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36984发布日期:2023-09-23 12:4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1、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包括流通制冷剂的多个换热管和设置于多个换热管之间的翅片,翅片主要用于传递换热管的热量。换热器用于热泵室外机并作为蒸发器运行时,换热器内部制冷剂温度低于零度,换热器外表面达到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翅片表面结霜,从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2、当换热管之间的间距较小时,也即翅片的在换热管排布方向上的宽度较小,换热管内低温制冷剂的温度传导至整个翅片的速度较快,翅片表面温度下降较快,则结霜速度较快。当换热管之间的间距较大时,虽然可以延缓换热管内低温制冷剂的温度传导至整个翅片,从而延缓翅片结霜速度,但是过大的换热管间距,也会导致翅片与空气的换热性能下降太多,从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3、因此,如何控制换热管的间距或者翅片的宽度,使得换热性能和延缓结霜性能较为均衡,是业界急需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以延缓结霜和换热性能较为均衡的换热器。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二腔室,所述换热管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翅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多个所述换热管并列布置,沿所述换热管的排布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为:12mm≤l≤20mm。

4、本申请中,沿所述换热管的排布方向,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为:12mm≤l≤20mm,相较相关技术,通过设置较为适宜的相邻的两个换热管间距控制翅片的宽度,当换热器用于热泵室外机并作为蒸发器运行时,不仅可以延缓结霜,且兼具换热性能较佳的均衡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二腔室,所述换热管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翅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隔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翅片连接,所述隔板的厚度小于所述换热管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布置,多个所述换热管沿着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且间距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和多个所述换热管一一交替布置,所述翅片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隔板,所述翅片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一侧与所述隔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换热管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隔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8.如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平直部,多个所述平直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全部所述翅片和全部所述换热管与空气接触的总面积为s1,定义全部所述换热管的所述通孔的内周面总面积为s2,其中s1/s2的取值范围为:10≤s1/s2≤45。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壁均具有间隙;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第一集流管具有第一腔室,第二集流管具有第二腔室,换热管具有通孔,通孔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翅片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多个换热管并列布置,沿换热管的排布方向,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L,其中L的取值范围为:12mm≤L≤20mm。相较相关技术,本申请中的换热器通过设置较为适宜的相邻的两个换热管间距,当换热器用于热泵室外机并作为蒸发器运行时,不仅可以延缓结霜,且兼具换热性能较佳的均衡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智,蒋皓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