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07063发布日期:2023-12-16 15:18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供热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1、传统的浴霸或者取暖器的箱体具有容纳腔,箱体的开口设有集风板,集风板的外侧设有面罩。箱体内至少设有蜗壳和出风风道,集风罩需要设置与蜗壳连通的进风口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面罩位于集风板的外侧,面罩上设有与集风罩对应一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当面罩与集风板之间设置间隙时,间隙也可为进风口。

2、目前,通常情况下,集风板是设置在箱体的开口处,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下侧。对于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下侧的结构,由于集风板位于进风口的下方,气流进入箱体需要先通过集风板进入风源,蜗壳内的风源为叶轮,叶轮鼓风时,气流从集风板进入叶轮的中心,由叶轮向两侧进行鼓风,气流经过两者的出风风道后,需要利用出风风道的弧形导风结构才能实现面板的正面出风,出风路径相对较长,气流相对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其具有出风路径短且出风效率高的优点。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取暖器,至少包括:

4、上箱体;

5、面板,设于上箱体的开口处,至少具有出风口;

6、第一蜗壳,设有上箱体的内部,具有入口和出口;

7、风源,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蜗壳内;

8、集风板,设有上箱体的底部,所述集风板上设有与第一蜗壳的入口连通的下进风口;

9、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的出口,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处;所述第一蜗壳及出风风道均位于集风板的上侧。

10、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口为环形。

11、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风道呈环形设置,且沿轴向延伸至出风口处。

12、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蜗壳包括适配于出风风道的环形的外壳和背向出风口一侧的底板,入口位于所述底板上。

13、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风道包括第一侧板和位于第一侧板内侧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通道,且在通道内设有连接彼此的支架,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安装至外壳上。

14、进一步设置:还包括第一补风口,设于面板上与第一蜗壳连通,第一补风口位于环形的出风口的内侧。

15、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上设有支承架,支承架与集风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

16、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蜗壳与集风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

17、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与所述上箱体一体设置。

18、进一步设置:所述面板包括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所述出风口贯通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所述上进风口位于下层面板上,上层面板与下层面板之间形成补风间隙。

19、进一步设置:还包括下箱体,下箱体上设有换气口和一部分第二蜗壳,集风板上设有连通至第二蜗壳内的通孔,所述第二蜗壳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换气口连通。

20、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上设有一部分与第二蜗壳适配的蜗形风道,蜗形风道于集风板表面向内凹陷,所述上箱体的侧边具有封闭蜗形风道的出口的挡片。

21、进一步设置:所述风源包括设于双向电机、设于电机一端的第一叶轮和设于电机另一端的第二叶轮,所述第一叶轮位于所述第一蜗壳内,第二叶轮位于所述第二蜗壳内。

22、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叶轮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

23、进一步设置:还包括第二补风口,设于下箱体上,第二补风口连通至集风板的上进风口处。

24、进一步设置: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或出风口处。

25、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第一,由于本发明取暖器的集风板设置在箱体内部,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上侧。风源的进风入口位于集风板的下进风口上,集风板位于上箱体的底部,从底部进风,风源产生的气流与面板的相对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出风距离,提升了出风效率。另外,从底部进风,叶轮的旋转也更加平稳,可以使得进风更加顺畅,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乱流现象,可以降低进风时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27、第三,本发明的出风口为环形的出风口,第一蜗壳产生的气流附着在内壁上,螺旋上升至环形的出风风道内,第一蜗壳和出风风道的气流路径整体是轴向流出至出风口处,缩短了出风路径,提升了出风效率。

28、第四,本发明的风源具有位于第一蜗壳内进行出风取暖工作的第一叶片和位于第二蜗壳内进行换气工作的第二叶片,第一叶轮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当取暖工作模式下,双向电机正向旋转,第一叶轮旋转鼓风的同时,第二叶轮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鼓风,从而在取暖工作模式下同时进行换气工作,使室内环境更为舒适。双向电机反向旋转,第一叶轮不进行鼓风工作,第二叶轮仍可以进行鼓风工作进行单独的换气模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03)为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呈环形设置,且沿轴向延伸至出风口(203)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09)包括适配于出风风道(301)的环形的外壳(309)和背向出风口(203)一侧的底板(308),入口(304)位于所述底板(30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包括第一侧板(305)和位于第一侧板(305)内侧的第二侧板(306),第一侧板(305)和第二侧板(306)之间形成通道,且在通道内设有连接彼此的支架(307),所述第一侧板(305)贴合安装至外壳(309)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补风口,设于面板上与第一蜗壳(109)连通,第一补风口位于环形的出风口(203)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上设有支承架(103),支承架(103)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3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09)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3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与所述上箱体(101)一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所述出风口(203)贯通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所述上进风口(205)位于下层面板(202)上,上层面板(201)与下层面板(202)之间形成补风间隙(204)。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箱体(102),下箱体(102)上设有换气口(106)和一部分第二蜗壳(104),集风板(107)上设有连通至第二蜗壳(104)内的通孔(108),所述第二蜗壳(104)一端与通孔(108)连通,另一端与换气口(106)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上设有一部分与第二蜗壳(104)适配的蜗形风道,蜗形风道于集风板(107)表面向内凹陷,所述上箱体(101)的侧边具有封闭蜗形风道的出口(310)的挡片(10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源包括设于双向电机(403)、设于电机一端的第一叶轮(400)和设于电机另一端的第二叶轮(404),所述第一叶轮(400)位于所述第一蜗壳(109)内,第二叶轮(404)位于所述第二蜗壳(104)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400)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404)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补风口,设于下箱体(102)上,第二补风口连通至集风板(107)的上进风口(205)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内或出风口(203)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暖器,涉及供热装置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箱体、面板、第一蜗壳、集风板、出风风道;面板设于上箱体的开口处,至少具有出风口;第一蜗壳具有入口和出口;风源位于第一蜗壳内;集风板上设有与第一蜗壳的入口连通的下进风口;出风风道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的出口,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处;通过将第一蜗壳及出风风道均位于集风板的上侧,形成从底部进风,风源产生的气流与面板的相对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出风距离,提升了出风效率。另外,从底部进风,叶轮的旋转也更加平稳,可以使得进风更加顺畅,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乱流现象,可以降低进风时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技术研发人员:张心予,刘一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奥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