第三段部,依据横截面的变化自内而外分为三个部分:所述第一段部与下层罩形成喇叭口朝下的收缩部、第二段部与平直段形成平直部和第三段部与折弯段形成喇叭口朝外的扩散部。由于中层罩和下层罩于内周缘的交界处设置有连通第二空腔与外界的环形缝,该第二空腔对于支脚而言是独立的隔热腔,以减少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热向支脚传导,从而能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并且由于环形缝的设置能减少中层罩和下层罩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另外,收缩部的形成主要在于增加第二空腔对烟气的抽吸力,而平直部以及扩散部的形成在于减弱烟气外溢速度的同时还能回收利用烟气的热量,从而使二次空气与下层罩有更好的热交换。

6、为了避免溢液进入环形缝,优选地,所述上层罩的内周缘向下翻形成有内翻边,所述内翻边能至少局部遮挡所述环形缝。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腔内部填充有空气、隔热材料或抽真空。隔热材料如陶瓷纤维是一种很好的隔热保温材料,此隔热材料能对聚热腔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防止热量的流失,而空气是最经济普遍的保温材料,利用其优良的保温隔热特性能减少罩体向外的传热。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上层罩和中层罩形成第一空腔,能减少上层罩对各个支脚处的传热量,即降低从各个支脚向灶具面板的传热,中层罩与下层罩之间形成独立地减少对各支脚传热的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从而能有效地回收利用烟气的热量对锅具和贴合下层罩流入的二次空气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环形缝的设置能减少中下两层罩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



技术特征:

1.一种灶用隔热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10)的罩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并且所述的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14),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中层罩(12)下的下层罩(13),所述下层罩与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15),所述下层罩(13)内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的环形缝(16),用于连通所述的第二空腔(15)与外界,所述下层罩(13)沿周向设有至少有三个支脚(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脚(2)包括有外露在所述下层罩(13)外的支脚本体(21)以及伸入所述第二空腔(15)和第一空腔(14)中的连接脚(22),所述连接脚(22)包括有伸入第二空腔(15)的第一连接脚(221)以及由第一连接脚(221)的中央向所述第一空腔(14)继续伸入的第二连接脚(222),所述第二连接脚(222)与第一连接脚(221)之间形成与所述中层罩(12)相抵接的抵接台阶(2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自外向内,所述下层罩(13)包括有用于连接所述中层罩(12)的支承段(131)、由支承段(131)的下端沿径向向内弯折的折弯段(132)、由折弯段(132)继续向内延伸的平直段(133)以及由该平直段(133)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中层罩(12)的内周缘形成有所述环形缝(16)的延伸段(1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罩(12)包括有对应所述下层罩(13)之延伸段(134)的第一段部(121)、对应所述下层罩(13)之平直段(133)的第二段部(122)以及对应所述下层罩(13)之折弯段(132)的第三段部(123),依据横截面的变化自内而外分为三个部分:所述第一段部(121)与下层罩(13)形成喇叭口朝下的收缩部(20)、第二段部(122)与平直段形成平直部(30)和第三段部(123)与折弯段(132)形成喇叭口朝外的扩散部(4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罩(11)的内周缘向下翻形成有内翻边(110),所述内翻边(110)能至少局部遮挡所述环形缝(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14)内部填充有空气、隔热材料或抽真空。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灶用隔热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的罩体,其特征在于:罩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和中层罩,并且上层罩和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还包括有与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的下层罩,下层罩内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并连通第二空腔与外界的环形缝,下层罩沿周向设有至少有三个支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上层罩和中层罩形成第一空腔,能减少上层罩对各个支脚处的传热量,中层罩与下层罩之间形成独立地减少对各支脚传热的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从而能有效地回收利用烟气的热量对锅具和贴合下层罩流入的二次空气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环形缝的设置能减少中下两层罩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超,严力峰,徐强,许洪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6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